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都是晚清最有实权的两个封疆大吏。
他们之间的关系却颇为不好,闹了半辈子。
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李鸿章在挽联里委婉地指出他们“周旋三十年”,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当然,聪明的李鸿章又紧接着补充“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在表扬左宗棠的时候,又顺便夸了一下自己。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靠剿灭运动起家,应该说军事能力不弱。
那么,他们之间的军事能力谁高谁低?我们就分别用一场对外战争来检验吧。
左宗棠从1852年参与长沙保卫战,到1884年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参与中法战争,32年来堪称身经百战,几乎很少有败仗。
对左宗棠的军事能力,就连也是佩服的。
曾国藩曾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
”这未必是什么谦虚之语。
当然,左宗棠一生最精彩的战例,还是于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2日,以两年的时间西征新疆,消灭阿古柏叛乱势力,最终成功收复了包括伊犁在内的新疆全域,创造了晚清时期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
左宗棠收复新疆,让高兴极了。
她可是古代垂帘听政的太后里面,唯一取得功劳的人。
所以,下令三十年内不许有人弹劾左宗棠。
那时候,左宗棠已经54岁了,这等于是保护左宗棠一辈子安危。
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花了多少银子呢?据统计,左宗棠出征之前,批准从户部支取了200万两银子。
随后,左宗棠分四次从外国银行借款共计1875万两银子。
加上各省协饷,左宗棠收复新疆大致花费了2000多万两银子。
1881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8234.92万两银子。
这就是说左宗棠西征用去了清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4。
不过,这并不高。
毕竟,100多年前征服弹丸之地的大小金川,也花费了7000万两银子。
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时,多是敲边鼓,没有精彩的表现。
随后,他又投身洋务运动,奉命组建,没有机会大展身手。
1894年冬天,李鸿章终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迎来了一次证明自己军事能力的机会。
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海面上进行,中国方面主要参战力量是李鸿章用20年时间,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朝上上下下打造的一支近代海军部队。
李鸿章不惜花费重金,从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购买先进舰船,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战列舰,以及经远号、来远号装甲巡洋舰。
舰队实力一度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据统计,20年来,李鸿章在北洋水师上投入各种费用,包括购买舰船、海防协饷、官兵薪粮、日常训练费用等,共计用去了3500万两银子。
公允地说,组建一支近代舰队并维持这支舰队的正常运转,3500万两银子并不多。
只是,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北洋水师,这些钱全部打了水漂。
3500万两银子花下去,一无所获,还丢掉了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地,赔了日本2.3亿两银子,真是亏大了。
李鸿章死后,梁在撰写《李鸿章传》时,将李鸿章与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仅有能同时集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五大资格于一身的人物。
李鸿章地下有知的话,怕是会脸红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蜀汉重臣马良简介:吴蜀夷陵之战中遇害身亡
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樊宜城人,蜀汉名臣。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马良眉中有白毛,家乡人说:“五常,白眉最良。”历官从事、左将军掾、侍中。他与的关系很好,这可以从两件事上看出: 诸葛亮随入蜀,马良给诸葛亮写说,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已攻下,吾兄应大展宏图,乘胜前进。据此,人们推测,他与诸葛亮或结为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年长,故他称亮为兄,(马良于诸葛亮的关系说引于《——裴松之注》)。 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请诸葛亮给写引荐信,诸葛亮要他自己起草,亮签名。最后两句是希望孙权“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见信后,敬待了他。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派他到武陵(今湖南省西南一带)联结“蛮夷”助蜀伐吴,功成,深受刘备器重。后在中,刘备兵败,马良亦遇害。 马良兄弟五人少时并有才名,乡里有谚语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1.大事记 马良在刘备占据荆州时期出仕,任从事一职。 刘备入川、诸葛亮西援后,马良留镇荆州,升左将军掾。 后马良出使东吴,得孙权敬待。 刘备登基后封马良为侍中。 刘备东征时期,马良奉命招纳五溪蛮夷,蛮夷全部顺从蜀汉。 夷陵大战中,马良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刘备后拜马良之子马秉为骑都尉。 2.生平 马良家中兄弟五人,皆有才能、名气。刘备占领荆州之后,征辟他为从事。211年,刘备入益州帮助,后来双方决裂,于214年,诸葛亮等也率军入益州去,于是马良与同守荆州。雒城攻破后,马良曾书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信中更尊诸葛亮为兄。 后来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不久出使东吴,马良写信道:「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对他十分尊敬。221年,刘备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同年,刘备出兵攻打东吴,马良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蛮夷,结果全部蛮夷接受蜀汉官印及封号归顺,一切都在马良掌握之中。可惜,刘备在夷陵之战被打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3.家庭 兄弟——,马良之弟。同为蜀汉谋士,后因败仗而被诸葛亮斩首。 子——马秉,马良之子。官至骑都尉。 4.评论 三国志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 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林、习文祥:「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三国志——蜀书九庞催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原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 皆受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如何躲过一劫的?
