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施如何死的?千古美人西施为什么被沉江底之谜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施怎么死的?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苏州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雄师攻破。

吴国灭亡。

年龄时期的大、百度博客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进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往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代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经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留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

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

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

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

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进了水底。

于是乎,后代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载。

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

不要说西施的着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回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世居诸暨苎萝山① 。

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

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

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

她家境贫冷,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年轻的西施经常在溪边浣纱。

秀丽的美女,柔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江南的背景下消息一致,被后代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文人骚客树为描绘尽世美女的“御用场景”。

等到唐代诗人来诸暨寻找西施浣纱遗迹的时候,乡人已经为西施建立了纪念祠堂。

祠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

现在的浙江省诸暨政府干脆将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等古迹整合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景区。

假如西施终生都在溪边浣纱,跨越千年做家乡的旅游名片,成为江南美女的代名词,倒不失为完美的一生。

遗憾的是,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牵涉到了残酷的政治之中。

越王三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

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向吴国求和。

勾践作为人质往吴国当奴隶。

他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出国前与大夫“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加以教导练习,献给了吴王夫差。

西施毅然由越进吴。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苏州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优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

吴王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想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苏州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船,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

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展木板。

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

夫差很自然地沉湎女色,专宠西施。

苏州就是现在的苏州,温秀清丽,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尽世美女。

现在又回到了开头的题目,风光过往,西施的着落如何? 后人给西施编排的后半生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浪迹江湖之说,一类是沉身江底之说。

流传最广的是前者。

话说西施世事已了,与越国的大夫范蠡泛船江湖,不知所终。

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袁康的《越尽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回范蠡,同泛五湖而往”。

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丰富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恋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的情节。

现在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

梁辰鱼是昆隐士,《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头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则说两人躲祸远遁。

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

故鄙人为奴石试冬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

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回正道。

”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神仙,早在天上的时候就已经相恋,这次是“下放锻炼”的啊? 那么这个俘获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范蠡是楚国人,出生于平民之荚冬却有匡世奇才。

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合群。

楚国人都把范蠡视为疯子,因此范蠡在楚国混得很不好。

他就琢磨楚国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往报效越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于是,范蠡邀请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楚国,东往越国,成为越国称霸的最大元勋。

但是范蠡发现勾践的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约文种离往。

文种不愿离开成功的事业。

范蠡就更名改姓,带着西施泛船齐国。

据说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为巨富,自号。

由于经商有道,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

西施跟定了范蠡这个求名求利的大人物,想必后半辈子的日子不会差。

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

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船回往,仍携西子。

”两位大文豪都以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船,优游五湖而逝。

但是记叙范蠡退隐一事的《国语。

越语》和《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都只字未提西施。

所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固然浪漫,却是没有丝毫历史依据的。

比西施稍晚的记载的西施命运则没有和范蠡恩爱终老那么幸运,而是魂回西天。

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

他对西施的记载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

《墨子。

亲士》篇记有:“西施之沈,其美也。

”“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

有人据此以为,这里的“沈”字说的是西施的死因。

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年龄》的逸篇对应,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

这些历史资料证实,西施极有可能在吴亡后被沉进了水底,死了。

那么,是谁溺死了西施呢? 《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

由于勾践从苏州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

越以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作甚”——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进江中。

在这里,西施被以为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

“红颜祸国”一说在古代很有市场。

很多称赞、垂涎西施美貌的“君子”“大夫”们往往正色斥责西施祸国,该杀。

还有民间传说以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

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以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

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这实在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

《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可见西施沉江一说传播之广,也从反面证实后人对西施美貌的肯定。

西施沉江一说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

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尽句一首,云: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五首。

其中第五首是: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除了这两大类说法外,有关西施着落的版本还有很多。

试举一二如下: 一说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回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7 要把西施占为己有。

这里要插叙一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一个很低劣的人,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

假如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了。

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正法。

一说西施在夫差自杀后返回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

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不管西施命运如何,有关她的着落的种种说法都寄托了后人对她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

西施身上笼罩的谜团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身世之谜,而成为一种现象。

《西施咏》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回。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现象”的本质是如何评价西施的题目,如何评价西施的呢?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回之于女色,以为西施是祸水。

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回咎于西施个人。

将一国的衰亡回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假如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眼前,个人的作用究竟是有限的。

西施是个爱国者,我们不能由于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将她列为祸国魁首。

的确,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人将西施在中的历史作用过分拔高,仿佛西施成为越国灭吴的头号元勋、王牌武器。

这就严重背离了史实。

西施在吴越争霸大局中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当初,文种曾经将越国的复仇计划回纳为“九策”:第一是相信天助越国,要有必胜之心。

第二是赠予吴王大量财物,既让吴国信任越国,疏于防范,又让夫差习于奢侈,丧失锐气。

第三是先向吴国借粮,却用蒸过的大谷回还。

夫差见越谷粗大,就发给农民当谷种,结果第二年根本生不出稻谷,导致吴国大饥。

第四是赠予夫差美女,让他迷恋美色,不理政事。

夫差宠爱的西施和郑旦就是越国赠予的。

第五是向吴国输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诱夫差大起宫室高台,空耗国家财力民力。

第六是贿赂吴王左右的***臣,败坏吴国朝政。

这个***臣主要是伯嚭。

第七是离间夫差和忠臣的关系。

这个忠臣主要是。

第八是越国积蓄粮草,充实国力。

第九是铸造武器,练习士卒,寻找机遇攻吴灭吴。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到惊人、坦白得不能太坦白的外交计划,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千年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假如能够看到文种、范蠡的思想和实践,一定会以为发现了远古的知己。

