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总结《理想国》柏拉图对四种政制的描述?
对《理想国》柏拉图四种政制总结的描述如下:
这四种政治制度即斯巴达政治,寡头政治,平民政治和僭主政治,在希腊城邦存在,在后来的罗马共和国也被很好的演绎。罗马最初也是个城邦国家,共和国初期就是典型的斯巴达政治,元老院及执政官作为贵族代表统治国家,行使公民权的是罗马的原始部族,其他平民没有公民权。
内容简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
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作品思想:
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和科学因素。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姓 名: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有名的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幼年时期,苏格拉底跟父亲学过手艺,曾创作了一组雕像——“欢乐三女神”——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之上供人们观览。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成了后来世世代代哲学家的典型。在伦理上我们对他应当怎样看法呢?(我只谈柏拉图所描绘的苏格拉底那个人。)他的优点是显著的。他对世俗的成败不介于怀,他是那样地大勇不惧,以致于直到最后的时刻他始终保持着安详、儒雅与幽默,并且对自己所信仰的真理比对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更为关怀。然而,他也有一些非常严重的缺点。他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于知识的无私追求。他也有一些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使人联想到一个属于坏的类型的那种传教士。如果临死时他不曾相信他是要与众神在一片享受永恒的福祉,那末他的勇敢就会更加是了不起的了。苏格拉底不象他的某些前人那样,他在思维上是不科学的,而是一心一意要证明宇宙是投合他的伦理标准的。这是对于真理的背叛,而且是最恶劣的哲学罪恶。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可以相信他有资格上通于圣者;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可就需要长时期住在科学的炼狱里面了。
参考资料:;boardid=17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
献上就没散文一篇,供参考
乔哈里之窗”遮掩浮沉下的空白B区,粗犷的轮廓无法拂去《圣经》中一个端坐亘古的白石头。“无论对谁而言,我们都是陌生人——连自己也不例外”,查尔斯*汉迪再一次向我诠释那个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模糊的思想像天主教对新教徒狎昵《DublinMadeMe》。漫溯在郁郁终生的古道上,我是一个威廉*戈尔笔下被抛弃在荒岛上的弃儿,行动、实践、质疑、再行动。弗洛斯特的赤杨树在风摧沙栗的黄昏呐喊一种高挑,欲哭无泪的彳行控告一种轮回的彼岸。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的人生到底如何纤度?这是寻觅的责任,抑或现实的遗婴。忆起在那片经济红海领域的纷纭假设,或许,诚如《思想者》所言,“人生本身是一个假设,除非生命结束,否则你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独辟蹊径,一双折断的翅膀在仅有一张的草图上张望,探索起点、探索终点、再探索起点、在探索终点……碧落红尘浸染一缕千年幽梦,萍聚星散禁锢一场盛宴哀歌。萎靡的朝代,广陵终了,黯然销魂!美学家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一段嘈杂的岁月、七位风格迥异的贤士,仿佛是在讽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现代文明。为了参悟在愿景中“忧思独伤心”的“苏格拉底”,我寻扎到了一个梨花带雨的季节,静观《竹林七贤》的繁华、憔悴、枯槁、凋零。幻想七位贤才的魏晋风骨,孤寂的我独赏向秀。那个以书为伴的狷介之士,没有山涛的通达灵慧,没有阮籍的咏怀诗赋,只是默默点缀《庄子》的注解;那个对嵇康顶礼膜拜的追随者,没有嵇氏四弄的禀赋,没有阮咸的乐圣听音,只是在一个“铁匠”旁以灌园为呼应。