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来自于《演义》全书的最后,叙事般的体裁像片尾曲一样让人回味感慨。
这些英雄豪杰都曾经叱咤风云、名震天下,在汉末群雄的擂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故事总有结局——有的羽化登仙、建立政权,更多的则是“跃马终黄土”。
天下的蛋糕逐渐被曹刘孙三家分得后,群雄们大多化作一抔土、归入尘埃。
但有一支力量例外——辽东家族,他们一口气从汉末熬到了曹魏中期。
起家公孙度少年时期因为得到辽东太守公孙琙的青睐得以读书、并且被推荐担任郎中,随后又前往冀州担任刺史。
但冀州是世家大族盘踞之地,公孙度寒门出身,根本不可能在冀州生存下去,没多久就被赶下台。
当时正值董卓执掌京师、大力扩充亲己势力的时候,因此在徐荣的推荐下,公孙度被派遣前往辽东担任太守,相较于人口众多、势力盘根错节的中原,辽东地区他还是摆得平的。
彼时的中原地区形势逐渐恶化,中央权力的崩溃显而易见。
与大多数出身非世族的群雄一样,公孙度也采取了“催抑豪强”的策略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其对内的统治堪称恐怖:“(公孙度)到任后,收压昭,并杀于襄平市。
郡中名豪大韶等宿遇无恩的,皆以诛族,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世家大族对寒门的打压在汉末成为趋势,而公孙度的反击看来更为简单粗暴。
在疯狂催抑豪强的同时,他自己的势力也逐步发展起来,长子公孙康、次子公孙恭等家族势力分别执掌州郡军权,不断打击异己势力建立威信。
他又屡次率军征讨和,并且将塞外的纳为自己的属国。
此时的中原正经历着一场又一场大戏,先前呼啸诸侯的袁术、、、公孙瓒等一一被灭,但公孙家族却巧妙地避开了强大势力的征服。
臣服严格来说,臣服大势力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但公却因为抓得好时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劫难。
其实公孙度自己倒是很想的,在位期间,他在自己的郡治所襄平屡次僭越,先是自己封自己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自己祖先、建立宗庙(这是王侯才有的规格),随后又用上了级别的车驾和羽林军——反正就是自己过瘾。
曹操曾为了笼络他,表天子加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拒绝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连曹操的面不给。
在幽州一哥公孙瓒被剿灭后,袁绍势力完全占据河北,其触角开始延展到了辽东。
公孙家族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为家族处理边疆、抵挡胡人扰乱。
就在公孙瓒刚被剿灭不久,中原另一个大户曹操就开始蚕食袁绍的地盘。
他一举消灭了河内的亲袁派眭固、及时将势力拓展到黄河以北,像一把利刃插入了袁绍的核心地盘。
因此,消灭公孙瓒后才不到三个月,袁绍便发兵南下,准备与曹操决战,为了有个稳固的后方,他便接受了的议和。
建安九年(204),一代枭雄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留给他的摊子不算太坏,但外部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此时袁曹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结束后,曹操携战胜之余威,对袁氏家族的势力开始穷追猛打,亲袁的公孙氏当然也是打击范围之内。
就在公孙康即位的第二年,曹操大将率军进攻东莱地区,这里更接近中原,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公孙度曾在这里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建立学校,惨淡经营之下,显然希望这里成为他跃向中原的跳板——但很快被张辽攻克。
建安十二年,河北的袁氏势力已经被基本扫平,曹操率军千里奔袭,又将乌桓打败,藏匿在乌桓的袁氏兄弟便投奔到了公孙康那里。
此时有人劝曹操趁势荡平辽东,曹操没有同意,认为公孙康会将袁氏兄弟头颅奉上的。
但曹操没有用兵辽东的最大原因当然不只是因为袁氏兄弟的头颅——这其实并不重要,而是此次北伐乌桓、千里奇袭极为凶险,曹操自己也说,这次取胜不过是“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
在后勤不继、河北人心还没归附的情况下,再征讨辽东风险是非常大的。
这是公孙家的第二个机遇,并且被刚即位的公孙康抓住了。
不久他便识趣地将袁氏兄弟头颅献给曹操,表示内附。
这次曹操的表彰,公孙家欣然接受:“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随后曹操忙于征讨荆州,也就没再过问公孙家,等于默认了他们家族世代镇守边疆的特权。
在公孙康治下,整个公孙家族开始走向了鼎盛。
公孙康与其父公孙度一样,喜好拓边击胡、催抑豪强,但又注意发展生产、开垦荒地,辽东地区屡屡对外出击,士民习战,但其本土又没有遭受战争的直接摧残。
建安十四年,公孙康甚至遣军攻打高句丽,直接攻破其都城,并且设立带方郡(今西部、包括首尔),招揽流民、发展生产。
公孙康虽为边疆诸侯,但是文治武功不在中原诸将之下,像曹操灭张鲁那样一战而破一方的情况,在辽东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加上辽东地处偏远、战略纵深又长,使得曹魏集团不敢轻易动兵。
于是,曹魏集团与公孙氏达成了一种平衡——曹魏集团给予其相当的自治权、而公孙氏则为曹魏拓土戍边、抵御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
但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当辽东不再愿意为曹魏戍边时。
衰亡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即位,等到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长大,便将公孙恭下了大牢,自掌政权。
