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东吴重臣潘濬能力出众,为什么在蜀汉时刘备没发现?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吴重臣潘濬能力出众,为何在蜀汉时没发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潘濬是时期东吴重臣,曾大破五溪蛮夷,掌管荆州。

潘濬是表弟,早年拜宋忠为师,后来被任命为江夏从事,开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等刘备占据荆州后,潘濬顺势转入刘备麾下,但据说他和关系不太好,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

荆州重回手中后,潘濬的才能也逐渐得到赏识,此后一路高升封刘阳侯,改太常。

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潘濬,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战役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己方部队的实力,都开始参与到争夺人才的战役当中,这场战役进行了很久,其实在这场战役当中最大的获益者非曹魏莫属。

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都要远超于其他两大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期才会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

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社会中人才流动比较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位将领在归降刘备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经过种种权衡与考虑之下决定加入到东吴的阵营当中。

东吴对他所展现出的能力极为重视与认可,甚至还将其任命为号称大臣之首的太常。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在所有的重臣当中,他的经历可谓是最传奇的一个,他在年近40岁的时候才找寻到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与机遇,这个人就是潘濬。

其实他最终能够得到孙权的认可与重视,完全凭借的就是个人的出众才能,因为他还有一层极为敏感的身份,当时蜀国的大司马蒋琬就是他的表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被多疑的孙权重用,可见他自身的才能是有多么的出众。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他的表哥已经在蜀国得到如此好的发展,如果他坚持留在蜀国想必未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可是他这个人生性要强,他觉得自身的才能没有被刘备所重视,自己也没有展现的平台与机会,不想如此庸碌的过这一生,也不想永远躲在表哥的光环之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选择站在表哥的对立面,加入了东吴。

在小说《》中,潘濬的生平大体相当。

最初在蜀为治中,随前将军关羽守荆州,关羽攻樊城,留潘濬总督荆州。

随军司马王甫认为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关羽不听。

后吴将夜袭荆州,潘濬降。

吴主孙权慰劳毕,仍以其为治中,掌荆州事。

其实在加入东吴之前,他都没有被蜀国的官员所重视,就更别提蜀国的统治者刘备了,当时在关羽的眼中,他与垃圾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完全就是一个的角色,在关羽被杀之后,孙权将江陵所占领,一番谈论后才发觉他自身所具有的出众才能。

