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在曹丕篡汉之后,捡起汉室大旗,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准备干的第一件事是讨伐东吴孙权,名义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而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备这个决策的是蜀汉元老重臣赵云。
根据《三国志·云别传》中的记载,赵云不反对刘备出兵打仗,但他却建言,应该对曹魏下手: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刘备没有听取赵云的意见,悍然发动了针对东吴的东征,最后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杀得大败,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是蜀汉彻底走向三国老幺的关键战役。
后人在总结蜀汉衰落的经验教训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建议是其中的关键。
那么,赵云的建议是否一定正确?刘备为何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
蜀汉建国时的形势是,东边刚刚丢掉荆州,北边曹魏刚刚建国,汉室消亡,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确实需要打一仗。
这一仗除了要争夺到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等资源外,最重要的是,通过战争的胜利,重拾蜀汉群臣和百姓们的信心。
而战争要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曹魏和东吴两方之一。
打曹魏有“兴复汉室”这面大旗,打东吴有报偷袭荆州,杀害关羽的理由,都有比较正当的名义。
赵云和刘备的分歧也无非是先打曹魏,还是先打东吴的问题。
抛开之后夷陵之战的结果,就事前的决策来说,我认为刘备才是对的。
在战争对象的选择上,刘备选择的是先易后难,而赵云却选择了先难后易。
赵云说的“除国贼”的理由更高大上,可当时的曹魏绝不是蜀汉能轻易挑衅的,实力差距太大。
曹丕虽然也是刚刚篡汉建国,但曹魏的政局很平稳,反叛势力早在曹操时代就已经消亡了。
一个没有内乱的曹魏,蜀汉是一定打不赢的。
在荆州丢失后,《隆中对》中北伐的另一个条件“天下有变”其实也没有了,这种情况下,还选择强敌去打,无疑是错误的。
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他在刘备死后搞北伐,是先跟东吴谈和结盟后,才敢出兵。
但在蜀汉建国时,和孙权结盟的条件并不存在,基于国家尊严的考虑,刘备不可能在孙权用偷袭的手段不宣而战,且杀了关羽后,还主动向孙权求和。
反而要更强硬对待东吴的挑衅,否则,人心会不稳,被人打了不还手,在争霸的背景下,是不可取的。
而且,蜀汉出兵作战,是刘备亲自出阵,刘备征战一生,遇曹魏是败多胜少,唯二打赢的两次是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
赤壁之战不用说,刘备势力当时是辅助方,而汉中之战,刘备也没有打垮曹操,曹军最后是自己主动撤出了战场。
刘备其实没有一丝把握能打赢曹魏。
在刘备的选择中,既然曹魏和东吴都有合适的理由出兵攻打,当然是先打弱敌。
赵云劝说刘备先打曹魏,完全是从政治上考虑,刘备坚持先打东吴,在兼顾了政治影响是同时,也是从实力对比上考虑。
刘备的想法明显更符合实际,至于夷陵之战的失败,就不是战前能想到的了,谁能料到久经沙场的刘备被小字辈陆逊打得那么惨?
三国里不出名的两位部将:杨定、李乐的生平简介
杨定:字整修。末期的人物,的部将,与胡轸同为凉州大人。 董卓死后朝廷由李傕等人掌权,兴平元年(194年),杨定由镇南将军为安西将军,和三公有同等权力。兴平二年(195年),樊稠被李傕杀害,杨定害怕李傕欲毒害自己而与郭汜联手欲胁持天子,但为李傕先发制人。后杨奉领兵叛逃李傕,令其势力大减,张济来到和解二人,李傕便答允。 张济提议天子往东迁,天子亦欲回洛阳,升杨定为后将军,令众人护送。郭汜本想胁持天子回郿,为杨定、杨奉、董承所知悉,郭汜放弃此打算。杨定与宁辑将军段煨不和,联合同党种辑、左灵诬蔑段煨谋反,攻其营,但久攻不下。李傕等人欲劫回天子,出兵救段煨,大败杨定等人。杨定本欲回蓝田,但为郭汜军所阻,转为出逃荆州,自此下落不明。 李樂 ?-197 籍贯:暂无相关记载 主效东汉势力 曾效力过:东汉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征北将军 历史简介 初为白波帅,建安元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后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董承、杨奉密遣间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率其众数千骑来,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乐、承拥卫左右,才、奉、暹、去卑为后距。后兵败,承、奉等夜乃潜议过河,使乐先度具舟舡,举火为应。帝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后曹公救驾,迎天子到许,才、乐留河东,后乐自病死。 