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朝将军岳飞谥号“武穆”,是一种刻意贬低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谁害死的?大家都知道是。

但秦桧只是这个罪恶集团的成员之一,充其量是个头面人物,这个集团至少是由“四人帮”——秦桧、、、万俟卨(读音:莫其懈)组成的。

岳王庙前便有“四人帮”永持跪姿的生铁铸像。

在杭州岳庙还有一处古籍,透露的信息却截然不同,那就是文人的“满江红”词碑,其中有句云:“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 文征明的观点很明确:赵构才是害死岳飞的元凶,秦桧只是奉旨行事而已。

这一观点虽未获专家邓广铭的认可,却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1957年夏,毛泽东会见友人时指出:“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

秦桧不过执行的旨意……文征明有首词,可以一读。

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赞朕而已’。

后来史家是‘为圣君讳耳’,并非文征明独排众议……”(舒湮《1957年夏我又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以词论史,以史证词,否定了一些史家把赵构议和投降与冤杀岳飞推责秦桧一人的错误史观。

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除夕之夜,战功赫赫的抗金英雄岳飞,被南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杀害。

相反,和议投降的主谋、杀害岳飞的帮凶秦桧,不仅在岳飞被害14年后,而且死后备极哀荣,宋高宗赵构当即“追封桧申王,谥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 (《宋史》)正因为宋高宗是制造岳飞冤案的元凶,才使得岳飞一案的昭雪平反变得十分漫长与艰难。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他的养子秦熺谋求相位,为赵构所拒。

秦家失势,使长期压抑的主战派看到了希望,开始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

一涉及岳飞一案的性质问题,赵构就不干了,他干脆起用早已被贬的万俟卨继承相位。

万俟卨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之一,让他执掌政局,自然消除了为岳飞平反昭雪的各种可能。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议,兴兵南侵,欲一举灭宋。

危亡之秋,朝野震动,朝臣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要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同时“雪赵鼎、岳飞之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过,在所有的奏折与请愿中,没有一人敢讲出赵构是岳飞冤狱的始作俑者,均归罪于秦桧为首的“四人帮”。

金兵进击长江北岸,赵构迫于无奈,只得作秀,于是下诏:“、、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已被流放岭南的岳飞家眷,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家中。

这一举措,与平反昭雪毫无关系,仅仅是对其遗属略示仁政而已。

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宋高宗竟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宣和六贼”、北宋奸臣相提并论。

事实上,赵构确将岳飞视为奸臣,岳飞冤狱正是以“谋反”定罪的。

平反的不彻底产生了负效应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月,赵构退位,赵昚登上皇位,是为宋孝宗。

与赵构不同,赵昚是一位胸怀大志,抗金复国的有为之君。

宋孝宗为了鼓舞士气,兴师北伐,登基之初即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 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

(《金佗编》卷十三)岳飞生前所任职务,均位文武官员前列,地位高于《传》里的殿帅府太尉,大约相当于今之军委副主席。

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地位崇高的国家领导人蒙冤而死,要平反昭雪,必须分清是非,公开承认错误,还岳飞以清白。

但在宋廷的平反告词中,对岳飞之死却写得云山雾罩:“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

”借用西汉之冤狱喻指岳飞之死,实际上承认了这是冤案。

然而,虽然名义上为之平反,却又不肯明言直说。

不过,宋廷对岳飞“近畿礼葬,少酬魏阙之心,故邑追封,更慰辕门之望”,“岂独发幽光于既往,庶几鼓义气于方来。

” (《金佗续编》卷十三)倒是体现了孝宗的本意。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给还了岳飞原有田宅。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发还了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从岳家抄走)。

让人不解的是,虽然朝廷恢复并给予岳飞家人种种待遇,却对岳飞冤狱并未进行任何的甄别与复查。

由此可见,宋孝宗对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不仅不够彻底,而且留了尾巴。

比如,在朝廷文告中,涉及岳飞死因,只讲“坐事以殁”;涉及岳案性质,只字不提“冤狱”。

尤应指出的是,孝宗对岳飞冤狱所有的制造者包括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一概未予追究。

其实,赵昚并非不知岳飞冤情,他在私下接见岳飞之子岳霖时曾明确指出:“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金佗编》卷九) 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呢?孝宗当政27年,赵构作为太上皇,老而不死,几乎“监督”了赵昚主政的全过程,直到赵昚退位两年前,赵构才一命呜呼。

这对赵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决不可能由其本人平反。

在没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下,冤假错案的昭雪,往往是在掌权者死去之后,由统治集团的后来人来进行。