在加入东吴以后,他便真正找寻到了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与平台,多次根据队伍所处的局势,做出相应的部署与措施,使队伍的实力提升了一大截,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慢慢得到孙权的认可与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重臣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晚清大儒,被誉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精神领袖。 年轻时怀才不遇,心意难平时常以自比。 为国事操劳一生,去世时还要说“临事方知一死难”。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识分子。 儒家知识分子们的感情世界有一个共性:不重色情重友情。未必是他们天性不好女色,但他们所受的教育排斥男女之间过深的交往。 取而代之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纠缠——或激赏,或钦慕,或忠诚、或忌恨,或怨毒,或背弃,这其中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比的故事精彩得多。 这也是形势使然。传统的婚姻极为稳定,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维护的。可男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了,必须下大力气去经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关系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一生做人的成功与失败。 曾、左、李三人都是官场上的成功者。他们既不是情种也不是色鬼,他们的婚姻从容、淡定,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先说曾国藩和左宗棠吧。他们是湖南老乡。曾国藩比左宗棠年长一岁,比较顺,28岁就考中进士,此前的会试只失败过一次。 左宗棠就没这么好运。他考举人倒还顺利,但那以后去参加会试,三考三败。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一怒之下干脆放弃科举,回乡教书去了。 人比人气死人。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要想(他从未放弃过这个愿望),就只好巴结曾国藩,但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的结果是,形势迫使曾国藩不得不提拔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得不走曾国藩的门路,可一旦之后就与曾国藩翻了脸。两人后来都成为清廷的股肱之臣,却龃龉多年。可他们又,钦佩对方的才华。 左宗棠科举不第,但才名远播,一些有眼光的地方大员早就对他着意结交。两江总督陶澍请左宗棠到家里来教导自己的独子,并给儿子定下娃娃亲,从此和左宗棠结为亲家。这样左宗棠就进了高干圈子。 陶澍又看中湖南的另一位青年才俊,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通过陶家,左宗棠就与胡林翼结识了。两人虽然差着一个辈分,但年龄相仿,彼此欣赏,处得非常融洽。 胡林翼为左宗棠的仕途出过大力。正因他牵线搭桥,左宗棠才会到湖南巡抚基的帐下屈居幕僚。下一任湖南巡抚继续重用左宗棠,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在骆府,曾国藩认识了左宗棠。那是二年,正是征缴太平军最艰苦的岁月。左宗棠以其经世致用之才,为湖南战事做出不少贡献。胡林翼也一直向曾国藩推荐左宗棠。 曾国藩带兵数年,帐下网罗了大批人才,可独对左宗棠态度谨慎,迟迟不肯延入幕下。这可能是曾国藩有识人之明,一早就知道他们之间性格不合。 曾国藩并没有忘记左宗棠。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知府的官儿太小,不乐意。 他后来给朋友写信说:像我这样好比再世的人物,拿一个蓝顶子就想糊弄我,还不如不出来混(“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打浙江时,曾国藩把一部分湘军划归左宗棠全权指挥,左宗棠很快领军攻克了杭州。曾国藩就向朝廷举荐,让他担任了浙江省长(巡抚)。 那时气数已尽。再过不久天京(南京)被克。就在这本该同饮庆功酒的欢乐时候,曾、左二人的交情却走到了尽头。 事情起因于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两人在()跟前打起了笔墨关系。 曾国藩后来解释说,他最恼恨的是左宗棠影射他在撒谎,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二字,怎么会撒谎? 左宗棠却也不依不饶,说这件事自己的错是二三分,曾国藩的, 错是七八分,他太小心眼。左宗棠到晚年还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以此为乐。 曾国藩的涵养何等深厚,绝不会因为私怨阻碍国家大事。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曾国藩给予大力支持。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一句“自愧不如”,一句“相期无负”,过去的种种争斗、猜疑、怨恨,全一笔勾销了。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又是一番洞天了。 左宗棠虽靠曾国藩提拔起来,但心里从来没服气过。李鸿章是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晚年提起老师来还敬佩不已。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李鸿章也是心高气傲之人,可能因为科举还算顺利,就不像左宗棠那样愤世嫉俗。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也回安徽老家办团练,但几年之内被打得一败涂地。 李鸿章走投无路,只好去走曾国藩的门路,想投到大帅帐下做个幕僚。那时他大哥李瀚章已在曾的幕府做事,按理说有这么铁的关系,进曾府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曾国藩非要难为难为李鸿章,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既收到自己帐下,曾国藩就不客气地把李鸿章当作学生晚辈,敲敲打打,连懒觉都不许他睡。对左宗棠他是绝不会这样的。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1860年曾国藩把大营移到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那里地形太劣,坚决要求移换。曾国藩开始不听,还挖苦说:谁胆小谁就走好了。这下两人之间就生出嫌隙了。 接着又发生了弹劾李元度事件,更伤两人感情。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走投无路想投水自杀,幸亏被李元度劝下。可后来李元度的一些作为让曾国藩难以容忍,决定予以制裁。 李鸿章却坚决反对,还威胁说:老师要是弹劾李远度,学生我也不干了。曾国藩说:那你请便吧。李鸿章说:走就走,谁怕谁。结果曾国藩真的上了弹劾折子,李鸿章也真的走了。 有人分析说,李鸿章是因为看着祁门大营的地势实在险恶,找个借口逃跑的。但曾、人总是“情丝难断”,后来曾国藩终于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把大营搬移祁门。 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开曾国藩就没法混,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李鸿章最终还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发达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没有那种感情纠结,但他俩的故事很热闹。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他回敬左公的办法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左宗棠没有科举功名,但照样出将入相,李鸿章就给他起个外号,叫做“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在罕见。 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的大争论,参与官员众多,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 后来清廷采取了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使左宗棠以65岁高龄“抬棺西征”,而李鸿章也得以筹建北洋水军。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左宗棠以弱抗强,为中国保住了新疆的大片国土。而李鸿章将近二十年的却在甲午一战中。这种结局固然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与两位主帅的个人素质也是大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吴丞相陆逊之孙是哪位——陆景他是如何死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