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址出现不属于该时代的物质,是史前文明遗物还是外星物质?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高等文明,一直在试图寻找“同伴”,即使是曾经存在于其他星球的生命或者是地球上已消亡的文明。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相关探寻工作仍一无所获,在人类科技能够到达的太阳系内天体上都没有找到生命的踪迹,也并未发现除人类之外的其他地球高等文明遗址,甚至人类钻探上万米的地球内部也并未发现所谓的“地心人”存在。
千年遗址出现不属于该时代的物质,是史前文明遗物还是外星物质?
但是,一项考古发现可能证明地球上或许曾经来过天外来客,抑或是存在未知史前高等文明。

据悉,考古学家在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南约65公里的派恩小岛上发现了400座诡异古冢。如此规模的群体古冢在人类考古历史上实属罕见,虽然古冢是由沙石材料构成,但其高度为2.44~2.74米不等,直径也足足有91.44米,着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考古人员打开古冢后更是大吃一惊,因为这数百座古冢内无任何一件骸骨,也就是说这数百座古冢全部是用途不明的空墓。究竟这数百座古冢是何人所建造?建造目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古冢最终空置?
在古冢真相扑朔迷离之时,考古学家在其中4古冢中发现了更为奇怪的物质:直径为1.02~1.9米不等、高为1.02~2.54米不等的数根水泥圆柱体。
千年遗址出现不属于该时代的物质,是史前文明遗物还是外星物质?

考古人员经过详细的现场勘察发现,除一座古冢中是两根水泥圆柱之外,另外3个古冢中都仅有一根水泥圆柱。
考古学家将这些神秘的水泥圆柱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它们形成于公元前1095年至1120年,这意味着古冢中的水泥圆柱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水泥。
众所周知,1756~1824年人类才研发出适合用于建筑的水泥,而在数千年前现代水泥出现之前,是谁创造性地制出了水泥呢?又为什么将其制成圆柱形状放置于空的古冢中?
针对这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象,有观点认为,这是外星文明或未知地球文明所为,他们本想去世后安葬于古冢,但又因某种原因突然离开了地球或葬身于毁灭性大灾难。
解析雍正帝的皇位到底是正取还是逆取?
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皇四子登基以来,这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我们这一节就来聊聊这个热门话题.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三种观点 自皇帝宾天至继统,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亦是形形色色,但大体总结来无外乎三种观点,即“遗诏即位说”“改诏说”和“无诏夺位说”。其中,“遗诏即位说”主要的论据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第二,有《康熙遗旨》为证。1722年12月20日,病重。《大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说及皇四子胤禛即位为日后的雍正皇帝,先说皇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之后,中国所有的人的名字都不能用“胤”字和“禛”字——这为皇帝的“讳”。而皇四子胤禛的亲兄弟也不例外,因此他们都要改名字,胤禛所有的兄弟都要改“胤”字为“允”字,最为悲惨的是皇四子胤禛亲兄弟皇十四子,别的人只需要改一个字,改“胤”为“允”就可以了,而他名字中的两个字要被全部改掉,改为“”。 第三,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康熙遗旨》还是《康熙遗诏》,在我看来,都不足以为证。因为这两样文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修改篡改的痕迹。对此,我将在后面加以分析,这里从略。 除了这不值得一驳的“遗诏即位说”之外,另外两种观点——“无诏夺位说”和“改诏篡位说”——哪一种更加符合事实真相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我是持“无诏夺位说”的,而我的朋友、康熙皇帝的第八世孙金恒源老先生则是持“改诏篡位说”的。那么,我们两个人的观点,到底谁更加正确呢? 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当时和雍正争夺皇位的那个焦点人物是康熙帝的第十四阿哥,而金恒源老先生就是这位十四阿哥的后代,所以他的观点,权威性是举足轻重的。 “十”“于”谜案 雍正皇帝到底是如何即位的?民间流传特别广的说法是“改诏篡位”,因为这份遗诏当中有这么一句关键词叫“传位十四皇子”。大多数人都认为,遗诏结果是被人改动过的,即“传位十”被人改成为“传位于”,“十”这个字,被人改成了干钩“于”的“于”。 金恒源先生虽然是持“改诏篡位”说的,但他认为,在技术操作上把“十”字改为“于”字的事情应该不存在。因为康熙皇帝所有的朱批在提到儿子的时候没有一处是写“皇某子”“皇某某子”,都是“某阿哥”“某某阿哥”。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于”这个层面,而在于到底有没有“四皇子”和“十四皇子”的层面上讨论,才有意义。 另外,皇帝的手谕,包括朱批,康熙、雍正、等的朱批,存有大量同音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因此,在康熙皇帝笔下,是可以把“于”和“於”混同于一起的。所以,到底康熙帝用的是哪个“于”,我们也是不能确定的。 《康熙遗诏》的真假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讨论讨论,《康熙遗诏》是真是假,以及到底有没有这份诏书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恒源先生认为,根据康熙皇帝其人,他一生做事谨慎,像皇位接班人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做安排是不可能的。 对于金老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也是同意的。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经鉴定,那份被人们所熟知的诏书,确实是康熙六十一年写下的没错,但是不是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康熙帝驾崩之日)写下的,是这一天以后写下的,还是这天以前写下的呢?这就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了。而我和金老先生最大的分歧也在于此,金老先生认为诏书肯定是康熙皇帝生前留下的,只是被人改过了,而我的观点是:诏书根本就没有,肯定是康熙皇帝死了以后别人伪造出来的。 据金恒源先生称,第一次正式宣布这份遗诏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公历1722年12月23日,也就是康熙帝死后的第三天),宣读的时候只有满文遗诏,没有汉文遗诏。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康熙遗诏的两份原件,是满汉合璧的。北京有一件,台湾台北有一件。这就很蹊跷了。 之后,我们对比台湾的原件的影印件发现,两份遗诏都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汉文,但是却都没有相对应的满文。