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的政治家】 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
以此为跳板,他不断上书给文帝,发表了一连串的改革建议,并获得了当时太子的欣赏。

景帝继位以后便重用晁错,后者投桃报李,为了刘家江山奋不顾身。
晁错的被杀,固然有他不善权谋的因素,但景帝的幼稚糊涂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晁错虽被杀,他的策略却得到了实行。
这对后世来说也是个借鉴,让改革的大臣们更加谨慎,为国家谋划的同时审视自身,不要重蹈晁错的覆辙。
【学者出身的政治家】 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
晁错除了学习法学之外,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因此在太常寺任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掌管祭祀、教育、礼节等事务。
的对汉代的影响很大,导致许多书册典籍的失传,汉代因此而有搜集历代典籍的责任。
的时候,连著名的典籍《尚书》都搜集不到了。
文帝到处寻找,才听说济南的伏生懂得《尚书》的内容。
晁错是太常寺的掌故,专门管理历史的官员,因此被派去济南跟伏生学习《尚书》。
晁错听不懂九十多岁、年老齿落、口齿含糊的伏生说的山东话,在伏生女儿的翻译解说之下,终于编辑了《尚书》二十八篇。
晁错回到京城,对文帝讲述了《尚书》的大致内容,文帝很高兴,封晁错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为太子家令,都是辅助太子的官员。
古代由学者转为政治家的例子不少,很多热心政治的人,之前往往打着学术的幌子。
晁错对《尚书》的理解应该也很有限,伏生讲述得又不清楚,晁错整理出来的书也就没多少人能看懂。
伏生的弟子后来又整理了伏生自己的解释,另外编撰了一大本书;而实际上,伏生的《尚书》是按照记忆和一些残篇合成的,后来后人从孔家的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的完整版本,才发觉伏生的谬误。
【热心法制改革的文学名人】 晁错十分热心改革,担任太子属下官员的时候,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这篇文章,宣传治国需要一定的技术,提倡诸多法家思想。
他虽被文帝封为博士,骨子里却是法家思想占了主导。
晁错的文章写得很有气势,当时还有另一位才子---,他和晁错的才气不相上下。
汉文帝欣赏晁错的才华,但又觉得他的理论过于前卫,因此把他派给太子,有让他再历练一番的意思。
晁错后来担任的太子家令一职,是太子身边的重要官位,太子也很欣赏晁错。
晁错在太子家里有“智囊”的美称,因为他的思想活跃,辅佐太子的同时,经常发表一些文章,比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是很出色的政论文。
晁错每次发表文章,都很注重时机,如《言兵事疏》是在匈奴侵边时发表的,关键时刻发表关键文章,让晁错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名人。

晁错的《言兵事疏》写得很激昂,文帝很赞赏,晁错紧接着又写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两篇文章,具体建议如何增强边防,提议用移民边疆来守卫国土。
晁错的建议虽然未被文帝采纳,但职位却因上书而一再升迁,在完成《举贤良对策》之后,他的职位就由太子家令变为中大夫了。
尽管文帝未采纳晁错的主张,但太子对晁错的文章极为赞赏。
【晁错的败招---气死申屠嘉】 年轻的太子即位以后马上重用晁错,让他担任京师的行政主管---内史。
而且景帝还经常单独召见晁错。
当时的丞相是老臣申屠嘉,但遇到政事需要处理的时候,总是与晁错商量,申屠嘉完全被抛在一边。
从减小改革阻力来考虑,晁错应该团结或者拉拢朝中的大臣,申屠嘉是一个从小官吏爬上来的丞相,没有多少政治见解,袁盎几句话就能把申屠嘉说得服服帖帖,原因只有一个---他只关心自己的权势,并不考虑别的。
如果晁错能像袁盎一样,多一些拉拢的手段,则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许多。
但实际上,晁错却选择对抗。
申屠嘉一直想打击晁错,恰好晁错的内史府在太上庙---父亲的庙---旁边,大门开口方向不协调,晁错觉得行走不便,就在太上庙的围墙上又开了两个门。
申屠嘉觉得终于抓住了晁错的把柄,便上奏景帝,要求惩罚晁错。
晁错正受景帝的宠,怎会因此就被杀掉,最后景帝明显地替晁错说话,辩解说晁错凿开的不是庙的墙,只是庙外面空地的墙。
这是的包庇,申屠嘉不敢和皇帝争辩,回到家对自己的舍人发脾气,说早知道这样,不如先斩后奏,先杀了晁错再报告皇帝就好了。
申屠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气闷之下,不久就病死了。
申屠嘉死后,更没有人能挑战晁错的权威,一向不喜欢晁错的人,比如袁盎,也一直在诸侯王身边做官。
晁错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把自己置于更大的对立状态。
【火中取栗就要付出代价】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以后,感觉皇帝对自己恩宠有加,应该好好回报。
当时王朝内部最大的问题,便是诸侯王。
当年刘邦为了巩固刘家的江山,分封了大批同,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不但可以掌握军队,还能开矿山、铸造货币。
尤其是齐、楚、吴三王,势力很大,直接威胁中央的权威。