在宏大计划中,进献西施软弱对方和勾践违心品尝夫差的粪便一样,只是一个小战术而已。

那么西施在夫差身边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且不说西施不能向越国透露吴国机密,更不说西施没能操控夫差离间吴国君臣,单单在迷惑、软化夫差方面,西施的作用也很有限。

夫差没有向西施透露***,更没有让西施参与朝政,而且在臣服越国后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政治斗志和精干的政治聪明。

吴国国际地位持续进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晋定公、鲁哀公等中原诸侯到黄池会盟。

在黄池,偏居东南的吴国在夫差的成功操纵下获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在文种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

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往无几。

从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倾巢而出,偷袭吴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军采取了长期围困战术,攻陷苏州为止,吴越的争霸持续了十年。

因此不能说卧薪尝胆的越国实力远超过吴国。

越国胜得也很艰难。

西施在政治上仅仅是让夫差误信越国的忠诚,对越国疏于防范的道具之一。

美人已往,芳踪难觅。

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曾写下《西施》一诗,以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笔者以为,西施不是传说的巾帼女侠,而是喜欢在江南的溪边浣纱的邻家女孩。

只是身逢浊世,美貌惹祸,小女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才引出了那么多的是非曲直和历史疑团来。

一个弱女子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着实不易,也着实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钟离昧如何死的?揭大将钟离昧拔剑自刎之谜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究竟是如何死的?自杀还是他杀?

(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是与的第二个儿子。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六月初五,20岁的李贤被册命为皇太子。 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因李贤颇好音乐、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郑州人韦承庆曾上书规劝。五月初三,正谏大夫被人刺杀。明崇俨会看相、厌胜等巫术,常私下说“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哲的相貌像唐太宗”。由于这些话不利于太子,故而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胄数百件,成为李贤谋反物证;赵道生也供认李贤指使他杀死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送长安幽禁。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684年3月28日),李贤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一。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廿二日,武则天册命追封李贤为雍王。 关于李贤之死,《》的说法是,“(武则天)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新唐书》亦同。 其实,所谓的李贤谋反案即便是受人诬陷,也是唐高宗一手处理的。武则天何尝不怜爱自己的儿子。把李贤之死的直接死因,推到武则天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之死的密码就藏在“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时间中。 按照《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的说法,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癸卯,“迁徙庶人贤到巴州”;而按照《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章怀太子传》《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的说法,是永淳二年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应该说,墓志铭的记载“永淳二年”可信,但缺少月份。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虽然年份错了,而“十一月癸卯”并没有错。这样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具体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癸卯(即十四)。这一年十一月,唐高宗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要安排后事了。,把李贤“徙于巴州安置”是必须办的。原因是高宗殡天前得为太子登基扫清障碍,解除威胁。谁是威胁?不言而喻,就是有一定人望的软禁在长安的前太子李贤。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虎毒不食子,高宗怎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李贤!怎么办?内中情由蕴含着一个临终老人对儿子们深深的爱。高宗万般无奈,选择了把李贤流放巴州。之后,高宗的诏命被迅速传到长安,李贤接诏后即做动身准备,再拖家带口地穿越崎岖难行的秦岭到达巴州,这个过程再快也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我们把李贤去世的时间“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与高宗发诏命的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对照,中间只有三个月一十三天。这表明李贤到巴中顶多也就十天八天就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李贤身体本就孱弱,二是不堪羞辱和,三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四是对前途失望。几种因素一叠加,李贤就一命呜呼了。 二十多年过去,唐中宗、唐睿宗登基后先后两次为李贤加封,再葬乾陵。《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墓志铭》两块碑文,一说“薨于巴州之别馆”,一说“终于巴州之公馆”,都没有提到“他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贤到巴州后连家都没有弄好,就自己死在了公馆里,确实没有谁杀他。也有学者认为,李贤是自杀,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出于健康的原因(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当年,没有选择做接班人。按照《志》作者陈寿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评价,联系到李贤,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对你够爱护了,但你是稀泥巴不上墙,所以谁也救不了你。 《旧唐书·章怀太子传》:“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这段话给出的信息是,武则天并没有交代或者暗示丘神绩,要他害死李贤,而逼李贤自杀纯属丘神绩自作主张。如果说武则天明示或者暗示丘神绩逼死李贤,通常的做法是杀人灭口,不等丘神绩回到洛阳就没命了,但他却安然无恙回到了洛阳,因此这个问题不存在。其实说丘神绩自作主张逼杀李贤也是有问题的。丘神绩哪来的胆子,敢逼天皇、天后的儿子自杀?再说,天授二年(691年),丘神绩因谋反被诛。到了中宗、睿宗把李贤遗骨迁回乾陵安葬时,如果真是丘神绩造的孽,墓志铭完全可以点出丘神绩的名字,但是没有。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丘神绩从洛阳出发前,很可能就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是代表朝廷去处理李贤的后事。 李贤没有抓住历史垂青的机遇,任性而为,被人抓住把柄诬陷,失去了太子之位。到了流放巴州,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心垮了,性命也枯萎了。这个应当是李贤之死的基本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