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梁武帝有多热爱佛教?为了推广佛教做了哪些时期?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多热爱?为了推广佛教做了哪些时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梁武帝在统治梁朝晚年的时候,十分的信奉佛教思想,他本人也曾经四次出到佛家寺庙,甘愿成为和尚,这在我国古代历届的统治者中都是少之又少的。

通过梁武帝四次出家当和尚这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梁武帝对于佛教思想的热爱和推崇,因此在他治理国家期间,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在国内推崇和发展佛教。

梁武帝本人由信奉转为信奉佛教。

梁武帝的一生经历过三次信仰的变迁,最开始梁武帝信奉的是,因此他在国内曾经积极地为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做着努力。

到了后来梁武帝又信奉了道教的思想,在他到了三十九岁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时,他所信奉的仍然是道教思想。

但是成为最高统治者之后的梁武帝时隔不久,就转变为了信奉佛教的思想。

在公元504年的时候,他就颁布诏书召告天下自己正式皈依佛门,改为信奉佛教思想。

在颁布了诏书之后,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还亲自率领了许多的佛教僧人和佛教的俗家子弟两万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发愿,表明自己自愿信奉佛教。

为了更好的在国内推崇佛教,他还下令要求梁朝上到统治集团,下到平民百姓,都要信奉佛教思想,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亲自带领之下,佛教思想在梁朝广泛地传播和发展起来。

由于梁武帝是以梁朝最高统治者的身份颁布信奉佛教的诏书,由于也就使得佛教思想正式成为了梁朝的国教。

在公元519年的时候,梁武帝接受了菩萨戒,因此当时梁朝的许多学者和百称梁武帝为菩萨。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的梁武帝学习完了菩萨戒之后,就开始严格地要求自己遵守佛教思想中的各种戒律,比如不能杀生也不能吃肉,每天只吃素食,同时还要讲究过午不食,身上所穿的衣服也不再是华丽的绫罗绸缎,所居住的寝宫也仅仅只有一丈左右的大小,内里的布置也是十分简陋。

梁武帝还坚决贯彻着不喝酒,不听奏乐的戒律,除了在国家需要举行重大的传统祭祀活动之外,梁武帝几乎再没有举办过宴会。

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原本能够享受着最为高贵的生活,却将自己转变为了一个佛家的苦行僧人,由此可见,当时梁武帝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佛教思想的崇拜之心。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梁武帝由信奉道教思想转变为了信奉佛教思想,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梁武帝就是要对道教进行打压。

在经过三次的信仰变迁之后,梁武帝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每一种思想的独特之处,因此他对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是同样的推崇,根据在《·经籍志·道教部》中记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

及即位,独自上章。

朝士受道者众。

三吴及海边之际,信之逾甚。

”由此可见,当时的道教思想曾经也被梁武帝大肆的进行过推崇,即使后来他由信奉道教转变为了信奉佛教,但是他也同时宣传着道教的思想。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当时的梁武帝经常向朝廷中的大臣们讲授的经典思想和经典著作《》、《庄子》等等,虽然他在倡导佛教思想中认为天下之中只有佛教的思想才是最为正统的思想,但是他却将道教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都作为佛教中如来的后人,这就从另一方面承认了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由此可见,当时的梁武帝是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发挥他们各自适应自己统治的需要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融合。

大量建设与佛教相关的建筑。

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建筑就是佛家的寺庙和佛像雕塑,因此梁武帝要想在国内更好的推崇佛教思想,必然需要加强对于这两种建筑的建设。

在梁武帝改信佛教之后,他就开始在国内大量的兴建佛教的寺庙,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来了一大批建筑宏伟华丽的佛家寺庙。

同时梁武帝也命人雕刻出了各种各样的佛像放置在寺庙之中供人们瞻仰膜拜,为了展现对于佛像的尊崇,这些佛像都是用各种金、银、铜等所制作而成的,而这些金银铜都是出自于梁朝的国库。

