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代文学家徐渭的百味人生:三次结婚,七年冤狱,九番自杀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奇人不由得想起这样的一段话: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第,九番自杀,十分修仙。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人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然而并非如此,作为三大才子之一,东南第一军师,开创泼墨大写意一代画风,齐白石,皆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的“南腔北调人”徐渭。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八试不第 徐渭虽说出生于绍兴衰落的大家族里,但是由徐鏓晚年纳妾所生,徐渭出生不足百日,徐鏓便去世了,随即由无法生育的苗夫人抚养。

后来大哥徐淮做生意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偿还债款,苗夫人迫于生计,卖掉家里的奴仆,包括徐渭的生母,徐渭童年就遇到了骨肉分离,难以想见的境地。

既得不到生母宠爱,又得不到养母重视,徐渭早年生活光景颇有寄人篱下之感。

但是从小聪惠的徐渭,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岁仿的《解嘲》作《释毁》,被当地士绅称赞并以,刘晏相提并论。

然而自己的二哥徐潞进京赶考之时异死他乡。

自己虽然自视才高,笔下千钧,认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实为易事,然而事实却血淋淋的扇了他一个耳光。

十七岁第一次参加铩羽而归,二十岁依旧为童生,不服气要求复试,勉强为,直至四十一岁,徐渭共计参加八次乡试,理应当如此才华之人,中个举人简简单单之事,然而八次不第,榜榜无名,深深的打击着徐渭的心灵。

这个皆通之人,偏偏在八股文上屡试不第,后变得狂放不羁。

不久大哥去世,有人以徐淮欠债之名,占了徐家绍兴老宅,徐渭既无功名,又无主地,绍兴再无安身立命之地,为求生计来到太仓,后入赘勉强维持生计。

后开设“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以糊口,同时接回母亲。

晚年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不愿接见客人,常常忍饥挨饿,不治产业,卖画为生,贫困交加,散尽家财,不肯低头,不久精神病越发严重,去世了,身边仅有一狗为伴。

三次结婚,七年冤狱,九番自杀,十分修仙。

伯劳打始开,燕子留不住。

今夕梦中来,何似当初不飞去?怜羁雄,嗤恶侣,两意茫茫坠晓烟,门外乌啼泪如雨。

这是徐渭给第一任妻子的悼亡词。

徐渭第一次入赘于潘家。

潘似不计较礼金,以一金钗聘礼,这七年里,徐渭感受到了潘似的柔情和照顾,温柔体贴感化着徐渭那个,又自卑 的心理,可惜似乎天公不作美,刚刚度过七年之痒的婚姻,因为潘似感染肺病去世,那段掩映双髻秀眉新,当时相见各青春。

旁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的美好生活也告一段落。

此时这仅仅是个开端,自己的大哥炼丹服药去世,自己在大哥的影响下和当时文坛的风气之下,也觉得仙丹存在,相信真仙存在,自己哥哥的死不是因为中丹毒死而是因为未遇真仙。

长时间的中试不第,社会环境和屡遭挫折,让徐渭有了追求求仙之路,甚至有了些精神疾病。

随之不久,徐渭有了第二任妻子,也就是徐渭第二次入赘,这是一个短暂的婚姻。

不似潘似那样柔情照顾自己,十足的泼妇,无法生活,仅仅几个月便分道扬镳。

在他自己写的回忆录《畸谱》中如此描绘:“夏,入赘杭之王,劣甚。

始被诒而误,秋,绝之,至今恨不已。

” 第三任妻子就比较复杂了,这个接触到。

胡宗宪算是徐渭的伯乐,虽然徐渭屡试不第,但是胡宗宪听说了徐渭的文名后,力邀徐渭入幕,奉他为上宾。

让徐渭报国有门,在抗倭战术上,给胡宗宪提供了很多帮助。

同样胡宗宪给予他了很多钱,徐渭用来买房,饮酒,这样的生活给徐渭贫穷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暖意。

同样第三任妻子也是来自于胡宗宪的牵线拉媒,娶了漂亮的妻子张氏,这算是很好的生活。

可惜不久因为胡宗宪与的关系,受至牵连,哪怕抗有功,依旧锒铛入狱。

徐渭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悲伤同样怕受至牵连,有些对世界的失望,变得有些精神失常,前后九次自杀包括,铁钉戳耳朵,以椎碎肾囊,利斧击破头颅,鲜血直流,也没有死。

