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宫闱生活中,皇后们这个群体虽说是鲜亮光泽,万人瞩目,但终究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底色。
其间曾出现了一位绝食身亡的皇后,她就是西夏第四任崇宗李乾顺的皇后耶律南仙。

耶律南仙,出生于辽国的一个宗室家庭,处在辽的统治时期。
她是一位天生丽质、貌美如花的女子。
西夏崇宗李乾顺为了巩固与辽国的关系,曾多次向大辽请婚,征求辽主同意耶律南仙下嫁给自己。
最终在夏使臣李至忠等人的劝说下,耶律延禧才答应了此桩婚事。
网络配图 西夏崇宗贞观五年(公元1105年),耶律延禧封宗室女耶律南仙为成安公主,嫁给李乾顺为后。
贞观八年(公元1108年),耶律南仙生下一子,李乾顺非常高兴,并为儿子取名李仁爱,立为太子。
当时的耶律南仙颇会处理西夏国君及其后妃的关系,与李乾顺恩爱,与其他妃子也能相处融洽,过着和睦的幸福生活。

此后十几年间,金国多次发动了反辽战争,虽以金国失败而告终,但是却给辽国沉重的打击,影响了辽国的根基。
西夏崇宗元德二年(公元1120年),金国军队重整旗鼓,再一次向辽军发起猛攻。
这次,辽军了,节节失利,眼看辽国将亡,天祚帝耶律延禧仓皇出逃,一直跑到了西夏边境,此时,李乾顺派人前去迎接,而也派人进入夏国,向李乾顺提出条件:倘若辽天祚帝入夏,应将其望擒捕送金,金会割部分土地以作酬赏。
李乾顺见辽国大势已去,为了保全夏国,答应了金国的要求。
此时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已是腹背受敌,一是与金国的正面交锋,再者就是李乾顺不肯援兵,薄情寡义。
无奈的耶律延禧仍然不肯放弃的机会,亲自率军与金国苦苦挣扎了几年,终在元德七年(公元1125年)被金国俘虏,辽国至此灭亡。
(三年后的公元1128年,耶律延禧被金人杀害。
)网络配图 耶律南仙知故国已亡,悲痛不已,对李乾顺的更是恨之入骨。

同年九月,太子李仁爱又因病身亡,悲伤过度的耶律南仙最终在宫中绝食身亡。
据《西夏书事·卷33》记载:“夏元德七年九月,世子仁爱卒……公主伤辽亡,又痛世子,不食卒。
李乾顺出卖了辽国,不给其以支援,结果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皇后耶律南仙,真是无情无义。
不过,李乾顺最终也得到了节度使李世辅无情无义的背叛(降宋),尝到了同样的苦果,终忧愤得病而死,或许这就是他的因果报应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让国帝王”耶律倍:曾好嗜饮人血客乡被杀
“让国”耶律倍:耶律倍(899-937),又名耶律图欲,是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的父亲。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之外,常以义宗、让国皇帝和文献皇帝等称之。他曾经是大契丹国文武双全的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在父亲去世后,却没能如愿子承父业,当上皇帝,而是把皇位“让给”了弟弟。20年后,儿子耶律阮即位,却又被追尊为帝,谥号“让国皇帝”。 有人说,他的“让国”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因“让之以国,泽被后世”,自辽世宗耶律阮以后,除嗜酒如命的昏睡皇帝耶律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外,其他所有大辽皇帝——包括北辽和西辽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嫡系子孙。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才华横溢,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针灸,喜欢藏书、翻译,工于文章、绘画,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他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特别擅长于画鞍马,其画作被宋代的黄复休评为“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之态”。据《宣和画谱》一书记载,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其他传世名作还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台北博物院的《骑射图》等。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据史书记载,一次,阿保机就契丹国应该推崇哪种思想与群臣进行了讨论,他问大臣:“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前面,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说:“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是一位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在大契丹国开国初期,耶律倍曾经常率兵出征。