因此,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削藩对于中央来说十分有利,问题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人,必然会承受报复。
晁错提出削藩以后,他的父亲就坐不住了。

他的父亲身在家乡,距离诸侯王更近,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大,他从老家赶到长安,劝晁错放弃削藩。
他指出削藩是皇帝的家务事,让别人家人互相争斗,不符合“仁”道,即使削藩成功,稳定的是皇帝的位子,而晁家就危险了。
见晁错不听自己的话,晁错父亲回家之后,不久就自杀了。
就晁错来说,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但他自恃有皇帝支持,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朝廷经过讨论,最后还是采用晁错的计划,用雷霆手段开始削藩。
首当其冲的便是赵王、胶西王、楚王和吴王,而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诸侯王则纷纷起来反对。
【不懂谋略的代价】 吴王刘濞早就想造反,听到削藩的法令以后,便拉拢了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六个诸侯王,一起兴兵叛乱,史称“”,他们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景帝到底太年轻,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吓得不知所措。
在此情况下,晁错竟建议皇帝亲征,自己却躲在京城里。
在大臣不断谋反的时代,这样的建议难免不让皇帝心里打颤。
另外,晁错对袁盎的处理也明显缺乏理性。
袁盎确实接受过吴王的贿赂,但吴王在叛乱之前,本要杀死袁盎,后者逃了回来,足以表明他没有参与叛乱的嫌疑。
而晁错在大敌当前,却想以袁盎早知吴王欲谋反的罪名来追究其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景帝听信袁盎的话,认为诛杀晁错便可解决叛乱的问题。
因此景帝派官员到晁错的家里,谎称皇帝要召见,让晁错穿上朝服,坐上马车去见皇帝。
可怜晁错,等马车到达长安东市的时候,引路的官员突然拿出皇帝的圣旨,把晁错给腰斩了。
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吴王仍没有停止叛乱,景帝这才知道上了当。
吴王的叛乱在等将领的镇压下,三个月就平息了。
晁错虽然死了,但他的主张最后还是贯彻了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一代名臣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小时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岁时就能背诵《春秋》,这令他声名远播。而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誉为美谈,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日,司马光想要将家中的一匹马给卖掉,便将这匹马交给了管家,让管家牵着去集市卖。这匹马,性情十分的温顺,毛色也很纯正,身姿矫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马。但这匹马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在夏季时会有肺病。于是,司马光特别嘱咐管家让他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在夏季时会有肺病这件事情。管家听后感到十分的不解,哪里有人会将自己要卖的物品的缺点告诉买主呢?管家对司马光说道:“我们卖的这匹马外形看起来十分的漂亮,只要我们不说买主是不会知道这匹马夏季会有肺病的。”司马光听后十分不认同管家的说法,司马光认为做人就应该讲诚信,这跟钱多钱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的损失就会更大。管家听了司马光的话后十分的愧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管家在集市卖马时,诚实的告诉买马的人,这匹马在夏季时会生肺病。 从司马光卖马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重视信誉的人,他认为做人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祠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的贡献,下令为司马光建了一座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小晁村北的峨嵋岭上,是司马光墓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温公祠中一共有两座石碑,一座名为鱼子碑,另一座名为杏花碑即司马光碑。鱼子碑是司马光祖父司马炫的墓碑,是由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纪念父亲司马炫所立的石碑。鱼子碑的碑石是一种非常难见的石头,是鱼卵化石。从碑石的珍贵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池对其父亲的孝心。司马一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入朝为官的人多达二十人,官位也较高。 