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
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
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
所以,她象征:(1)隐者林逋有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3)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
“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今人歌咏《蝶恋花-咏梅》黔州王华一夜寒霜凄冷后,香动琼枝枝上添新秀情窦初开能左右?红梅朵朵风招手。
相思桥边卿观否?腊梅正在香时候!《咏梅花》傲骨敢为天下先,不与国色争尊严。
幽香飘逸冰雪里,迎梅花梅花来春色满人间。
——张志真梅伤 ·胡秉言瑞雪点素妆,又闻梅花香,几多相思寄惆怅,风扰帷帘弄忧伤。
冰魄淡淡光,清寂梧桐凉,依稀星星扰衷肠,醒在眼里睡梦乡。
浮生事无常,恩怨两茫茫,红烛游离在婚房,问君天涯在何方。
一曲琵琶伤,一杯清茶凉,一朵梅花独自芳,一丝惬意染银霜。
《赋得红梅花》 (得“红梅花”的“红”字)作者:琴岫兮寒霜冲破瘦枝红,怜尔淹留幽院中。
《归字谣*咏冬梅》梅,傲霜斗雪还有谁?唤春雷,管叫百花随。
——张志真以梅花赞美人的文章《早》深冬,酿雪的天气。
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
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
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
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画梅名家中国画以梅花入画,有历史记载始于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开始盛名,称为“墨梅始祖”。
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画梅名家有:南宋:扬无咎;元代:王元章(王冕),也酷爱梅花,自号梅花屋主;明代:陈宪章、王谦、盛行之;清代: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现代:齐白石、关山月、朱宣咸、董寿平、王成喜等等。
诗人赞美的梅花是梅之饱经风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这又是诗人对自己的一个真实写照,梅常存于桥边,驿外,磅,崖缝,是那么的孤傲,那么的高洁,诗人陆游便是这样一种性格之人。
分付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晃冲之《汉宫春·梅》),诗人必是一高洁孤傲之人。
友情象征:“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荆州记》)。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范晔,浓浓友情倾注于一枝梅中,不知范晔当时收到此梅时是否被陆凯之举所感动呢?“携手江村,梅花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苏轼《行香子》),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展露无疑。
立于长廊中,长廊右为一水池,池中假山嶙峋,池右为一腊梅,簇簇金黄傲立于枝头,池中水已为冰,假山上草已为残根,近而观之,抚其板干,其干之硬可整而知,不禁为其之坚强不屈所感动,良久立于树下,思之远矣 。
关于梅花文化,可以参考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出版)等书。
我敢保证,你翻遍史料也翻不出“阿金尼”是谁,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名。
实际上,阿金尼的英文名称为“Argine”,是王后“Regina”这个词的字母打破顺序重新排列之后的新名词,主要是影射亨利七世的王后伊丽莎白。
那么为什么“梅花Q”要臆造人名呢?这要从一场战争说起。
一、出五服的亲戚 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最喜欢在帽子上插上一支金雀花作为装饰,因此他所在的家族也被称之为“金雀花家族”。
后来若弗鲁瓦五世凭借军事扩张征服了英国的大片土地,并成为那里的实际领导者,“金雀花家族”变成英国的王族,其统治阶段也被成为“金雀花王朝”。
史上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便是该王朝的历任国王之一。
当王朝延续到爱德华三世时,他将自己的第三子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第四子则是约克公爵。
两个公爵的家庭各自慢慢繁衍,逐渐从亲兄弟变成出了五服的远房亲戚。
这期间,兰开斯特公爵的后裔被确立为英王;约克公爵的后裔因为谋反被处死,双方结下了血仇。
二、开战 英国进入亨利六世(兰开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时期,英法百年大战已经过了大半,英国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据点,这引起朝中不满,权臣指责亨利六世昏庸无能。
更要命的是亨利六世还有间发性精神疾病,动不动就无法主政。
结有血海深仇的亲戚——约克公爵看准机会,在1453年国王被新一轮精神病困扰时,英国高层成立了摄政理事会,由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出任摄政王。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理查便被王后赶出了朝廷,政治野心遭受挫败的他决定用拳头说话,1455年双方在圣阿尔班斯开战。
随着双方的打打停停,时间就到了1460年。
期间,亨利六世夫妇糟糕的统治引发英国社会的持续动荡,逐渐形成势力的商人阶层对统治者相当不满,不少有钱人开始出资帮助约克公爵。
1460年7月10日,两个家族在北安普敦进行决战,战斗中王廷的军队发生倒戈,亨利国王沦为俘虏,被押往伦敦。
三、再次开战 军事上胜利的约克公爵以为自己已经成为英国国王,以至于在进入朝堂的时候直接坐上了王位。
