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
1948年9月1日,从纽约驶往前苏联的轮船“胜利”号在航行途中发生火灾,中国将军冯玉祥遇难。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搞清了与当年事故有关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9月5日,前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8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该船已被带至傲德萨。调查仍在进行中。”这篇报道还说,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已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意愿,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这篇快讯引起了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奥克佳布里·巴尔·比留科夫的好奇。要知道,在1948年秋,冯玉祥身死“胜利号”,这一事件在西方轰动一时,欧美媒体纷纷报道,但前苏联报纸对这一“不幸事件”却讳莫如深。
当时巴尔即将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他想方设法打探情况,但除得知已成立一个高级调查委员会外,什么也没有打听出来。几个月后,巴尔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被授予了海军准尉军衔,并再度被派回黑海舰队。虽然他听说关于“胜利”号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怎样进行却几乎无人知晓。他后来还打听到,调查在保密状态下持续了几个月,斯大林曾亲自过问进展情况。1949年初,前苏联法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秘密审判。“胜利”号上的相关人员被判有罪,后来也没有得到减刑。
在1948年秋前往前苏联,这对冯玉祥来说绝非偶然。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他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如果不是在归国途中遭遇不幸,他也许会在新中国政府中担任要职。作为未来新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意外辞世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猜测。
由于极想解开冯将军身死之谜,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寻找与当年事故有关的细节,试图揭示“胜利”号火灾的真相。
“胜利”号
二战结束后,苏军打捞起一些半沉的德国旧船,在德国造船厂进行了维修,然后将其充实到了前苏联商业船队。在这些船只中,有一艘1928年造的班轮“伊贝利亚”号。前苏联船队接手后,为它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胜利”号。在那个年代,它算得上是一艘相当大型的客货两用船,可以搭载旅客340人,并可同时装载4000吨货物。
经过改造,“胜利”号的载客量达到了600人。分布于四层甲板的客舱档次各不相同,既有宽敞明亮的高级包间,也有下层甲板狭窄拥挤的小舱。为向乘客提供配套服务,船上设有一个音乐沙龙、数个餐厅、几间宽敞的休息室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在船头和船尾还有6个货舱,可以存放乘客携带的物品和商业货物。这艘船的救生设备不错,约有10条大舢板和大量救生圈。但船上消防设施明显不足,轮机舱内的消防泵只能在局部使用,无力扑灭大火,或扑救船桥及别处的火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船上的办公场所和走廊到处都摆满了灭火器。
1948年春,“胜利”号被划归黑海航运局,开始往返于傲德萨和纽约之间,沿途搭载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回前苏联的旅客和货物。“胜利”号船上乘务人员共计199人,船长帕霍洛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从小在海边长大。他的防火助理叫纳博金,接受过专门的防火培训。船上其他指挥人员也都经验丰富,完全能胜任本职工作。
归 途
I948年6月至7月,“胜利”号迎来了航海学校的50名见习生。他们随船顺利穿越大洋之后,7月31日又从纽约启航,随“胜利”号踏上了返回傲德萨的航程。在驶离纽约港时,船上只接纳了323位乘客、277吨货物。除少量散客外,船上乘客以前苏联外交部和对外贸易部工作人员及家属为主。冯玉祥与家人也上了船,他们准备转道前苏联前往中国。
在海上航行数天以后,船长接到了黑海航运局的电报,命“胜利”号顺路去埃及亚历山大港,接收从埃及遣返回国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送回格鲁吉亚海港巴统。8月22日,轮船离开亚历山大港,向巴统驶去。船长随即向局里报告说,他接纳了2020名遣返人员、6名前苏联驻埃及使节及其家属,同时又装上了1500吨货。在8月最后的几天,“胜利”号终于靠上了巴统的码头。
8月31日,“胜利”号折返向西,驶向傲德萨。因大量亚美尼亚人离船,船上的旅客此刻只剩下310人。9月1日中午1点,位于傲德萨的黑海航运局电台接到船上发来的航行报告,说“胜利”号已经驶过新罗西斯克,9月2日凌晨两点即可抵达傲德萨港。此后,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就中断了,但起初并没有人对此产生警觉。
