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他才是被小说家误解的蜀汉第一谋士

时间:2024-09-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并不多,虽然有着凤雏的美称,但是却有着非常低的存在感,那么他在刘备帐下到底是什么地位呢?

首先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文学作品与历史之间的差距。

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但是没有读过三国志等正史记载。

还有一些人甚至把三国演义当做正规的历史书籍来看,真是让人无语到了极点。

庞统就是一个被罗贯中毁了的人物,在罗贯中笔下,庞统是一个小心眼的人。

为了与诸葛亮争功,最终被张任射死在落凤坡,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说段子而已。

真正的历史与这一点差距很大,庞统之死是刘备一个难以承受的意外。

他才是被小说家误解的蜀汉第一谋士

一、刘璋请求刘备入川支援,但双方最终翻脸

刘璋虽然是西川地区的主人,但是他的统治并不稳固。

作为一个外来户,本土大族一再反抗他的统治。

即便是后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本土派与外来者的较量。

但是此时曹操正准备那汉中地区的张鲁开刀,张鲁为了拥有与曹操叫板的实力,命令军队南下进攻西川。

刘璋的军队为了镇压本土势力不敢轻易调动,因此刘璋请求荆州地区的刘备前来帮忙。

对于刘备来说真是想睡觉来枕头,刘备早就想染指西川地区。

而从刘璋的角度来看,刘璋希望刘备去进攻张鲁,这样刘备虽然可以获得一块地盘,但同时可以替刘璋挡住曹操军队的锋芒。

这个计划对于刘备和刘璋来说是双赢,但是刘备没有那么傻,刘备准备把刘璋的家底一窝端。

他才是被小说家误解的蜀汉第一谋士

刘备进入西川之后,并没有按照刘璋的计划去进攻张鲁。

而是在西川北部一面防御张鲁,一边收买人心。

刘璋虽然玩不过刘备,但是也不傻,他要求刘备离境。

而刘备反而要求刘璋支援自己军队和粮食,双方最终闹僵。

刘备与成都文臣密谋的信函被刘璋获得,随后刘璋命令各路军队围堵刘备。

刘备见暗躲不成,只能率领军队强攻。

从军队数量上,刘璋要明显多于刘备,而且有拥有地利的优势。

虽然刘备的军队战斗力较强,但是却无力一口气拿下西川。

刘备与刘璋的战争逐步演变成了持久战,形势对刘备很不利。

此时庞统就在刘备身边,并没有向像小说中被张任射死。

此时的曹操正忙于与马超决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涉及二刘的战争。

他才是被小说家误解的蜀汉第一谋士

二、在进攻无望的情况下,诸葛亮率领部队入川增援

刘备带领入川的军队并不是很多,起初奇袭的计划破产之后,刘备的局势变得十分尴尬。

撤退绝不可能,而进攻又力量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命令诸葛亮带着张飞率兵增援,而关羽负责镇守根据地荆州。

在小说中说庞统被射死之后,诸葛亮不得不入川的故事是不正确的。

刘备在得到了诸葛亮的增援以后,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

先后夺取了一些地区,而刘璋为了保准自己的家底,命令自己的儿子刘循率兵死守雒城。

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一年,刘备全力攻城,刘循全力守城。

而庞统的厄运到了,庞统率部指挥军队攻城,但是被一支飞箭射翻。

最后救治无效而死亡,庞统的死是刘备入川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如同当年曹操痛失郭嘉。

他才是被小说家误解的蜀汉第一谋士

庞统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决策圈的唯一核心人物。

法正虽然也算半个决策者,但是地位与诸葛亮相差很远。

在刘备军队的围攻之下,雒城最终失守。

雒城的失守也意味着成都的门户顿开,刘璋到了这个地步只能选择开城投降。

就是在这一时刻,马超投降了刘备。

不得不说,刘备收取西川的时间太巧了,就是刘备鏖战的4年中,曹操与马超、张鲁也血拼了4年。

等曹操腾出手时,刘备已经占据了西川。

刘备夺取西川之后,正式拥有了与曹操、孙权公开叫板的实力,在此之前刘备远远达不到那个级别。

不过由于刘备集团的人才有限,导致了在守卫领土方面有些支应不开,这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的失败。

