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军事才能的少妇恐怕是监国公主阿剌海别。
她谁呀?她就是的三女儿。
吓到了吧。
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叫,姓孛儿只斤,乞。
监国公主,虽然在成吉思汗的女儿中排行第三,但是从成吉思汗其它妻子的出身来看,她应该是孛儿台兀真皇后的嫡出女儿。
——因为铁木真其它的金帐大妃,几乎都是铁木真从被他打败甚至灭族灭国的对手那里抢来的——塔塔儿人也干、也遂;泰赤乌人合安答、乃蛮部歌璧、蔑儿乞人忽兰、以及金宣宗岐国公主。
因此就连生的儿不能得到封疆称王。
何况是让她们生的女儿监国,蒙古铁骑兵们岂能服得了气?——不过,即使是对嫡妃的女儿服气,那也还是不容易啊。
网络配图 孛儿台真是不简单,不但生出了一群骁勇善战好斗敢杀的儿子,还生出了能够代成吉思汗治理国家的女儿。
她自己对成吉思汗更是有相当的影响力,常常参与战事安排。
这位监国公主,大约出生在一一八六年前后,她的名字叫阿剌海别,她第一次出嫁,嫁给了铁木真的结义兄弟、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
汪古部是突厥后裔,后来归属金朝,把守着阴山的要塞,在军事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时,漠北的蒙古部落被称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却被称为“白”鞑靼,再联想到他们的祖先是突厥,因此,汪古部人似乎并非黄种人,而是金发蓝眼白肤身材高大的那一类(帅哥美女呀!)。
汪古部也确实象他们早远的老祖先突厥那样,骁勇善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
当太阳汗的乃蛮部与铁木真的蒙古部互相征戈的关键时候,双方都希望能够与汪古部结为联盟。
这是一场关乎双方生死命运的结盟,而汪古部的首领阿刺兀思在这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铁木真,为了表示诚意,还为自己的儿子、未来的继承人迎娶了铁木真的三女儿阿剌海别。
并且亲自率兵助战。
铁木真得此强助,,在万军阵前与阿刺兀思结为“安答”(兄弟)。
接下来,两兄弟同心协力,灭掉了乃蛮部落。
正当阿刺兀思班师回返的时候,留守家乡的部众却忽然叛变,先是杀掉了留守的不颜昔班,接着备好陷阱,诱杀了归心似箭、毫无妨备的阿刺兀思。
事出意外,不颜昔班的妻子、铁木真之女阿剌海别,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才得知父亲与公爹的胜利喜讯,转眼间就失去了丈夫,公爹也命丧九泉。
——生为铁木真的女儿,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
虽然事出意外,阿剌海别却不愧是血海中成长起来的女人,在一片喊杀声中,她领着婆婆阿里黑、小叔子孛要合、堂叔镇国趁着黑夜逃到城墙边。
一个好心的守城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用绳索吊出城去。
阿剌海别带着家人,连夜远逃,投奔自己的父亲铁木真。
这年,阿剌海别大约十九岁。
第二年(一二零六),阿剌海别的父亲铁木真,成为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任命博尔术、者勒蔑为官员首脑,总管汗国政务,直接接受大汗的命令。
成吉思汗发兵征服云内州,平定汪古部的内乱,汪古部从此归入蒙古,成为四部之一。
成吉思汗当众折箭向阿刺兀思的灵魂发誓:“我有了天下却不报答你的恩德,长生天不会放过我的。
”成吉思汗说到做到,马上就追封阿刺兀思为高唐王,阿里黑为高唐王妃。
因为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尚未成年,还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所以就先封阿刺兀思的侄儿镇国为“北平王”,并且把掠夺来的财物奴隶赠送给了这位新任王爷一大批。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再次为三女儿阿剌海别主持了婚礼,将她嫁给了前夫的堂弟、新王镇国。
婚礼所用的,是蒙古帝国最高级别的礼仪。
规模浩大的婚礼过后,成吉思汗踏上了西征的路途,而且将孛要合带在身边,以便他立战功封王。
云内州,是汪古部世代居住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一带。
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之时,将帝国事务都交给管理。
与此同时,他任命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做一切决策、军国大事,都必须与监国公主商议,并经由监国公主的许可,方能得以实施。
木华黎是孔温酷瓦的第三子。
这位孔温酷瓦,对成吉思汗有代死救命之恩。
成吉思汗对他的家族非常敬重。
