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印度北部罗赫塔克市的一名妈妈带女儿去医院做检查。她的女儿刚刚10岁,但表现出了怀孕的症状。妈妈从女儿那里问不出什么,只能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确定,这个小女孩已经怀孕5个月了。

▼怀孕的事情被发现,小女孩终于告诉了妈妈真相。原来她多次被继父强暴,继父还威胁她,不许她说出来。妈妈悲痛欲绝,她平时工作忙,经常把孩子留在家,没想到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

▼妈妈立刻报警,继父被逮捕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根据印度的堕胎法,孕妇怀孕20周前才准许堕胎,超过20周,只能在危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堕胎。这个女孩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但让她把孩子生下来太残忍了。

女孩的堕胎请求最终被移交到当地法院,法院答应了她的请求,要求医生为她堕胎。现在小女孩正在检查身体,不久后就能手术了。印度强奸案高发,这个小女孩只是受害者之一,不知道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孩求助无门,人生都被毁掉,印度政府真的应该做点什么了。
惊闻:神探狄仁杰既当过囚犯又做过法官
历史上的: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祖、父都做过官。幼年时家中有门客被杀,官吏来查,大家都接受了讯问,只有狄仁杰在那里读书,置之不理。官吏责怪他,他说,正和书里的圣贤对话,哪顾得上你。 后来他通过考试,任职汴州判佐。因被工部尚书赏识,推荐做了并州都督府法军。 去并州路上登太行山,望见南面白云孤飞,狄仁杰跟左右的人说,“我亲人的居所就在这片云下。”伫立良久,直到云移开了才走。同府法曹郑崇质,该当出使远方,但其母老而患病。狄仁杰说,“伯母有病,怎么可以让她为万里之外的儿子忧心?”于是请求长官让他代郑崇质出使。网络配图 仪凤年间(676 - 679),狄仁杰出任大理寺(最高法院)官员。据说一年内裁断羁押案件无数,涉及1.7万人,没有喊冤的。他甚至敢跟据理力争。当时大将军权善才和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唐太宗陵的柏树,高宗怒道,“这是让我当了不孝子,必须杀!”但最后被狄仁杰说服,免了他们死罪。 之后,在豫州刺史任上,狄仁杰恰逢越王李贞起事兵败,受牵连者有数千人。他向唐高宗上密奏,为他们求情说,多数人是被胁迫的,罪不至死。高宗于是下诏将他们悉数流放边疆。 平定李贞之乱的,是宰相张光辅。他手下的将士恃功自傲,索取财务,狄仁杰不答应,并批评张。张光辅回朝后告了狄仁杰一状,令他贬为复州刺史、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转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上了宰相(其时宰相为多人)。武则天告诉他说,“你在汝南政务做得好,不过也有说你坏话的,你想知道是哪些人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我做错了,我可以改;陛下认为我没做错,那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是谁说了坏话。”武则天。 之后,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而入狱。当时的惯例是如果一审问就认罪,大多便能免死。来俊臣说他谋反,他回答说:大周革命,什么都想换新的,我是旧臣,心甘情愿被杀戮,说我谋反没错。” 但狄仁杰并未。他向看守讨得了笔砚,偷偷写了密信藏在棉衣里,跟来俊臣下属说,“现在天气热了,请交给我家人抽出衣服中的棉絮。”他儿子收到衣服,取得密信,向武则天鸣冤。来俊臣慌忙伪造狄仁杰的认罪书。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说,“要是不承认,这时已经被打死了。”武则天问,“那为何写认罪书?”狄仁杰说,“我没写过。”武则天知道认罪书不是他所写,免了死罪,只将他贬为彭泽县令。网络配图 万岁通天年间(696 - 697),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狄仁杰被征为魏州刺史,契丹人没有再来侵犯。不久改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卿光禄大夫,兼纳言,再任宰相。 此时武则天发兵戍守新疆疏勒等四镇,百姓怨苦不迭。狄仁杰建议说,唐朝疆域已经超过前朝,为争夺,导致国库空虚,甚至可能引发内乱,而所获得的人口不能增加赋税,所获得的土地也不能用于耕织,很不值得。可以采取以夷制夷之策,退出四镇、安东,封赐边疆少数民族领袖,使其统治各番,抵御寇乱。唐朝军队可以集中在一些要塞,以逸待劳。 他这些建议未获武则天采纳。 狄仁杰每每劝武则天召回流放的儿子,立为太子。