三、庞统的死对刘备集团来说是致命的

在刘备集团中的文臣中,诸葛亮的地位最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但庞统绝对属于第二位,诸葛亮属于全面型,而庞统更属于谋划型。

虽然后期又有法正的加入,但地位与庞统有一定的差距。

在庞统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了必须留在刘备身边的人物。

刘备不具备曹操那样的水平,他无法独当一面。

但是问题来了,诸葛亮负责西川地区,谁负责荆州地区呢?法正虽然也凑合,但是荆州地区的关羽十分高傲,绝对看不上法正这个投降者。

也只有诸葛亮或者庞统的话,关羽才会听一些。

但庞统以死,诸葛亮又不能离开刘备,这就造成了关羽在荆州一家独大的局面。

虽然关羽属于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但是严重的性格缺陷是他的致命伤,这也最终导致了关羽和荆州的悲剧。

历史第一贪和珅 从天堂到地狱仅仅用了20天

众所周知,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由于一直受的庇护,就是登基做皇帝的前三年,和珅还始终安享着荣华富贵。

可是驾崩后,和珅不仅被打入了天牢,而且被赐白绫自尽。

和珅从天堂坠入地狱仅仅不过20天的时间。

公元1800年,也就是嘉庆四年的期间,乾隆皇帝驾崩,当天,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

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

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京城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网络配图 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

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

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嘉庆谕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

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正月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

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

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蹲在刑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

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连声感叹后,便脱口吟道:“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没过多久,和珅便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这首诗就成了和珅最著名的绝命诗。

和珅死后的200多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像做做梦的一样;现在我虽然撒手人寰,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到红尘来的。

将来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手心里的人,那一定是我的转世的化身。

如果具体地解释这首诗还要从和珅被乾隆宠爱恩宠说起。

那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恩宠呢?就是在乾隆未登基、还是宝亲王之时,与父皇的妃子暗生情愫,却被皇后撞破了。

皇后不仅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宝亲王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宝亲王尚幼,父皇雍正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上人死去。

网络配图 出于一腔怀恋之情,宝亲王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暗暗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自己相认。

后来,宝亲王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可他依然怀念马佳氏。

苦苦等了二十年,即便南巡好几次,也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要忘了这事之际。

在公元1775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时,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突然发现和珅额上的有一片红记,便认定他是马佳氏转世投生,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

从此以后,和珅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内阁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步军统领、京城九门提督等军政要职。

这正是和珅诗中“五十馀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

大意是说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也就是后来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后来的了!网络配图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

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也一并满足。

最终,中国第一个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

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

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学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后来就叫做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后来的。

说到底,不论是说成褒姒也好,也不论是说成蛟也好,还是说成发大水转世也好,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的转世变成慈禧的诞生。

然而,和珅死的时候距慈禧出生相隔30多年,而到慈禧垂帘听政之时,又是20多年以后的事了,身陷囹圄的和珅怎么可能预知身后之事呢?如果和珅果然有未卜先知的神通,那他也不至于在仅仅20天内就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身受牢狱之苦,白绫之死了!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

史称其“少贫无藉,为文生员”。

和珅的高祖尼雅哈纳是开国功臣,作为他的后人和珅自然可以随帝侍君。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开始摆脱困境,初为銮仪卫(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后承袭高祖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自此为他铺平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捷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薛瑄: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薛瑄,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他是继孔孟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人物。

他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山西历史上从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从祀孔庙的人。

薛瑄塑像和傅山题联 车轮做窗 舟中诫子 我们一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古代官员,居住的都是花园别墅、楼阁亭台,这只是影视剧的编排而已。

其实,古代官员由于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大多奉行的是当官爱民,勤俭持家的人生准则。

我们从的《诫子书》、朱伯庐《治家格言》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观。

薛瑄忠厚传家,庭训严格。

他任监察御史后,负责监察国家最大的造币基地——湖广银场,却租房居住。

孩子大了,需要在京城买房子,薛瑄只好买了两间小房子,连个窗户也没有,阴暗潮湿,不能读书写字。

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吧,这肯定不会有下属帮忙的。

薛瑄只好令儿子薛淳在墙上凿出一个圆洞,然后找了一辆废弃破烂的小木车,卸下车轮,安装在凿开的洞上,再糊上麻纸,这样才有了窗户。

修完窗户后,薛瑄禁不住自嘲道:“以御史这样显要的官职,却只能买两间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这要让那些看到,必定斜目而视、掩口耻笑而走。