据说木华黎降生之时,帐篷中有一股白气冲出,部落里的巫师十分惊异,说:“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木华黎长大以后,智勇双全,而且骑射皆精,能开二石的弓。
在蒙古汗国中,与木华黎同受成吉思汗器重的人还有三个,分别是: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
四人并称“掇里班曲律”。
用汉语来说,就是“人中四杰”。
虽然号称四杰之首,木华黎对监国公主阿剌海别的治国才能,依然心服口服。
凡事都要经过她的最后考量,木华黎才觉得真正算是成熟稳妥的好主意,然后才付诸实施。
史书上这样评价阿剌海别:“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
师出无,公主之力居多。
”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台年纪已长,而且她只是成吉思汗的“内助”,一生也没有真正走到大众面前,而阿剌海别,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甚至超越了母亲。
阿剌海别这个“监国公主”,可不是养在深宫(哦,不,深帐篷)里足不出户的挂名“监国”。
在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这老爷子,一辈子有八成九的时间都花在出征上头了,留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见鲜血他活得没意思),她代替父亲操持国务,而且还经常率领人马,巡视领土。
网络配图这年八月,蒙古军队来到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墓)休整。
——关于蒙古军队为什么,俺去查了查,除了军令严峻之外,皇族身先士卒是个极重要的因素,成吉思汗的兄弟、女婿、内外孙儿们有很多都死在战役中了。
另外就是蒙古箭法天下无双,史料上说,他们几乎个个都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射箭,平均每分钟能射六箭,命中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你说那跟开枪有什么区别?教人怎么躲得了?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大军的状况。
得到消息以后,她立刻派使者前往驻军所在,对立功将士大加封赏,还举行盛大宴会,将士个个酒足肉饱,人人兴高采烈,自然对监国公主及她所代表的汗庭感恩戴德,随之愈发地杀气腾腾,势要将金国打得不可。
从这次犒军的经过和成果来看,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军队的掌控和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蒙古军人也对这位公主敬仰之极。
阿剌海别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英雄。
这位雄到底容貌如何,呵呵,书中无描叙,大家可以想像她卸下戎装一身羊皮出来散步的时候,带着草原的味道,奶牛的气息,在浅浅的水潭边毫无装饰的给你一笑,以后走过她的帐篷时都会“回头无尽的张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古时候历史上让匈奴帝国消失的两个西汉私生子
导读:匈奴,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遭遇到的第一个外敌,凶残嗜血。匈奴兴起于初期,秦末汉初步入巅峰,每一个匈奴男子都是天生的勇士,三岁能开弓,五岁能骑马,成年后精于骑射,快马弯弓射落天上飞鸟易如反掌。匈奴人喜于好战,乐于杀戮,去世后的匈奴人,会在自己的坟前摆放若干块石头,石头的数量等同于被其砍掉的敌人的头颅数。战争胜利时,匈奴人会把敌人首领的头骨沿眉弓切开,取头盖骨,裹上兽皮,并镶上金属边缘作成饮酒器具,对方身份越高,制成的酒杯档次就越高。《匈奴传下》里便记载,匈奴人在打败夙敌月氏人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作成了饮器。 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原,建起大汉帝国。大汉王朝对外第一仗便是匈奴,结果高祖32万步兵被匈奴40万铁骑围于白登,险些四年就灭亡了,最后只能靠贿赂单于阏氏,走夫人路线才得脱身。之后的高祖,,文帝,景帝七十多年里,都只好采取和亲纳贡的求和方式。匈奴恃强而居,公主坦然娶,聘礼财宝欣然收,但还是照旧攻打抢掠汉朝。当时匈奴的单于,还给吕后写过封求爱的。“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一代女杰,掌握大汉重权的吕后,也只好忍气吞声,回了封信“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汉初时匈奴之强大,可见一斑。 四世纪,被打败的一支匈奴残兵败将来到欧洲,在大王阿提拉的带领下,打败哥特人,击败日耳曼人,灭了东罗马帝国。欧洲各国君主即将灭亡之际,给阿提拉贡献了一个绝色的日耳曼美女,新婚之夜这个美女暗杀了阿提拉,令欧洲避免了灭顶之灾,至今阿提拉都被欧洲人成为“上帝之鞭”,匈奴人给欧洲人带来了持续两千年的恐怖。