此时的辽东,相比于其祖公孙度时期已经强盛许多,曾经窄小的辽东郡如今已将势力投放至朝鲜半岛、扶余乌桓部落都向自己朝贡,幽州以东全是公孙家的天下,物资充沛、人心稳定。
有着这样的家底,公孙渊开始了一波“神操作”。
在即位之初,公孙渊便有心自立,暗中以东吴为外援,打算向东吴称臣。
此时的已是知天命之年、再非“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的少年了,他不顾举朝反对,答应和公孙渊联合,便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遣太常张弥以及一万多士兵、携带着大量珠宝走海路前往辽东。
公孙渊这一波操作也是奇妙,他想以孙权为外援,等孙权答应、封赏到来又害怕征讨。
干脆杀了使臣,将首级传给洛阳,自己吞并了吴国送来的财宝辎重。
孙权莫名其妙损失了几名重臣、一万多士兵外加无数金银财宝,气得差点率军亲征(确实太冤了),在群臣劝阻之下,才没成行。
但这件事也使得公孙渊谋反的消息公开化,只不过曹魏方面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未曾发作。
景初元年,派遣大将毋丘俭率军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发兵拒绝,双方展开作战,毋丘俭见打不赢便撤退。
也就在此时,眼见事情盖不住的公孙渊便自立为王,一面鼓动羌胡部落袭击曹魏边境、一面再次向东吴求援。
可时期边境的羌胡小大小闹哪里能掀起什么波澜;东吴就更别指望了。
第二年六月,太尉,这个三国终极大boss带着四万精锐杀向辽东,假意袭取襄平、实际主力决战,在野战获胜后,又攻破襄平,斩杀公孙渊父子,并屠杀了相国以下以及十五岁以上男子上万人。
随后司马懿乘势将辽东公孙氏家族连根拔起,在洛阳的公孙康长子公孙晃也被赐死,掌权辽东近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最终彻底覆灭。
有人说公孙度、公孙康的策略很像刘表,只不过刘表的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公孙家能成功生存而刘表不能。
这其实不尽其然,公孙度、公孙康实际上并不愿意苟安一方,只是辽东人口稀少、物资匮乏,中原诸侯无论是公孙瓒、刘虞,还是袁绍、曹操,公孙家都不是对手。
等辽东发展起来、远东地区也被吞并之后,中原已经形成统一、高效的大一统政权,他们依旧是斗不过的。
所以,公孙家的生存,一方面仰赖着地域偏僻,降低了中原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仰仗公孙家自身能力出众,对中原政权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故而等公孙渊即位,实力不对等又能力不足,就只能被中原政权消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早年时期,出生了,不过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没有到分崩离析的情况。
到了朱元璋长大之后,各地接连不断的起义军让元朝成为了傀儡,也让元朝走向了灭亡。
元末时期的起义军中,郭子兴、陈友谅等人都是当时的群雄之一。
陈友谅的家族并不富裕,他的父亲陈千一原本,因为入赘了陈家,才改姓为陈。
在幼年时期,以及年少时期,陈友谅饱读诗书,略通文义,在空闲的时候学习武艺。
在《》里,陈友谅被金庸描写成为了一个阴谋的野心家。
不过历史上的陈友谅可与小说中的有很多不同。
陈友谅由于少年时期习武,到了长大之后,臂力过人,因此成为了一个小县吏。
元末时期,天下大乱的时候,陈友谅看到了机会。
至正十五年,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加入了徐寿辉率领的起义军,此时的陈友谅在倪文俊部。
两年后的至正十七年,倪文俊暗杀徐寿辉失败,陈友谅看到了机会,于是将倪文俊杀死,趁机吞并他的士兵。
这时候的陈友谅自称平章政事,从此开始征战天下。
陈友谅先是攻下了安庆、龙兴、瑞州、邵武、抚州、建昌、赣州、汀州等等,从这时候开始,陈友谅的实力不断加强。
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先是称汉王,同年四月,陈友谅进军太平失败,结果陈友谅并没有放弃,选择了称帝,于是陈友谅成为了大汉,改元大义。
《·湖广土司传》记载了“陈友谅据湖、湘间,瞰以利,资其兵为用。
”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是占据天下大部分地区了。
陈友谅的大汉国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当时的长江大部分都属于陈友谅,古代农耕社会中,能够占据长江肯定是占据优势的。
这时候的陈友谅实力已经大大强于朱元璋,《实录》记载“之败,非无勇将健卒,……保其民人以待机会,则进足以窥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 那么实力强大的陈友谅,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首先陈友谅狡诈阴险,弑主称帝。
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后,陈友谅选择了杀死他,而且不仅如此,反而是自立为王。
陈友谅不仅仅杀死了倪文俊,之后还杀死了徐寿辉。
由此说来,两次弑主称帝,这让陈友谅开始受到了舆论的抨击。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了陈友谅为“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朱元璋正是利用了陈友谅的这个缺点,让陈友谅失去了一员大将,就是胜。
赵普胜的死让陈友谅失去了左膀右臂,因此陈友谅实力大减。
更为主要的是,陈友谅盲目自大,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东征,《明史》记载了“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髙数丈……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 从这时候开始陈友谅就与朱元璋开始了争斗。