赵构作为健在的太上皇,余恩犹存,余威尚在,且朝廷官员大多为其所提拔,在此情况下,赵昚无论如何也不敢推倒重来。

对岳飞正式追赠赐谥,是在淳熙五年(公元1179年)岁末,即孝宗即位并为岳飞“昭雪”之后的第17年。

赐谥是朝廷大事。

一字之差,寓褒贬,示高低,代表朝廷对官员历史功过的正式评价。

因此,必须由太常寺调查官员之功业,并据此提出赐谥之理由,三省审议后,最后由皇帝审查定夺。

太常寺拟请“谥以忠愍”,被赵昚退回,“令别拟定”。

复议的结果是:“兹按谥法,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

”孝宗同意了这个意见,于是正式宣布岳飞谥号为“武穆”。

(《金佗续编》卷十四)从“忠愍”降为“武穆”,是宋孝宗对岳飞评价的贬低,也使岳飞子孙心绪难平。

平反的不彻底,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岳飞到底是真反还是未反?到底是逆臣还是忠臣?朝廷态度不明确,引起了人们的猜测、疑惑、不满。

这次平反昭雪工作,甚至产生了负效应。

被害84年后终得彻底平反昭雪 随着赵构、秦桧的故去,与岳飞冤案有牵连的许多当事人已不在人世,这为岳飞冤案的昭雪减少了政治与社会阻力。

但与此同时,当时历史的见证者也相继离世,这些“活档案”的消失,从客观上削弱了历史的旁证。

有一个情况需要提及,除掉岳飞后,秦桧独揽大权,始终以宰相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并指派其养子秦熺主编国史编年体的日历和实录,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

秦桧还在史馆中大力安插亲信,秉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是研究南宋历史的两部重要典籍,但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也正是秦桧专权期间大兴,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

这给岳飞之孙岳珂搜集、整理为祖父昭雪的历史资料,造成了巨大障碍。

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效果。

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退位,宋光宗赵惇继位之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岳飞之子岳霖去世。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岳珂的手说:“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堙没。

余幼罹大祸,漂泊及仕而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掇拾参合,必求其当,故姑俟搜摭而未及上。

苟能卒父志,死可以瞑目矣。

”(《金佗编》卷九)岳珂谨遵父命,在其父岳霖前期努力的基础上,历经十年,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搜集、编撰包括“高宗皇帝御笔手诏”和《吁天辨诬》在内的大量证据文献进献朝廷。

此时,距岳飞被害已62年。

但由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不彻底,加之秦桧对历史资料的篡改与歪曲,人们对岳飞冤狱仍,莫衷一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搞笑将军党进:北宋文盲将军党进的糊涂与精明

党进是北宋初期的名将,要说党进的主要成就便是在期间曾经两次带病远征北汉,其中最辉煌的就是第一次征讨北汉,当时党进还只是一名副将,跟随围攻太原,而杨继业带领数百精骑来突袭,杨继业是谁呢?他就是小说《》中大名鼎鼎的杨令公的原型,在小说中号称“无所披靡”,党进也不是吃素的,党进带兵一直追击,最后杨继业躲在护城河中,还是被城中守城兵用绳子狼狈地拉上去才得以逃脱,这是杨继业带兵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败绩,而把这个所向披靡的杨继业打得落荒而逃的关键正是党进。党进在被突袭时,首先反应过来,挺身而出,以少敌众,带着几个人追着杨继业打,杨继业也无语了,肯定心想:“这小子怎么那么倔啊!” 自从在征讨北汉大挫杨继业后,党进的名声可谓一时如日中天。之后的战役就取得没什么特色成就了。党进呢,首先是一个文盲,性格朴实粗狂又有点愣,所以经常闹出一点笑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觉得党进萌萌哒。 在一个大雪天,党进驻军在外,在帐篷里挨着火炉边喝酒边吃肉,然后免不了出了一身汗,党进就觉得奇怪了,这么冷的天他还出汗,肯定有问题,就随口说了句:“这天气肯定出什么问题了。”而此时在帐篷外驻守忍受雪寒的士兵真是,就随口接了句:“小人觉得很正常。”这时我还有点怀疑这个党进是真傻还是假愣啊! 党进因为文盲也闹出了很多笑话。他负责管理禁军士兵,禁军中一般把自己手下有多少士兵,多少马屁器甲都记录在木梃上,当时称为“杖记”,但党进不识字!所以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马,偏偏有一次宋太祖问党进:“你手下现在有多少兵马啊?”党进瞬间就懵了,匆忙之际,党进就举起木梃给宋太祖,说:“都在上面写着了。”宋太祖不但没有生气,还大笑,觉得他很老实,可能正是党进这种呆萌,所以宋太祖才对他委以重任。 还有一次党进去边关防守,按照惯例,每位大臣被派往地方之前都要上朝向汇报一次,宋太祖也知道党进不识字,怕难为他就派个人和党进说:“你是个边臣,这些小细节就免了吧。”不料这个萌萌哒的党进还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偏要走程序,其他人只好帮他写好说词写在笏板上,党进就在家把上面的说词背熟。面朝时,所有人都说完了,轮到党进了,关键时候党进就歇菜了,跪在地上半天憋不出半个字,最后看着皇上说了一句:“臣闻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读到这里我就笑喷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根本就不搭边,旁边的大臣都忍着不笑,他们也怪难受的了。后来有人问党进:“你面圣时为什么突然说那两句话啊?”萌萌哒的党进竟然说:“那群读书人,天天吟这个对那个,我也来上一两句,让皇上知道我也读过书啊!”笔者也是被党进的呆萌气死了。 党进虽然萌萌哒,但他也不是笨。当时党进负责巡查京城,每次巡查,党进一看到有人在饲养那些鹰、鸟之类的,就会命令左右的士兵把那些给放了,还要骂那些饲养的人:“不买点肉来供养家里面的父母,反而拿来喂养这些鸟儿?”那时宋太祖的嫡长子正好命人饲养他那只鹰鹞,碰巧被党进看见,党进就命人去把它给放了,养鹰的人马上说:“是晋王命令我在这里养的。”而且还要马上跑去告诉晋王。党进马上阻止他,还给钱那个养鹰人买肉,并且说:“你要好好恭谨地照顾好这只鹰啊,千万不要让那些猫猫狗狗不小心伤了它。”为此百姓还笑党进厚此薄彼。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党进徼巡京师》。这党进萌萌哒起来其实还不笨,虽然有些人说他见风使舵,但笔者觉得这正式他机灵的地方。 党进镇守许州的时候,有一天回到家里,刚进房间就看到一条大蛇竟然在自己床上睡觉,竟敢在萌萌哒的党进面前睡觉,党进大怒,把这条大蛇给煮了吃,但不久之后,党进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许州,党死的时候也才五十一岁,刚步入中年后期。至于他的死与这条大蛇有没有关系就不知道了,毕竟也没有相关的正叙,我们也无从考证。 想必那时党进应该也有不少朋友,因为谁不想身边有这些二愣子朋友,偶尔闹出一点小笑话来一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军队家苏建不出名竟然是因为大将军卫青?