入侵时的匈奴只是被汉朝打败的一部,然而仅一部便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给欧洲人带去了两千年都不敢回忆的恐怖,匈奴民族之强大战斗力由此可见。 的匈奴人,猖狂了近百年后,才终于遇上了他们正在的对手,汉武大帝。高祖、文帝、景帝后,武帝即位,开始改变和亲策略,筹划北击匈奴,同时随着两个私生子的长大,令匈奴人好日子彻底到头了。卫媪(ǎo),一个普通的汉朝老太太。卫是夫家的姓,也就是她嫁了一个的男人,媪是尊称,卫媪的意思,和、这样对以前称呼已婚女人,是一个意思。这个连真名都没留下的女人,却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老太太。她出身女奴,但生出的五个孩子里,三女儿,成了的汉武大帝的皇后;二女儿卫少儿,即著名的马踏匈奴者的;她的一个私生子,成了大汉朝车骑将军,千古名将。评选汉朝最伟大的女人,不是吕后,不是窦,更不是什么阴皇后阳皇后,而是卫媪,因为她不留神生了半个汉朝出来。 卫媪与男子结婚,生有一男三女,丈夫死后,平阳侯家中县吏郑季私通,生了个男孩,这个私生子便是千古名将卫青。身为家奴,生活困难,卫媪只好把卫青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在这里,卫青受尽歧视虐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并做了平阳府的骑奴。平时给主子养马,主人上马时候,要趴下,让主人踩着背登马的卑贱奴隶,可以说卫青出身卑微,青少年受尽磨难,不过他后来居然娶了他当年的主子、汉武帝的姐姐为妻。 另一个改变了大汉王朝命运的名将霍去病也是个私生子,她的母亲是卫媪的二女儿卫少儿,当时也是平阳府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私通怀孕,但这个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卫青,霍去病,舅舅和外甥,一对私生子,而且是身为女奴的私生子,看起来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降却临在了他们身上。女奴为之女,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三姨妈,居然被汉武帝看中,带进后宫,并生下了皇子,因当时的皇后无生育能力,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家族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连带让匈奴人的好运也到头了。因为姐姐的原因,卫青成了汉武帝的贴身侍卫,他的军事才华,很快被汉武帝赏识,十年后致力于北击匈奴的汉武大帝,认命卫青车骑将军,于公元前128年分兵四路,攻击匈奴。结果四路大军三路败北,尤其离谱的是老将竟然被匈奴俘虏,靠装死好不容易才逃归。只有卫青一路深入匈奴腹地,直捣龙城,取得胜利。龙城之役战果并不大,但在汉匈交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役是汉朝自高祖白登之围后首次主动攻击匈奴,而且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 龙城战役后,卫青的军事才华更为汉武帝赏识,相对于只能古城坚守,善于防御战的李广等老将,卫青在主动出击上,明显更具优势。公元前127年,匈奴大军集结再次南下,卫青为大将军,作为汉军最高统帅,指挥了此次大战役。卫青用迂回侧击,轻骑突袭等战略,打败匈奴。此次战役是大汉帝国和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收复了失地,巩固并前移了汉军防线,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记》《汉书》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在胜利的基础上,汉军开始主动出击匈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急行军六、七百里,打败匈奴人右贤王,俘虏匈奴王爷几十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这是卫青的第三次对匈奴作战,也是自汉朝以来,对匈奴的第一次主动出击。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连卫青三个还吃奶的儿子都被封了侯。 在舅舅跨马征战,建功立业的同时,他的同样私生子身份的外甥霍去病逐渐长大,在舅舅的影响下,自幼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相对于幼年困苦的舅舅卫青,霍去病虽然也是个私生子,却享尽荣华富贵,因为他只一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就进了宫,霍去病母子因此而贵。