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修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帆叶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所谓的鸡肋事件是不是真的?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是因为屡次擅自揣测曹操的心思,导致曹操心生厌恶才因此被杀的。在真实的历史中,杨修的自作聪明、不懂藏拙和“鸡肋”事件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导致他身首异处的最终原因却远远不止这些。

实际上,自打杨修踏上了这条仕途,他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提起“四世三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包括袁绍和袁术在内的汝南袁氏。然而,在东汉末年,“四世三公”却并非只有袁氏一家。杨修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家族,而他的家族最大的荣耀则源于“垓下之战”。
杨修的家族同样也是“四世三公”,其名声之显贵、势力之强大比起汝南袁氏丝毫都不逊色。只惋惜,随着杨修在曹操麾下的大起大落,他的整个“弘农杨氏”家族也因此衰败,并在三国时期走向了没落。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在最初担任曹操麾下主簿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很受曹操器重与信任的,但他的不懂藏拙,在《三国演义》和正史中也有着相似的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败。就在战事陷入胶着状态之际,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块儿鸡肋,便顺口以“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自作聪明地根据“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惋惜”来擅自断定主公曹操即将下令撤兵。随即,杨修便命令手下兵士们即刻收拾行装,做好撤军准备。
怎料,曹操夜间巡视营寨,见寨内将士早已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大吃一惊。经询问得知,又是杨修在妄自揣测自己的心思,还付诸了行动,曹操勃然大怒:“汝怎敢胡言乱语,扰我军心!”随后,便命令帐下刀斧手将杨修就地正法,并将其首级号令于辕门之外。

与演义不同的是,在正史中,曹操其实并没有因为“鸡肋”事件而迁怒杨修,更没有以扰乱军心之名将其斩杀。只不过,是因为杨修的自作聪明和不知收敛,才为他的身首异处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自作聪明,杨修还不至于落到最后的悲凉境地。最要命的是,杨修还做了一件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那就是他还参与了曹丕与曹植间的夺嫡之争。
杨修入仕后不久,便和曹植关系甚好,就在曹操考察曹丕与曹植二人能力的时候,杨修还曾多次为曹植出谋划策。在写给曹植的书信当中,杨修竭力表达着自己对曹植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其言语间所表现出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主仆间的关系,也实在是让人很难不怀疑到杨修背后的弘农杨氏。
最后,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在这场夺嫡之争中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然而,这二人却并没有因此安分一些,反而是在曹操出征期间醉酒误事,狂妄至极的走了天子御道,此时更是招致了曹操的勃然大怒。
不久之后,曹操正式确立了曹丕的继承地位,曹植也正式出局了。自此,杨修的仕途也已经悄然走向了尽头。