然而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全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满屋都充满了震惊和沉默。
约克公爵这时才发现,精英阶层压根就没有更换国王的打算。
他们之所以支持约克公爵只是想换掉当前主政的大臣而已,完全没有改朝换代的心思。
作为退让条件,约克公爵以王位继承者的身份成为摄政王,只有亨利六世死去,国王的位置才能轮到他。
然而这让亨利的老婆无法容忍,因为约克公爵得到的太子位置原本属于自己的儿子。
于是先期在军事上失败的兰开斯特家族又组织起一支大军来攻打约克公爵。
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的自信,在己方只有5千人而对手有2万人的情况下,约克公爵仍然选择了出击,其下场就是自己当场阵亡。
然而令人无法理解的一幕再次出现了,虽然约克公爵阵亡了,但是之前的协议仍然有效,他的儿子不仅世袭“约克公爵”的称号,并且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
无法接受事实的亨利王后从苏格兰借兵,非要将自己儿子的太子位置讨回来。
这个坚持不懈的女人由于没钱给军队开支,所以只能允许他们进行掠夺,于是王后军队的所到之处等于一场浩劫。
这让伦敦人感到恐惧,原本支持王室的民众开始拒绝王后军队进城。
大批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地区转而支持约克家族。
四、约克家族的胜利 新一任的约克公爵名叫爱德华,他本来只是王位的继承人,在王后军队的“帮助”下,爱德华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支持,于是国家通过简易程序直接把爱德华摁到了王座上。
成为新国王的爱德华与前王后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在陶顿相遇,双方爆发了整个期间最大的遭遇战。
两个家族充分展现出骑士精神,约定所有恩怨就在当天解决,过时不候。
当时兰开斯特军队处于逆风之中,扑面的风雪打得他们睁不开眼,射出的箭也发挥不出威力。
而约克军队则借强劲的风力增加了弓箭的射程,并蜂拥冲上山坡,使兰开斯特军队损失惨重。
兰开斯特军队为扭转被动的防守局面,决定向山下的敌人发动反攻,双方一直激战到傍晚,仍然难分胜负。
这时,约克军队的后续部队赶到,这支生力军向兰开斯特军队未设屏障的一侧发动进攻…… 于是,当天有将近6万人参加了血拼,而至少2万人当场战死。
这个数字在中国或许平淡无奇,但在英国却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是英格兰土地上单日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并且到今天也没有打破。
结果显而易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的兰开斯特家族战败,亨利一家北逃,其余多数首领被杀,幸存的加入了约克家族的阵营。
五、最终和解 如果以好莱坞编剧的角度,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完美结束了。
遗憾的是历史比编剧更加富有想象力,残存的兰开斯特势力一直在英国北方发动叛乱,从来没有停歇的迹象。
同时爱德华对百姓征收高昂的税收又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与此同时,兰开斯特家族一个叫都铎的旁支开始崛起,并于博斯沃思原野击败了王军。
为了巩固统治,亨利·都铎迎娶了爱德华的女儿伊丽莎白。
其实,对于当时经历者来说,他们完全没有“玫瑰战争”这个概念。
直到几百年后,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定义。
由于兰开斯特家族的标志为红蔷薇,约克家族的则是白蔷薇,有人也将其称为“蔷薇战争”。
巧合的是,都铎家的标志是一朵红白色的玫瑰,作为将两家统一的都铎,便将红蔷薇、白蔷薇这两个对立的标志并在自家的红白色玫瑰里。
为了纪念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争,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
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
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
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
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这对于英国历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梅花也是一种爱好清寂之人的象征,它自然朴实,不张扬,适应极恶劣的气候,枝头寒雪里随风舞动,象征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梅花是几月份的花梅花原产地及分布梅花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国花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等地都有梅花分布,尤以南方的江南水乡最为盛产。
此外,日本、韩国也有梅花的分布,因为梅花对于冷气候和缺水的环境相对宽容,所以在北半球的一些寒冷地区也随处可见梅花的身影。
梅花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据历史记载,梅花在中国已有约1300年的种植历史,早在唐代时就已经有人赞美梅花,并将其视为高尚的品格之象,认为梅花坚强而不屈,懒得和风景争锋,正如成大事者的品德一样,虽不引人注目,却能深得人心。
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梅花也成为了大量的文化形象。
宋代文人杨万里称梅花为“清寂菊花外,幽芳独自香”,描述了梅花高洁、清雅的精神内涵;明代王守仁也曾用“立得学松,060%堪称品格,其次才识……离而居之以清高,淡泊而行之以简贵,可用取古人之风貌,制为己图”来赞颂梅花。
梅花的美丽、坚强与自然,让它在文化中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梅花的开放时间虽不长,但那短暂的花期却让人无比欣赏。
夜幕降临,梅花的几缕幽香混杂着寒意,吹进人们的窗户,如同梦境一般,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