之所以欣赏他,不是源于他的鲜明个性,恰恰相反,而是源于他最无个性。在王朝更迭的风雨飘摇中,“隐匿是一种奢侈,活着是一种艰难”囊括了一代人的叛逆。而面对自由幻化为恐惧的空间,“外在表现主义”萦绕七个人的奇特。鸿鹄之志的寄托逡巡,山涛、王戎选择“治世之能臣,乱世亦如能臣”的和光同尘于晋;“大人先生”的穷途末路,刘伶、阮籍选择“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放浪形骸于外。而对于向秀的选择,我读懂一颗芦苇的窘迫。“黄门侍郎”的显耀是否能够狄然聚源的“箕山之志”?“散骑常侍”的眩晕是否能够弥补“庄生不死矣”的愕然?没有广陵绝曲的决绝,没有皈依于仕的情愿,他选择了仕途,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闻笛思旧,一首《思旧赋》本已为能名流千古,却戛然而止于“刚开头便结尾”的徘徊。冥思纷纭,倘若没有黑暗泥泞的现实恐慌,那么一个情感丰富、熟读经史的文人到底能激荡起一羽波澜壮阔的漪涟呢?在尘世的眼中,他理应仇视司马家族,而不是任侍于朝。不仅是因为现世的刀光血影,更是因为他的好友正是亡于司马的挞伐。可是,司马昭的屠刀绝不是立地成佛的云台,粼粼喋血的颤栗一个个文人的灵魂。圣人尚不能免俗,世人又怎能强求一个委曲求全的素衣学子呢?漭漭穹思,魂梦不堪幽怨,不禁回忆起在后武侠时代——玄幻小说中烜赫一时的《盘龙》,尤其在那些在被作者固定的鸿蒙空间中恣意呼吸的生命,他们注定是转世轮回中的配角,无法在夜空中绚烂,只能伴随现实的来回顿然明起明灭。
离别了一个鼓角峥嵘的支离时段,纤尘的我只能依靠学者编窜的史书来感触过往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可是,轻撷过多的往昔反而让心中的“苏格拉底”愈来愈错乱,无助的我便轻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现实的“第三只眼睛”却直视我以至晕眩。米兰*昆德拉勾勒的种种反叛着我特有的东方逻辑,也许诚如古语老师所言,“中国人向来写不好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只能算是颓败花朵中的一朵明艳”。习惯了哲思性的泛读,偶然遇到的“托马斯”、“特蕾莎”总让我有一种如堕五里雾中的不快。“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亡也无能为力”,路易*阿拉贡的论调在我贫瘠的知识仓储中久久得不到回应,潜意识中一直不能确定这部小说的类型。爱情吗?滥情吗?事实上厚重的页码承载着一组组感情密码,其中夹杂着各种荒谬、背叛、惊愕。可它总予我一种难以描摹的感触,“这不仅仅是爱情故事,更是一种“活在真实里”的责任信札“。“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这不仅是萨比娜的画所传递的,更是全书予我所迭声的律动。故事的格局环绕着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故事铺展开来,“他们的相逢从一开始就是错误,他们为彼此铸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多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难以调和,因为他太强大而她却太软弱”,描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喜剧,抑或悲剧,或许再恰当不过了。之所以称其喜剧,是因为他的放荡收敛与她的温柔缠绵;之所以叹其悲剧,是因为从涂上树脂的篮子里包裹的她和从放浪型的寻觅到浪漫型的追求。而从悲剧置换成喜剧的变换中,夹杂的更多地是一种“相濡以沫”的责任承诺。捻熟的潮汐渐渐消弭,他们寻找到一种恬静的生活——乡村,或许“与子塞外牧马”的触动也抵不过那时的他们。最终,作者制造了一场车祸,让两人“死于生命之重”,碾过的痛祭奠柔情似水的眼眸。他们注定是一群在爱人的注视下死去的人!
“他在尘世间寻找上帝之国”,托马斯的墓志铭是他儿子西蒙所刻下的。但是与其说成对托马斯的评价,不如视为社会对托马斯的定论。也许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也许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运!事实上,我早已被自己,抑或社会推上了无知的悬崖,对于我而言,要么相信透过雾霭是一片柔和的怫然,要么悄然退回到茫茫的迷离中。现实!“赛维图斯死了,再多的纪念碑和塑像都不能使死者重生;加尔文也死了,成千上万咒骂他的书也无法损伤到他不知位于何处位置的坟墓”,现实的我为自己营造一座空城,在城墙上,我看到“苏格拉底”乘着一种无言的窒痛的马车奔腾而来!
