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爷子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光复后一直带着徒弟在吉林德惠一带靠手艺吃饭。由于他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在工钱上也不漫天要价,他的团队的生意应接不暇,而且全是大活,这样一来投奔他学艺的人越来越多,徒弟们也都勤劳肯干,很少有偷懒的。
有一年,一大户人家儿子娶媳妇,找到他们打家具。当时,已近腊月门,东北大地上,国共两党的军事正在酣战,兵荒马乱,东家心急火燎要赶紧给儿子成家,每天都催着他们赶进度。宋老爷子领着徒弟们起早贪黑地赶活儿。这时,有一个刚来的叫李福子的徒工渐渐挺不住了,这小子可能是有痨病的病根儿,一受累就犯了。一开始只是干咳,后来,就咳血了。宋老爷子也想过领他去看大夫,可是,东家催得紧,没办法他只能先让李福子拣点轻活干,寻思着等完活了,再去领他找大夫。可谁想,这小子命短,就在即将完活的前两天夜里,咳血而死。断气前,他断断续续地留下了遗言,请求宋老爷子把自己应得的工钱给他送家去,一家老小等米下锅呢,对于自己的后事,简单处理,找张破炕席卷了挖个坑埋了别让野狗吃了就完了。当时,兵荒马乱,又急着赶活,师徒几人只好按李福子说的用破席卷了他到城西的乱死岗子草草埋了,但宋老爷子用边角料做了块简易的墓碑,写上李福子的名字,然后立在坟头。他说,这样,以后万一李福子有后人祭奠也不至于找不到地方。
腊八那天,终于完活了,师徒们领了工钱欣喜若狂,这时,有人问宋老爷子:师傅,李福子的那份钱如何办?这让师徒们都有点犯难了,原本李福子是慕名投奔宋老爷子的,没有经人介绍,大伙只知道他叫李福子,大名叫什么不知道,而且,他只来了几个月,来时他说他家住在一个叫小青沟的屯子,门前三棵柳树,至于别的大伙就都不知道了。钱到手了,又眼瞅着来到年了,又逢这乱糟糟的世道,大伙都归心似箭,宋老爷子寻思了一会,说:你们都各回各家过年吧,李福子的工钱我想办法送到他家去。临行前,东家备了酒菜给宋老爷子送行。
酒足饭饱,宋老爷子背着工具兜上路了。走在路上,宋老爷子开始犯寻思了:李福子的工钱到底如何办呢?大家都拿钱回家过年了,他的家人也一定眼巴巴地盼望着他能挣回钱去呢可现在只知道他家住在小青沟的屯子,门前三棵柳树,可这小青沟到底在哪啊?再说,现在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弄不好工钱没送去,自己小命都容易丢了想到这里,宋老爷子拿定主意了:李福子的钱先放他这里,自己分文不动,等过了年,消停消停,再想办法找到他家,把工钱分文不少地送给他家人。虽然这样,李福子的家人没法用这钱过年了,但眼下也只能出此下策,希望他在天有灵谅解师傅。
他的家居此地往东二十多里的路,正常情况走两个时辰就能到,可宋老爷子到城里买年货耽误了一会儿,冬天昼短夜长,再加上当天下了雪,他到底没能在天黑前到家。走着走着,他感觉到有点不对劲,虽然,他身上没有计时的钟表,但琢磨早就该到家了,如何这路干走走不到头呢?于是,他坐下来歇歇脚,然后接着上路,又走了好一阵子,可还是没看到自己住的村庄。这时,他开始胆怯了,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大家常说的鬼打墙了,他不敢再歇了,只能一个劲走,因为东北的冬夜嘎巴嘎巴地冷,一旦停止活动就容易冻死,他听老人说过,鬼打墙这事,一旦鸡叫了,就走出去了,所以,他就只能走这一夜了。宋老爷子果真走了一夜,鸡叫了,天色慢慢亮了,他看了一眼四周,顿时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眼前一件熟悉的东西映入他眼帘:那是前不久他给死去的土地李福子立的墓碑!他其实是往城东走的,如何虎吧地走到城西来了,他在仔细一看,又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见李福子坟的周围的雪都被踩得实诚了,踩出了一条小道,原本这一夜他一直在围着李福子的坟绕圈!
