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确切纪年是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这一年召公和合作,共同执掌周王权力,处理国政。

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
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西周王朝曾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国中没有天子,国政由周公、召公两个贵族共同主持,史称“共和行政”。
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周厉王的“好专利”和暴虐。
网络配图 按古代的习惯成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林泽和荒野名义上自然是归周天子所有,任何个人不得私自占有。
由于山川林泽数量太大,周天子也无暇顾及,民众可以随便使用。
西周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些山川林泽和荒地已被开垦出来加以使用,成了贵族和国人的私田。
随着占有欲的增加,他们还把原来占有的国有土地逐渐私有化,当成了私田。
周厉王在位时,这个问题日益严重,而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总是想不断聚敛更多的财富。
当时周王朝有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有敛财的本事,他为周厉王出主意:重申土地国有的传统法度,明确山川林泽、荒地及其中生产的各种产品都是国王的专有利益。
这样,周厉王便在土地国有的招牌下,公然侵夺贵族的私田、产品和奴隶,变为王有,而一般平民也不得在山林中砍柴打猎,不得在河流中捕鱼。
这种作法激起贵族和国人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他们作诗指责厉王:“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
” 一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谏周厉王不要听信荣夷公的话,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
可是周厉王为新增加的大量财富迷住了心窍,根本听不进芮良夫的,不仅没有疏远荣夷公,相反还提拔他做了朝廷的卿士。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做法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上上下下议论纷纷,尖锐的批评直指周厉王,史称“谤王”。
大臣召公听到这些批评议论后,急忙跑去报告厉王,并告诫厉王: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

周厉王听后大怒,他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暗中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人发表“谤王”的言论,立即告发,一律处死。
在这样的残酷镇压下,很少有人敢再“谤王”了,各地诸侯也不再来镐京朝见。
到后来,镐京城里的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连话都不敢说了,只能用互相使眼色的办法,表示一点对厉王的不满。
周厉王见用卫巫“弭(止息)谤”的办法很有成效,十分高兴,他对召公说:“我已经止住了那些批评议论,没有人再发表谤王的言论了。
”召公指出:“您并没有平息人们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说出来罢了。
您要知道,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奔流的河水还危险。
堵住的河水一旦冲垮了堤防,就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发表意见,一旦人们的愤怒爆发,就会给国家造成危险。
”可是,一意孤行的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周厉王实行“专利”,增加了王室的收入,却损害了贵族及国人的利益,因而丧失了民心。
在周厉王推行的高压政策下,人们,表面上看国中平安无事,实际上一场大的动乱已经在酝酿中了。
网络配图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第三年,表面的平静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国都中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城中的国人、工匠和部分贵族一哄而起,手持棍棒、斧头,冲向王宫,要杀死厉王。
厉王闻到风声,赶紧逃跑,东渡黄河,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县东北)。
后来厉王再也不敢回镐京,直至死于彘。
愤怒的国人在宫中没有找到周厉王,便把仇恨发泄在他的家人身上。
这时有人发现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逃进了召公家中,于是国人包围召公的家,要求召公交出太子静。
召公的先辈世代都是周王朝的重臣,召公本人也对周王室,他虽然对周厉王不听劝谏导致这场灾难十分怨愤,但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还是藏起了太子静,而让自己的儿子换上太子静的衣服,把他假装成太子静交给国人,结果被国人打死了。