国库的主要经济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百姓,国库的钱财用于建设佛像之后变得空虚,自然需要再次搜刮百姓的钱财来充实国库,这样一来,就加重了当时百姓的经济负担。

除了兴建寺庙和修建佛像之外,梁武帝还亲自登台讲解佛教的思想,为世人宣传佛法,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梁武帝在位统治期间,举行了大型的法会共有十六次,并且在法会之上,梁武帝还进行忏悔,并且讲究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大赦天下。

由此可见当时梁武帝所进行的国内佛教思想的传播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派专人负责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编纂。

梁武帝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的经典内容,让佛教的经典书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传播,他还派了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编纂。

由于佛教思想的起源之地并不是我国,因此佛教经典中有着许多当时百姓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梁武帝需要重新翻译这些佛教的经典。

根据赵鹏在《梁武帝佛缘探究》中记载,当时梁武帝的翻译经文的工作,“是在外来僧人的积极参与下发展起来的。

” 随着国家之间使者往来的密切,大量的外国佛教僧人也进入了我国,梁武帝对于这些佛教僧人都给予了充分地优待。

在外国僧人的帮助之下,加上梁武帝对于翻译经文工作的重视程度,梁武帝在位期间,翻译了许多的佛教的经典内容,比如《经》、《解脱道论》等等,为佛教思想更好地在梁朝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除了翻译原有的佛教经文之外,梁武帝还下令让当时的许多高僧继续编纂新的佛教经典内容,在梁武帝的推动之下,许多新的佛教经典书籍也就此问世,比如僧旻的《众经要抄》和昮宝唱的《经律异相》等等,这些书籍也成为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书籍,为我国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梁武帝本人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文学创作才能的人,在让高僧负责编撰和翻译佛教经典的时候,梁武帝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的诗词歌赋,并且梁武帝所创作的诗词歌赋的内容也大都是与佛教思想中所宣传的内容相关。

因此在梁武帝当政时期,佛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和佛教的文化创作风气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大大地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梁武帝本人曾四次舍身出家。

对于佛教的信奉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出家成为僧人,梁武帝同样也是如此,在他觉得自己十分信奉佛教的时候,甚至已经要舍身出家了。

所谓的舍身出家,就是指的将自己的身外之物,比如钱财和衣服等等以及自己的心内之物,自愿放弃自己俗世的一切,成为佛家子弟,进行寺庙的打扫,斋戒等等,从而为世人造福。

梁武帝四次出家的行为确实是充分的展现出了他对于佛教的热爱之情,他能够放弃最高统治者的权利和地位,选择成为一个身外无物的僧人,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信念的。

但是梁武帝四次出家,四次将自己的钱财舍身给了同泰寺,而朝廷中的官员们需要付出一次比一次更高的金钱代价才能将梁武帝赎回,如此几次的往来,使得国家的经济进一步亏损,统治集团向百姓的搜刮更是频繁和严重,百姓的生活,佛家寺庙却就此发展起来。

梁武帝对于佛教的大肆推崇,对于佛教的文化发展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合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不顾百姓的生活状况,将大量的钱财投入到佛教的发展中,造成百姓生活困难,由此使得百姓对于统治者不满,也就为后来梁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及时雨宋江人格的侧面:不择手段骗取好汉上梁山

