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范蠡辅佐国君勾践有功而且以他的聪慧为什么救不了自己儿子?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南阳五圣 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被视为顺阳之先祖。

网络配图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曾经辅佐越王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

还有一种说法,勾践夫妻曾经到吴国当人质,就是范蠡陪伴在身边,一边保护勾践夫妇,一边曲意奉承吴王,终于让吴王放勾践回国。

回国后,他和文种一起协助越王勾践,积极发展生产,鼓励越国人休养生息,积极训练士兵,终于打败了吴国,洗雪了亡国的耻辱。

然而,范蠡深深地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能是和他一起共患难,却不能和他一道共享富贵,因此在打败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泛舟太湖,离开了这个赖以成名的是非之地。

而和他一道为国出力的文种却被越王勾践赐剑而死。

范蠡进能辅佐国君复国,退则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范,屡屡被人提及和效仿。

可是,后来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范蠡却救不了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乘船跨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i)夷子皮”,在海边耕作。

他们父子,努力生产,合力治理产业,很快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

齐人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

不知道范蠡的思维方式就是还是看透了吴、越两国官场上那些事情,齐相这个官他又不要了。

他认为,住在家里就能积累到千金财产,一做官就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百够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如果长期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利。

于是他把相印归还给齐国君主,把家产全部发散给四邻和知音好友,然后携带着财宝秘密地离去。

范蠡新到的这个地方是在陶地,他认为这儿是天下的中心,犯交易做买卖道路畅通,经营生意可以。

于是自称为陶朱公,和儿子一起耕种、畜牧、做一些利润不错的买卖。

很快,他的家资又积累了起来,而这次要比上次积累的不知还要多多少!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网络配图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

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

他给小儿子公关活动的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

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

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

”说罢就想自杀。

朱公的妻子也替儿子求情,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

朱公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的好友庄生。

他嘱咐大儿子说“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带走了几百镒黄金。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

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

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

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

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

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

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

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

所以这个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

”但是这个朱大公子不知道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网络配图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

”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说“我王将要实行大赦。

”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

”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扔在了庄生那儿,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去见庄生。

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说“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

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某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

”这个朱大公子还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了庄生,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他被小儿辈出卖了!于是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

”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惠呢?”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

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当然,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回家后,母亲和邻居都十分悲痛,朱公却安慰他们说“老大救不了弟弟,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有所不能忍心舍弃的东西。

他年幼就和我一起生活,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于老三呢,一生下来家中就十分富有,出门豪车,良马猎犬,锦衣玉食,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而来?所以,他会把钱财看得很轻,弃之也毫不吝惜。

原来我要派老三去,本来就是因为他能够舍弃钱财。

老大不能舍弃钱财,所以最终救不了弟弟,这是很符合情理的事情。

再说了,杀人偿命,就不要再悲痛了!我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老二的尸体能够送回来。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儿子能够不被杀在闹市当中,也算是保住面子了。

所以,也不要再悲痛了。

”网络配图 这段故事,后任把它总结为一句,叫做“知子莫若父”。

实际上,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范蠡所以救不了儿子性命,关键是范蠡的智慧拗不过面子。

首先是大儿子的面子。

在朱大公子看来,父亲不派他去救弟弟,而是派小弟弟前去,这是说明他是不肖子。

说起来,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因为父亲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派他去,也没有说你去不合适或者去了也是白去之类的话,是他自己认为不让他去这面子丢不起,甚至还想自杀,范蠡拗不过这个面子。

这时候,朱大公子已经把面子和性命连在了一起,正如范蠡妻子所说,这时候的范蠡也没有一定的把握就能够救二儿子,可最为现实的例子是,不派大儿子去,他就会马上死在你面前。

其次是庄生也拗不过自己的面子。

庄生成功说服了楚王实行大赦,但这事情却有点儿的奥妙,楚王不知道,达官贵人不知道,朱大公子就更不知道。

这种事情智的确是智,但只能是让范蠡这样同为智者的人去感知,可就是不能够对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老婆。

如果是真能救了朱二公子,范蠡肯定能够知道庄生的良苦用心智谋所在,但那只能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同样不能对人明说。

庄生是不打算要一文钱财的,否则,像他那样的家庭,稍微一动那个钱,就没有办法补上,朱大公子回去明里辞行,实则取钱,人家分毫未动,正说明这一点。

问题在于,既然庄生已经把事情做成,又没打算要钱,为什么不把好人做到底呢?这就是庄生也拗不过那个面子!这就是他说的有一种被人出卖了的感觉。

像庄生这种安守清贫的高士,视金钱官位如粪土,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面子。

看起来,不仅仅是范蠡,清雅智慧如庄生者,也是拗不过那个面子。

这同时说明一个问题,任何人,无一例外都有自己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妃子太多也有罪 因妃子太多而遭国人驱逐的国君