我是如此无能啊!” 薛瑄进入内阁后,参与机务,身居要职,成为国家政治核心的高官。

当受到奸贼、等人的迫害,诏令凌迟处死于谦时,满朝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唯有薛瑄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于谦辩护。

可是,朱祁镇昏庸残暴,不接受薛瑄的奏折。

薛瑄为了捍卫真理,主持正义,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愤而辞职。

薛瑄辞职后,两袖清风,行囊简陋,竟然雇不起一等船回家,全家人只好租赁一只简陋的小船。

正是秋风萧瑟,秋雨纷纷,大水滔滔,小船漏雨,无法行走。

全家人忍饥挨饿,一天没有吃饭。

薛瑄手捧书卷,朗朗有声。

薛瑄的儿子看着,埋怨父亲道:“别人当官衣锦还乡,荣华富贵,你当内阁大臣说不干就不干了,还得全家跟上你离京回乡,颠簸受累。

” 薛瑄听后很生气,教育儿子道:“做官就要廉洁自律,主持正义,为民做主。

我虽然穷困,但是我所追求的为官之道是正确的。

” 薛瑄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政声显著,享誉民间。

他作诗《述怀》道:“誓将笃忠贞,于以守清白。

上隆唐虞治,下布雨露恩。

”薛瑄以诗明志,甘守清白,忠于国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尧舜那样的清明治理,人民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恩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薛瑄廉洁从政的故事流传很多,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

理学大师 首倡实学 薛瑄是明代理学大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思想界的巨擘。

中国儒家思想自,至的董仲舒,隋唐的、,两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发扬光大。

到了明代,薛瑄的理学思想继往开来,继承并弘扬了程朱的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理气(规律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薛瑄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不可分先后,他说:“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

”“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他提出太极之理“只在气中,非气之外悬空有太极”的观点,不同意朱熹的气先的唯心主义思想。

薛瑄首倡“实学”思想,即实事求是,主张凡事“践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学家。

薛瑄的理学思想注重笃实践履:“见得理明,须一一践履过,则事与理相安,而皆有着落之处,若见理虽明,而不一一践履过,则理与事不相资,终无可依据之地。

”(《复李原德书》)意思是认识了事物之理,必须一一实践实行,才可谓说认识,如果理论和实践不结合,终究不能说明理。

他十分注重实践知识,笃实践履,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读书录》卷二)薛瑄一生竭力倡导“实学”,躬行实践,所以人们称薛瑄的学说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薛瑄强调修身律己,恢复人性。

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好地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做官:“后之学者读圣贤之书,但资以为词意之用、利禄之阶,而不知一言之切于身心。

”(《读书录》卷七)复性学说是薛瑄的理学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宗旨。

他说:“每日就身心、言行、应事、接物处,紧紧体认仁、义、理、智四者,体认得是则行不错。

”(《读书录》卷四)他每天用仁义理智,即仁爱、正义、事理、智慧,来要求自己,检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

万荣县里望乡平原遗存有明代建筑薛瑄家庙,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实。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亲笔题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

”意思是不管你是士、农、工、商还是各行各业,要想了解薛瑄的复性和实学的真谛,都应该前来拜谒薛夫子。

作为读书人,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书,即使金榜题名中了解元、会员、状元,也不算读书人。