事实上,杨修的死并不只是因为他的自作聪明,令曹操真正忌惮的,恐怕还是弘农杨氏家族几百年来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在这样的势力背景下,杨修的才智与机敏,怎能不让曹操心生担忧与怀疑。
毕竟,为了巩固曹魏集团的基业,曹操不但对旧汉臣的势力开始一一清算,甚至不惜牺牲了长期跟随他的谋士荀彧。
而作为东汉末年名臣杨彪之子,杨修的母亲袁氏又是袁术的亲族,他不仅身负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的双重血统,且家族又是妥妥的汉室铁杆。因此,很难令曹操放心,而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杨修及其世族背后的强大根基,令曹操时时刻刻都犹如芒刺在背,而他的死无疑就是曹操对亲汉世族们所发起的严重警告。
揭曹彰是一代奸雄曹操第几子 历史上曹彰是如何死的?
(?-223年),字子文,曹魏家族将领。的第四子,所生的第二子,魏文帝之弟,之兄,曹魏任城王。曹彰降服辽东后,曹操大喜拉着其子的胡子称其为黄须儿,死后谥号威王。曹彰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自小就立志为将,随曹操征伐,勇猛过人。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一旦作了、那样的大将军,就能率领十万人马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立功建号,哪能作博士呢?”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 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征讨乌丸,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曹操大喜,拉着曹彰的胡须称赞“黄须儿”建下奇功。后来曹操驾崩,魏文帝曹丕即位,曹彰与诸侯就国,下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网络配图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曹彰被封为任城王。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其间得急病,六月甲戌(十七)日(8月1日)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王,享年35岁。乐府诗古辞相传有《爱妾换马》一辞,今已不传。《独异志》讲,后魏曹彰,性格倜傥。一次偶然见到一匹骏马,十分喜爱,但马主人也很珍爱。曹彰说:“我有美妾可以交换,随你挑选。”马主人便指定一妓,曹彰即与之交换。后以此典形容豪族富人所谓风流豪放的行为;也用以咏妾或咏马。曹彰是怎么死的?一说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贾逵打听过魏王的印玺的事,曹丕认为他有不轨的想法,因此来朝见时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受不了这种怠慢,于是忿怒暴死。《》记载,曹彰之死是因为曹丕害怕曹彰的武勇,用计将曹彰毒杀的。之后曹丕又想杀害曹植,母亲卞因此对曹丕说:“你已杀我的任城王,不可再害我的东阿王!”黄初四年(公元224年)5月的一天,曹植、曹彪和曹彰兄弟三人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奉诏从各自的封地赶往京城洛阳,一道去朝见天子曹丕。网络配图 宴请完毕,曹丕单独邀请曹彰到卞太后的宫中下棋,其时卞太后恰好不在宫中。在曹操在世时,便以骁勇善战闻名,这自然引起曹丕的戒心,下决心要尽早将曹彰除掉,以除后患,而棋便成为这桩罪恶谋杀的道具。原来曹彰虽是员猛将,可却颇喜棋道,曹丕此着正是,棋至中盘,曹丕已见下风,此时他向在旁侍候的丫鬟吩咐道:“还不快将枣儿端来。”于是,二人一边下棋,一边吃着乌枣,表面看情义融融,其实,狠毒的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子中下了毒药,并暗自做了记号,自己专拣未带毒的吃。可怜曹彰被蒙在鼓里,不多一会儿,曹彰只觉头重脚轻,眼睛发直,还没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便一头栽倒在地。网络配图 早有人通告给卞太后,卞太后来了也终于没能挽救曹彰的性命,棋盘上终于溅满了曹彰鲜红的血迹。在返回封地的时候,曹植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赠白马王彪》的诗,诗中对曹彰的死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以此来抗议曹丕残害骨肉的行径。历史上曹彰结局是怎么死的 曹操儿子曹彰简介 / 南朝刘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载,真实性低,属于小说家言,不可信,叶嘉莹先生指出,黄初四年,诸王来朝的时间为农历五月,此时枣子还未熟,用枣子毒杀曹彰是不可能的。文帝约束诸王的办法还不至于要采用这种方式,曹彰是得了暴疾而死。而且该篇在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黄初四年就称曹植为东阿?因此,刘孝标引用了吴人孙盛所作的《魏晋世语》给另外一个解释:“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得见,有此忿惧而暴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张鲁为什么选择一代奸雄曹操放弃刘备?
“宁为魏公奴,不为上客也”!为什么选择放弃刘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末年,天下大乱,太平道徒以黄巾束额为帜,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而在之前许多年,另外一支由衍变而出的组织以在蜀中生根发芽。 天师道祖师张道陵,本名张陵,字辅汉。自幼熟读道家经典《》的他同时对《河洛图讳》等神道颇感兴趣,最后干脆自立宗教,称为天师,谓之天师道。此后不久蜀中流行疫疬,张道陵率领教众入蜀消灾除鬼。瘟疫这种东西,当传播一段时间后,人类总会有抗体产生,而未能产生抗体的人病逝后,瘟疫没了寄体同样会自行消亡。当时的巴蜀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瘟疫后,渐渐消散了。大灾过后,天师道的名声大震,信徒也越来越多。 不过天师道信徒进入组织,是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入教费用的,故而又被外人称之为五斗米教。到了东汉诸侯并起之时,五斗米教的传人已经是张鲁了。当时益州牧是汉室宗亲,此人因听人诉说蜀中由帝王之气而向朝廷申请统辖益州。张鲁的母亲与益州牧首关系暧昧,促成其得以踏入政坛,并率教众进入汉中。 张鲁到达汉中后,不知是受命刘焉还是自身图谋,总之斩杀汉使、阻断交通。刘焉以此为借口断绝了益州同汉庭的联系,出现半割据状态。而张鲁在汉中也大肆传教,自称为“师君”,学道者主持各地公务而被称为“鬼卒”。 汉中的政教合一政权全然不同于汉末其他割据势力,亦不是农民起义式的政权形式。他们的基层选拔制度并非察举或恩荫,更不是后来的,而是信仰考验。通过考验的信仰坚定者被称为“祭酒”、不存在医生和官府衙役等机构,治病是通过向祭酒供认自己的罪过,悔过则是接受批评教育和民间无偿劳动,犯罪后如若三次则直接处刑。总之这种简化政府机构的政治实验处处展现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不过汉中终究地处险关之内,这也引得曹操和刘备竞相染指此处。向对安宁的汉中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一方净土,因此来更有数十万其他地方的百姓来投,张鲁实力的增加引起的忌惮,曹操的叩关汉中更促使其邀请刘备入川协防张鲁。刘备占据巴蜀之后,汉中成为天下最后一块肥肉。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汉中,一举攻克汉中咽喉阳平关,汉中的覆灭不远了。 当时张鲁得知阳平关失守,明白汉中陷落是迟早的事,于是率众从米仓道进入巴中群山之间,准备伺机继续坚持,不做败降之主。然而由于其本身就有归顺曹操之意,因此没有听从部下将库仓烧毁的建议,用封条原样封存好了之后才遁入群山之中。曹操得知之后,大为赞赏,派人以尊贵之礼劝降张鲁。当时的张鲁身在大巴山中,刘备派兵占据巴中后准备和张鲁联手抗曹,奈何张鲁却对教众明言道:“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之后举教投曹。 张鲁降曹后,两家随即皆为联姻,张氏子弟亦升官封侯,仕途平坦。此后在曹魏与蜀汉的多年对峙中,五斗米教始终站在曹操一边,并在陇西积极破坏蜀汉的北伐计划。那么是什么导致张鲁对身为皇室贵胄的刘备如此排斥呢? 其实虽然天师道是以一种不同于道家学派的宗教形式出现的,但作为诞生于道家的宗教初始形态,它同黄老道学存在十分相似的意识形态。家族正是传承黄老道学的家族,曹操本人更以黄老之道作为家学交到子女。后来称帝更以黄初为年号,便是一例。 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一样,都认为汉朝气数将尽,需要寻找新的接受天命之人去辅佐。张宝兄弟认为自己就是受命之人,而张鲁不同,他更愿意去作为们的天师,从精神上去辅佐他。 信奉黄老道学,且对非常宽厚的曹操逐渐成为道教教徒心目中认定的真命天子。而独尊儒术且气数已尽的汉室宗亲显然并不具备如此吸引力。所以不仅是张鲁选择了曹操,就连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道教都将意识形态相同的曹操作为真神对待,并且是神位崇高的北君太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