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勾起你回忆的美食是什么?
优质回答:当然是腊肉咯!我是湖北的,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腊肉的,因为穷啊,刚好吃得饱饭而已。后来等我大点儿了慢慢条件也好了,村里人开始养猪了。从小猪苗开始,家家户户都从来没有喂饲料的,第一自己家都有种地,种大米种小麦,粮食给猪吃不用买,二是农村草多,可以去打猪草剁碎了跟大米一起煮成粥给猪吃。以前我家一头猪能吃一大桶粥。当然还有我们平时的剩菜剩饭都进了猪的肚子。这样养出来的猪跟外面市场上卖的是不一样的,长相一样,肉的味道相差太多。
最高兴最热闹的就是快要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排队杀年猪,经常天还没亮我们小孩子都还在睡梦中就被猪叫声吵醒了。起来一看村里几个壮汉在逮猪。而杀猪的过程大人们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看的。只知道杀完以后都会先吃一顿,那个香啊,现在想想就流口水,下锅开始香到胃里面。一大头猪新鲜的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家家户户也都有,于是就开始腌肉了。把肉分成一块块儿的,开始抹盐,记忆中每次都要用好多好多的盐。然后放在大坛子里阉一段时间就开始拿出来熏了。很多人家都是把肉挂在自家灶头上,这样灶里面冒出来的烟会慢慢熏。我们以前家家户户用的都是土灶,添柴的那种。这样慢慢熏一个冬天,熏出来的腊肉那简直是极品中的极品,生肉都能闻到香。如果把它洗干净了切成薄片,放锅里炒一炒,简直是香飘十里,哎,说不下去了,太怀念了。就着腊肉我一顿能吃三大碗饭。当然,腊肉也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反正是想怎么吃都可以。盐阉过了能从年头吃到年尾不会坏,但是因为太好了,大多数家里都是吃不到年尾的。
说那么多,没有吃过腊肉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这种味道的,我远嫁怀孕馋腊肉馋的不行了,我妈不远千里寄了一大袋子腊肉给我我一个人吃掉了。很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一家都在外面安家,很少能回去了,估计以后要吃腊肉也只能想想了。如果你们要问在外面为什么不可以买猪肉自己做,那我只能告诉你用饲料喂出来的和自己养的猪肉根本没法比,再做也做不出来那种味道了!
首先感谢头条官方邀请。美食,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民以食为天,有时候一种食物,他不是特别美味,或者说不是特别的鲜艳,但是在你记忆里,总会让你想起一些故事,一些人,一些当年的事情。
在我记忆里,我最喜欢的美食是我山西老家的美食。可能这种美食只是在我们那个晋南地区,在其他地区,也没有我这边可以说一下叫:豆角焖面。
简单的食材可能就是面条和豆角,然后呢,加一些香菜或者白菜,可是闷起来之后特别香,小时候呢,因为我们那边的豆子比较大,然后把它摘下来之后,把两个脚给去掉,然后里面的豆子和豆皮儿我们切好,然后放到锅里面,和面一起,等那个锅揭开之后,那个香气扑面而来。
有时候会就点大蒜,或者说就点葱,吃起来特别美味。尽管我现在在北京,但是偶尔吃饭时候会想起豆角焖面。但是这些城市里面,素材,面条以及水质都特别好,就是做不出老家的味道,有时候也不好吃。所以说一种美食它并不是特别的昂贵,而是在你的记忆里给你深刻的回忆。让你明白自己的生活经历。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六六爱生活,爱记录,欢迎大家留言区评论互动,转发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跟邻居艾国去逛超市,看到了一种美食:蜜食。这算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美食了吧,恰巧艾国也是。为此我俩谈了好一会关于蜜食的童年趣事。照他的话说: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其实我也是,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是在初中,同学买来给我尝了一块,当我猛不丁一口咬下去的时候,从此深陷其中,比爱情来的都要猛烈,我那段时间所有的零钱,全都用来买了蜜食。
