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朝廷,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他就是王曾。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曾出生和离世的时候都是有征兆的,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了的高徒曾参,因此给他取名王曾,至于他后来考试连中三元,也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毕竟他是孔子高徒投胎转世,有这样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
而王曾死前一个月的时候,有一颗大星星在他家附近陨落,他的随从吓坏了,把这事情告诉了王曾,王曾知道自己寿限已至,于是就对随从说,不用惊慌,一个月之后你就知道这颗星星坠落的原因了。
果然一个月之后王曾病逝,朝廷还给他赏了“文正”,在那个年代这是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宋仁宗刚刚继位时年龄很小,那个时候王曾在朝廷做副宰相,国事都交给了刘娥刘处理。
王曾起草了这样一份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诏书中的权字是代理的意思,非常巧妙地限制了刘太后的权利,当时的宰相建议把这个权字去掉,王曾直言道:“现在年幼,太后执政本来就是国家走霉运的时候,如果再去掉这个权字,可能国运会更不旺,” 这话传到了刘太后耳朵里,刘太后对王曾非常反感。
后来刘太后掌权之后,行事越来越自我,有些时候根本不听取皇帝和大臣的意见,独断专权,很多大臣都担心刘太后会跟学,有朝一日更换国号,但是却没有人敢跟人刘太后直言。
于是王曾就跟大臣钱惟演说:“皇帝年幼,刘太后操劳国事费心费力,当然刘太后这么做,其实是帮助自己的皇帝儿子,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样是帮助他们老刘家。
” 王曾知道钱惟演跟刘太后是亲戚,他一定会把这话传到太后耳朵里,果然太后听了王曾的这些话,收敛了很多,王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硬碰硬。
有些忠臣喜欢以死进谏,实际上很愚蠢,不光丢了性命,也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刘太后辅佐宋仁宗治理朝政的时候,大权其实是在宰相丁谓的手里,宰相丁谓出了个主意,每月初一十五两天,皇上跟大臣见面议事,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让太后跟大臣一起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太后身边的小雷允恭汇报给太后,然后由太后做主。
丁谓这样的操作,就是将太后跟大臣们完全分开,所有国事都是通过太监雷允恭传进去,而太后的意见也是通过雷允恭传出来,这样一来丁谓和雷允恭里应外合,就把朝廷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曾把这一切看得很明白,但是他没有急于拆穿丁谓,清官遭贬的时候,王曾也想替寇准说话,但丁谓抓住了王曾的弱点,因为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过。
于是王曾在丁谓面前变得非常顺从,当时的内阁大臣,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曹利用和。
冯拯为人老实,曹利用又是丁谓的人,所以内阁大臣中还是丁谓说了算。
王曾沉寂了一段时间,丁谓看到他很老实,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有一曾很恭顺的请示丁谓,说自己想过继个儿子,希望得到太后的允准,他还让丁谓跟他一起去面见太后。
丁谓觉得这是小事,于是就让王曾自己进宫见太后,王曾进宫后就把丁谓的全部告诉了刘太后。
正好碰上雷允恭在修皇帝陵墓时出现了纰漏,导致陵墓进水,王曾借机借题发挥,将雷允恭关押起来,说丁谓跟雷允恭合谋,打算通过毁了宋真宗的陵墓风水篡权。
这下子触动了刘太后的底线,丁谓因此被除掉。
先是,趁丁谓放松警惕,然后一击即中,对付奸臣懂得对症下药使用奸计,否则还不等对付别人,就被别人算计了。
王曾虽然扳倒了丁谓,但是他却没有强加罪行给丁谓的同伙曹利用,之前曹利用仗着丁谓的权势作威作福,还经常说王曾的坏话,王曾之前也揭发过他的恶行,可是扳倒丁谓后,王曾并没有趁机除掉曹利用。
刘太后就问他为什么不把曹利用一起除掉?王曾说,曹利用当然要揭发他,但是他没有的罪,我也不会强加给他。
由此看得出来王曾的为人非常正直,同时王曾也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他曾经在天府担任市长的时候,市面上谣言说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还吃人,当时搞得人心惶惶,王曾就让自己官府的大门开着,说看见妖怪就捉起来,结果日后妖怪就不见了。
王曾为人非常严谨,不苟言笑,有次宋真宗召见他商量国事,由于比较着急就没有穿官服,宋真宗特地给王曾解释是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在他面前连皇帝也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他平时的一本正经,也让很多人觉得跟他相处起来有些不自在,他曾经训斥洛阳的那帮文人、尹洙、等,说他们不关心国家政事,只会吟诗作赋。