导语:宋江为骗取这些好汉上山,可谓不择手段。但宋江的想法是:你们跟着我去奔一个远大的前程,这就叫做“舍小家为大家”。现在你们家死几个人,这不算什么,只要把梁山这个事搞好,将来你那个小家,肯定是红红火火的,超过过去。大概宋江之所以下这么狠的手,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仁慈,但对那些被梁山逼上梁山的人来说,就实在是残忍了。 一天,江州府外杀气重重。“梁山”老大和、、三雄等十七位梁山首领及一百多弟兄,乔装打扮潜入城中。而与此同时,江州府城内,六七十个狱卒把两名死囚犯押至刑场,单等午时三刻的到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明晃晃的高高举起之时,梁山好汉从杀入法场,杀得官兵们,血流成河。如此多的梁山好汉,甘冒杀头的巨大风险,奋不顾身救出的就是“”宋江! 宋江之所以成为死刑犯,是因为宋江怒杀以后被发配江州,和戴宗他们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到浔阳楼上喝酒,喝多了,于是在上面吟诵反诗,因为这首诗里面有这样两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不丈夫。”黄巢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要跟黄巢学,而且他还宣告,我要是出山,我比黄巢还厉害,由此遭受杀身之祸。 仗义疏财的大哥 江州劫法场这一段在《传》里可谓浓墨重彩。一个区区宋江,他的官也无非就是一个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他的武功也不是很高。但是他一旦有难,有那么多的好汉来救,这里面大有玄机。 宋江确实有很多好兄弟,可是这些好兄弟跟他好是好,不一定真的就特别贴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人跟他干脆就阳奉阴违,比如说。还有一种情况,他的铁杆心腹,像、、,跟他从感情上是没话说的。但是宋江什么时候说招安,他们三个就什么时候跳起来反对。这也说明宋江这个人,在他的那些兄弟里,也是又爱又恨,褒贬不一。 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宋江跟《水浒传》里的其他人都不一样,水浒里其他人都有绰号,但是只有一个绰号,而宋江有三个绰号:“那人名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后面又说“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这里的“黑宋江”比较简单,肯定是指这个人皮肤比较黑,大概个子也不那么高,算是吧。还有一个就是“孝义黑三郎”,指的就是宋江这个人特别孝顺,尤其是对他那个老爸。《水浒传》里说,宋江在县政府办公室做主任,因为毕竟是整天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搏斗,他怕出事儿,就干脆跟他老爸事先就脱离了父子关系。意思就是说,我万一出事了,我不沾你。还有一个就是,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到处跑,最后没地方可跑了,就准备上梁山。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一封假,说他老爸病故,宋江还真是个“孝义黑三郎”,,马上就打道回府。到家以后,他发现上当了。被捕以后,他只好服服贴贴地接受了被官府发配到江州服刑这样一个裁决。 第三个绰号“及时雨”就是指他对朋友特别好,所有的朋友都曾经得到过他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就好像到了春天,万物复苏,都等着第一场春雨一样。那个时候,不论认识宋江的还是不认识宋江的,提到宋江无一不是交口称赞。 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晁盖攻打曾头市,被史文恭一箭射中,死前留了个遗嘱:谁能捉到史文恭,谁就当山上的老大。不久,生擒史文恭,为晁盖报了仇,雪了恨。这样宋江就不好当老大了。可是他在让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梁山上的很多人都是真心地拥护他当老大的。其中叫得最凶的三个人是、李逵、鲁智深。吴用说:“兄长若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李逵更是大叫道:“我舍命跟随你,你就别让来让去了。”鲁智深说得更干脆:“哥哥如果讲这么多的礼数,那咱们还不如各自散去。” 这确实体现了众位兄弟对宋江的爱,但在梁山好汉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他都是百分之百地爱的。 