直到9月2日早晨,黑海航运局才开始探究无线电静默的原因,并请求出海轮船和沿途港口留意该船行踪,但没有人与“胜利”号取得过联系,也没有听见过“SOS”信号。航运局感觉事情不妙,连忙向黑海舰队求援,几架海军航空兵飞机随之被派到海上。当天晚上9点钟,一位飞行员在空中报告说,在雅尔塔东南70海里处,发现了已被烧焦的“胜利”号,轮船周围还有5条载满人的舢板。接到通报后,救援队立即从费奥多西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地出发,火速奔向出事船只。
大 火
“胜利”号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前苏联官方后来的说法是:9月1日13时,“胜利”号班轮驶经新罗西斯克后,继续驶向傲德萨。当时的天气不错,可谓风和日丽。见船将驶向终点,代理放映员、无线电技师科瓦连科决定,将电影胶片收拾一下,以便靠岸后将影片送回文化基地。为此,他叫来了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请他在放映完毕后帮忙缠胶片。
电影胶片平时存放在船中部的一个小库房内,它的旁边是一些新近设立的三等客舱。电影胶片一部分装在铁盒子里,另一些准备倒片的胶片则敞开放在桌上。除了许多部电影胶片外,这座库房里还存放了大约两千张留声机唱片。在用手摇装置倒胶片的过程中,因机械部件摩擦而迸出火花,进而引起胶片起火。火星又引燃了旁边放着的胶片,火焰几秒钟就充满了整个库房。几分钟内,火焰包围了轮船的中部,包括领航室、驾驶室、电台室、船长和领航员休息舱。随后,火焰开始四处扩散,旋风般蚕食沿路的住所,冲击救生艇甲板,并逼近货舱和轮机舱。
以上就是关于胜利号大火与冯玉祥之死之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商鞅之死:商鞅究竟做错了什么会被残忍分尸
他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面前争一席之地,重金网罗天下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又称卫鞅的壮年男子,便成了这重赏之下的勇夫。这也并不奇怪,老百姓盼望着,甚或学些磨豆腐一类,便一很知足了,过去识文断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举人,进士。贵族想着领兵挂相印,其实都是一种心态。据说卫鞅年青时,心中的偶像便是李悝,一类不安份的人。他现跑道卫国,做了一个类似于国务院总理的秘书一类的小吏。这对持才自傲的他简直是一种折磨,可在这折磨中,他却看清并学会了升官的窍门,即朝中有人才能做官,要是朝中没人,那也的绕来绕去“托”人,被托的人大概就是当今的“托儿”之类。 网络配图 虽然秦寿公招贤纳士是否真心,可吃过这方面亏的卫鞅,还是托了一个和秦寿公关系很好的景监来为自己铺路,当路子铺好后,见了秦寿公就心里有底了,见面就把仁义道德,尧舜禹汤之类地经纶大讲一通,可正当他讲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竟打起哈欠来,根本就不听,既然给人当托,还得当到底,在卫鞅的哀求下,“托儿”还是发挥了作用,寿公答应,过几天再见一面。 公元前338年(周显王31年,秦孝公24年),秦孝公病重欲传。商鞅不敢接,太子驷即位,就是。太子驷本来是反对新法的,为此,他的师替他顶了罪,如今,秦惠文王就以谋叛罪下令逮捕商鞅,后来处以五牛分尸的极刑。 商鞅的个人结果,正好被赵良言中了。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特别应当引起现代的中国人的注意,因为第一种概念,已经被识字的秀才——所谓的文化人及不识字的农夫村姑以小调戏曲秦腔一类的形式直到我现在用笔写(公元1997年)的时候,还在各种庆祝会上歌唱着;如李帽更换太子,下河东等,。 所谓第一种观点,便是由中国的传统的正统观念所引发出来的知思图报,视为知己者死,为爱情牺牲了整个青春年华而独守寒室的王宝钏的形象,现在还在电视上被秦腔大师吼个没完,等等这一切,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又是一切中国人的悲剧,特别是那最早觉悟起来,并也打算学着商鞅的变法使社会进步,但正如赵良分析商鞅时所指出的,一旦脱离人民,就没有好下场:而现在的人民,不但要看你怎么做(因为表面上,背地里却干着的勾当),更需要一个说法,即一个观念,虽然一时半会拿不出个说法来,但不要紧,只要你向人民说清:我们现在还在总结,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尽量在这一点上争取人民的谅解,人民才不至于象被连年混乱的时候,家里攒一箩筐旗子,窗户底下喊让挂谁的便把谁的拿出来挂;问题的另一面,是出发点的问题,即呼吁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老百姓的,还是象秦孝公和尚鞅搞的那一套,都打着改革的旗号,以今天,而各自心照不宣干着的勾当? 网络配图 和孝公病重,想传位于商鞅,而商鞅不敢接,难道是秦孝公不够意气,商鞅胆小?都不是的,是以思想为背景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在指挥人的社会政治生活。谁来继位,难道是一位生死的老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吗?远非如此!虽然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神话传说,但基本上是以家族方式来解决的,这就是的儿子远是皇帝!虽然被皇帝折腾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可也得口是心非地呼喊“万岁、万万岁!”。虽然也有些做皇帝,事情做得过分了些,以皇帝家族为核心的集团,用流血或不流血的方式换一位新皇帝,但,这是冒着大危险的事情,如和西汉时的等。话又说回来。