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桓帝刘志:太监和女人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8个儿子,谁的子孙都有可能做皇帝:三儿子刘庆,曾经的太子,被废后,公元94年生的儿子成了;老五刘寿的儿子(读 yi),在阎和阎显的支持下,做了皇帝,虽然历史没有承认,连个封号也没有;老大刘伉的曾孙,叫,是的第十个皇帝,史称,后来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死了;老六刘开的,就是。

网络配图 刘志如何当上皇帝的 刘志,字意,是汉章帝第六个儿子刘开的孙子,出生于132年,因为汉质帝刘缵(读 zuan)只有9岁就死了,当时的皇太后和她的哥哥梁冀就商量,找刘志作为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

中国人继承家业,喜欢讲究血脉,就是一脉相承,选择家族中的一支,作为家业的永久继承者,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维持整个家族的稳定,但是到了东汉时期,似乎每个家族成员都有可能成为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当家做主的,已经不再是族长,而是族长背后的女人,皇太后。

公元146年,大将军乘氏侯梁冀因为汉质帝刘缵的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直接将汉质帝给毒死了,小皇帝死后,梁冀就去找妹妹梁太后商量:找哪个小鬼继续来做傀儡皇帝呢。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刘志,当时正好在京城,干什么呢,结婚啊!因为梁太后准备将她的妹妹嫁给刘志。

皇室控制诸侯最好的办法,还是通婚,既可以让感情更和谐,还能起到监视的作用。

梁冀来找梁太后商量的时候,梁太后正好在主持妹妹的婚礼。

姐妹情深,而且这个时候刘志才14岁(男人14岁结婚,就算是皇帝也太早了点),又是妹夫,年龄又小,好控制,这条件没的选,于是梁太后和梁冀一合计,就他了。

选谁做皇帝是件大事,需要在早朝的时候,太后和大臣们一起讨论下,本来么,以大将军梁冀加上垂帘听政的梁太后,两个人的建议就足够了,毕竟拍马屁的人太多了,梁太后和梁冀的意见就是大家的意见。

网络配图 但是这个时候,有人不干了,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成三个人一起站了出来,摇头表示反对,为什么不干呢,之后的这么多皇帝,都还是小鬼的时候就当老大做皇帝了,有几个甚至都还是婴儿,这样做的坏处就是政局不稳,会出大乱子的,大臣们受不了了,所以以这三人为代表,建议就是找年龄最大的清河王刘蒜来继位做新皇帝。

李固这些人代表的文臣集团,都是一群读书人,虽然力气不大,但是贵在人多,是朝廷的中坚力量,而梁冀代表的是以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现在的情况是文臣集团和外戚集团谈不拢,谁也不妥协。

这个时候,朝廷中一支最神秘的力量出现了,他们由组成,这支力量在历史上虽然名声一直不太好,但是往往能在朝局最微妙的时候出现,然后给对手致命一击。

从汉和帝废窦宪、到保护继位,现在轮到汉桓帝了。

太监,文雅一点叫宦官,宦官中常侍(我们伟大的军事家同志,就是曹腾的孙子,当然曹操的老爸叫,是曹腾的义子,太监收养义子,在汉顺帝时期就合法化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后台回复关键词:汉顺帝,查看)。

一天,曹腾去拜见清河王刘蒜,目的就是希望掂量一下,如果刘蒜当上皇帝,是不是比现在能要到更多的好处。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刘蒜能表现的对曹腾很热心,并且承诺给他们一点好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但是刘蒜不愧是王子中年龄最大的,王子中的战斗机,对曹腾这个宦官,爱理不理,从底子上瞧不起人家。

这,身为中常侍的曹腾哪受得了,一甩袖子就出门找梁冀去了。

见到大将军梁冀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以长久。

蠡吾侯就是指刘志,曹腾这批宦官的出现,就是告诉梁冀:去干吧,我们支持你。

得到太监们支持的梁翼,瞬间感觉有了力量,说话气也顺了,腰板也挺的更直了。

第二天,在早朝上,梁冀和梁太后没再征询大家的意见,直接就宣布刘志成为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史称汉桓帝。