苏建是西汉手下的一员大将,曾随卫青出征匈奴。那么苏建的简介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建,西汉杜陵人,生卒年无法考究,西汉著名的将军。苏建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公元前127年,他以校尉的身份,跟随着当时的车骑将军卫青出征攻打匈奴。在卫青的指挥下,汉军,胜利不断。苏建,也因为战功,慢慢地从校尉的位置上被提拔,被封为平陵候,食邑一千一百户,成为了一代赢家。 公元前124年,西廷再次派兵攻打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带领三万骑兵从高厥出发。卫尉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在这次战役中,汉军取得了大胜,歼灭了3000多人。 不过到了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123年,卫青再次出兵匈奴。在这次战役中,苏建遇到了人生中的滑铁卢。由于苏建和赵信军队合为一军,但赵信又在战斗时投降了匈奴。这给苏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匈奴几万人攻打苏建的几千人。由于敌众我寡,苏建的军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逃了回来。 因为损失不小,所以要给苏建定罪。但其他将领认为苏建虽然战败了,却有着不可反驳的现实原因。这不是苏建的错。卫青无奈之下,只能交给处罚。苏建也被汉武帝所关押。后来苏建出钱来赎罪,于是就免除了他的死罪,成为了一介平民。 后来苏建又被重新用,担任了代郡太守,最终苏建也死在了这个职位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在卫青手下,被卫青的光芒所掩盖,苏建的简介在史书中也是一笔带过。但是作为西汉的军事将领,他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建作为西汉王朝的中等官员,对于他的事例,历史上描述也不多。所以对于苏建的评价,也相对困难。以下就是对于苏建的评价。 首先史学界承认的是苏建是一个军事家。虽然在卫青的光芒下,苏建的军事指挥才能并没有被很好的展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苏建的无能。公元前123年,也就是汉武帝元朔六年,汉军再次出击匈奴。但是由于赵信的出卖,苏建带领着几千汉军被匈奴几万人包围,双方兵力十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苏建依然没有投降。经过一天多的战斗,几千士兵损失殆尽。在这种悲怆的情况下,苏建依然突出重围,只身回到了汉军大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建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因为他知道,目前抗击匈奴形势一片大好,而自己却打了败仗,这样的结局,朝廷一定非常不满意。肯定会治他的罪,甚至有性命之忧。但是苏建还是回去接受处罚,这足可以看出他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夫之在其作品《宋论》中说,在武帝时期,像卫青苏建等这样的人,出生十分地卑微。没有读过兵书,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他们用一腔热血,以鲜活的生命力和勇气,让北方的匈奴民族闻风丧胆,苏建等人的的威名,也在大漠中传开。 通过对于苏建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在那个年代里,像苏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苏建只是他们其中一个代表。苏建在有限的一生里,为大汉王朝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