宋江对他的弟兄当然是很好,但这种好有时候他的那些弟兄们还真的接受不了。比如说,《水浒传》里有些人是被逼上梁山,像这样的。但是还有很多人,他是被梁山逼上梁山的,他对宋江可能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爱”能够概括的了,很可能在“爱”的背后,还隐藏了一个“恨”呢。最典型的就是为了骗卢俊义上山,他愣是在人家墙上乱写乱画,然后写上反诗,害得人家,被迫上山。 还有被称为“当世”的“”。宋江想把他弄到梁山上,弄个自办医院。可是安道全特别喜欢一个妓女叫李巧奴的,舍不得她,就不肯上山。宋江就安排把李巧奴杀了,又在墙上写上“杀人者,安道全也”,安道全一看没办法了,乖乖地被梁山逼上了梁山。 还有。秦明当时带着朝廷的军队跟梁山打仗,结果被宋江活捉了。宋江劝他入伙,秦明当然不肯。宋江的办法还是这么简单,他先是把秦明灌醉,然后半夜派人冒充秦明杀到了青州城。青州知府一看秦明反了,于是把秦明全家老小全给杀了。秦明一看自己的后路全没了,最后只得上了梁山。 所以有些读者有点想不通,就是说宋江尽管是一番好意,他把人才都能够收到梁山来。可是有没有考虑,这些人才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比如说人家一家妻儿老小,全都无辜而死。宋江这个人到底是仁慈呢,还是残忍? 宋江为骗取这些好汉上山,可谓不择手段。但宋江的想法是:你们跟着我去奔一个远大的前程,这就叫做“舍小家为大家”。现在你们家死几个人,这不算什么,只要把梁山这个事搞好,将来你那个小家,肯定是红红火火的,超过过去。大概宋江之所以下这么狠的手,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仁慈,但对那些被梁山逼上梁山的人来说,就实在是残忍了。 但令人奇怪的是,被宋江算计了的好汉们上山后还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这其中包含着宋江独特的交友之道。 的交友 宋江交朋友不是只靠钱,他是根据不同的朋友采取了不同的结交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草根好汉”,像李逵、武松、戴宗,这些人在梁山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第二类可以叫做“豪富好汉”,这些人很有钱,像卢俊义、,他们就属于这样的好汉﹔第三类好汉可以叫做“降将好汉”,那就是梁山上很著名的十六个朝廷的降将﹔第四类可以叫做“副手好汉”,主要就是吴用这样的人。 宋江的交友秘籍之一可以叫做“撒钱和结拜”,也就是说,宋江特别注意用小恩小惠去拉拢人、笼络人,而且效果特别好。 宋江这个人,尽管不是大富,但是却不吝啬钱财。就因为平时受了他的不少好处,他在怒杀阎婆惜之后,从那个县令开始,一直到“”、“”,都想方设法放他生路。 当然宋江的“及时雨”,毕竟还不是人工降雨,所以他也不是见一个就撒钱。比如对卢俊义,他肯定不撒钱,对柴进,他也不会撒钱。撒钱主要是针对那些“草根好汉”,比如李逵。李逵对宋江应该说是,这个忠心耿耿,就是宋江花了十两银子买来的。 李逵赌博,把本钱都输光了,宋江就给了他十两银子。谁知他输了钱以后就撒泼,耍赖,大打出手。宋江说:“贤弟但要银子使用,只顾来问我讨啊,这点钱,不必计较,我还有更多的钱给你呢。”李逵一看宋江对他这么好,马上就表态说:“好个宋哥哥,我如果能跟你结拜,这一辈子也不枉了。”梁山上特别流行结拜,一共有十三对结拜兄弟,宋江一个人就占了四对:宋江和晁盖、宋江和武松、宋江和、宋江和。宋江最善于利用结拜了。 宋江要撒钱,但他当年不过就是一个押司而已,换在今天可以叫做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可是在宋代,他属于吏,朝廷是不给工资的,是县长给他一点补助,给他一点津贴。可是宋江到哪儿都是下“及时雨”,那个“及时雨”是怎么下的呢? 小吏出身的宋江靠津贴和补助,显然是生活不下去的,他的生财之道有两个,一个办法就是敛钱,也就是贪污,换一种好听点的说法,叫灰色收入。比如说晁盖,因为宋江给他们通风报信,当时带着黄金前来酬谢。这只是他的灰色收入里的一次。宋江既然可以帮晁盖,就还可以帮李盖,可以帮王盖,那他赚的钱就肯定很多。宋江就是用他的这第一桶金去广交天下江湖好汉的。 宋江还有一招可以叫做“融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赞助”,或者叫做“我请客,你出钱”。比如宋江要出钱给武松做衣服,可当时身边还有一个大财主柴进,柴进看不下去了,就说:“你不要出钱了,我来出。”这就是“宋江请客,柴进买单”。 宋江的交友秘籍之二就是“跪拜和服小”。对那些“草根好汉”当然是撒钱,或者是结拜,但是对那些“富豪好汉”,尤其是那些“降将好汉”,这两招就不灵。宋江的新招就是“跪拜和服小”。