潇洒公子哥,长安少年郎,不屑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渴望想舅舅一样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这明显指的现在的官二代们学习。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123年,卫青第二次出击匈奴,史称漠南之战,十七岁的霍去病身为嫖姚校尉,随军出征。此战中,汉朝大军歼敌数千,霍去病横空出世,亲率八百骑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斩杀匈奴兵二千多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汉武帝封为霍去病“”,赞叹他的勇冠三军,至今体育比赛的第一名被称为冠军,便始于此。十七岁少年取得如此军事上辉煌,亘绝古今,史上绝无二人。 霍去病最耀眼的一战发生在他十九岁那年,河西大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统领的匈奴主力相遇,古今罕见的一场惨烈血战爆发,霍去病一万精兵打的就剩下了三千,死战不退,大败匈奴。匈奴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九千,匈奴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十九岁的威震匈奴,为汉军中的军人楷模、战神的化身。古今中外,能以霍去病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两千年之后的。 汉武帝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时霍去病的风头压过舅舅卫青,成了汉军最高统帅,作战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都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将匈奴势力彻底逐出漠南,十九岁的霍去病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的浑邪王欲投降,但有举棋不定,汉武帝派霍去病受降。结果霍去病刚过黄河,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二十岁的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秒杀将帐外四万匈奴骑士。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中华民族的疆域从此拓展了两百万平方公里。 此时,匈奴实力被极大消弱,退军漠北,但威胁依然存在,为了彻底解决匈奴威胁,汉武帝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此战卫青为汉军总指挥,霍去病为汉军主力,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单于遇上了卫青,汉帝国和匈奴帝国的决战爆发。这是一场决定两大帝国命运的决战,汉军败则之前努力前功尽弃,匈奴败则再无崛起之日。汉军北行一千多里,跨过大沙漠,劳师远征,匈奴以逸待劳,严阵以待。卫青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五千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双方战至正酣之时,卫青突然再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大惊,匈奴军大乱,双方惨烈大战到天黑,匈奴军战败,汉军彻底击败了匈奴。 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倒霉的左贤王碰上了“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七万多人,霍去病一路追杀,在狼居胥山举行(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祭天封礼,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屯兵于今莫斯科附近,数北斗星倒转,方才回兵。 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汉武帝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卫子夫是皇后,卫青霍去病是大汉朝只擎天博玉柱,卫氏家族权倾朝野,虽有家族女贵为皇后,但卫青霍去病皆靠浴血奋战,取得的地位功名。卫青为人低调,霍去病为人张扬。一件事情上可见两人性格差异,大将因为错怨是卫青导致了父亲李广的自杀,于是击伤了卫青。卫青受伤后低调处理,平静养伤不想报复,霍去病知道后,马上射杀了李敢为舅舅报仇。卫青虽然为霍去病的舅舅,但实际上相当于霍去病的父亲,霍去病正式在舅舅的影响和教育下成为一代名将。天妒英才,年少轻狂建功立业的霍去病,23岁便病死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数万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 一对私生子,两位大将军。两个奴隶出身的女人生的两个私生子,搞定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广:后人建立世界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