孝公难道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正好相反,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我够朋友;二、好和好散。你名利都得到了,要么趁早滚蛋,要么玩完。 就秦因而言,虽然杀了商鞅,可并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所以,在弱肉强食的诸侯混战中,在的“霸道”思想指导丫的秦国,能一扫群雄而独霸天下。就不难理解了。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当把所有的对手都杀光之后,自己却成了自己的对手。这也弄得直发神经。一会儿修城,一会儿,无非是想着这霸道的天下永远霸道下去!可是苍天有,秦王朝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后人有诗讥笑日;“坑灰末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不管怎样,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被后来的统治者作为反面材料,例如西汉时的,虽然写出了名篇《过秦论》,但文采归文采,他的结论就未必正确,他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有缺陷。在二世手里很快灭亡,原因出在秦寿公犯有路线性错误:急功近利。这就是根源!这反道符合哲学;.即俗话说来得快的去得快。 在漫长的历史长廊里,也有与齐名,如的。但王刑公是一步一步干到宰相位置上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惠,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他从小勤奋好学,二岁以前,随父官游,到过南北许多地方,目睹时艰,立下改革政治的志向。庆历二年(1O42)中进士,历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及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嘉佑三年(1O58),他回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呈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即位后,想有所作为,所以对王安石的上书非常赞赏,熙宁二年(1O69)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升任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在这个时候,他竭力推行为老百姓减轻负担的“青苗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农村经济改革,即怎样把农业搞上去一类法令、法规。在理论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实行起来却遭到了失败,这使他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悲伤消极情绪,就在他忍受着变法失败的痛苦时,自上而下的各个官场“油子”,借“变法”之名捞了不知多少黑心钱的一类。 和被“变法”变得更加贫穷的老百姓则只有欢乐与愤恨!也就是说王安石的痛苦是夹在欢乐与愤恨之中的,这能怪得了谁呢?一个国家,一个以大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仅凭他的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把他和商鞅比,我觉得至少在政治运作上远不如商鞅;要变法,首先得有“王道”、“霸道”一类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武装老百姓。第二、在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也不妨采用“欲达目的,不择手段”,比方象一类的反对派,一边降级使用,一边又共同饮酒作诗。 网络配图 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有点象“进贾府”。除了黑心的和不要命的流氓政客,旧中国的文人心里是很复杂的,中“学而优则士”的流毒太深,特别是自以为是才学八斗的书呆子们。仕途险恶,如履落冰,伴君如伴虎等,都是在官场被撞得后才总结出的。但奇怪的是“前仆后继”久撞不减其志?历史在这一点上象一个环形地铁,不论那个朝代的文人坐上去,结果都一样,甚至连上“地铁”的方式都一样。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除了建安七子给阎王爷大讲人世间的美好,竹林七仙用酒当麻醉剂,还有象以《陈情表》而名垂青史的无耻文人李密之流。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曾仕蜀汉为郎,西蜀政权灭亡后,又出仕晋为太子洗马,官止汉中太守。《陈情表》就是他出仕前为马的。对于这篇文章的文才,是不能否定的。但文中抒发的感情,就模糊不清,并且有夸大卖弄自己以讨好晋武帝的成份在里边。若论忠,就不能把自己做过官的西属政权称为伪朝,若论孝,将老太太用八抬大轿抬到官府,丫鬟名医照顾周全,就不应当推推搭搭,所以,按照过去的观点,李密之流,就应当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东西!他的,羞羞答答的《陈情表》,只能当作无耻文人的自我表白,至于后来被谗免官,死于家中,那是历史的必然。文人一旦成为御用文人。就如同把自己当做奴隶卖给奴隶主的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钟离昧如何死的?揭大将钟离昧拔剑自刎之谜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