有人算过,在《水浒传》里,宋江膝盖发软,跪在地下,一共有四十多次,有十多次那是没办法,跪给朝廷的,剩下的二十多次,里面有九次就是给这些“富豪好汉”和“降将好汉”下跪,比如说,跪过卢俊义,跪过柴进,跪过,还跪过等等。宋江动不动就是纳头便拜,是因为他看穿了这些“富豪好汉”和“降将好汉”的心理需要。这些人跑到梁山上,有一个心理落差。这些人本来很有面子,跑到梁山成了降将,要对宋江俯首称臣。怎么解决这个心理落差呢?宋江先下手为强,先一下子跪在地下,这一跪,那些人面子就有了,心里落差也填补了,这就是宋江的秘籍。用今天的话说,也可以叫做“精神行贿”。 宋江的交友秘籍之三就是“神话招安”,用来对付第四种好汉,也就是“副手好汉”,虽然只有吴用一个。拉拢吴用的办法就是“神话招安”。有一次宋江突然放了一个烟幕弹,说我有一天下山去玩,结果碰到了九天玄女。她不但请我吃了一顿饭,而且送了我三卷天书。这三卷天书太重要了,说来说去主要就是八个字,“忠于朝廷,尽快招安”。更重要的是,他悄悄跟吴用说,九天玄女交代了,这三卷天书,除了我能看,还有一个人能看,这个人就是“天机星”。当时梁山好汉还没有排过座次,也就是说,宋江指定“天机星”是谁,那就是谁。于是有资格和他一起看天书的不是当时的老大晁盖,而成了军师吴用。这一招果然就把吴用拉下水了,他天天跟宋江在一起密谋,把那个晁盖完全蒙在鼓里。 褒贬不一的招安 有人评价,一部《水浒传》,前半部写的是造反,后半部则完全是投降,可以说是“成也宋江,败也宋江”。这就要说到招安了。其实水浒好汉对宋江又爱又恨,都跟这个招安有关。对于宋江来说,他觉得以他的能力,这条路是完全可以走得通的,而且他可以把他的那些弟兄带到一条康庄大道上去,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给他们一个安定的家园。 宋江在梁山泊上竖起一面大旗“替天行道”,其实就反映了他希望为朝廷效忠的一种愿望。因为在他看来,似乎是现在朝廷奸臣当道,不能够“替天行道”,也就是替天子行道,所以必须得由我们这些人来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但是,梁山上的这些人,是农民起义军,跟朝廷就不是一心。有朝一日,突然被朝廷招安,朝廷的不信任肯定是始终存在的。而且在朝廷的眼睛里,宋江这拨人永远是异己分子,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跟朝廷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这种内在的落差就越明显,而且这样的鸿沟就会逐渐地扩大。 在招安这个问题上,宋江态度的坚决那是有目共睹的。就连李逵这样跟他情分最重的兄弟,在菊花大会上反对他去招安的时候,竟然要杀掉李逵。还有对待。活捉高俅以后,本来像林冲、这些人对高俅简直是恨之入骨。但是宋江为了招安,不但不杀高俅,反而纳头便拜,口称死罪。那当然会让人感觉到心里面不舒服。 还有就是在招安以后打方腊,打到最后的结果是一百零八将只剩了三十多个人。整个过程肯定是怨声载道,越打大家对宋江的恨就越多,对宋江的爱就越少。宋江一方面创建了梁山大业,可另一方面,他又亲手毁掉了梁山大业。这可能是梁山好汉对宋江又爱又恨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武帝是中国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可以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朝廷上下,人才济济,很多能人涌现了出来,而刘彻,对于人才管理也自有一套。特别善于权驭之术的他,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也颇有心得,让这些文武百官都俯首称臣,任凭调遣。这样的处事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时的朝廷之上,丞相田蚡和窦婴二人互相看对方都不怎么顺眼,明争暗斗,在朝堂之上也是人尽皆知的。窦婴,是皇后表哥的儿子,也就是窦的侄子,在吴楚七国动乱之时,其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驻守城池。七国破后,便封了他位魏其候。 田蚡是皇后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的舅舅,他天资聪慧,口才过人,特别是在他姐姐当了皇后,自己的亲外甥刘彻又当了太子之后,他便开始飞黄腾达了。公元前140年,刘彻当了,田蚡被封为了武安侯。 由此可见,二人的来都都不小,背景也都很深厚,两人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窦、田二人可以说,分别代表皇室当中的两代力量,为了能在这两方力量当中权衡其中的利益,更好的让能人为己所用,汉武帝同时给他们两个人加官、任命:让窦当了丞相,田则做了太尉。 