我现在甚至还记得学校北面路口拐角的那个小门市,因为我在学校里买最便宜的是三毛钱,而在那个超市里,只要两毛钱,虽然份量少了一点,但我觉得很划算。不是我扣,因为那时候,学校的馒头,才一毛五一个。
但即使如此,我也只能隔好几天才能去买一次,毕竟家里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所以我只能少吃饭,才能剩下钱来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
当把一块黏黏的蜜食慢慢放进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的时候,满口的香甜四溢,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这香甜的味道充斥,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舒服的呻吟,满口余香且又回味无穷。
我每次都是一块一块慢慢地享用,我得尽量慢下来,才能更好地品味它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但即使如此,一包小小的蜜食,还是经不住自己的品咂。
眼看着越来越少,却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吃完之后,只好使劲舔舔嘴唇,然后期待下一次。
后来可能因为到初三学习压力加大,去买蜜食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记不得了。而且很久很久都不再路过那家小门市。
后来去读大学,有一次坐车路过那里的时候,看到那里因为拆迁被夷为一片平地,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小小的涟漪:那是一段往事将要被渐渐埋没进历史尘埃的无力。
再后来,好像就再没有和谁谈起过关于蜜食的话题,有时候在超市偶尔看见,也只是匆匆一瞥,已无波澜也无留恋。直到今天艾国问起,我才仿似有种把记忆从落满灰尘的深处重新拾起的感觉,原来这段回忆已被我深深搁浅了这么久,幸好没有弄丢。
但是现在,喜欢运动的我已经不再喜欢吃甜食,曾经的美好,就安安静静放在心里吧。
一种勾起回忆的美食—— “糟米面咯咯豆”。
有儿时的味道
每当吃到这种美食时,就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做咯咯豆情景。妈妈把小米用水泡三四天,发酵后,用水把冲几遍,把米捞出来晒干,辗成面,和好,把水烧开,用咯豆板把面擦下去,开锅后捞出。打些酱汁鸡蛋卤子浇上,吃起来滑滑的,口感好!美味极了!
有妈妈的味道
妈妈做的咯咯豆,有独特的味道。生活并不富裕的时代,隔三差五妈妈总会把普通的饭食变一变花样,我们也特别喜欢吃。咯咯豆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最爱,能吃上一顿美食,已经是很满足了!我们知道这里有妈妈浓浓的爱。因为当我们吃的饱饱的时后,总会发现妈妈疲惫劳累的样子……
每当妈妈说:“我们今天吃咯咯豆!”我们姐妹几个都会高兴的帮忙。抱柴、烧火、摘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每到饭店,点主食时总问有没有咯咯豆……总想找回一种久违的味道!(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被一条抖音视频泪目了。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送餐小哥蹲坐在商场大门一边,用力且快速的啃着一张饼。一个路过的男子给送餐小哥递上一塑料袋炸鱼,说:这是给你点的外卖,赶紧吃了吧。貌似是一个路人关爱送餐小哥的视频,一般故事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温情的创意似乎还是有限度,但这条视频还没完。送餐小哥疑惑的接过炸鱼,只是浅浅的吸了一口已经弥漫开的香气后咬了一口,腼腆的说,真好吃,真像我妈做的。男子问,你知道这是谁做的吗?镜头转到另一边,一个中年妇女看到这一切泪崩。她赶紧走出来,对着送餐小哥说:走,儿子,咱们回家。
能勾起回忆的美食,除了母亲做的,还能是什么?