惊魂甫定的宋老爷子跪在徒弟的坟前声泪俱下:徒儿啊,师父对不起你,只想着自己回家过年,忘了你的妻儿老小也眼巴巴地盼着你能挣回钱去过年呢,是师傅太自私了,不过你放心吧,师傅就是跑断腿也要找到你家,把工钱分文不少地送去。皇天不负苦心人,宋老爷子一路打听,终于在腊月二十八那天找到了李福子的家。正如他想象的那样,李家家徒四壁,一家老小巴眼望眼等着他挣回钱来呢。宋老爷子我他的工钱分文不少地交给他媳妇,然后编了个谎,说李福子接个大活,过年不回来了,等挣了大钱再回来。
了了这桩心愿,宋老爷子如释重负,走起路来也感觉特别轻快,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讲完这个故事,宋老爷子很感慨,他告诉我们,人啊,不能太自私,要不然啊,可容易遇到鬼打墙。
康熙以身作则厉行节约 不为个人妄费分文
以身作则 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 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们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宫东、西暖阁所用的毡毯。大臣们看后奏称:“(康熙帝)御极六十余年,时时以爱惜物力,崇尚俭素……御前陈设之毡,历三十余年,尚洁净完整,崇俭惜物,实从古未有。”对于宫中的陈设用品,康熙帝是以经济节俭为标准,崇尚简朴,不务虚华。网络配图 康熙年间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有如下记载:就其(康熙帝)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泊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皇宫内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所居住的,也只有几幅字画、几件描金饰物和一些相当简朴的绸缎,而绸缎在中国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简单朴素就几乎是那里的全部装饰了。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极为常见的过冬的黑貂、银鼠皮袄外,还有一些在中国算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丝绸服装。夏天,我们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他在宫内、宫外不骑马时用的那顶轿子,只是一件类似担架的东西而已,木质平常、涂漆,有几处包有铜片或者点缀一些镀金的木雕。马具中较豪华的只不过是一副相当朴素的镀金铁质马镫,以及一条由黄丝绒编制的马缰绳而已。 这些描述显然有溢美之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帝生活中的某些侧面。 明清宫中费用之较 一次,康熙帝语重心长地对儿孙们说:“尝闻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曾与大学士们将明清两朝宫中费用做了一番比较,开列出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字: 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共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钱粮二十四万余两,今每年止(只)用三万余两;(明宫)每年木柴二千六百八十六万余斤,今止用六七百万斤;(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共享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今俱不用;前明各宫殿,九层基质、墙垣俱用临清砖,木料俱用楠木,今禁中修造房屋,除非,不但基址不用临清砖,凡一切墙垣,俱用寻常砖料,所用木材,亦惟松木而已。 同样居住紫禁城内,同样是宫中开销,一个腐朽没落王朝与一个新兴王朝之间,反差如此之大,发人深省。 每年修缮热河避暑山庄,一般一次要用两千两银子,但康熙五十六年的修缮工程,管事官员称需白银三千两。康熙帝闻后命详查,于是内务府拟将修缮之资压缩到两千两。康熙帝阅折后朱批:“二千两银仍旧太多了!”此外,在康熙帝的“敦促”下,单是购买皇宫内外修建工程颜料的费用从康熙三十七年至五十二年间,就节约白银十三万三千余两。 康熙帝奉行节俭、表率臣民的举措,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公大臣们纷纷效法,少用、不用金银器皿及金马镫等贵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资费,也“较从前十分之内,已减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贵族为亲属祭葬时,仍以焚化皮衣为时尚,至康熙朝中叶“其风已熄”。网络配图 可是,时人对于康熙帝的俭省节约,或有微词。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鲜使臣返国后向国王报告中说,康熙帝“贪爱财宝,国人皆称曰爱银皇帝”。这应当如何解释? 原来,康熙帝不仅于宫中奉行节俭,在理政治国、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同样如此。毋庸讳言,节俭方针的实施必然要触动统治集团内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引起部分官员的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骚满腹,微言相谤,也就难以避免。所以,对康熙帝冠以“爱银皇帝”之名的“国人”,应主要是指那些受到节俭措施冲击的官员。 实际上,康熙帝在奉行节俭方针时,分寸掌握恰当,内外有别。白晋对此深有感触,曾记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节制个人的开支,同时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国家的经费。只要是为了帝国的福利,哪怕花费千百万他也在所不惜。修缮公共建筑,保持江河管道的畅通、建桥、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贸易的事情,他动用巨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难断定,他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出于贤明的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帝国真正的需要。 勤俭之根源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实施各种节俭举措,注重以身作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虽然是在定鼎北京以后出生,但满洲入关前崇尚勤俭、“敦朴为风”的传统对康熙帝仍有较大影响。他对儿孙们说:“朕生性不喜价值太贵之物,出游之处所得树根或可观之石,围场所获野兽之角或爪牙,以至木叶之类,必随其质而成一应用之器。即此观之,天下之物虽最不值价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弃也。”这体现出他以实用为本的价值观和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作为清朝初年的最高统治者,康熙帝所处的历史环境,也不允许他高枕无忧。在位60多年间,先有辅臣专权,接着又有平定叛乱的战争、统一台湾之役、与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以及诸皇子争夺储位之事等。在其继位初期,经济亟待恢复,漕运、治河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尚未解决。如此紧张、多事的客观形势,要求他必须慎言慎行,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康熙帝勤政爱民,一生多有建树,奉行节俭是其各项重大方针、国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这种深谋远虑、戒骄戒躁的务实作风,值得后人借鉴。当然,康熙帝的节俭和简朴,都只是相对历史上一些骄奢淫逸、的帝王而言。尽管他不断制定各种节省方案,但清宫的日常耗费,依然触目惊心。显然,他的种种节约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固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隋文帝杨坚一死王劭的文章就分文不值了?