要知道,在西汉初期的时候,这两个官职都是朝廷的重要职位。这样的操作,让窦、田两大势力集团,都得到了相对平衡的安置,同时,在面对各种国家决策之时,也能让两方势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刘彻不仅对待朝堂文臣这般谨慎,对于军队当中的各种势力做起人事工作来,他也是颇为仔细的。的头上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光环和荣誉的,比如: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更是击败匈奴,文明于世的常胜将军,是刘彻封的长平侯、大将军。 这样的出色武将,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如果一直听之任之,势必会让其手中掌握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势力也会持续提升。万一哪天不受控制了,很有可能会威胁皇权。汉武帝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没有把所有的军事权利都一并交给卫青处理。 之后,他快速地培养和提拔了年轻的将领,并且,还设置了大司马位,让霍与卫共同担任。这样一来,避免了卫青独自掌握兵权,也让双方的权力实现了分割和制衡,算是一个的办法。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 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 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 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汉武帝识人才,重人才,同时也善于使用人才,他的用人理念,在当时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不受传统世俗观念所束缚的。他用人只看贤能与否,只看能力大小,而对于那些出身和背景之类的事情,他却不是很看重,可以说是任人唯贤的。 其实,在时期,对于家族和门第之分还是比较讲究的,阶级观念还是严重的。本来是个商人,卫青则是奴隶出身,以前是牧民、金日碑是俘虏,如果,按照常规的人才任用体系来说,这些人是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但是,汉武帝却完全不管这些人之前是做什么的,他只看重他们的能力,并且,乐于提拔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卫青本来是一介奴仆,姐姐入宫之后,幸得了皇帝的宠爱做了皇后之后,才有了显赫的身份。 而卫青平时行事也非常低调、谨慎,从表面上看,没什么出众的才华,资质很是平庸。但是,汉武帝通过多年的细心观察,慧眼识英才,看出了卫青的个人能力其实是非常出色的,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 卫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做事又十分讲究原则,不越界,不苟且,志向远大,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以,刘彻在处理一些军事行动的时候,会与卫青进行讨论,并破格提拔他,给他征战沙场的机会,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了一位享誉中外的出色将领。 除此之外,还有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严助、朱买臣等等,这些人都是贫苦大众出身,是贫民之中选拔出来的人才。此外,还有一些人是士兵、小吏,有些将军甚至是越人和匈奴人。甚至,一些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养马的奴隶,也都成为了汉武帝破格提拔的人才。 总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能够为自己的统治贡献力量的人,汉武帝都一视同仁,毫无士族门第的偏见,一律委以重任。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的确有着的胸襟,对于人才是非常重视的,他也是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一代君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