在一次发狂之后,怀疑妻子与人私通,亲手杀死了自己妻子,之后在自己朋友的多方解救之下,入狱七年,释放归来。

从此游山玩水,调教出来一个李如松,在的抗日援朝战争中,大破日军。

不久便回归故里,不谙世事,不与他人接触,潦倒而死。

徐渭的传奇,才华出众却一生坎坷,诗画书法广为人称赞,自恃才高,却屡试不第,历经三任妻子,次次悲惨,这是一个文人悲剧氏人物,却活出了狂放不羁,也活出了软弱和气骨。

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或许也是因为不那么完美才会被记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代名臣:历经九朝,98岁寿终正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古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很低,在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提到,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只有18岁,当然那个时候人口少,又不稳定,各族之间发生战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导致人均寿命很低。 可到了,我国人均寿命还是只有33岁,直到1957年,我国人均寿命才提高到57岁。可见古人长寿是很罕见的事,像、这样的,已经算极其长寿的老人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有一位官员,他活到98岁才,98岁别说是明朝,就算放在现代,也算是高寿了。这位官员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他是如何赢得明朝代代的尊敬,如何从官场的尔虞我诈中逃生,如何历经九朝而屹立不倒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 魏骥,字仲房,生于洪武七年,浙江萧山人。直到永乐三年,魏骥才因中了举人,后又过了会试,从而走上仕途。 不久之后,魏骥奉命参与纂修《》工程,纂修结束以后,他被推荐为太常博士。宣德时期,魏骥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年间,魏骥更是多次升官,这时候他向提出想告老还乡,可是遭到明英宗的拒绝,此后又申请,再次被驳回,可见明英宗十分依赖他。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魏骥向朝廷献策对付瓦剌,被采用。这时候被拥立为皇帝,魏骥同样受到重用。魏骥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宗终于同意,于是77岁的魏骥回到故乡,直到98岁寿终正寝。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既让皇帝信任,又不被权臣记恨,最终还能高寿的呢?我想和这些原因有关。 一、为官清正廉明 魏骥是个正直的人,他出入仕途的时候,官职非常低,但他并不因此而整天想着升官,他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常常鼓励学子们。他见学生们夜夜苦读,便会半夜给他们送米粥,见有的学生十分贫穷,他就会出钱资助而不计回报。 后来他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重用,许多人都想着来巴结他,但是都被魏骥给拒绝了。有的官员给他送来礼物,他都一一退回去。有人想请他卖个人情,让自己犯罪的亲戚得以保释,仍然被魏骥拒绝,并且依法对犯罪之人定刑。 景泰元年,魏骥向明代宗提出辞职,这时他的学生,当时的陈循对他说,让他不要急着回去,等朝廷为他加官进爵再说,并主动要求为他疏通关系。结果魏骥一听十分生气,训斥了学生一顿,然后愤然回到家乡。 到了家乡之后,魏骥还对别人说:“我这个学生办公事存在私心,将来不会有好结果。”他每次想到自己教出这样的学生,心中都感到十分惭愧。 一般人退休之后,肯定想着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是魏骥不一样,虽然回到家乡,可心里仍然牵挂百姓。看到乡民因为水患饱受苦难,他便多次提出水利方案,还亲自主持水利修建。看到有富豪强行征地,魏骥便带头呼吁官府出面解决。 到了成化年间,听说魏骥在当地的功绩,对他很是敬重,便派人赏赐他一些东西。只可惜使者还没有到,魏骥就已经去世了。明宪宗知道后很遗憾,下令厚葬魏骥,并对其追谥“文靖”。乡民为了纪念他,更是在当地为他建立了祠堂。 明宪宗对魏骥的评价是:“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继续为家乡发展效力20年,可谓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因为魏骥受重用时,不想自己能否加官进爵,告老还乡时,也不带走朝廷一点好处,所以才会受到历代皇帝的敬重。 二、忍常人所不能忍 要说魏骥的性格,可以得到皇帝喜爱,也能获得百戴,但是朝中的权臣或是小人,一定会视其为眼中钉,因为魏骥正直的态度,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明朝宦官干政比较严重,在明英宗时期,王振就深受信任,魏骥就十分看不惯王振的作风,那为何他没遭到王振报复? 那是因为魏骥是个聪明人,他虽然看不惯王振这帮宦官平时耀武扬威,但他知道,得罪这群人没有好处。所以魏骥虽不能对王振,可看在明英宗的份上,魏骥还是很给王振面子。 就是因为这样,王振对魏骥十分尊敬,他认为连魏骥这样的有才之人,都愿意站在自己这边,自然就不会去报复魏骥。既然王振都对其十分尊敬,那其他人就更不敢得罪魏骥了。这就是他不会被权臣记恨的原因。 三、心系田园,视权势为过眼云烟 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受到权臣尊敬,魏骥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他最令人羡慕的,还是活了98岁高龄。魏骥33岁开始当官,77岁退休,此后还为家乡效力20余年,可见这时候他的身体还十分硬朗,还能亲自主持水利工程。那他的高寿秘诀又是什么? 首先是心态好,就以王振来举例,他的,遭到很多大臣的诟病,人人都气愤英宗为何会信任他,但是敢怒不敢言。魏骥也讨厌王振,但是他不计较,毕竟皇帝如此信任的人,你硬要和他赌气,只能是自己吃亏,所以魏骥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心态一平和,病自然就来得少了。 其次,魏骥不把权势放在心上,他将心思全部放在百姓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百姓过得更好。对于自己升不升官没关系,死后有没有荣誉也没关系,所以回乡之后,他才会默默帮助乡民谋福利,要不是有人将此事告诉明宪宗,他所做的一切,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魏骥心系田园生活,他曾多次向明英宗请辞,可都遭到拒绝。其实他早就想回归故里,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这样呼吸着新鲜的田园气息,做一些农活锻炼身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想不长寿都难。 魏骥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一、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到头来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二、不要把权势看得太重,有权势不是坏事,但没必要为了追求而不择手段。三、凡事心态要放好,心态平和了,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江南四大才子各擅长什么?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简介

刘恺威版唐伯虎《》近日正在热播,我们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他们是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四个文人究竟最擅长哪些?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祝枝山】:他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亦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文征明(文徵明)】: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作画方面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文征明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 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其书法初师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第一”之称。 【徐祯卿】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 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