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曾有两位平民帝王:陈硕真和张韶!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先看第一位登上宝座的布衣平民,不过这宝座是她自己封的: 《》第一百九十九卷记载“(永徽四年十一月)初,睦州女子以妖言惑众,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 详情如下: 唐永徽四年(653),浙江一带农民不堪官吏贪求及豪强逼掠,浙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随即遣叔胤率众趁夜袭占桐庐(今浙江桐庐西),自引兵2000攻克睦州、於潜(今临安西),攻歙州(今安徽歙县)没有取得成功;其将童文宝领兵4000攻婺州(今浙江金华),为官军所阻。

时唐廷命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南攻,婺州刺史崔义玄等率兵北进,义军在下淮戍(今桐庐东北)与崔义玄部遭遇,大败,被杀数千人,义军退至睦州境内,又有万人相继投降官军。

十一月,房、崔两部会合,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陈硕真等被俘杀。

网络配图 陈硕真领导的这次起义,人数不过数万,地域只涉及浙皖交界处的几个州,为时不足两月就被朝廷派大军镇压。

在,强敌如林之境,陈硕真敢于自称“文佳皇帝”,建立政权,自封为皇帝,她的座位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宝座。

无独有偶,唐中后期还有一位布衣平民真正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三卷里记载:卜者苏玄明与染坊供人张韶善,玄明谓韶曰:“我为子卜,当升殿坐,与我共食。

今主上昼夜球猎,多不在宫中,大事可图也。

”韶以为然,乃与玄明谋结染工无赖者百余人,丙申------张韶升清思殿,坐御榻,与苏玄明同食,曰:“果如子言!” 详情如下: 时期,在长安,有一个叫苏玄明的算命先生,跟染坊工人张韶关系不错。

一天晚上,两人喝酒,苏玄明跟张韶说:“我给你算了一卦。

我算定你会坐在皇帝宝座上,跟我共进晚餐。

现在,皇上日夜不停地打猎玩球,很少在皇宫,正是你的机会。

” 张韶立刻召集了100多名染坊工人和街头无赖,把兵器藏在制作染料用的紫草里,装上车,朝皇宫进发。

一干人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被巡逻的禁卫军发现了破绽。

有个士兵发现车子有异,就拦下来询问。

张韶心虚了,抽出刀杀了那个士兵,让部众拿起武器,大声喊叫着向皇宫冲去。

这一冲,竟然就冲了进去。

当时,敬宗正在宫里与一群打球,眼看着变民砍开宫门闯进来,吓得魂不附体,被一个太监背到神策军大营里躲了起来。

网络配图 一群人进了大殿,张韶坐上皇帝的宝座,请苏玄明一起吃东西,兴高采烈地说:“你小子算得真准!”然后继续吃,没下文了。

苏玄明没想到张韶就这样结束了,大惊:“难道你只为了这个?” 张韶和苏玄明面面相觑,苏玄明原本是鼓励张韶成就一番事业的,张韶却只当他要自己来皇宫吃饭!事已至此,赶忙跑吧。

正遇上政府军队赶来,张韶、苏玄明和一干追随者全都被砍死。

陈硕真和张韶,虽然俩人都曾坐上皇帝的宝座,但俩人行事的风格和后人对其评价却浑然不同,陈硕真举兵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十一月,这一年30岁,两年后才被立为皇后,称帝则到了公元690年。

陈硕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自称皇帝的第一人。

陈硕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古代,做为第一位自称“文佳皇帝”的中国女性,她的精神确实难以磨灭,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领导起义的雄中是的,而且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也要早了二十多年。

张韶虽然也坐上皇帝的宝座,而且还是真正王朝皇上的宝座,但卜者苏玄明鼓动张韶谋反原本指望他能成就一番大业,而张韶的诉求却是称奇的简单,整个的谋反过程充满了式的无厘头,与当朝皇帝敬宗不无关系! 唐敬宗,何须皇帝也? 就是那位沉迷蹴踘(足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的杂耍皇帝敬宗!网络配图 一国之君尚且如此,拼了性命终于坐上皇帝宝座的张韶,其诉求不过是在龙椅上吃一顿饭,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如此的一幕发生在敬宗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硕真是女皇帝的创始人和践行者,而苏玄明和张韶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无厘头实践者,最有游戏精神的人! 张韶为了验证朋友的一个预测,可以赔上身家性命,实乃玩家之最高境界。

陈硕真可以被载入“烈女”史册被后人所敬仰! 而张韶也只能被列入滑稽之徒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哪位大臣将武则天送上了帝王的宝座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她的大忙。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著名将领段志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著名将领。 段志玄最初随同父亲客居太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却无人敢靠近段志玄。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