很多人都不了解被斥责羞愧自杀的军队支柱,后人建立世界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是最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西汉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汉朝也达到了极盛。西汉初期,汉朝经常会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但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匈奴最终为汉军击败,汉武帝也真正成为了一代雄主。 汉武帝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麾下的名臣良将是分不开的。在汉军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曾有一位将领最引人瞩目,他就是。 李广是西汉中期的名将,他出身于将门世家,从小就有鸿鹄之志。他是名将李信的后代,当年李信曾统帅20万征讨,名扬天下。 李广自幼参军,武艺超群,时期,匈奴曾侵入萧关,当时还是下级军官的李广跟随边将张武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匈奴的入侵。也就是此战,使得李广名动天下。不久,张武便将其推荐给了汉文帝。 李广历经三朝,可以说是西汉军营中的支柱。汉武帝时期,汉军开始反击匈奴,李广作为老将,也多次随大将军出征。在一次战役中,他为匈奴军队俘虏,匈奴人恐惧李广骁勇,遂故意将其绑在马尾羞辱之。 李广趁其不备,将匈奴士兵杀死,终于抢得马匹,重新回到了军营。因为李广武艺超群,骑射极佳,匈奴人遂将其称为飞将军,甚至每次作战,匈奴人都会尽量避开李广。 公元前119年,李广再次随大将军卫青反击匈奴,这一次,他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军队延期。大将军卫青非常生气,便派人斥责李广,李广刚烈,最终羞愧自杀。 事情发生后,李广的儿子愤怒不已,他当众顶撞卫青,引起了众将不满。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战事结束后,霍去病将李敢射死。 名将之后无故惨死,这让汉武帝愤怒不已,不过事已至此,汉武帝只好掩盖了事实,对外宣称李敢是鹿触而亡。李广一生奋战,功名显赫,没想到他的儿子却如此死法,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李敢死后,他的儿子继续为汉朝效力。不过,李陵的结局也不太完美。汉武帝晚期,李陵率军五千征讨匈奴,在中途遭遇敌军主力,最终为匈奴人包围。 李陵浴血奋战,不过匈奴人实在太多,无奈,李陵只好投降了匈奴。李陵的投降颠覆了汉武帝对李家的看法,随着李陵的投降,李家也被汉武帝满门抄斩,李陵悲愤不已,终老于匈奴。 如果你认为李家自此绝嗣,那就了。李陵投降匈奴后,他在匈奴娶妻生子,继续延续了李家的血脉。西汉晚期,匈奴人分为南北二部,李陵的后代随从一部分匈奴人重新迁移至中原,他们在陇西继续繁衍,最终形成了陇西。 陇西李氏是陇西豪门大族,它在陇右享有一定的特权,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出了一位能主,他就是。李暠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君主,可以说就是凉州最大的军阀。北魏初期,西凉为鲜卑人吞并,西凉最后一任君主投降北魏,陇西李氏转而又成为了北魏的籍民。 陇西李氏成名于凉州,这和他的祖先李陵有极大的关系,不过,这个家族并没有因此而没落,西凉之后,它又在中原发芽生根,最终形成了影响巨大的。 没错,唐高祖李渊就是李暠的后代,唐朝宗室就出自于陇西李氏。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八大柱国之一,他对的建立立下了。李虎就出自于陇西李氏,在他之后,李、李渊又相继继承其爵位,到了隋代,李渊受封唐国公,显赫一时。 期间,李渊在晋阳,依靠着的支持,李渊、李世民父子终于击败了各路军阀,成为了全国的领袖。唐太宗时期,唐朝更是成为了四方朝贺的对象,唐太宗本人也被其他诸邦称为。 可能李广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后代竟有如此高的成就,当年他因失期受辱而死,而现在,他的后代终于扬眉吐气,成为统治者。 纵观陇西李氏的发展史,李广、李敢、李陵父子三代可以说贡献最大,没有他们,后世的大唐帝国可能就很难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