赵云为什么是罗贯中笔下最完美的蜀汉名将
众所周知,《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我们品读《演义》,不难发现,所领导的蜀汉集团,寄予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即理想的君臣关系(明君贤相)、理想的君民关系(民本主义)、理想的良将(忠勇仁智)。前两个理想笔者在此暂且不述,着重对其良将理想进行论析。理想的良将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物来“担纲”的。在罗贯中看来,历史上集忠勇仁智于一身的,正是他理想中的良将。网络配图 为什么作者如此推崇赵云呢,而且将赵云描绘成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欢的良将形象?笔者认为,《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基本是以历史为依据的,早有史家称其“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在蜀汉第一代名将里面,名声最显赫的是、、、、赵云、。这六位里面由于本身为人和性格缺陷竟然有三位即关羽、张飞、魏延;马超虽非意外死亡,然而其临大事缺乏冷静,且壮年病逝,人生失之圆满;黄忠虽然得善终,但在蜀汉效力的时间跨度很短,这却是一种遗憾;这六位里面,唯有赵云善始善终,且智勇双全,因而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理想良将。接下来,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首先来看关羽。关羽无疑是蜀汉第一名将,他作战骁勇,对蜀汉,然而其缺陷亦非常明显。《》称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句话虽然简略,却大有深意。他在镇守荆州期间,曾两次侮辱了。一次是孙权遣使为其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另一次是关羽从荆州发兵攻打樊城,孙权说出兵相助但却迟迟不发兵,关羽怒责孙权,意谓“待我得胜归来,再收拾你”。关羽如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懂得从政治的高度去处理与孙权的关系,蜀汉与东吴毕竟是联盟,虽然也有斗争的一面。网络配图关羽与一些同僚的关系也较为紧张,最典型的是将军、傅士仁“素皆嫌羽轻自己”,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可见关羽跋扈的一面。更危险的是关羽还将这两位对自己素有怨恨的部将留守在荆州的后方重镇江陵和公安,这就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端。关羽正是在北伐樊城不利的过程中,孙权偷袭了关羽的后路,以报昔日关羽侮辱之怨。在这个节骨眼上,镇守荆州后方重地的糜芳、傅士仁也不从蜀汉的大局出发,却更多地计较昔日被关羽轻慢的恩怨,舍身投靠东吴。 相比较而言,老将黄忠的为人与勇武是令人钦佩的。《三国志》说黄忠与敌对阵,常冲锋陷阵,勇武居全军之首。居功而不自傲,且为人处世不失偏颇。只是令人惋惜的是,黄忠归附蜀汉时年岁已高,因战功升为后将军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时间跨度太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最后看赵云。赵云值得世人称道的不仅是他超群的武功,而是他具备许多将领所不具备的美德——仁义。有好的武艺若没有好的修持,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抑或是令人恐惧的杀人机器,因此,理想的良将应当是集忠勇仁智于一身的。赵云是由乡里推举的地方首领,他投时,公孙瓒问他,你离更近,不依附袁为什么反投我呢?赵云说,哪里存仁政,我就去哪里。与公孙瓒共事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孙非爱民之主,便以家兄去世回家奔丧为由离开了他。赵云通过比较,觉得刘备是善待百姓的仁义之君,因此良禽择木而栖。网络配图益州既定,刘备与部属打算将成都的良田美宅分给有功之人,赵云劝刘备说,百姓刚结束战乱之苦,我们不应当去占用民众的田地房屋,而是让人们,百姓才会拥护我们,刘备觉得赵云,便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看来,赵云是为成都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赵云还值得世人称道的是其机智与处事冷静、谨慎。汉中战役,他接应到期不回的黄忠,独挡曹兵并;街亭战败,赵云断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全军损失,皆显示出非凡的机智与冷静。跋扈,其内侍亦骄横,赵云周旋其中,处理内务有条不紊,并非常得体,其为人不仅机智而且谨慎周密。他劝阻刘备不要伐吴,公敌是曹魏,其大局观念在众人之上,是其智也。刘备去世后,赵云竭力辅助后主,力挺,成为这一时期护卫蜀汉的砥柱中流。七年后,赵云溘然长逝,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人笔下平庸属歪曲:鲁肃忍辱负重促孙刘团结