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还有满文的内容才对,但是它们却没有,此外,两件满汉合璧的康熙皇帝遗诏,汉文都有皇四子雍禛人品贵重等让他即位的内容,这个都有。可是满文却没有。满文只有这么很短的一小段,而且边缘地方感觉像是被撕了什么还是怎么着了,所以我认为这个遗诏的真伪一定有问题。怎么可能就留这么点空间给满文呢?所以这个肯定是后面的东西。那个满文的东西呢?原本的遗诏呢?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看到的遗诏,是假的。 另外,台湾和北京的两个版本遗诏,还有一些别的方面的差异。比如说,北京保存这份,满文稍微多一点。在汉字靠后面这一段写着这样的满文:“朕……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在这句话中,我们倒是看到了明明确确写的是皇四子。但是问题又出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满文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这么来读,所以它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在靠近时间的这部分,就是谁即位。这跟汉文应该是能够对应起来的。但对比汉满的文字,很容易就能发现,是不对应的,而且还有一个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信息没了,我觉得诏书一定是有人做了手脚了。此外,这份遗诏是十六号才被宣读的,这三天的时间,足够制造出一份假的遗诏。 之后也有清史专家研究证明,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皇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皇四子胤禛即位的遗诏。对此我深表认同,这份所谓《康熙遗诏》就是伪造的。所以不存在改不改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冯太后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
冯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掌握中枢大权的太后有不少,不过没有一位的历史功绩比得上北魏的冯太后。影视剧《》的女主人公就是以她为历史原型塑造的。 北魏冯太后(441~490年)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她本是汉女,祖父曾做过五胡时北的国君。生于北燕被北魏灭亡几年后,幼年时父亲冯朗被北魏孝武帝下令诛杀,她被没入后宫成为一名奴婢。在姑母冯昭仪的帮助下,冯氏没有吃太多苦,反而出落得有之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12岁就继位登基,有一次他在宫中偶遇冯氏。《魏书》十分八卦地记载了两人的邂逅: “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 就这样,冯氏成了拓跋濬的妃子。两人感情十分深厚,456年,文成帝封15岁的冯氏为皇后。同年,妃子同文成帝所生的以不足两岁的幼龄被立为太子。 其他朝代,的妃子巴不得“母凭子贵”。可在北魏,却有一项“子贵母死”的奇葩制度,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未来的母族擅权。于是拓跋弘生母李氏被赐死,冯后担当起了养育太子之责。 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5岁。11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冯后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当时因为新君年幼,政局动荡,权臣乙浑,冯太后定策将其诛杀。 467年,献文帝妃子生下一子。冯太后得知长孙出世后大喜,将朝政归还于献文帝。469年。拓跋宏被立为太子,生母李氏依据“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这一幕同文献帝当年成为太子何其相似,恍若一个历史循环。 还政后冯太后还不到30岁,正值女人大好年华的她开始琢磨起自己的第二春。结果献文帝感觉丢失了颜面,找了个借口将冯太后最喜欢的情人,宿卫监李奕处死。冯太后得知后大怒,两人关系破裂。471年,献文帝被迫退位,成为年仅17岁的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献文帝之子拓跋宏以4岁幼龄登基,这就是。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是被冯太后毒杀。冯太后再次临朝,被尊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在北魏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期实际掌权约二十年,成功实施了大量的社会政治改革。诸多改革中,她和孝文帝主导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影响最为深远,不仅后来的和将之奉为圭臬,之后还被所继承,最终以北魏的土地公有制为模版分配土地,国力日盛,达到了自西汉后又一个的巅峰! 图 491年北魏疆域图 说起封建王朝的土地改革,王莽和都曾想要在全国推行,改为公田制和。可惜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世家和地主豪强盘根错节,土地所有权极其复杂,改革均不了了之。 然而到了北魏时期,中原大地在经历多次战乱后,大片土地抛荒,恰巧又有大批逃避战乱的人没有土地耕种,这一特殊的情况反而让北魏这一少数民族政权阴差阳错的拥有了将土地改革彻底推行下去的客观条件。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给事中李安世向冯太后和孝文帝建议,由官府主导土地改革,将天下土地分给人民(《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附李安世传)。北魏朝廷制定了极为详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图 石椁 北魏 山西博物院 朝廷规定:年满15岁男子可以得到四十亩露田,女子减半,另外若每户拥有一头耕牛可得到30亩露田,但每户上限4头耕牛,再多官府也不再授田。如果土地因为地力不够需轮作的,官府根据轮作具体情况授田亩数翻倍。受田人年老下不了地或死亡则露田会被官府收回,耕牛如果死去,官府也会将因为牛多分的露田收回。 除耕田外,北魏朝廷还对桑田做出了分配。在古代,种桑养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农业活动。土地改革早期,官府在能种植桑树的地区授予每人20亩桑田,要求在这20亩地里规定期限内至少种活50棵桑树、5棵枣树、3棵榆树。因桑树需要多年生长和长期精心培育,并不适合土地流转,因此朝廷规定桑田为永业田,受田人死后可以传给子孙,官府并不收回。 图 采桑图 画像砖 另外,北魏朝廷对百姓的宅基地、菜地,以及地方官员的公田均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每三口人可以分配到一亩宅基地,地方官员按照职位分到面积不等的公田,离任时必须全部上交给继任者,否则要判刑。 除此之外,北魏的这次土地改革还有许多细则。 在冯太后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所有制改革顺利实施,北魏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力也达到空前鼎盛。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年49岁。冯太后生前使北魏成为文明国度,死后为“文明”,又被称为“文明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