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龙人 属龙人自小十分要强,凡事喜欢争第一,经常给自己设立目标,时时刻刻都在为成功而努力。
所以,不管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属龙人都不会松懈,他们会要求自己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正因如此,属龙人往往无法和一个懒散、消极的人在一起。

如果想让恋爱长久,就要两个人都保持积极状态,共同进步,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
董贤是哪位?汉哀帝为什么要将皇位让给董贤?
是谁?为什么要将皇位让给董贤?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汉哀帝登基,曾烜赫一时的集团受到了重创。而新贵丁、傅及三门宛若平步青云,兴盛之速让人瞠目。丁、傅都是哀帝的母系,裙带关系在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种历史传统。而董氏的兴起则显得格外突兀。董氏皆因为一个娇美如花的好男儿董贤,而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门庭,更一度让哀帝起了禅位之心。 董贤之父董恭在成帝后期担任御史,董贤任太子舍人,都不是重要官员。但成帝的太子是从定陶远道而来的,在京城没有心腹。这样作为太子属官的董贤便有了亲近之机。这一天,董贤在殿角下报时辰,哀帝透过窗棂看到了清秀的董贤。只见他“美丽自喜”,刘欣一看便心生爱意。居然有此绝貌男子,心动不已。便问:“是舍人董贤吗”?看来刘欣对于清秀的董贤早有留意,只是一直没有接近的机会。这一次报时辰不过是给了两人亲近的机缘。一接触,刘欣更开心,拜黄门郎。 自此,董贤施展功夫将哀帝迷得。史书上没有留下太多哀帝后宫的记载,但却留下一堆哀帝与董贤的断袖文字。董贤经常侍寝,一时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醒来不忍喊醒,便隔断自己的袍袖。深得帝心的董贤有不同凡人的媚术,令后宫佳丽也自愧不如。“贤亦性柔和便辟,善为媚以自固”。在哀帝面前尽显女子的娇柔之态,,柔美异常。每次特准董贤休假,董贤都不肯回去,就像当年的那样,尽量多时间陪王伴驾。哀帝自然开心,便更心疼董贤。就这样董贤以一黄门郎“出入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 自古道一人得道,。一个家族只要出一个拔尖人物便可以满门荣耀。董贤也不例外。董贤成了哀帝的心头肉,董贤的家人也跟着飞黄腾达了。破格升其妹为昭仪,位次皇后,并将董昭仪居住的宫殿改名为椒风殿,以显示其椒房之宠。这在大汉朝还是头一份。椒房之宠是独有皇后可以享受的待遇,其他妃嫔是无力企及的,即便是当年能够与文帝皇后比肩的也没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迁其父为少府,赐爵关内侯,食邑,再升为卫尉,位居九卿。董贤之妻也可以陪王伴驾,提拔董妻之父为将作大匠,弟为。连董府里的丫鬟下人都能够得到赏赐。新任将作大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董贤建豪宅。“重殿洞门,木土之穷极技巧,柱槛衣以绨锦”,穷奢极欲,。哀帝甚至将武库里的兵器都赏赐董贤,各地进贡的珍品也都赏赐给董贤。这还不算,哀帝还破天荒地组织人力仿照帝寝为董贤建造坟茔。 能给的,哀帝都想尽办法给;不能给的,则创造办法给。为了给董贤封侯赐爵,哀帝不惜组织人力造假,并先后贬黜一位丞相、两位大司马。当这一切阻碍都被哀帝扫清之后,二十二岁的董贤便代丁明为大司马,位列三公,领尚书事,成为天朝第一的人物,百官都要仰董贤鼻息。自此,董贤之宠达到顶峰,而董氏也疯狂到了极点,“董氏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宠在丁、傅之右矣”,比外戚丁、傅还要厉害。 这一切都仅仅源自哀帝对董贤的爱,也许董贤太乖巧了,床上床下都玩得开,总能让哀帝在自己身上找到兴奋点。哀帝在册命董贤为大司马的诏书中用了“允执其中”,据说这是当年尧帝给时所使用的词汇,言外之意,哀帝有了禅位的意思。哀帝这种意图很容易被臣子们察觉,丞相便嗅出了其中意味。他虽然贵为宿儒,但心无天下,只是一味的承欢自保。他深知道哀帝属意董贤,并有意将江山拱手相让。便经常请董贤家里坐坐,每次董去,孔光都是高规格接待,毕恭毕敬,“不敢以宾客均敌之礼”。董贤聪明,趁机在哀帝面前吹几阵枕边风,哀帝无所不从,自此天下人皆知董贤的权力与天子无二。 汉哀帝深知禅位董贤的旨意不能轻易颁布,还需慎重考虑。因此,便在颁招天下之前,先在麒麟殿组织了一次小宴,出席这次宴会的都是自己的近臣。哀帝举起酒杯,看着董贤,很从容的笑着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还没等董贤表态。中常侍王闳便站了起来:“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义正言辞,哀帝闻言“默然不说,左右皆恐”。哀帝下令王闳以后再也不得侍宴。哀帝的尝试显然失败了,但他也明白像王闳这样的朝臣肯定是大多数的。如果霸王强上弓的话,很可能自己与董贤都得不到好处。因此他只能暂时搁浅。 但留给哀帝与董贤的日子已不多了。在董宅落成后没几个月,哀帝突然驾崩。太皇王政君迅速展开攻势,果断称制。王政君诏董贤前来问话,结果董贤料理哀帝丧事一塌糊涂,太皇太后大怒,罢黜董贤职位,让代替董贤成为大司马。