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会遭到两位千古名相嫌弃?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东晋权臣,全盛时期手握数十万雄兵,掌控半数以上国土。

桓温一生功绩,始于平定成汉,把蜀地重新纳入晋帝国版图;生涯顶峰在三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

桓温权倾朝野,也野心勃勃。

他不甘在一人之下,一直阴谋。

然终桓温之世,不能取而代之,在野心未遂的情况下,闭上死亡的眼睛。

桓温终不能登基称帝,有许多原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力辅臣,如有,有,有。

阅览史书,发现东晋非无此类人才。

不但有,还不止一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英名显赫,称为千古也不为过。

跟桓温同时代的两位名相,一个是,一个是。

王猛辅佐前秦巩固权力,推行仁政,统一北方。

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王猛结束了北方七十年的分裂动乱,几乎让国家达到升平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奇迹。

苻坚任备至,王猛戮力尽才,为后代所艳羡的千古君臣际遇。

可惜苻坚对王猛太过信任依赖,导致王猛身兼多职,一身数用,高度负荷之下遽然离世。

王猛离世之后,苻坚为完成未统一的事业,连兵百万指向僻居江南的东晋王朝。

苻坚没能吞没东晋,反到成就了另一位风流名相的传奇功业。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尽胡沙”。

在诗仙的心中,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谢安以八万北府兵,抗百万敌师,指挥若定,在谈笑之间,完成拯救国家、保卫江山的大功业。

后,谢安组织晋军北伐,收复山东河南国土。

王猛让一个新兴国家走向强盛,谢安令一个衰落的王朝再次振兴,成就各自的千秋功业,为后世称道。

然而他们所助力的,最后都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不免令人遗憾。

假设,以王猛和谢安的盖世之才,辅佐另一个命世英主,会不会完成超越现在他们的功业呢?(图)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恰巧,桓温和王猛、桓温和谢安的生命轨迹是有交叉的,为什么他们没走到一起?翻阅史书让人吃一惊,王猛第一次下山谋求出仕,拜见的竟然是桓温。

而谢安隐居东山,诗酒人生到四十多岁,第一次辞家入仕竟然是进桓温幕府。

一方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想成就帝皇伟业;另一方胸蕴奇才,妙算万策,欲辅佐明主、济世安民。

然而,他们最终没有一对走在一起。

究竟发生过什么?公元354年,,军次长安灞水。

时,年已三十的王猛在华山隐居,闻王师到来,心情澎湃跑下山,向桓温自荐献策。

王猛虽一介布衣,但在征西大将军面前毫不怯色,手扪虱子,侃侃而谈。

桓温与之竟谈终日,叹说:“江东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才!”桓温没能攻陷长安,撤离前授予王猛高官督护,请他跟自己回荆州。

王猛回去咨询老师,老师回答:“你留在这里,自然有富贵功名到来,为什么远去荆州?”王猛思想过之后,谢绝了桓温的美意。

约在十年之后,朝廷屡征不就的谢安第一次出山,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司马之职。

桓温对其非常爱重,经常和谢安一谈论就是一整天。

出来之后,桓温问侍从:“你见过我以前这样对待别人吗?”谢安在桓温幕府呆了一段时间,以兄弟谢万有病为由,向桓温辞职。

这段时间之内,谢安一定对桓温为人有了定论,促使他离去。

后来简文帝病危,桓温推荐谢安为顾命大臣,期望谢安念故旧情谊,在朝中助力自己。

可惜桓温一片苦心,谢安在他与晋皇室的选择中,倒向后者。

以后桓温数次逼晋帝禅位,谢安都从中掣肘,使其不能如愿。

桓温病重之中求九锡,谢安把诏文改来改去,拖延颁发时间。

桓温终于没能等到梦想实现,辞别人世。

谢安和王猛为什么最终没有和桓温走到一起,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呢?论识人用人,桓温绝对一流。

当北伐三秦时,王猛以一介布衣晋谒,相谈之下,桓温即受之军谋祭酒。

离开长安时,拜为高官督护,恭请王猛跟随自己。

王猛却没有领受他的好意。

桓温对谢安的见重,在其幕府中数次表现。

有一次他去拜访谢安,碰上谢安理发。

桓温就在旁边等他。

谢安理完发,正要扎头巾。

桓温传话:“让安石带帽子来见我吧。

”其对谢安之礼遇,可谓至敬矣。

简文帝病逝,桓温推荐谢安为顾命大臣。

临死之前 ,老弟桓冲问:“我们怎么处置谢安这些人?”桓温:“他不是你能处置的。

”而最终,王猛选择了新兴土豪,谢安选择了没落贵族。

落魄的刘备,在之下,骗得诸葛亮出山。

何以桓温以大将军至尊,无法打动王猛、谢安分毫?桓温在他们心中,有那么不堪吗?柏杨论史至此,言桓温兵临长安、北伐慕容,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其能力限于此。

这个说法比较模糊,没有触及根本。

桓温终于不能称帝,在于桓温非帝王之才。

王猛和谢安,都是深具智慧的人,相信都看到了这点。

他们认为他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才弃之而去。

自古帝王之才,除有雄才大略,还要深谙权谋,薄情寡义。

而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不但知道桓温是个权臣勇帅,还了解他是一位具有侠义情怀、宽仁心灵的风流名士。

从以下例子从可见一二:桓温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江播害死,桓温年方十五,,志在复仇。