小时候生活在南方,面食是一个选择率非常低的食物,大部分南方女人操办面食的能力相当有限,不会做面食绝对不是南方女人是否贤惠的标准。
我妈其实也不大会做面食,但我只爱她做的一款面食,用我们的当地话讲,叫做:切糕子。
水和面粉做成一块面,既不发也不擀,揉巴揉巴的,成一个长方形的大面团,用刀切成半公分见厚,十公分见长,两三公分见宽的“厚面片”。北方人要是见到了一定会说: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就是这玩意儿给我的童年充斥着美好。锅中烧热些许油,拿青菜过油加少许盐简单煸炒,十几秒后加一盆水入锅成汤,把汤煮沸下“切糕子”,等它们浮起来,一锅奶白浓汤透着翡翠白玉,又鲜又香,还相当健康。
每当想起“切糕子”,我嘴里一定会渗出舌津,连狗都不如。
离开家也十五年了,无数人间珍馐尝遍,唯独心心念念这份“切糕子”,但是,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了,很久很久…这充满着对母亲的记忆的味道,历久未尝但总不能忘。
生活就是一种轮回,想念了,就要去做,不然…
我妈活着呢,活得可好了,我下周就买机票回家,坚决要求吃“切糕子”!
谢邀!
在我上小学时,妈妈做的一种美食,特别的好吃,我看见是用双手合在一起,手上带着一个铁片做的小套子,做出来的面食特别的美味,放上做好的肉酱,真好吃,回味无穷!
其他网友观点小的时候,家里穷。当然,不是吃不起饭的那种穷。父亲当兵,我们和母亲随了军,母亲在父亲所在的部队军工厂上班。在六七十年代,要说两个人挣工资抚养四个孩子,应该是绰绰有余。但是,父亲家里穷,母亲家里也穷。而我知道,父亲就是因为爷爷家里穷才去当的兵。父亲母亲挣钱不光是抚养我们四个,还要给他们双方的家庭邮寄一些钱,以供他们的弟弟妹妹生活费用,以至于成家立业。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的生活依然不算富裕。
在我们34536军区大院,如果有谁找我父亲,指名带姓的不一定有人知道我父亲是谁。但如果对方稍微一解释,说他有四个孩子的那个宋连长、宋营长、宋参谋(因为父亲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被问者就会指给你哪家是我父亲的家。因为七十年代,计划生育就已经开始了。在军区大院,数我们家孩子最多了。一般家庭都是一个两个的多,三个的就很少了。
但是就是这样,父亲每个周六都会给我一元钱,让我去供销社买六个面包。那时物价超便宜啊!一块钱就可以买六个面包。零售是两毛钱一个,一元钱就可以多给一个。
现在来说,面包孩子都可能不吃。因为现在的休闲食品太多太多了,孩子们变着花样都吃不过来。但是,在那个年代,面包是我们这个家庭唯一的休闲食品。且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因此,我们都过的很有奔头,因为只要到了星期六就能吃到又香又甜的面包。
那个香,那个甜,我想,即使是现在最有名的面包店也做不出那么香甜的面包来。这种每周吃面包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一九八五年父亲转业回到地方。
后来,改革开放,家家成了万元户。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各种美食吃尽,但都没有以前在部队吃的面包那种美味。我也曾去过很多面包店,但是,没有一家面包店的再有那么好的味道。现在更是如此,母亲常常为了买什么菜,做什么饭发愁。愁的她老是问我们:“今天上午吃什么饭呀?”“今天下午吃什么饭呀?”“……”
问的我们耳朵都起茧子了,总是回她一句:“随便!”然后就是母亲的叹息声。
现在的人们,也许是生活条件太好了,也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怀念过去,也许人们总是喜欢忆苦思甜。在奔波了多家面包店而未果时,只得摇头叹息:唉,现在的面包师傅再也做不出那样可口的面包了哦!
其实,不只是面包,别的许多饭菜好像也都没有了原来的味道。也许是施多了化肥,也许是打多了农药,把一些农作物天然的味道给杀掉了,或者是转了基因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我们什么食物都再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了。朋友,你以为怎样呢?
而在我的记忆中,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的面包是我八年来永远吃不够的面包,永远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让我时时想起,时时觉得香甜无比。
再见了,我记忆深处的面包!再见了,那香甜的面包将永远给我以香甜的回忆!