演义简介 汉征北将军。初为白波帅,建安元年,李傕、郭汜交兵,后共劫驾。董承、杨奉一面差人与二贼讲和,一面密传圣旨往河东,急召故白波帅乐、韩暹、胡才三处军兵前来救应。乐是啸聚山林之贼,不得已而召之。傕、汜二军,四面混战,乐军大败。奉、承遮拦不住,保驾北走,背后贼军赶来。乐曰:“事急矣!请天子上马先行!”帝不肯,众皆号泣相随。后帝渡河,乐仗剑立于船头上。岸上有不得下船者,争扯船缆,乐尽砍于水中。次日,诏封乐为征北将军。及乐等专权,百官稍有触犯,竟于帝前殴骂,故意送浊酒粗食与帝,帝勉强纳之。乐、暹又连名保奏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余名,并为校尉、御史等官。后乐暗令人结连傕、汜,一同劫驾。乐引军诈称傕、汜,来追车驾,帝大惊。奉令出迎之。乐亲自出战。两马相交,只一合,为晃一斧砍於马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犯下两个致命错误,最后没能统一三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演义》里,魏蜀吴三国争霸,按理说,孙权统治的能与的,的蜀国并列,实力应该也挺强大的。但不知为何,总觉得孙权的吴国实力比较弱小。攻打合肥,被曹操麾下的等将领给打败,就连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张辽给活捉。 与曹操联盟,偷袭镇守的荆州后,按理说,综合实力比蜀国强悍吧。但不知为何,刘备兴兵伐吴时,却被打的节节败退。要不是刘备自己大意,被抓住机会,七百里。或许吴国就会被刘备率领的蜀国将士给灭亡了。 曹操曾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眼里,孙权这个后辈是很优秀的。那么,孙权到底是英明之主还是庸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孙权杰出的治国能力。孙权是继承了父亲与兄长的基业。可以说,不用像刘备那样靠漂泊不定,拥有自己的地盘。客观的说,孙权的治国能力是非常想优秀的。孙策在世时,与江东几大家族的关系非常不好,尤其是与陆家关系最为恶劣。这就导致了,孙策在江东的统治非常不稳定,当地家族不支持,种种措施是难以实行的。 这方面,孙权就比孙策出色多了,孙权即位之初,先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局势,同时又主动与江东本地的家族缓和关系,在一些领域给予补偿。渐渐的,当地家族也放下当年旧怨,开始配合服从孙权的统治。可以说,孙权能这么快管理好江东等地,跟当地家族配合是分不开关系的。 2.孙权非凡的魄力。前,曹操率领北方大军南下,降服荆州的刘琮,兵不血刃拥有了襄阳等地,并决定渡江攻打孙权。江东众人人心惶惶,以为首的文臣谋士都劝孙权,应该像刘琮那样,向曹操臣服,献出江东基业。在他们眼里,曹操兵多将广,江东是万万打不过曹操的。 这时候,就体现出孙权的魄力来了,面对江东大部分臣子的反对,他力排众议,不愿向曹操屈服,与当时弱小的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同时,任命年轻的为大都督。在其他人都觉得周瑜年轻,缺乏经验时,只有孙权看出了周瑜跟他一样不服输的性格,相信周瑜的能力,大胆放权给周瑜。 结果,周瑜也没有让孙权失望,赤壁之战,一把火,让曹操八十万兵马灰飞烟灭,曹操狼狈逃回襄阳城。试想一下,如果孙权缺乏魄力,听从了张昭等人的建议,哪还有日后的吴国。 3.孙权短浅的目光。孙权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为了争夺荆州,他公然撕破与蜀国的结盟关系,乘着关羽北伐攻打曹操之际,竟然派等将士偷袭关羽的后方,与曹操前后夹击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身亡。最可笑的是,面对刘备的兴兵伐吴,孙权竟然又想与刘备重归于好,并将关羽的死嫁祸在曹操身上。早知如此,何必为了荆州之地,而将关羽害死呢? 不仅如此,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赤壁之战后,他表面上对周瑜放心,其实对周瑜十分忌惮,开始打压周瑜。面对周瑜提出西进多去益州的建议,孙权心里明知道这是好的战略,但他怕周瑜功高盖主,拒绝了周瑜的提议,成了周瑜一辈子的遗憾。 吕蒙打败关羽后,孙权对吕蒙进行打压。陆逊击败刘备后,孙权再次采取打压措施,不再重用陆逊。除非,陆逊很难接触军权。正因如此,吴国虽然地盘挺大,人口挺多,但实力却增长缓慢。 主席曾这样评价过孙权:“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客观的说,孙权治国方面,能力优秀,吴国在他的管理统治下,百居乐业。但在军事方面,孙权却有所欠缺,尤其是战略目光太过短浅,为了一块地盘,就背弃盟友,最后虽然胜了,也损兵折将,无形中,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曹操。难怪孙策临死前曾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如果孙权有着孙策的作战谋略,不去打压周瑜等人,不为蝇头小利而背叛盟友,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可惜,没有如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