作为对文臣集团的回应,梁冀让梁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官,其他人一看势头不对,都改为支持梁冀了,第二年,那个夺位机会最大的刘蒜,因为谋反的罪名,自杀了,从此,梁冀、梁太后、刘志、曹腾等太监们,手拉着收,开始过上幸福滴生活。

网络配图 汉桓帝艰难的亲政之路 兄妹和刘志,很嗨皮的在一起生活了4年,150年的时候,梁妠梁太后去世了,但是梁冀还在,梁大将军凭借拥立汉桓帝的功劳,继续统治了8年。

史书上,在描述梁冀的时候,总喜欢说他长的如何彪悍,是一个四肢发达的暴徒。

其实,我们结合下整个东汉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他所谓的外戚家族,在太后死后,基本上就散了,有些甚至太后还在的时候,就被抄家杀头了,比如汉和帝时期的家族,但是梁冀在梁太后死后,依然依靠自己的实力,统治了整个帝国9年时间,这至少说明梁冀不仅仅只是一个莽夫,还拥有着赫赫武功。

说来惭愧,这么勇猛的梁冀,最后还是死在了几个太监手里。

事情是这样的:梁冀虽然跋扈,但是对于汉桓帝还算恭敬,有好玩的、好看的,都先想着老大,所以刘志虽然不是特别满意,但是两个人之间,也没爆发是没冲突,真正决定汉桓帝对梁冀对手的,是因为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名字叫猛女(这是女孩的真名吗),还记得之首吗,邓禹的孙子邓香是的亲生老爹。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邓太后死后,家族被抄,猛女的妈妈改嫁给了梁冀老婆孙寿的舅舅梁纪,后来孙寿看到邓猛女,觉得这个女娃娃长的很标致,就把她推荐给了汉桓帝。

汉桓帝看到猛女,喜欢的不得了,这个时候,汉桓帝的第一任皇后梁女莹,就是梁太后亲自许配的那一位,刚去世,虽然汉桓帝的后宫有好几个女人,但是都没有猛女漂亮和善解人意。

从西汉的开始,皇帝如果爱上一个女人,就喜欢将她的家人,统统都封大官,所以汉桓帝封邓猛女的母亲为长安君,其他邓氏家族的人,只要没死的,都封了官。

这下,梁冀不高兴了,老婆孙寿亲自将邓猛女送进的皇宫,现在猛女发达了,竟然不给梁冀说些好话,反而就尽为家人要好处去了。

于是,梁冀准备好好收拾下邓猛女,目标就是她的母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事,事先被猛女的母亲知道了,在梁冀带着士兵来抓人之前,邓猛女的母亲就跑到了皇宫,向皇帝求情,猛女一看这事,那哭的真是稀里哗啦,一个劲的求皇帝,看着自己的丈母娘被人欺负,这个时候,汉桓帝火气也上来了。

但是火也没用,现在皇帝没有实际的权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推翻权臣,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找太监们合作。

于是,为了躲避梁冀安排在皇帝身边的间谍,汉桓帝和其他五个太监,是在茅厕开的会。

网络配图 哪五个,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和唐衡,太监最好的作用就是联通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桥梁,皇帝也需要军队啊,于是汉桓帝通过这五个太监,成功联系到了京城保安司令,然后就是老套路了,关闭城门,包围梁府,准备抓人,最后梁冀和孙寿,都自杀了。

其他梁氏家族的成员,都被赶回了老家,之前跟着梁冀威风的那些大臣,终于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刻,统统被罢官了。