其他网友观点一种勾起你回忆的美食是什么?谢谢邀请
提到这个话题,很容易勾起我的回忆。每年过中秋节,看着各种月饼和水果,我就很自然的想起我小时候的中秋节。
记得那个时候,人们都很穷,当然,那时也没有这么多品种的月饼,只有我们本县食品厂出自来红,和商店里买的四块一斤的五仁月饼。我记得那个时候过中秋节,妈妈买上一斤自来红,或者是买上一斤当时是四块一斤的月饼,然后,再称上两斤梨,晚上把月饼给我和姐姐分开,当时吃着月饼,啃着鸭梨,心里美极了!觉得这月饼太好吃了!可惜一年只能吃上一次,如果天天吃该有多好!过去中秋节的晚上还要烙糖饼,圆圆的,甜甜的,也挺好吃的,可是有了月饼,糖饼也就不吃了,但爸爸妈妈不吃月饼,只吃糖饼。后来,大点了,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妈妈之所以不吃月饼只吃糖饼,是把月饼留给我和姐姐吃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月饼在今天看来虽然说算不上什么美食,但在那个年月,也算是一种奢侈品了。所以,一想起这件事情,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很自然的想起父母,想起父母的爱。也想起爸爸妈妈特意给我和姐姐买的月饼,……
其他网友观点一种能勾起我回忆的美食,对于不同生活经励的人,所谓的美食也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离开家乡也有三十多年了,但在异地看到曾在家乡的一切都会勾起一段回忆。
如果说美食上,那么最能勾起我回忆的是一种用粘米面粉和成面,将熟的豆馅包成球状的豆包。
小时候,因住在农村,家里很贫穷,平的没有什么肉及好吃的,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买点猪肉及其它一点点好吃的;因此,农村孩子盼望过年。
东北地区的农村,在过年前,家家都包豆包,用锅蒸熟后,冻起来。东北农村,秋冬的,每天只吃两顿饭,所以,农村孩子,玩饿的的候,就在过年前后,凉吃冻的豆包,因为豆包馅是甜的,所以东北农村孩子很喜欢吃冻豆包。
那个年代,吃冻豆包,对于东北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我们年龄相仿的在一起边啃着冻豆包,一边在雪地上,或冰上玩。那时,玩的项目很多,滑雪、滑冰、玩冰上坨螺等等,虽然,现在看来,那时的生活很苦,但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渡过了童年………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机会,吃着冻豆包,在雪中、在冰上,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天真地在一起玩了。
现在看来,那个年代,农村生活很苦,也很单调,但农村的人却在艰苦的生活中,寻找一分快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虽然生活无法与城市相比,但那个年代孩子们是纯朴、天真、快乐的。
后来,我每次春节回老家,我都让我年迈的妈妈,给我包点豆包,而且还要拿走一些。
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也会经常想起那个年代的豆包、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家乡。
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但始终没认为现生活的城市是自己的家,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属于这座城市。无论在街上,或在市场,看到有卖豆包的,我一定会买几个,但并不是真正地想吃,只是一种记忆、一种思念……
其实,最能勾起我回忆也是我现在想而吃不到的,是姥姥家在农村时包的饺子和槐花坨子。那个时候姥姥家还住在农村,我记得每周六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回去,姥姥家人很多,院子很大。院子里有一葡萄架,我们就在院子里玩。夏天吃饭的时候会在院子里放一张圆桌,大家围着有说有笑的吃着饭,喝着酒。那时候姥姥包的饺子端上桌,吃起来都是家的味道,还有槐花坨子很香。现在姥姥搬进了市里,住了楼房,家里人也都忙着工作生意,很少聚在一起吃饭了。做饭也有了保姆,那种感觉就成了我的回忆。那个饭的味道我一直记得。只可惜物是人非,无论在做多少次再也没有那个时候的味道了,那种带着家的温暖和饱饱的爱,再也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