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饮酒作乐为何能得百姓赞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什么样的官能被称为好官?在平民老百姓看来,肯定是那些勤政爱民,廉洁无私的人才能被称作好官,整日饮酒作乐,碌碌无为的肯定不在此列。

然而,汉初有一位丞相,就是一个无所作为,只顾饮酒取乐的人,但他的名声却很好,百姓对他,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丞相名叫曹参,想必大家多有耳闻,他曾是跟随刘邦一起打下西汉天下的大功臣,战功卓著,战绩斐然。
刘邦在反秦斗楚之后,成功坐上帝位,随后按功劳给各功臣分封爵位官职。
其中为首功,曹参次之,两人一个为相一个为将,看似和谐却嫌隙颇深,大抵是因为分功不均所致。
不过对于这个说法,后人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萧何和曹参是故意为之,因为两人早年就是搭档,交情极好,后来闹不和很可能是为了给刘邦吃定心丸,免其猜忌。
曹参曾任齐国相国,在为相期间,他深明治民之道,专门请来精通黄老之学的老前辈协助,使久经动乱的齐国百姓得以安稳生活,大家都很感激他,称赞他是贤相。
除却任诸侯国丞相,曹参还曾担任过汉相。

刚登基两年,前汉相萧何病逝,临终前为汉惠帝举荐的就是自己的曹参。
汉惠帝对萧何十分信服,所以立马命人请来曹参担任汉相之职。
按汉惠帝所想,能得萧何举荐的人,应该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谁知不久后他却发现,这新上任的汉相曹参,竟然是个甩手掌柜,国家政策几乎没有一处变动,基本都沿袭了萧何的举措。
而且更过分的是,曹参还整日在府中饮酒作乐,甚至还带着属下一起喝,丝毫不像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汉惠帝对此有些不满,大概是觉得曹参才不配誉。
但考虑到他也是一国之相,又是萧何看重的人,不好直接驳他面子,所以就暗中指使曹参的儿子去劝说。
曹参的儿子觉得汉惠帝说的有理,便跑回家劝说自己的父亲,结果被曹参胖揍了一顿。