他十八岁时,江播去世。

江播三个儿子主持丧礼,隐藏兵器于堂中,为防备桓温来报仇。

桓温伪装成哀悼的宾客,混进礼堂,手刃江彪,并追赶杀死他两个弟弟。

从这件事看,桓温完全一个热血男儿、英雄侠士的形象。

换成权谋家,肯定周密算计,不可能以身犯险、恃力而为。

有一次,桓温为儿子说亲,想与幕僚王坦之结成亲家。

王坦之回去告诉父亲王述,王述说:“他一个当兵的,怎么能让女儿嫁他家人?”王坦之回来报告桓温,说女儿已经许配给别人了。

桓温说:“定是你的老父亲不答应。

”心里也没有嫌隙,后来让自己女儿嫁入王家。

由此可见,桓温之胸襟广阔。

当桓温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想要废除。

他面见简文帝,还没开口说话,皇帝哀凄的眼泪就流个不停。

桓温双手抖颤,冷汗直冒,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转身就走。

从此看出,桓温心内毕竟有妇人之仁。

一个要篡位当皇帝的人,铁石心肠是必备条件。

如果当年曹魏皇帝在、面前哭泣,他们就心软愧疚,哪来后来晋家王朝?桓温的名士事迹,《》所载甚多,“人何以堪”、“神州陆沉”这些典故即出自其口,不需多列。

总而言之,桓温没有帝王之相。

以王猛、谢安之才,绝不满足于权臣参谋,所以他们才是弃桓温而去的原因。

可惜桓温,一代豪杰兼名士,为臣不甘,为帝决断不足,踌躇之间时机逝去,留在人间谤多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比不上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 为什么他还能成为大帝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三分魏、蜀、吴!而开创三国格局的三大雄主,分别是、和孙权。这三位雄主,都堪称的人物。所谓盖棺定论,曹操死后的是武,被人们称为是! 一个“武”字,道出了曹操最突出的成就,所谓魏武挥鞭,一统北方!其豪迈之气,三国时期无人能出其右。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路。挟天子令诸侯,远见卓识占尽先机,又身兼文学家和书法家,故而曹操是三国三大雄主中,个人成就最高的。 刘备死后的谥号是昭烈帝。昭即光明之意,烈的本意是火势凶猛,合并在一起其实就是道出了,刘备这一生,功绩显赫,声明卓著!再加上一部《》的渲染,使得刘备的名声,成为了三国三大雄主中最好的。 而孙权跟曹操和刘备相比,完全处于劣势。一则是他是晚辈,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二则是孙权属于捡漏,老爸和哥哥,替他打下了江东,孙权的任务就是如何守住。但哪知就是处于劣势的孙权,在死后他的谥号,竟然是“大皇帝”,被称为“大帝”!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帝”。 虽言死后的谥号,由不得他本人。但显然孙权这个谥号,跟他一生的成就和名声是有距离的。因为所谓大帝,通常是指,做出成绩的帝王,可孙权达到这个高度了吗?尤其还是面对这曹操和刘备。其实在笔者看来,孙权之所以敢称大帝,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一、东吴的战功 皆知孙权个人最出名的战例,是合肥之战中,他在东吴十万大军保护下,却奋力爬上一座土丘,战战兢兢的站在上面,惊恐地看着下面的,单骑挥刀指着他大吼:你给我下来!由此,孙权被许多人调侃为“孙十万”。十万大军中,他差点被张辽给杀掉。这等武功,别说曹操了,就是刘备都比不过。但需要说明的是,孙权的武功差,却并不意味着东吴的武功差。 三国时,有三次著名的战役,分别是:、和。其中涉及到东吴的有两次,赤壁之战中,孙权手下的周郎大破曹操,,夷陵大战里,孙权手下的火攻刘备,东吴胜利了两次。 且三国最著名的名将关羽,是被谁杀的?是孙权下令斩杀的!再加上石亭之战,几乎全歼曹休等。这样一叠加,是不是就显得孙权就非常牛,堪称三国第一了。 毕竟曹操、刘备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又有斩杀关羽的事迹。虽然这些功劳是孙权的手下取得,但谁又能否认其中孙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故而,这其实便是孙权敢称“大帝”的第一个理由,东吴的战功,成就了他。 二、孙权的资历 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小许多,但寿命却是三大雄主中最长的。曹操活了66岁,刘备活了61岁,孙权是71岁!所以,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堪称是三国资历最深的帝王。故而当、还是,面对孙权时,就都要喊声前辈! 活得长,把曹操建立的,捣鼓成了司马家的自留地。孙权活的也长,虽后期瞎折腾,比如害死陆逊等,但所谓人老成精。就更不要说,孙权年轻时就是一个人精了。 所以,当曹操死后,孙权听闻曹丕封贾诩为三公之一后,顿时就鄙视大笑不止,完全是一副当初“”指点江山的模样。须知,曹操敢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除了实力外,资历摆在那呢。如今孙权也取得了这样的地位! 三国后期,谁最有资格指点天下英雄?当属孙仲谋!既然如此,孙权被称为大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是第二个理由! 三、孙权开拓江东 倘若说,东吴的战功和孙权的资历,是他敢称“大帝”的两大根本原因,不但显而易见,还人所共知的话,那么孙权开拓江东,则属孙权最大的历史贡献了。 三国时的主战场,完全是在中原地区,给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然人口等就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孙权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开发江南各地,使得东吴成了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且孙权还积极地开疆扩土。比如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即东吴大军出现在了台湾等地区。且对交织(越南)也实施了有效统治等。所以孙权对南方的建设和开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当,时,衣冠之所以能南渡,孙权等于是立有大功的!自然这些功劳,也就成了孙权称“大帝”的第三个原因。 但无论怎样,孙权称大帝,虽有理由,但至于到是否恰当?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毕竟,对于曹操和刘备来言,孙权的这个“大帝”,无论怎么看,其实都是有些气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田畴:被请五次都未出山,为一代奸雄曹操立下不世之功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