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虽然它们大小强弱各有不同,但它们却经常相互倾轧,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雄争霸多次发动战争,搅得小诸侯人心惶惶国无宁日,芮国就是这些小诸侯中的一员,它的国君芮伯万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竟然不励精图治,却整日沉湎声色,以猎尽天下美色为乐趣,最终被人驱逐,并使国家遭受长达八年的动乱,从而被强国兼并。网络配图 古芮国约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据《左传》和《》记载,芮国虽是小国,因地理位置靠近秦国,所以与秦国关系一直较好,其国君也曾多次朝拜秦国,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709年,芮国国君芮伯万因宠妃太多,终于激怒其母将其赶出芮国,住在魏城。 由于史料关于芮国的记载极其稀少,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认为,这次驱逐国君事件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芮伯万的确太色,史书说他“多宠人也”,究竟有多少宠人,后宫佳丽是否三千,不得而知,但是因宠妃大多而祸乱后宫大概是确有其事。二是不讨其母芮姜的欢心,芮姜喜爱小儿子,因此将其赶出芮国,让芮伯万的弟弟接管了政权。此处有注为证:“芮伯出居魏,芮更立新君”。网络配图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晋国的曲沃武公一直对晋政权,从公元前718年至709年十年间数次攻打晋国,为的是取而代之,而虢公、虞公和芮伯曾经奉周天子之命讨伐曲沃,所以曲沃武公对他们怀恨在心。秦国在数十年间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领土,不断攻打周边的犬戎,灭掉了亳王、小虢国,其版图向西、北、东均有所拓展。芮国处在秦晋夹缝中,处境可想而知,此时的芮伯万不仅没有清醒的头脑,反而整日看见美女就想据为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母将他驱逐是代表了民众心声。 然而邻国国君被驱逐,秦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第二年秦国就出兵攻打芮姜政权,但令秦没想到的是,由于轻敌,强大的秦国军队竟然惨遭失败。秦只好向周王汇报,周王增派了部队与秦一起再次征伐芮国,然而当秦再次领兵讨伐芮国时却走了一个曲线,他们将魏城团团围困迫使芮国交出芮伯万后才班师撤军。直到公元前702年秦国终于推翻芮姜政权,才扶持芮伯万回国。网络配图 重登君位的芮伯万是否认清形势改邪归正,史书并无记载,但自芮伯万因贪恋女色遭驱逐后60年,芮国遭到秦国毁灭性打击,芮从此消失于诸侯。芮伯万,这个不起眼的小国之君,为了自己风流快活竟然葬送国家主权,这真让人摇头无语,历史有时很有意思,你可以在这幅画卷中领略无奇不有的帝王秘史,无怪乎有人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文忠: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一生忠诚人品高尚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现在有很多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都是为了效果进行改编的,看得多了难免对其中的人物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李文忠也是如此,李文忠是栋梁,对明朝的开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上世纪某台湾武侠剧中却是一个奸臣的形象,还成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其实真正历史上的李文忠是善良忠诚的。 朱元璋从小出生在穷苦家庭,吃不饱也穿不暖,但是朱元璋的姐姐姐夫可怜这个孩子,经常出手帮助,就连朱元璋小时候读书都是姐姐姐夫赞助的,也就是李文忠的父母,朱元璋憨厚也很懂得感恩,对待李文忠一家也很好,后来朱元璋因为意外出逃,从此就和李文忠一家人走散了。朱元璋走后没多久李文忠一家就遭遇了变故,李文忠的母亲病故,李文忠和父亲也一起去逃荒。 李文忠带着父亲东南西北的逃,还把父亲在土匪窝里边救出来,后来李文忠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朱元璋的军营,在朱元璋看到了父子俩的一刻,瞬间嚎啕大哭,朱元璋当场就把李文忠抱住,两个人抱着哭了大半天,朱元璋也当即决定以后不会亏待了李文忠,有自己一口吃的就不会委屈李文忠的,后来一切事情的发生证明,并不是朱元璋收留了李文忠,而是上帝把李文忠赐给了朱元璋。 虽然说李文忠读的书并不多,但是李文忠生来就聪明,在朱元璋军营没多久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华和胆识,朱元璋还专门为李文忠请来了教书的先生,就连先生都称赞李文忠天生聪慧,不管什么书都是一看就懂,什么事情都是一点就通。就这样朱元璋越发的见识到了李文忠的才华,开始着重培养李文忠,希望他能够成大事!之后的几年里一直重用李文忠,后来李文忠19岁时候直接上了战场,并且一战成名,李文忠刚登场就发现了敌军的弱点,直接冲锋大胜! 李文忠从此不停地在战役上创下奇功,不仅仅在战场上拿捏精准,长相也非常俊美,一度成为了朱元璋军队中的美男子。洪武三年率军出战的李文忠,更是打出了他人生中巅峰的水准,把对方打得损伤惨重,还连续歼灭了重兵集团,俘虏北元精锐几万人,后来李文忠成为了公。明朝开国之后李文忠的官职更是没停过的上升,辅佐朱元璋坐上皇位,成为当时著名的人物。 但是可能是李文忠太过高调,虽然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因为太过耿直经常在朝堂上和朱元璋吵架,后来因为案的发生,李文忠的态度让朱元璋大怒,甚至是起了杀心,但是在身边一直劝谏才让朱元璋饶恕了李文忠,经过这件事情李文忠也有点自闭,从此三年闭门谢客,不过三年后和舅舅朱元璋来了一次促膝长谈,两位的心结再次解开。对于明朝的这位开国大将,功劳仅次于的战将,李文忠一生忠诚,人品也十分高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