陈友谅过分的相信了自己的战船,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陈友谅进攻了洪都城,可是洪都城经过改造,陈友谅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进攻失败。
洪都城经过改建,离江岸三十步,陈友谅的舰船无法靠近城墙。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船上的士兵只能够徒步前进,水师的士兵改为了步兵。
战斗十分激烈,现如今看来,假如陈友谅全力围攻洪都,之后真的可能没朱元璋什么事了。
可是后来陈友谅分兵攻打了两个城池,导致了兵力的分散。
这样一来,洪都城的士兵有了喘息之机,于是陈友谅失败了,再也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更为严重的是,《明史》中记载了“友谅豪侈,尝造镂金床甚工,宫中器物类是。
”也就是陈友谅生活奢侈,导致了民间百姓的怨气越来越多。
以陈友谅的性格是很难成就霸业的,他的缺点太多,其次只知道享乐,生活奢侈,这样一来陈友谅肯定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术占有江淮一带,兵坚良足,袁绍占领北方四州,东汉十二州,袁士占领了一半以上地盘,而且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袁氏家族这么强的势力,如此一手好牌却弄砸了,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反被实力弱下的曹操打败,而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呢? 我们先来简单手说袁绍家族吧。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期大混战时期的大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门阀世家。
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那么拥有如此实力的袁绍家族为什么会败给曹操呢?其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袁绍家族内部不合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长子并不是袁术,而是袁绍和袁术的哥哥——袁基,并且继承了位列三公的父亲袁逢的爵位身为袁逢的嫡长子,在袁逢死后,袁基便是袁氏家族当代族长,而袁基同时位列九卿,官位远高于同一时期的袁绍和袁术,所以无论是族,还是官场,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绍和袁术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袁基死后,谁来继承袁氏庞大的政治遗产?四世三公的光环和号召力,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资源,谁不眼馋?袁术自认为是嫡子,袁基死后自然由他来继承政治遗产。
但袁绍也不乐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还是各路诸侯公推的盟主。
我比你有资格!”原本合作不错的兄弟瞬间!袁氏家族覆灭已成定局。
2. 袁绍病死,无明确继承人 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病死。
死之前袁绍本想立小儿子为世子,继承自己的遗产,但这样做就破坏了中国传统礼法中的“”,所以袁绍自始至终都未明确表态,这就为袁绍集团后来的内斗埋下了隐患。
袁绍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欲以袁绍嫡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还有另一派支持袁尚,后来为了争夺继承权,兄弟二人渐成仇敌,便宜了曹操,让其轻易就吞并了袁氏大好基业! 3.袁术称帝,袁绍刚愎自用 先来说袁术本来占据的地方很好,在江淮一代,,虽然当时天子已经没有实权,但是却是汉朝的象征,采取了另立,所有有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可袁术自立称帝,当时的诸侯都有当皇帝的想法,只有袁术做出了实际行动,但当时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袁术称帝是僭越,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加上曹操,和的夹攻,而当时又闹饥荒,袁术走投无路,吐血而死,袁术势力灰飞烟灭。
袁绍,袁绍相对袁术还是有才能的,他势力最大时占据四州之地,曹操都不如他,袁绍统一北部以后南下要跟曹操掰掰手腕,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刚愎自用,错失良机,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也相继被曹操消灭。
总的来说袁氏兄弟成事于“四世三公”,也败于“四世三公”。
如果没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们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如果二人联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对立,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绍败于能力欠缺,袁术败于自己作死。
和袁术性质不同,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最终成就天下的是“普通人”的曹操,,;而世家出身的袁氏一门却最终烟消云散,可见成大事的出身真未必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