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 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公元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一定会攻克它。”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帝去世,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时契丹统治集团内部亟须解决的问题。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如果让汉文化的笃者耶律倍作为阿保机的继任者,契丹帝国会走向何方?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可以试着揣摩一下:耶律倍会大肆用汉官,压制本民族的贵族势力;他会让全国放弃原有的习俗而全盘汉化。这样,势必会引起契丹内部极大的反抗与动乱。想到这些,述律平一定会不寒而栗吧?毕竟这些假设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后来的辽世宗耶律阮因深受父亲主张全盘汉化的影响,即位后就作出了一系列背离契丹传统的举动:他在政治上重用汉族人士,军事上信任投降晋将,对诸部酋长则加以压制;为了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下令释放奴隶;几次发动对后汉、后周的攻伐,积极争取中原;更有甚者,他似乎故意挑衅祖母述律平的权威,册立从后晋宫中得到的汉族宫女——比自己整整大10岁的为皇后,打破了契丹为后族的传统,使甄氏成为唯一的汉族皇后。这些,都引起了契丹贵族的不满和反对。从耶律阮即位的第三年开始,周边部族的叛乱、朝廷贵族的谋反,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这种情况,决不是述律平所希望看到的景象,也不是刚刚建国的契丹所愿意经历的事情。 在述律平看来,自己深深喜爱的次子耶律德光更像阿保机,若以江山帝业为重,显然比耶律倍更适合作大契丹国的皇帝。他多年随父母征战,非常了解帝国的内外局势,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处置本民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守成者实,求变者通”,耶律德光恰好二者兼具,是守住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的最合适人选。 要汉化还是要传统?除了母子间的亲疏关系外,文化的角逐,竟然成了皇位之争的关键。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耶律倍虽然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弟弟,可耶律德光继位后,仍然担心兄长和自己争夺皇位,处处加以防范。 耶律倍统治下的东丹国,北至松花江,南至鸭绿江,物产丰富,经济富足,居民文化素质较高。它的发展壮大无疑会对耶律德光的契丹政权形成威胁。因此,公元928年,耶律德光趁耶律倍离开东丹国留住皇都期间,把距离大契丹国较近的东平郡(今辽宁辽阳)提升为南京作为东丹国国都,并将东丹国内的百姓人口大量迁移至南京。随后,又故示尊崇,给耶律倍增加了仪卫规格。通过几个步骤,不但减少了耶律倍治下的百姓兵员,更缩小了东丹国的领地,而所谓的“仪卫”更时时刻刻加强了对耶律倍的监视——居住在南京的耶律倍实际上被耶律德光软禁了起来。 为了解除弟弟的疑心,耶律倍写了一首《乐田园诗》,表达了自己无意权位的心思,并将全部的精力投注在读书作画当中,在南京西宫又建立了一座藏书楼。——此前,耶律倍在北镇医巫闾山绝顶已建有规模宏大的望海堂藏书楼。望海堂建于契丹建国之初。当时契丹国诸事正在草创,战争连年,还来不及出版大量图书,这样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中原购书。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时候,耶律倍使得望海堂的藏书达到万卷,故有“万卷藏书楼”的美称。望海堂藏书楼,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当时人记载,望海堂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就是在中原也很难找到,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医巫闾山期间,耶律倍以狩猎、读书、作画为趣,由此结识了北镇汉族女子高云云,纳为妃子,称高美人,并为其修筑行宫。后来,由于大雪封山,在山中上下不便,耶律倍又将一部分书籍搬至观音阁。现在的闾山大观音阁景区的旷观亭、望海寺、万年松、道隐谷都有耶律倍当年留下的足迹。特别是大石棚“道隐谷”,正是当年耶律倍隐居读书的地方。因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故称“道隐谷”。耶律倍的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大概就是耶律倍在闾山这段时间与高美人所生的,不然怎么叫“道隐”呢? 但是,尽管耶律倍如此,耶律德光仍然没有就此放过他。