而杏花碑则是宋哲宗为表彰司马光对北宋王朝所作出的贡献所立的,由宋哲宗亲自题写了“忠精粹德之碑”六个大字,以及北宋大学士为其撰写了碑文。但,因为受到他人的诬陷,在司马光死后的第八年,宋哲宗听信谗言下令将杏花碑摧毁。记载了司马光丰功伟绩的杏花碑被断成了四段,长埋于地底之下。等到公元1148年,才被夏县的县令挖掘出来,掩埋多年的杏花碑得以重见天日。杏花碑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司马光死后的兴衰荣辱,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杏花碑的碑文对研究司马光的生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光家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其独子司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导的,《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司马光家风严谨,其家训在现今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日益奢靡,人人都竞相攀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认为这种风气是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会进一步腐蚀年轻人的思想。司马光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避免这种恶习,于是写下了《训俭示康》这一篇文章作为家训,意在教育儿子及后世子孙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先是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欢奢侈的作风,并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进一步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的一贯作风。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风。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马光感慨北宋初年与现在社会风气的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喜好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事例说明。文章的第三段则是对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节俭的事例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现在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之风。在之后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经据典,说明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后世子孙一定要勤节持家。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一定要牢记“俭朴”两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孝文窦皇后:“一代好媳妇,三代好儿孙”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人们都知道出了个,她差点把的江山给换了姓。其实汉朝还有一位皇后,后来升职为、太皇太后,也是一位十分厉害的角,她才能不亚于吕后,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吕后。但她跟吕后不同的是她自己并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欲望,她也不想给汉朝改姓,她辅佐的三位君王是历史上最顶尖的君王,她的名字叫窦漪房。 1 窦漪房的出身比吕后还不如,因为吕后的父亲在地方上还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而窦漪房的家可以说就是个赤贫的家庭。她家穷到连饭都吃不上,而且她父母老早去世,她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有一年秋天,家里断了粮,小漪房饿得大哭起来,哥哥窦长君只好跑到地里,把只有手指大小的红薯挖出来给妹妹、弟弟充饥。 忽然有一天,窦漪房的好运来了——汉朝皇宫到民间征召宫女,窦漪房居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中。所谓良家子,是说她的家庭不属于古代的贱民,即不属于医、巫、商、百工之类,因为她家是农民,当时是一个重农的时代。她之被选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长得漂亮,能够选入皇宫的姑娘,没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是肯定不行的。 入宫后的窦漪房(剧照) 入宫以后,她又有幸被分配到吕后的身边,伺候吕后,这让她有机会跟那个女强人见习了很多执政活动,这为她日后逆袭成为皇后,并参与朝廷政务,打下了基础。跟着吕后,比受再好的教育都更能增长才智。专权,她的娘家人牢牢控制了朝廷,但是下面的王侯离得远,不方面控制,于是吕后就想了个办法,从宫里挑选一些宫女,赐给刘,这样既显示朝廷的恩宠,也可以让这些宫女刺探诸王的情报。