欧阳修心直口快的说,有的人胡子白了还不知道退休,当时王曾就已经是白胡子了,所以他的不苟言笑也让别人觉得他不合群。
他对待自己的妹夫也使用奸计,他妹夫是孔子的后人,但是跟妹妹关系不好,于是他就去了一趟妹妹家,随后对外散布谣言,妹夫想要用毒酒毒死他。
这事让他的妹夫名声扫地,皇上本来要严查这件事,王曾害怕查出真相,于是劝皇上这是封禅的关键时刻,而且妹夫又是孔家的后人,彻查恐怕影响封禅大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妹夫则一辈子背着这个恶名声,看来王曾在任何事上都会用计谋。
王曾一辈子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圆滑,肯定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得罪很多人,但他最终却还得到朝廷的封赏,主要原因就是他善用计谋,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光在小时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岁时就能背诵《春秋》,这令他声名远播。
而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誉为美谈,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日,司马光想要将家中的一匹马给卖掉,便将这匹马交给了管家,让管家牵着去集市卖。
这匹马,性情十分的温顺,毛色也很纯正,身姿矫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马。
但这匹马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在夏季时会有肺病。
于是,司马光特别嘱咐管家让他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在夏季时会有肺病这件事情。
管家听后感到十分的不解,哪里有人会将自己要卖的物品的缺点告诉买主呢?管家对司马光说道:“我们卖的这匹马外形看起来十分的漂亮,只要我们不说买主是不会知道这匹马夏季会有肺病的。
”司马光听后十分不认同管家的说法,司马光认为做人就应该讲诚信,这跟钱多钱少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的损失就会更大。
管家听了司马光的话后十分的愧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
于是,管家在集市卖马时,诚实的告诉买马的人,这匹马在夏季时会生肺病。
从司马光卖马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重视信誉的人,他认为做人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祠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
为了纪念他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的贡献,下令为司马光建了一座司马温公祠。
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小晁村北的峨嵋岭上,是司马光墓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温公祠中一共有两座石碑,一座名为鱼子碑,另一座名为杏花碑即司马光碑。
鱼子碑是司马光祖父司马炫的墓碑,是由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纪念父亲司马炫所立的石碑。
鱼子碑的碑石是一种非常难见的石头,是鱼卵化石。
从碑石的珍贵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池对其父亲的孝心。
司马一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入朝为官的人多达二十人,官位也较高。
而杏花碑则是宋哲宗为表彰司马光对北宋王朝所作出的贡献所立的,由宋哲宗亲自题写了“忠精粹德之碑”六个大字,以及北宋大学士为其撰写了碑文。
但,因为受到他人的诬陷,在司马光死后的第八年,宋哲宗听信谗言下令将杏花碑摧毁。
记载了司马光丰功伟绩的杏花碑被断成了四段,长埋于地底之下。
等到公元1148年,才被夏县的县令挖掘出来,掩埋多年的杏花碑得以重见天日。
杏花碑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司马光死后的兴衰荣辱,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
杏花碑的碑文对研究司马光的生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光家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其独子司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导的,《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
司马光家风严谨,其家训在现今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日益奢靡,人人都竞相攀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认为这种风气是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会进一步腐蚀年轻人的思想。