当时她的侄儿、也在谋求被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绝。狄仁杰劝她,母子之情本来就比姑侄之情更为亲密,何况李唐仍是人心之所向,立子孙,日后可以配享宗庙;立武家亲族,李家的宗庙就不会有你的位置。圣历初年(698),武则天召回了李显。 也是在这年,突厥侵略河北,武则天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突厥杀死所掠男女万余人退去。狄仁杰又任河北安抚大使。当时很多民众曾被突厥人胁迫反抗唐朝,他上书说,负罪者在山泽中潜伏,宽恕他们就会出来,追究他们就会落草为寇。边境一时的战事不必深忧,而内陆不安宁就很麻烦了。不如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不再追究。武则天采纳了。而后狄仁杰举荐的李固楷、骆务整打赢了契丹,武则天夸赞狄仁杰善于知人。网络配图 当时,武则天想花费数百万钱建大佛。资金不足,她就下诏全国僧尼每人每天捐一钱。狄仁杰劝她说,工程不是役使鬼来完成的,只能役使人;财物不可能从天而降,最终是由土地生产。不损害百姓哪来的钱?即便收敛僧尼的钱,对建大佛这样的工程也是杯水车薪。而现在边境尚未安定,应该减免不必要的开支。于是武则天终止了这项大工程。 圣历三年(700),狄仁杰以71岁之龄去世。他向武则天举荐的人才,像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后来中兴唐朝的名臣。其中,张柬之更是密谋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一位重要人物。 即位后追赠狄仁杰为司空,之后又封他为梁国公,所以狄仁杰又被后人尊为狄梁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初最牛法官戴胄:连唐太宗李世民定的案子他都敢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避免党政领导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妨看看唐初大理司少卿戴胄是怎样办案的。网络配图 一次,唐太宗召见吏部尚书入宫议事,因唐律规定任何人入宫都不允许带兵器,长孙无忌却带刀入宫,监守宫门的校尉并没有发现,因而,他俩都触犯了唐律,必须按法律问罪。 这件事棘手就棘手在戴胄的上司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干预了此案,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掌握着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大权。封德彝对此案不仅提出了对长孙无忌和校尉要判刑,而且提出了具体判决:判处监守宫门的校尉死刑;判处长孙无忌罚铜10公斤。并将此判决汇报给唐太宗,又得到了批准。要大理司少卿戴胄去执行。 戴胄是熟知律令的,他认为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校尉又没发现,都是由于疏忽所致。因而官大的判罚,官小的判死,是不公正的,应该依法改判。唐太宗同意了戴胄的依法改判。网络配图 唐贞观元年,朝廷选拔人才时,把家世和个人身世,作为入选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时有个参选人就“诈冒资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情况后,就对“诈冒资荫”者,“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在审查中果然查出一个伪造家世和身世的人,唐太宗就把此案交给戴胄审理。可是戴胄在审案时,却没有按唐太宗的旨意将“诈冒资荫”者判处死刑,而是判“加役流”,“据法断流以奏之”。于是,与大理少卿发生了矛盾,唐太宗就质问戴胄:“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据理力辩:“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信于天下也。网络配图 陛下忿造人之多诈,故欲杀之。既而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按皇帝之敕犯人当死,但按的法律规定,只能判处流刑,而不能判“诈冒资荫”者的死刑。这不仅是公正执法,还有胆量和气魄冒犯皇上的旨意,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唐太宗认为戴胄,褒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在今日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官们办案要终身负责制,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治,依法办案,唯法不唯上,所办的案件,才能经得起时间、事实、历史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