河东学派 名标青史 薛瑄的故乡万荣、河津一带,文脉兴盛,代代传承。

历史上有卜子夏、王通在河汾设教,为春秋时代和隋唐之际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

薛瑄出身教育之家,祖父于元末之际在家乡设教,父亲于明初中举后在河北、河南担任教谕官。

薛瑄当官后,曾经在山东担任提学佥事,负责全省的教育,先后两次在故乡办学,创立河东书院,一生有将近二十年从事教育事业。

薛瑄在山东时,号召学生遵从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修身律己。

同时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有个秀才家庭贫困,多次参加考试落榜,欲退学回家。

薛瑄感到十分可惜,亲自找到他,问道:“春秋祭祀孔子之时做何事。

”生员道:“击磬。

”薛瑄道:“磬在八音中最难区别,善于击磬说明有才学,是有用之才啊。

”薛瑄不让他退学,继续保留他的学籍。

后来这个生员果然金榜题名。

据《薛文清公年谱》记载,薛瑄在故乡办学时,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四方学子前来求学,络绎不绝。

这些学生来自陕西、山西、湖北、山东、南京、广西等地,河津县的旅馆都住不下了。

薛瑄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理学思想,从日常生活、洒扫应对,到经书的微言大义,要求学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

薛瑄倡导“躬行之实”,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笃实践履。

薛瑄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及祖国各地,其中有15个弟子成为理学家、教育家,进入,并被录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其中有两个弟子和刘健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一个弟子吕楠复兴了关中学派,进入孔庙从祀。

薛瑄在河东一带的讲学活动,开明代讲学之盛,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

程嗣章《明儒讲学考》认为,在明代用讲学方式来传播理学思想的,最早发端于曹端、薛瑄等人。

明史研究专家孟森道:“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

”薛瑄等人的讲学活动,对于明代中晚期的、人的讲学活动有着开创性作用。

中国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说,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属于薛瑄的河东学派,就是出自王阳明的姚江学派。

可见,当时薛瑄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之高。

从祀孔庙 百世敬仰 薛瑄在明代历史上影响巨大,受到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朝廷官员的推崇。

他去世后,许多人自发地传播他的思想,并不断向朝廷上奏,力主薛瑄进入孔庙。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隆庆年间,就有数十道奏章恳求让薛瑄从祀孔庙。

张九功说:“其,于道有见,贵真知实践之意,黜矫伪浮靡之病。

”明代内阁首辅李贤赞薛瑄说:“公之学践履笃实,以圣贤为师,辞受取与,必揆诸义。

”可见,士大夫对薛瑄评价之高。

从祀孔庙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愿望。

多少宰相、文人、思想家,都与孔庙无缘。

因此说要求特别高,必须是思想大家,为国家做出突出功业,在言行上没有瑕疵。

并且,一个人去世后不可能马上从祀孔庙,必须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后才可能进入孔庙。

当一个人要从祀孔庙的时候,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于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评价,只有经过士大夫阶层、朝廷审议后,品行上没有瑕疵、做官没有污点才能入选。

明代隆庆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经过朝廷审议,皇帝下诏,薛瑄进入孔庙从祀。

朝廷派遣国子监祭酒马自强主持大典,致祭道:“兹者廷臣议奏,故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谥文清薛瑄,笃志圣贤,潜心理义。

嘉言善行,模范后人。

理宜从祀。

爰命有司具主,附于前代先儒之后,以昭盛典。

特遣祭告,惟神鉴歆。

谨告。

”从此薛瑄进入孔庙,享受到每年春秋两季在孔庙祭祀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推荐从祀孔庙的人有薛瑄、陈献章、王阳明、陈献章4人,只有薛瑄一人获准从祀。

直到13年之后,其他3人才从祀孔庙。

因此说,薛瑄是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

由此可见,薛瑄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要高于王阳明。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包括孔子的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仅仅90余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

从祀孔庙是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立德、立言、立业方面的全方位的肯定,是人生的最高荣誉。

山西自古以来享受从祀孔庙殊荣的只有王通、司马光、薛瑄3人。

整个广东省,自古以来从祀孔庙的只有陈献章一人。

继北宋司马光之后,至末年将近一千年中,山西只有薛瑄一人从祀孔庙。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评价薛瑄道:“尧舜禹汤文武之后有孔子,七十子之后有孟子,孟子之后有周、程、张、朱四子,周、程、张、朱之后,有明三百年,能继往开来,讲求者,有文清薛敬轩先生。

”(《薛瑄全集·薛文清公行实录序》)意思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自尧舜禹等人之后,孔子和七十余弟子继之,之后是孟子,至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薛瑄在明代继往开来,传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代理学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