而董贤怎会不知,属于自己的年华就此远逝了,即日与其妻自杀,家人害怕王氏报复便连夜埋葬了。但王莽早已对哀帝新贵们满腹仇恨了,再次登台他将矛头死死的对准了这些新贵们。董氏自然不会放过。王莽认为董贤是诈死的,开棺验尸。奢华程度令王莽瞠目,下令将董氏全族罢官,迁徙合浦。长安百姓更是拿出了吃大户的精神,到董府巧取豪夺。而董贤尸体则赤裸裸的扔在外面,一如他赤条条躺在龙床上一样,不允许人为他装殓。曾经颇受董贤厚遇的沛朱诩不忍看董贤暴尸荒野,便偷偷买了棺椁衣服将董贤下葬。王莽闻听下令将沛朱诩杀死。 哀帝死在了董贤的温柔乡里,但董贤则死在阴谋家王莽的铁剑之下。因长得漂亮,便得意于帝王,董贤不是第一个男人,但董贤之宠恐怕是乃至中国史上都是独一份的,“父子并为公卿,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将董贤视为哀帝亡国败家的症结所在。这与所谓的红颜祸水论一脉相承。但如果一个女人便可以担得起亡国之罪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称雄一世的千古帝王在女人怀抱里死去活来了。 作为男宠的董贤也称不上是哀帝亡朝的根本,重点还是这已然是一个江河日下的时代,人人以自保固宠,而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一个没有担当的社会,谁能承望它创造盛世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竟以为帝王会因为自己功劳大而让位,最后下场很凄惨
在东晋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有的说他是真英雄,对国家一片丹心。有的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窃国,为了取代司马家,自己当。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不能不承认,桓温在东晋历史上是一个人才。 桓温首先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桓温十五岁那年,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一个叫江播的人也参与了其中。韩晃当年就死了,15岁的桓温发誓要杀了江播,为父亲报仇。三年后,江播死了。但江播的儿子们怕桓温来寻仇,就先准备好兵器,以防不测。结果还是没防住。桓温扮成吊丧的人混进去,杀了江播的三个儿子,为父亲报了仇。桓温这种为父报仇的执着精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许。 桓温的情怀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感慨上。在他第二次北伐时,路过金城,看到自己早年做琅琊内史时栽下的柳树已经又粗又壮,不禁感慨万分,说下一句的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着,他还流下了感叹的泪水。一个能从自然万物中得出经典结论的人,一个能被自然感动的人,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桓温自认为本领超强,他常常把自己比作司马懿、刘琨一类的人。有一次,他在北方得到一个老婢女,这人曾做过刘琨的家伎。老婢女一见桓温就哭了,说他长得像刘琨。桓温一听很高兴,赶紧整了整衣冠,问她哪里像。老婢女说,脸庞像,就是瘦了点;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像,就是过于女人味了点。 这几像,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哪都不像。桓温非常失望,倒头便睡,好几天都。 不过,一个老女人的话并没有把桓温打击倒,他照样带兵,照样北伐。在经过两次的北伐胜利后,他建议把都城迁回洛阳。但是,东晋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们不是害怕胡人再次侵袭,就是过惯了南方的安逸生活,总之,迁都的事不被人提起。 而桓温,在经过叛将的墓时,大叫王敦为“可人。”还跟他身边的亲信说,“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这样的话。这不是有另立山头的想法吗?拿着东晋的官兵,做着自己的梦想,难怪人们对桓温有看法。 桓温本想像曹操和司马懿一样先立功,然后再名正言顺地向朝廷要名分。可是,第三次北伐失败,桓温的声誉受到影响,为了在朝中更好地立足,他逼着废了皇帝,然后立当了皇帝,就是后来的简文帝。一废一立,桓温的地位大增,他在朝中,把不听话的全部干掉。就连傀儡皇帝司马昱,也时时担心自己会被废掉。 可是,司马昱第二年就去世了。临死前,他下诏把皇位传给太子,王坦之、谢安和桓温一起辅政。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桓温却感到非常失望。他以为,凭自己的权力和拥戴之功,司马昱即使不禅让,也会让自己做摄政,结果却是和别人平分秋色。 从此,桓温心生怨恨。结果,这一气竟然气出了病,不久就死了。 桓温可以算得上历史上最傻的人。有拥立之功就能让皇帝自动让位?哪个皇帝不是被逼着才禅让?这种奇葩想法不被人嘲笑才怪!而他没收到禅让的诏书被气死,可真的是个悲催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