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克里米亚战役过程简介是怎么回事?克里米亚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时间:2025-02-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发起进攻 1944年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第51集团军从锡瓦什湖南岸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

冲击前,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

经激烈战斗,这一方向上的德军防御被突破,第51集团军前出到德军彼列科普集团的翼侧,近卫第2集团军解放了阿尔米扬斯克。

1944年4月11日晨,坦克第19军进入突破口,当日攻克德军防御中的大支撑点和重要铁路枢纽占科伊,并开始向辛菲罗波尔发展进攻。

第51集团军的顺利进攻,迫使德军将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从刻赤半岛东部向西后退。

而1944年4月10日夜间,独立滨海集团军转入进攻,11日晨解放刻赤。

1944年4月12日,开始在克里木全境追击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的德军。

空军第8、第4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退却的德军、德军运输工具和公路、铁路枢纽实施密集突击。

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积极行动,对德军舰艇和运输船实施突击。

克里木的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进行了英勇战斗。

他们突袭德军,防止德军破坏疗养地、工业和公用建筑物、历史文物、桥梁和住宅。

突击攻城 1944年4月15—16日,苏联红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准备攻城。

决定以第51集团军左翼和1944年4月1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

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德军兵力。

在攻城准备时节,所有部队都建立了强击群。

优秀军人和党团员受领了光荣的任务——把红旗插上塞瓦斯托波尔各制高点和市内行政机关大楼。

在强攻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前6昼夜内,远程航空兵和空军第8集团军进行了预先航空火力准备。

突破防御 1944年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转入进攻。

德军以为这里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便向此地段增调军队。

1944年5月7日,苏联红军在主要方向上经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转入进攻。

突破德军防御。

方面军从北、东和东南三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粉碎了德军,并于1944年5月9日解放全市。

被击溃的第17集团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退却。

为了追击德军,坦克第19军进入交战。

苏联红军向屏护赫尔松涅斯角的德军最后防御地区疾进。

战役结果 1944年5月12日,苏联红军粉碎了克里木陆上德军,在赫尔松涅斯角俘德军2.1万人,缴获大量技术装备和武器。

此战,德军第17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联红军缴获。

此外,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击沉了大量载有德军和军用物资的船只。

据第17集团军司令部的不完全统计,仅从1944年5月3—13日,即有4.2万名官兵在海中溺毙。

兵力对比 苏军 参战兵力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4月18日起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黑海舰队,共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支援作战的飞机1250架,由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分别从海上进行支援。

德军 参战兵力为第17集团军所辖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共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由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

战争影响 德军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占了苏联红军奋勇守卫的塞瓦斯托波尔(参见),而到1944年,苏联红军仅在5天内就解放了该城,总共不过35天就摧毁了德军在克里木的坚固工事,粉碎了近20万人的德军集团。

苏联红军解放克里木后,使这一重要经济区重回祖国怀抱。

黑海舰队收复了自己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进攻巴尔干和解放东南欧人民的条件变得更加有利了。

克里木战役的特点是,陆军、舰队和大量航空兵之间有组织良好的协同动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军集团被彻底击溃的结局。

苏联红军空军出动飞机3.6万余架次,其中60%是支援军队作战。

苏联红军许多部队和兵团被授予“叶夫帕托里亚”、“刻赤”、“彼列科普”、“塞瓦斯托波尔”、“锡瓦什”、“辛菲罗波尔”、“费奥多西亚”、“雅尔塔”等荣誉称号。

126名指战员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数千名战斗参加者被授予勋章和奖章。

随机文章最神奇的小鸟筑巢全过程,还是一房一厅,不愧是鸟界的建筑大师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古代人如何避暑?揭秘古代活人灌铅之刑,327.5度高的铅液被灌进人的肚子中(被烫死)血腥红色高棉大屠杀,残忍杀害300万人/20世纪最大人为灾难秦始皇兵马俑是活人俑吗 兵马俑是活人俑还是陶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始皇嬴政统一血的代价:22场战役斩敌181万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从古杀人之多,未有如无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认为秦国斩首数量在170万左右。学者们的统计的数据略有不同。本文力图针对秦国斩首现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网络配图 一、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 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动。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秦始皇自称,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网络配图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毫无顾虑,只求效率。对商鞅提出的帝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军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网络配图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诺门坎战役中损失更大的苏军却坚称胜利,日本为什么却沉默了

著名的结局相信大家都知道,苏军最终获得了胜利,并让日军在整个二战中再也不敢进攻苏联的势力范围。但如果仔细对比这场战役双方的实力和损失,会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苏军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好,损失甚至大于日军! 苏军战后缴获的战利品 当时日军的主要兵力是边境守备第23师团,整个师团共有1.5万人。该师团一半属于正规军,一般属于守备军,而且是战前1个月组建的,战斗力方面可以说并不强。当然,在战争后期双方都所增加兵力,但23师团还是这场战役中的主力。 日本关东军后来加强给第23师团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也才2万人左右。 日军士兵 而苏军方面兵力要强大的多,主要兵力是一个装甲集团军,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和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和8师,以及空军一部,和日军的总兵力比较起来可谓是。 除了兵力外,苏军的指挥官是以后在二战中大名鼎鼎的元帅,而日本23守备师团的小笠原中将可以说并不出名。而且苏军的当时占有地形优势,平原很适合他们的装甲部队机动,和日军相隔一条河,地势也高,日军根本无法发动主动进攻。 战前动员的苏军官兵 苏军虽然有着许多的优势,但我们从战后双方损失来看,苏军却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在装备损失方面,苏军投入500架飞机,损失207架。 坦克和装甲车1000辆,损失400辆,日本飞机损失不到100架。投入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损失30多辆,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 战壕中的日军 苏军这场战役共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而在日军的伤亡中,62.7%的人是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从这些数据上来看,苏联损失更大,甚至可以说表现还不如当时的中国军队。 但从整个战略意义上来看,苏军确实是羸得了这次战役,为自己远东的安全争取了时间,也为以后德军进攻苏联时,避免了腹背受敌的情况出现。而日本在这场战役后选择了沉默,但也没宣称自己失败。 休息中的苏军士兵 因为当时诺门坎战役是否失败,对日本已经不重要了。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轴心国老大都已经和苏联议和了。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认为北上挑战苏军很不划算,那里是一片荒原,没什么好处,不如南下能获得很多战略资源,如石油橡胶等。 战后作物资统计的苏联军官 而苏德战场爆发后,日军也没有进攻苏联,即使它想这么做也已经是有心无力,日本主要精锐深陷中国战场。后来随着的爆发,日军短期内更是无法调集重兵去挑战苏联。 如果在德军进攻苏联时,日本还有多余的军事力量来进攻苏联远东,腹背受敌的苏联那可是凶多吉少!而随着二战进入尾声,在苏德战争中得到锤炼的苏军已经脱胎换骨,这个时候的日本关东军已经不是苏联人的对手,后期面对苏军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 随机文章三国志英雄一分高下!是拥有皇室血统的刘备胜出还是以实力决胜负的曹操?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神奇心理学中的留白效应,某些场合思考比说话更有意义苏联多炮塔神教T35坦克,武装到牙齿却被吊打(3门炮5挺机枪)揭秘属什么的人不能养龟,兔、龙、狗与乌龟从图不能养(招来厄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