心中委屈的他,只好向汉惠帝回禀实情。
汉惠帝见旁敲侧击无效,只能自己出马。
曹参得知汉惠帝心思后,没有过多解释,只反问了两个问题,汉惠帝和先帝相比谁强?他和萧何相比谁贤?汉惠帝不明所以,自然谦虚自己不如先帝,如实说曹参不如萧何。
曹参一听乐了,直言两位能者定下的法令政策,岂是我等不如之辈可改的?一句话说的汉惠帝。
这件事后来被人们,“萧规曹随”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禄山为什么惧怕宰相李林甫?
在很多人眼中这个挑起,差点颠覆大唐王朝的节度使应该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但其实安禄山对于一个人怕得要命,尽管这个人曾经力捧过他。这个人就是时期的宰相。安禄山究竟怕李林甫什么?是他害怕李林甫会在唐玄宗面前说他会造反呢? 安禄山最早见到李林甫,可不是一种老鼠见到猫的感觉,而是趾高气扬,根本就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但是,当李林甫在见安禄山的时候,好几次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以后,而且李林甫每次说的话,正是安禄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的时候,安禄山才害怕了。 那么,安禄山为什么害怕李林甫猜中他的心里话呢?原因就在于,安禄山想造反。安禄山要造反,就必须放松唐玄宗的警惕。一是要让唐玄宗放放心心地把三镇节度使交给他来当。二是各地以及京城要放松警惕,不能对他进行提防。这样一来,他只要一造反,就可以一路迅跑,不受控制地打到长安。安禄山为了放松唐玄宗的警惕,他没少放烟幕弹。可以说,安禄山撒的这些烟幕弹,是非常成功的,唐玄宗真的没有怀疑过他。 李林甫的能力以及在朝中的势力才是安禄山最为惧怕的。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逝。李林甫刚死,自己最怕的人终于死了,安禄山再也没有任何顾虑了,立刻起兵造反。安禄山与联合起来即诬告李林甫与铁勒人阿布思勾结叛乱。而已年老昏庸的唐玄宗竟然真的相信了,于是,唐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虽然李林甫作为一代奸相最后的下场没落个好,但他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镇服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了,杨国忠根本就不是这个蕃将的对手,安禄山也压根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 其实每个人只要行的正坐的端,根本不用惧怕谁,安禄山就是这样,太过心急表现的明显,所以才会被李林甫抓到把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读大宋开国宰相赵普:千秋功业为什么难流芳百世
导读:夜半时分,马军副指挥使赵弘殷率领着一支人马,来到了滁州清流关城下,传呼开门,想要入城休息。城上的守将正是他的儿子、刚刚被后皇帝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兼领严州刺史的。这座地势险恶的关隘是赵匡胤经过力战,几天前才从南唐军队手中夺下来的。赵匡胤不肯开城,因为“父子固亲,(但城门的)闭,王事也。”于是,赵弘殷的部队只好露宿在城外,天亮才得以入城。 这件事发生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世宗皇帝御驾亲征向南唐大举进攻,作战骁勇的赵匡胤由此开始得到世宗的赏识,进入个人事业的快速上升期。这个小故事被载入正史,显然是为了说明赵匡胤的治军严明和公而忘私。而如果按照现代混沌学“蝴蝶效应”的理论来分析,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相当重大,完全可以描述为“永久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由于在城外冻了半夜,赵老爷子病倒了。当战事突变,赵匡胤必须马上率军出发时,老爹却歪在床上,于是刚配到赵匡胤身边没几天的军事推官赵普被留下来做临时“男护工”。很难说这是由于赵匡胤对他的任,还是因为在打仗方面像他这种文职人员本来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当时赵匡胤还算不上国家级的重要将领,只能排进“新秀”之列,替他照顾生病的老爹当然也不能说是多要紧的公务,更接近于一种私下的人情,无关大局却又不便推拒。然而,赵普正是凭借着这段“护工”经历得到了赵老爷子的信赖,从此被家族当做族人看待,从小小的军事推官升任赵匡胤身边的节度掌书记(略相当于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最终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有这样一段记录:“太祖初登极时,杜尚康宁,常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抚劳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赵普固然对大宋建国做过重大贡献,也确实比太祖年长五岁,但太后完全把他作为皇帝兄长甚至长辈的说话口气还是太过不同寻常,足见他与赵家的关系。 遍查正史野史,在军师或谋士这一类人物中,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与之相比,知道赵普这个名字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再进一步比较,“羽扇纶巾”的诸葛丞相是智慧和道德的双重化身,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还有连弩、馒头、灯和木牛流马等诸多个人发明,形象近于;而正史中对赵普的基本描述是“少习吏事,寡学术”,就是说不学无术,自幼的理想是成为权力场中的混混儿。这样一个人听起来就相当讨厌,根本没有什么可让人欣赏的。 但事实上,的蜀汉政权只能算是一股地方割据势力,从头到尾、满打满算也不过存在了五十年,其中由诸葛亮主持工作的二十年虽然治理的不错,充其量也只是勉强做到了偏安一隅,最终还是在中第一个灭亡。而赵普辅助自己的君主建立了一个历时三个多世纪的大王朝,他对大宋之功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陈桥兵变他就是主谋之一,除了黄袍加身的皇帝本人,他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对这个国家的建立有着最重要的贡献。此后的“杯酒释兵权”,他又是主要的设计师。同时,他还参与了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方针、路线的制订,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帮助大宋实现了中央君主的高度集权,决定了整个的基本走势,甚至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 作为一个“习吏事、寡学术”的半吊子书生,赵普在政坛的建树是令人惊讶的,而他的贡献还不止于内治方面,宋初剿灭周边各国的军事扩张战略竟然也是靠他“襄赞定策”。明人刘浚有一幅着名的《雪夜访普图》,描绘的就是赵匡胤雪夜上门访问赵普,共商“先北”扩张计划的故事。赵普为大宋王朝立下如此卓越的功勋,却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模糊不清的形象,这似乎很不公平。但凡事一定有其原因,此人的个人品质实在难以恭维。 赵匡胤曾经为了赵普而发明过一个不太常用的:“鼎铛有耳”。有个叫雷德骧的御史中丞(可以大致理解为监察部长兼中央纪检委主任),劾奏赵普强占市人第宅,聚敛财贿。皇帝大怒,斥责道:“只要是像鼎和铛这样有耳朵的东西就听说过,赵普是我最器重的人!”命令左右拖着这位大臣在庭前绕了好几圈,帽子都掉到了地上,还警告他不许对外人说起赵普的事。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如此没有原则的袒护,自然不可能让朝中臣子们信服,大家心里会怎样看待赵普,是不难想象的。 史载,有一次登门去看望生病的赵普,看到廊下堆有刚送来的十瓶礼物,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亻叔 送的海货。皇帝好奇,打开一看,却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皇帝当时心情很好,告诉赵普受之无妨,并笑言:钱亻叔 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决定吧。话虽如此,这件事却一定会在皇帝心里产生阴影。后来,皇帝又发现了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等很多问题。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行为,终于使赵普逐渐失去了皇帝的宠信。 当初受太祖袒护时,赵普有恃无恐,连太祖的弟弟都不放在眼里,两个人矛盾很深。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成为了太宗皇帝,赵普被贬出京城。由于太祖的死太过突然,而“兄终弟及”并不合宗法,此事遂成宋初又一桩千古疑案,当时朝野中的舆论就对太宗颇有不利。于是赵普主动向太宗示好,密陈说自己手里存有杜太后留下的遗书,早已约定了太祖死后传位于太宗,即所谓“金匮盟书”。从各方面分析,赵普提供的应该是伪证无疑,而他这一举动对赵光义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从此他又得宠于太宗皇帝,在朝中。不过,以这样的品行,纵然成就了千秋功业,也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