学者王劭先生,由于博学多识,被任命为国史副总编,也就是古时候的佐郎。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对隋文帝杨坚说:“皇上眉骨圆隆,额头上有肉突起,好像干戈对立,这是龙的相貌呀!”并用手指点着杨坚古怪的大脸盘子,让群臣们细瞧。隋文帝杨坚一听此话,大喜,当即就赐予了他财帛百段,并把他提拔为国史总编,也就是作郎。王劭意识到自己的一番胡扯,不但得到了许多赏赐,而且还轻而易举的升了官,简直就是可喜可贺啊!于是在那样的便利下,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大做起歌颂文章来。 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是靠篡周夺位而当上的,在那种情况下,他急需要在理论上论证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于是狡猾的王劭投机取巧,他在这方面下狠功夫。他上书说,,其实是上天早有预示的。他说到:杨坚称帝的那一年,全国出现各种图像,有人在黄河便捡到两块奇石,上面有凸起的文字,一块上面刻着杨坚的尊名,一块的上面写着”八方天心“;另外,永州人又捡到了有图像的石头,把石头切开,有的是杨树形状,黄根紫叶;而汝水出现神龟,龟肚子下有”天卜杨兴“几个字......等等许多现象,王劭把这些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说得像真的一样,而隋文帝杨坚在看到后更是龙颜大悦,再次赐给他500段财帛。 就是这样,王劭被钱财所诱惑,他趁热打铁挑灯夜战,赶写歌颂文章,献给杨坚。他牵强附会,绞尽脑汁地写诗献给隋文帝,在种种解说《易经》的书和其他书籍中,地把一些预示称帝的敏感词都往杨坚身上套,弄得杨坚深信自己称帝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趋势。除此之外,王劭还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引用佛经佛文,不断撰写关于杨坚称帝的文章,写成一本本的册子。 而隋文帝杨坚则是命令属下在京城里举办高级培训班,由王劭带领着,让来自全国各地负责宣传的官员每天焚香净手虔诚诵读王劭所写的文章,并且还要求声调抑扬顿挫,如同歌咏。就这样闹腾了一个多月,直至把王劭所写的都唱完,领会了要义后,才结束了这个荒唐的培训。但是,对于此事,隋文帝可是十分的欢喜愉悦的,因此对王劭的赏赐更为丰厚了! 可以肯定的是,王劭是一个”杰出“的歌颂家,他不但善于把子虚乌有的事情说得恰有其事,,而且总能把坏事说成好事,把平常事说成奇事。有一次,杨坚对王劭叹息道:”唉!我有五个儿子,有三个是无法成才的了。“对此,胡话随口拈来的王劭回答道:”自古以来,英明的皇帝、圣明的君主,都是无法改变不肖之子的。就好比如,有二十五个儿子,品德出众的也就只有两个,其余的德行都是不一样。而尧帝有十个儿子,有九个儿子,都是不肖子······“在杨坚看来,王劭既把他比作黄帝和尧舜,又说他们的儿不行,他就放心多了,立马转忧为喜了! 王劭靠写歌颂文章、唱赞歌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宠幸,也因此得到了不少赏赐,但是同样的额,他和历代绝大多数御用文人一样,皇帝一死,时代一变更,他的文章就分文不值了。根据《隋王·王劭列传》记载的,王劭担任作郎近二十年,专门掌管编篡本朝的历史。而关于他所撰写的,多采用迂阔怪诞的语言,辞彩和文义繁琐杂乱,无足称道。只是被史官当做编修《随书》的参考资料,原文早已无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