至此,汉桓帝终于等来了亲政的那一天,这一年是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28岁。

太监才是汉桓帝的最爱 汉桓帝亲政之后,还需要解决的,就只剩下太监了。

一方面单超等人都是帮助汉桓帝亲政的功臣,但是另一方面,太监集团好几千人,如果他们的势力太大,刚亲政的汉桓帝又会掉到太监的包围圈里。

汉桓帝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当然是好好赏赐这些,替他卖命的太监们,还记得和单超的歃血为盟,怎么可以忘恩负义呢,所以单超等五人,个个封王侯,赏赐的金银财宝无数;第二个措施,就是打压他们,杀了其中的二个,其余都被贬为都乡侯,这是典型的打一棒子给颗枣,13年的傀儡皇帝也不是白当的。

顺利打败梁冀的事实,清楚的告诉汉桓帝一个道理,就是要好好利用宦官的力量,所以汉桓帝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压着他们,不要让他们太厉害,但是其他人,是不允许欺负这群太监的。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当时的大学生以及朝中大臣、甚至外戚集团,联合向汉桓帝上书,要求降低太监们的权利,汉桓帝知道后,很生气: 吗蛋,当年想要亲政的时候,你们跑哪去了,现在只是稍微给他们点权力,你们就骂我是昏君,好,老子就昏给你们看了。

不得不说,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汉桓帝下令,凡是参与这次活动的,无论是谁,统统抓起来,这一抓就是200多人,都被打入天牢,最终汉桓帝没有杀了这些人,都赶回了农村,而且规定,对于这批人,永世不得录用。

好了,这批学生和官吏,仕途算是没希望了,此后,再也没人敢公开议论太监们了。

汉桓帝的这次行动,无形当中提升了宦官的地位,太监当官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好色,就喜欢钱,这就导致了从上到下,大规模的贪污,而且这些钱最后进的都是自己的腰包,国库也要钱,咋办,继续向老百姓收啊。

但是老百姓也没钱啊,不仅要养着这么多官,还有皇帝,还有这么多的太监,而且他们还要造大房子。

老百姓一年的收成就这么多,都给当官的了,国家就没钱了,而且那段时间,西域的少数民族又发生暴动了,打仗,需要的钱就更多了。

国家没钱了,老百姓更没钱了,但是哪都需要钱,怎么办呢,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汉桓帝下令:卖官。

什么关内侯爵位、还有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统统的都明码标价,谁出得起钱,给谁当官。

官买来干嘛,赚钱啊,我用10万买的官,怎么也得赚个十几二十万的,才回本吧。

应该说,汉桓帝的买官卖官,直接让老百姓在瞬间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咋整,抢啊,哪里有粮食,抢哪里。

哪里才有,官府!就这样,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慢慢开始爆发了。

汉桓帝是怎么死的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刘志在德阳前殿去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

汉桓帝有三个皇后,第一任皇后,就是梁太后的妹妹,梁女莹;第二任皇后,就是邓猛女;至于,第三任皇后,,我们也叫她窦皇后。

汉桓帝是出了名的色,据说汉桓帝时期,后宫女人的数量,多到可以载入吉尼斯纪录(如果那个时候有吉尼斯纪录的话),汉桓帝后宫数量达到4-5千人,一天一个也得好几年。

而汉桓帝选的皇后,也各有特色,起初汉桓帝刘志在梁太后底下,当傀儡,为了表现,对梁女莹相当的好,可惜这么好了几年,一直没有生小孩,后来梁太后去世,汉桓帝就把梁女莹晾到了一边,开始宠幸邓猛女了,梁女莹最后郁闷,到延熹二年(159年),也就是梁氏家族被连根拔起的时候,死了; 后面的邓猛女,虽然很猛,但是依旧没有小孩,汉桓帝慢慢也疏远了,本来汉桓帝喜欢贵人田圣,但是做皇后必须要身世显赫,所以最后选择了,根本不喜欢的女人:。

研究下东汉做过垂帘听政的太后,好像就出在这么几家里,窦氏、邓氏还有梁氏。

当然,汉桓帝换了这么多皇后,重点是一个儿子也没生下来,传说是因为梁、邓、窦三任皇后不能生育,为了报复社会,把后宫里面怀孕的,统统的都被打胎打掉,最后汉桓帝只留下三个女人。