周厉王出逃在外,“太子”又被杀死,太子静虽得到保护,但一时也不得公开身份来接周王之位,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朝廷中没有国王的政治空白期。
周国的贵族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举行一次特别会议,会上决定由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期间,革除了周厉王推行的一些弊政,各种矛盾得到缓和,周王朝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共和行政十四年(前828),周厉王在彘死去,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时召公把当年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赴死的真相讲了出来,并把在自己家中躲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静带到贵族们面前,提出仍由他继承王位。
太子静当年还是一个小孩子,周厉王的暴政本来就与他无关,只是国人一怒于他而已。
现在经过召公十四年的培养教育,太子静已成为一个颇具才干的青年,于是贵族们一致拥立他做了国王,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之后,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下,继续革除厉王时的弊政,他要求大臣在处理政事时,要,使下情上达;又警告他们在征收赋税时,不要中饱私囊,鱼肉百姓。
这些禁令还被郑重地铭刻在毛公鼎上。
周宣王励精图治,努力恢复西周初年先立的好传统,使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在对不服统治的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征伐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周王朝的威望也提高了。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网络配图 “共和行政”不仅在结束周厉王的暴政、开周宣王时的中兴局面中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它还作为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开端而受到史家的重视。
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皇帝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共和元年这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就是公元前84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朝帝王元武宗即位后就出现“经济危机”真相
中国历史极为悠久,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这些朝代中,人们对蒙古的英雄事迹十分熟悉,但对于整个却仍然是相当陌生的,可能提起孛儿只斤·这个名字,大家会直接无感忽视掉,那么今天就具体来看看海山简介,从元武宗海山简介去了解一下海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元朝的,在元武宗海山简介中对他所作出的贡献又有哪些介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元武宗海山的人物基本信息进行简单介绍。 元武宗全名叫做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开朝侯的第三位皇帝,也同时是蒙古帝国的可汗,在海山死后被追封为“曲律汗”大汗。海山是蒙古世祖的曾孙,在成为之前,海山被封为怀宁王,在担任怀宁王职务之时,海山为蒙古的建功立业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立下了,对战过程中战功赫赫,这些都为海山的登位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在公元1307年5月,海山终于登基为帝,也就是现在的元武宗。 其次,去看看元武宗海山在位期间的作为。 元武宗海山一登上帝位之后,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代天子一朝臣”在海山统治时期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海山将之前的朝臣几乎全数更换,重新颁发了重要职位的任命诏书。海山的思维不同于其他的元朝皇帝,他比较信奉儒家思想,但他本人的性格却,常常令人无所适从。海山为政期间对金钱,元朝朝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最后,看看元武宗海山的结局。 元武宗海山因为沉迷女色,最后染上重病,于三十岁时便。 元武宗是什么样的皇帝 元武宗海山是人,也是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是什么样的皇帝呢?如果要定义元武宗皇帝是什么样的,那么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在百姓们的眼中,元武宗是什么样的皇帝?在史官的眼中,元武宗又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元武宗的人物性格和作风角度来看。 元武宗海山是一个儒学的拥护者,在他在位期间,他对儒学极力推崇,同时他十分信奉西僧,建造了兴盛宫供人们诵经祈福,在元武宗海山任皇帝期间,元朝新建了许多寺庙,将那个时候的僧人的地位抬至很高。另外元武宗海山的性格易怒,甚至可以说是喜怒无常,常常前一刻还十分平静,而后几秒就大发雷霆,从女色方面来说,元武宗是十分爱好女色的,可以说是。 其次,从元武宗的执政业绩角度来看。 元武宗在位期间,中国内部的矛盾得到了很明显的缓解,内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归功于元武宗海山,这应该可以说是时机处理的得当才会让元朝的发展显得十分顺利。但是另一方面,元武宗的做出了许多让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说是,致使民生怨愤,又因为要满足自己的骄奢享受,导致国库发生了严重财务危机,为了缓解赤字危机,元武宗大量发行银钞,导致货币大量贬值。 元武宗海山有儿子吗 不算蒙古帝国,元朝自开创到灭亡,总共存在了十五位皇帝,作为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元武宗,在他薨逝之后,由继承了帝位,成为元朝的第四任皇帝,史称。元武宗海山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间并非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那为什么海山死后并不是由其儿子继承帝位,而是由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帝位,元武宗海山有儿子吗?如果有的话,元武宗海山儿子有几个,元武宗海山的儿子有什么样的作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元武宗海山并非是没有儿子的,相反地,海山一生中有两个儿子,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妃子所诞下的长子和世㻋和次子,海山的这两个儿子也并非早夭或者被陷害而亡,相反地和世㻋、图帖睦尔平安度过了幼年,长达成人,而且他们两人相继也登上了元朝的皇帝之位,分别为元朝的第九任皇帝和第十任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和,只是两人的在位时间确是极为短暂的,和世㻋在位时间不到一年,而图帖睦尔相对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共计两次在位,两次在位时间总计四年左右。 之所以元武宗海山薨逝后,他的帝位并没有被其子继承,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山去世之时长子和世㻋年仅十一岁,作为幼子的他是无法独立操持朝政的,故由元武宗的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正式公布“罪己诏”的第一个帝王是哪位?
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发布“罪己诏”,公开向天下检讨的是。 刘恒即位后,连续几年天灾不断,收成很差。对此,他忧心如焚,写下检讨: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这连续几年作物歉收、水害疾疫成灾是不是自己执政有失?又或者养 官的俸禄太多?没用的事做得太多? 汉文帝的检讨应该还算比较深刻的,身为天子,能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引咎自责,难能可贵。虽然刘恒的检讨在主观上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大汉统治,但在客观上,他在公开检讨后,为了民生问题还多次与文武百官商议,,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比起汉文帝,汉武帝刘彻晚年的心情颇为沉重,下了一个“哀痛之诏”,即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雄才大略,功业辉煌,但其一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又好神仙方士、求丹问药,加之、,导致民力枯竭,寇盗并起。晚年更是大搞巫蛊狱案,株连甚广,竟对卫皇后和太处以极刑。后来刘彻发现太子等人无辜,痛悔不已。 公元前89年,大臣桑弘羊等人奏请屯田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刘彻一口回绝,并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自责“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后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还追悔曾屡受方士欺骗往事,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妄言耳!”诏书共分五段,他公开承认自己犯了任用奸人小人扰民害民的大错,检讨自己为打垮北方的匈奴而穷兵黩武,导致国力消耗巨大,现在幡然悔悟,痛定思痛,表示要爱护百姓,要与民休息,蓄养国力,让大汉王朝重新强盛起来。 汉武帝晚年的检讨,对自己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自我鉴定。因了这份自我鉴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分量显得更重,人们对他的过错表示同情和理解,而对他的文治武功更加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