“”之后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怎么躲过一劫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史称“靖难之役”。 一个王爷造反,自古以来还从来没有成功过的先例。比如说的“”,比如说的“吴楚七王之乱”,造反的王爷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朝代。平民出身的,参加反元的义军,后来终于推翻了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 历史学家孟森在《讲义》中说得很明白:“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意思就是说,草根,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的意思。 朱元璋和比起来,出身更加低微。刘邦好歹还做了一个,朱元璋纯粹就是一介平民,大明江山就是他一点一点力拼下来的。 建文帝 老爷子能创造奇迹,儿子就不能创造奇迹?所以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当时造反,也是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念头,专门和他较劲来的。 果然是天随人愿。经过短短三年的奋斗,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一举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攻下南京后,朱棣就的于1402年7月17日即位。 为了表明他不是继承的帝位,而是继承朱元璋的帝位,所以,他废掉建文年号,立即恢复建文帝时期所改的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此以表明他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历来皇帝称帝继位,安定民心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此时已大功告成的朱棣,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靖难之役 当初,朱棣率大军从北平出发时,他的高参姚广孝,就曾经给他提过建议:“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天下绝矣。”朱棣点头应承。 为什么姚广孝这么再三的叮嘱?因为方孝孺是当时的文坛泰斗、明朝大儒,在读书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现在自己称帝了,朱棣开始盘算起来,既然方孝孺在文人的心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何不利用他的名望,来给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背书? 于是下令,将方孝孺召到朝堂上来。但方孝孺的人还在殿外呢,悲切哀恸的声音就传入朝堂。 朱棣一看此人的样子,走下龙椅还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辅佐成王的方式。” 但谁知道方孝孺根本不承这个情,一阵唇枪舌剑的抗争后,终于惹恼了朱棣,此时已经翻脸的朱棣狰狞着面孔威胁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他以为这一句话就能把对方吓住,要知道,古代“诛九族”那可是非常残酷的刑罚,就是要斩草除根了。 谁知道方孝孺全然不惧,给予朱棣的回答:“就是株连十族又何妨?” 这一回答让朱棣是彻底咆哮了! 方孝孺 公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感叹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后来他的门生、德庆侯的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但关于诛十族,受他牵连共株873人的说法,是后来的野史传说,正史中的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说明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就这也够触目惊心的了! 九族谱系 所谓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现在朱棣已经彻底疯狂了,谁也阻止不住了。他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这两个“首恶”,另外还点名了建文帝时期朝臣五十余人。 这边大肆搜捕,那边还要做表面文章,在南京城向军民发布了公告:“固守封地的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刑场 其后,屠刀举起来了,建文帝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泰、黄子澄,都被凌迟处死,诛灭三族 ,妻女入教坊司为妓女。户部侍郎卓敬,凌迟,诛灭三族。 监察御史王度满门抄斩,姻亲连坐一百五十五户无一幸免。 尚书侯泰满门抄斩。 尤其是铁铉死得太悲壮。他兵败被俘后,朱棣亲自审问,铁铉背立庭中,大骂朱棣叛逆无道,被割掉耳鼻后煮熟,喂到他的嘴里,朱棣问: 好吃吗? 铁铉答: 忠臣孝子之肉,哪能不好吃! 铁铉被凌迟处死后,朱棣又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 朱棣恶狠狠的说:“活着的时候你不朝拜我,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 黄子澄 这些忠臣被灭族,真的干干净净,一个后人都没有了吗? 其实,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被忠贞大臣给救下来了。 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 苏州知府姚善和黄子澄是,他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他留下血脉,就开始了抢救行动。 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更改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 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当时还年少,但也被改名换姓。 这四个儿学会了昆山的方言,忠良之后终于躲过这一场大屠杀。 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虽然幸免于难,是黄子澄的骨血。但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孙,在此后,此后的此后,永远和没有了瓜葛,已经是的后裔了。 黄子澄如果在地下知道这个情况,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感到悲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