在汉桓帝死后,继位,刘宏是刘开的曾孙子,汉灵帝时期,农民起义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预知详情,请看下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武帝是中国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可以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朝廷上下,人才济济,很多能人涌现了出来,而刘彻,对于人才管理也自有一套。特别善于权驭之术的他,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也颇有心得,让这些文武百官都俯首称臣,任凭调遣。这样的处事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时的朝廷之上,丞相田蚡和窦婴二人互相看对方都不怎么顺眼,明争暗斗,在朝堂之上也是人尽皆知的。窦婴,是皇后表哥的儿子,也就是窦的侄子,在吴楚七国动乱之时,其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驻守城池。七国破后,便封了他位魏其候。 田蚡是皇后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的舅舅,他天资聪慧,口才过人,特别是在他姐姐当了皇后,自己的亲外甥刘彻又当了太子之后,他便开始飞黄腾达了。公元前140年,刘彻当了,田蚡被封为了武安侯。 由此可见,二人的来都都不小,背景也都很深厚,两人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窦、田二人可以说,分别代表皇室当中的两代力量,为了能在这两方力量当中权衡其中的利益,更好的让能人为己所用,汉武帝同时给他们两个人加官、任命:让窦当了丞相,田则做了太尉。 要知道,在西汉初期的时候,这两个官职都是朝廷的重要职位。这样的操作,让窦、田两大势力集团,都得到了相对平衡的安置,同时,在面对各种国家决策之时,也能让两方势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刘彻不仅对待朝堂文臣这般谨慎,对于军队当中的各种势力做起人事工作来,他也是颇为仔细的。的头上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光环和荣誉的,比如: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更是击败匈奴,文明于世的常胜将军,是刘彻封的长平侯、大将军。 这样的出色武将,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如果一直听之任之,势必会让其手中掌握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势力也会持续提升。万一哪天不受控制了,很有可能会威胁皇权。汉武帝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没有把所有的军事权利都一并交给卫青处理。 之后,他快速地培养和提拔了年轻的将领,并且,还设置了大司马位,让霍与卫共同担任。这样一来,避免了卫青独自掌握兵权,也让双方的权力实现了分割和制衡,算是一个的办法。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 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 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 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汉武帝识人才,重人才,同时也善于使用人才,他的用人理念,在当时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不受传统世俗观念所束缚的。他用人只看贤能与否,只看能力大小,而对于那些出身和背景之类的事情,他却不是很看重,可以说是任人唯贤的。 其实,在时期,对于家族和门第之分还是比较讲究的,阶级观念还是严重的。本来是个商人,卫青则是奴隶出身,以前是牧民、金日碑是俘虏,如果,按照常规的人才任用体系来说,这些人是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但是,汉武帝却完全不管这些人之前是做什么的,他只看重他们的能力,并且,乐于提拔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卫青本来是一介奴仆,姐姐入宫之后,幸得了皇帝的宠爱做了皇后之后,才有了显赫的身份。 而卫青平时行事也非常低调、谨慎,从表面上看,没什么出众的才华,资质很是平庸。但是,汉武帝通过多年的细心观察,慧眼识英才,看出了卫青的个人能力其实是非常出色的,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 卫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做事又十分讲究原则,不越界,不苟且,志向远大,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以,刘彻在处理一些军事行动的时候,会与卫青进行讨论,并破格提拔他,给他征战沙场的机会,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了一位享誉中外的出色将领。 除此之外,还有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严助、朱买臣等等,这些人都是贫苦大众出身,是贫民之中选拔出来的人才。此外,还有一些人是士兵、小吏,有些将军甚至是越人和匈奴人。甚至,一些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养马的奴隶,也都成为了汉武帝破格提拔的人才。 总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能够为自己的统治贡献力量的人,汉武帝都一视同仁,毫无士族门第的偏见,一律委以重任。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的确有着的胸襟,对于人才是非常重视的,他也是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一代君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著名将领段志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著名将领。 段志玄最初随同父亲客居太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却无人敢靠近段志玄。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