司马光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避免这种恶习,于是写下了《训俭示康》这一篇文章作为家训,意在教育儿子及后世子孙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先是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欢奢侈的作风,并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进一步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的一贯作风。
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风。
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马光感慨北宋初年与现在社会风气的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喜好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事例说明。
文章的第三段则是对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节俭的事例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现在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之风。
在之后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经据典,说明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后世子孙一定要勤节持家。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一定要牢记“俭朴”两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党进在被突袭时,首先反应过来,挺身而出,以少敌众,带着几个人追着杨继业打,杨继业也无语了,肯定心想:“这小子怎么那么倔啊!” 自从在征讨北汉大挫杨继业后,党进的名声可谓一时如日中天。
党进呢,首先是一个文盲,性格朴实粗狂又有点愣,所以经常闹出一点笑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觉得党进萌萌哒。
在一个大雪天,党进驻军在外,在帐篷里挨着火炉边喝酒边吃肉,然后免不了出了一身汗,党进就觉得奇怪了,这么冷的天他还出汗,肯定有问题,就随口说了句:“这天气肯定出什么问题了。
”而此时在帐篷外驻守忍受雪寒的士兵真是,就随口接了句:“小人觉得很正常。
”这时我还有点怀疑这个党进是真傻还是假愣啊! 党进因为文盲也闹出了很多笑话。
他负责管理禁军士兵,禁军中一般把自己手下有多少士兵,多少马屁器甲都记录在木梃上,当时称为“杖记”,但党进不识字!所以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马,偏偏有一次宋太祖问党进:“你手下现在有多少兵马啊?”党进瞬间就懵了,匆忙之际,党进就举起木梃给宋太祖,说:“都在上面写着了。
”宋太祖不但没有生气,还大笑,觉得他很老实,可能正是党进这种呆萌,所以宋太祖才对他委以重任。
还有一次党进去边关防守,按照惯例,每位大臣被派往地方之前都要上朝向汇报一次,宋太祖也知道党进不识字,怕难为他就派个人和党进说:“你是个边臣,这些小细节就免了吧。
”不料这个萌萌哒的党进还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偏要走程序,其他人只好帮他写好说词写在笏板上,党进就在家把上面的说词背熟。
面朝时,所有人都说完了,轮到党进了,关键时候党进就歇菜了,跪在地上半天憋不出半个字,最后看着皇上说了一句:“臣闻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
”读到这里我就笑喷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根本就不搭边,旁边的大臣都忍着不笑,他们也怪难受的了。
后来有人问党进:“你面圣时为什么突然说那两句话啊?”萌萌哒的党进竟然说:“那群读书人,天天吟这个对那个,我也来上一两句,让皇上知道我也读过书啊!”笔者也是被党进的呆萌气死了。
当时党进负责巡查京城,每次巡查,党进一看到有人在饲养那些鹰、鸟之类的,就会命令左右的士兵把那些给放了,还要骂那些饲养的人:“不买点肉来供养家里面的父母,反而拿来喂养这些鸟儿?”那时宋太祖的嫡长子正好命人饲养他那只鹰鹞,碰巧被党进看见,党进就命人去把它给放了,养鹰的人马上说:“是晋王命令我在这里养的。
党进马上阻止他,还给钱那个养鹰人买肉,并且说:“你要好好恭谨地照顾好这只鹰啊,千万不要让那些猫猫狗狗不小心伤了它。
这党进萌萌哒起来其实还不笨,虽然有些人说他见风使舵,但笔者觉得这正式他机灵的地方。
党进镇守许州的时候,有一天回到家里,刚进房间就看到一条大蛇竟然在自己床上睡觉,竟敢在萌萌哒的党进面前睡觉,党进大怒,把这条大蛇给煮了吃,但不久之后,党进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许州,党死的时候也才五十一岁,刚步入中年后期。
至于他的死与这条大蛇有没有关系就不知道了,毕竟也没有相关的正叙,我们也无从考证。
想必那时党进应该也有不少朋友,因为谁不想身边有这些二愣子朋友,偶尔闹出一点小笑话来一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