为了深入了解耶律倍的周围环境,耶律德光先后两次“纡尊降贵”,亲自去到耶律倍的府邸“看望”;耶律倍来到京城朝见的时候,述律平留住他,却让耶律德光去东丹国察看耶律倍臣属的情况。之后,耶律德光又对兄长的僚属大行拉拢宴请,以便加强对耶律倍的控制与监视。耶律倍的情形很快就传入了的耳中,出于政治目的,他立即派人再三诱召耶律倍。公元930年11月,当后唐使节再次到东丹国请耶律倍时,深受汉文化浸染的耶律倍对左右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吴太伯又称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知道父王想立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便和二弟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吴国(首都在今江苏苏州),后世称赞他们俩有“让国”的贤名。耶律倍在这里所说的也是表示自己要像泰伯、仲雍那样逃离本国,将“让国”让得彻彻底底。 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树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兄弟间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耶律倍带着爱妃高美人,将所有的书籍装运到船上,渡海投奔后唐。曾经离契丹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耶律倍,就这样被逼上了弃国出走的不归路,以特殊的方式彻底成就了“让国”的贤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怎么样平定内乱壮大家族的
906年(唐天祐三年)十二月,痕德堇可汗卒,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按照传统制度,可汗之位要三年改选一次,阿保机的目标是像中原的一样建立终身制和世袭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满三年时不肯交出大权,凭借他的实力和威望继续坐在可汗的宝座上,向皇帝的目标努力。 907年(梁开平元年)为契丹大首领,以皇族承遥辇氏九帐为第十帐,设官统领部众。 这就引起了本家族其他贵族的不满,因为按照习惯,可汗实行的是家族世选制,即可汗之位转入耶律氏后,可汗就都要由这个家族成年人担任,所以阿保机不让位,其他人便没有机会当选,为了争取这个被选举权,阿保机本家族的兄弟们便首先起来反对他,由此发生了历史上的“诸弟之乱”。 兄弟们的叛乱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911年,这年的五月,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策划谋反,安端的妻子得知后就报告了阿保机,阿保机不忍心杀掉这些兄弟,就和他们登山杀牲对天盟誓,然后赦免了他们,兄弟们并没有领情,第二年,又在于越辖底的带领下,再次反叛,除了原来的几个人外,新任命的惕隐滑哥也参加了。 这年的七月,阿保机征伐术不姑部,让剌葛领兵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到十月时,剌葛攻陷了平州,领兵阻挡阿保机的归路,想强迫他参加可汗的改选大会,阿保机没有硬拼,而是领兵南下,按照传统习惯赶在他们的前面举行了烧柴告天的仪式,即“燔柴礼”,再次任可汗,这样就证明他已经合法地连选连任,使众兄弟没有了反叛的根据,阿保机兵不血刃地平息了一场叛乱,体现了他超群的智谋,在第二天,诸兄弟便纷纷派人来向阿保机请罪,阿保机也就不再追究,只下令让他们悔过自新。 但是,可汗宝座的诱惑究竟比兄弟之情要大很多,兄弟们在不到半年之后,于公元913年的三月,又一次反叛,这次发生了较大的武装冲突。 他们先商议好拥立剌葛为新可汗,然后派迭剌和安端假装去朝见阿保机,想伺机劫持阿保机去参加他们已经准备好的可汗改选大会,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贵族也参加进来。 阿保机发觉了他们的阴谋,解决了迭剌和安端,并收编了他们的一千名骑兵,然后亲自率领部队追剿剌葛,剌葛派的另一支部队在寅底石的率领下直扑阿保机的行宫,焚毁了辎重、庐帐,还夺走了可汗权力的象征旗鼓和祖先的神帐,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看守大帐,领兵拼死抵抗,等到援军来后又派人追赶,但仅追回旗鼓。 四月,阿保机领兵北上追击剌葛,他先派人分别在前面埋伏堵截,前后夹攻,这一次,侍卫亲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将剌葛打败。 剌葛将夺去的神帐丢在了路上,阿保机没有立即追击,而是先休整部队,因为他知道剌葛的部下不久便会思念家乡,等到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时再出兵,就会不战而胜。 到五月,阿保机领兵进击,终于擒获剌葛,经过三次平叛,阿保机基本消灭了本家族的反对势力,但对部落的经济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民间原有马上万匹,现在百姓出门都要步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