将帅的才能,并不只限于排兵布阵,纵横沙场。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却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无论在小说或在影视、戏剧中总是被人忽视,乃至遭到贬损,这便是东吴大将。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鲁肃不过是一个忠厚而又平庸的好人,好到有几分颟顸,平庸到成为神机妙算和忠勇过人的反衬。比如写诸葛亮“”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色。最后是借箭成功,志得意满,而鲁肃钦敬拜服。网络配图再如“”一节,鲁肃在被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荆州,设下刀斧手,请关羽赴宴。结果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被关羽识破计谋,佯醉退席。小说这样写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直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公的船乘风而去”。在各种影视戏剧中,这样的场面被更加夸张地加以渲染,鲁肃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了。然而,事实上,鲁肃却是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没有他,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三国局面的形成,取决于孙权和联手打败的。而在这场大战前后,积极穿梭于孙、刘之间,分析形势,指陈利弊,同时有效协调两家关系,最后导致战争胜利的就是这位鲁肃。鲁肃和是至交,正是周瑜慧眼向孙权推荐了鲁肃。他说:“鲁肃有辅佐帝王的大才。”孙权立即召见鲁肃,对他说:“我想建立、那样的功勋,应该怎样办呢?”鲁肃为他分析说:“现在曹操的势力很大,将军怎能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呢?当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坐观形势变化。如果北方有事,则乘机灭掉黄祖,然后沿长江西上,据有荆州、益州。”孙权深以为然。鲁肃这一席话,实际上奠定了孙吴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当时,曹操大败刘备,并乘胜东下。东吴朝野震惊。在孙权召开的朝会上,以为首的投降派占了上风。还是鲁肃力挽狂澜,他先以利害得失打动孙权,而后又奔赴夏口,说服刚刚打了败仗惊魂未定的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当时刚刚亡故,荆州一片混乱,两个儿子不和,军队分崩离析。如何吸纳荆州的军事力量投入抗曹,关键在寄寓荆州的刘备。刘备有相当的人脉,但遭受新败后对战事已全无信心,想到广西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劝他说:吴巨是平庸之辈,所据有的苍梧郡又十分偏远,不久一定会被人吞并掉。而孙权聪明过人,又礼贤儒士,江东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现在替你着想,不如和江东结好,共同干一番事业。正是鲁肃向他分析形势,表明孙刘联手抗曹的可能,才有了改变整个局势的赤壁会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保全、巩固了孙吴政权。网络配图刘备按照鲁肃的安排,率领本部和部分荆州军队进驻樊口,加入抗曹作战序列,而后又派遣诸葛亮作为军事代表赴孙军大营。鲁肃的个人诚信成为两家合作的基石。尤为重要的是,鲁肃作为抗曹联军总司令周瑜的副手,处处从大局出发,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协调了孙、刘两家以及周瑜、诸葛亮个人间的微妙关系,维护了团结,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没有鲁肃的穿梭外交,没有鲁肃的深明大义,没有鲁肃的大智若愚,特别是没有鲁肃的高瞻远瞩,便不可能有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把鲁肃说成是这场战争的总导演其实并不过分。这一点,东吴国君孙权看得很清楚。战争刚刚结束,孙权得知鲁肃回来,亲自出城迎接,一见鲁肃,便下马施礼,对他十分恭敬。这一点,东吴统帅周瑜看得也很清楚。因此,周瑜临终前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顶替他的统帅职务。他这样说:“鲁肃为人有忠臣烈士的气概,处事认真负责,从不苟且,可以代替我的职务。”须知当时功勋卓著的老将、等俱在,而鲁肃不过是罢了。这一点,诸葛亮看得更清楚。鲁肃病逝,诸葛亮为之发哀。他明白,孙、刘联盟自此宣告解体。果然,不久便有白衣渡江袭荆州之举,导致关羽战败走麦城;更导致刘备兴兵伐吴,最后兵败彝陵。当然,孙吴朝堂对鲁肃极力将荆州借给刘备一事颇有微词。赤壁之战后,刘备亲自到京口见孙权,以兵多地少为由要求都督荆州。周瑜不仅上疏反对,还提出应当设法把刘备留在吴郡。只是鲁肃对孙权说,曹操虽败,但还是北方强敌,应当团结刘备。周瑜死后,他更是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网络配图正如鲁肃所设计的那样,由刘备控制的荆州牵制了由统领的曹操主力部队,使得曹操南下的企图一再受挫。因此鲁肃生前始终为维持孙刘的团结而忍辱负重。而正是在荆州主将关羽全力对付曹军,致使后方空虚之际,吕蒙指挥的孙吴部队才得以大举渡江,收复荆州。荆州在完成了如此深重的历史使命之后正式划入孙吴的版图,倘没有鲁肃超凡的战略远见能实现吗?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将帅,在文艺作品中本应该光辉四射。然而,有意思的是,鲁肃不曾被时势埋没,不曾被当时的政治家们埋没,却被千百年后的文人们埋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