窦漪房就成了这批宫女中的一员。 窦漪房做了宫女以后,当然衣食无忧了,但是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她希望自己能回到,因为她是河北清河人,赵国是她的家乡所在地。于是她贿赂负责分派的宦官。谁知这个宦官收了她的好处,分派的时候把这事给忘了,居然把她分到了。没有办法,她只能服从,但是这次错误的分配,却彻底改变了窦漪房的命运。 2 窦漪房靠着自己的美貌、品德和才能,得到了代王的宠爱,成了代王的宠妃,她的身份发生了质的飞越。后来她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次子是,她还生了一个女儿刘嫖。代王的王后虽然也生了三个儿子,但是三个儿子全部夭折,而代王的其他王妃又没有给他生子,这样窦漪房所生两子,成了刘恒的硕果仅存的两个儿子。窦漪房作为王妃克己守礼,十分规矩,不仅受到刘恒的宠爱,还得到王后的尊敬,她在王宫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不久,王后又去世,窦漪房被委托管理代王的后宫,但是她虽有王后的实权,却并无王后之名。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朝廷重臣和刘氏宗亲联合发动政变扳倒诸吕,灭了吕后整个宗族,同时废掉了吕后扶持的后少帝。政变领导者、在刘邦的后代中寻找人选,找到了仁厚的刘恒。他们选刘恒做皇帝,除了刘恒的个人品质优秀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刘恒实际的后宫掌权人窦漪房娘家几乎没人,不会出现专权的风险。就这样刘恒一个转身成了,而窦漪房立马从王妃变成了皇妃。第二年,册立刘启为太子,窦漪房母以子贵,被册封为皇后。至此,窦漪房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高贵的皇后。 3 窦漪房成了国母,按例她的家人也要享受相应的待遇,可惜她的父母早已去世,没有这个福气。但他们的灵魂却尽享荣耀。薄太后下诏,封窦漪房的父亲为安成侯,封其母为安成夫人。还赏赐她二老一座园邑,派官员看护。所有福利跟薄太后的父母。 窦漪房自离开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兄弟,连他们的生死都不知道。朝廷派人去找,却都不知下落。其实她的弟弟窦广国当时正给人家做仆役。他的命运特别悲惨,他被人抢走,转卖了十多次,最后卖到宜阳。他给人做工,被视为牛马,有一次差点死去。不过他找算卦先生占了一卦,居然说他有王侯之命。赶巧他跟随主人到了长安,打听到当今皇后,并且是清河人,他料定必定是自己的姐姐。他找人上书窦皇后,陈述自己的身世。窦皇后禀明文帝,文帝和皇后召来窦广国亲自询问。窦广国所言一一都能对上,他还特别讲到姐姐进宫前给自己洗头,还讨来食物给自己吃。窦皇后听后拉着弟弟放声大哭,文帝为之动容。这亲算是认下了。 文帝下诏赏赐窦广国田宅,还找来窦皇后的同族兄弟,把他们都迁到长安居住。周勃、提议选拔百姓中品德高尚的长者跟兄弟做邻居,这样做的意图当然非常明显,就是试图通过优化他们的生活环境,避免他们养成仗势而骄的毛病,从根本上消除外戚专权。事实上,窦氏兄弟及后人确实没有像诸样觊觎权力。虽然窦广国被封章武侯,窦长君的儿子被封南皮侯,窦皇后的堂兄之子后来也权倾朝野,但却没有酿成外戚专权之祸。 4 文帝时候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战后的汉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窦皇后不愧是一位贤内助,她辅佐自己的丈夫,开创文景盛世,而且她还成为黄老学说的坚定信徒。文帝驾崩之后,另一位好皇帝景帝继位,窦皇后荣升为窦太后。景帝仁厚,有文帝遗风,他不仅继续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国家更加殷富,而且还实行削藩政策,平定“”。其实也非常仁厚,只是他比景帝要柔弱很多。惠帝的柔弱,给了吕后以,让吕后一步步走上专权之路。窦皇后其实也常常干预朝政,但是却远不至于专权。这一方面因为景帝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皇上,另一方面窦太后也确实不是像吕后那样醉心于权力。两种因素叠加,才没有造成窦太后专权。 窦太后对小儿子刘武非常偏爱,她认为刘武既孝顺,又有治国才能,她不止一次要求景帝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为此她还引旧例,说商朝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景帝是个孝顺皇帝,他当然会顺着母亲。一次他甚至亲口对弟弟说,将来自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窦太后因此非常开心。但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却提出异议,窦婴对景帝说,大汉从高祖就沿袭父子相传的制度,岂能传位梁王?窦太后知道后,气得都不认这个娘家侄子。不过窦婴的话提醒了景帝,最终景帝还是立为太子。 总的来说,景帝和他的母后配合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都信奉黄老,思想观念一致。景帝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富裕,其中当然有窦太后的功劳。不过景帝在思想观念上要活脱得多,他还重用儒生。有一个叫辕固生的博士,是个儒生,一次太后询问辕固生:“黄老之学博大精深,先生以为如何?”辕固生回答说:“不过是一家之言。”这句话激怒了窦太后,她命人把辕固生扔到野猪圈里,想让野猪咬死辕固生。景帝不敢违抗母命,就把一把锋利的刀子扔给辕固生,辕固生得以杀死野猪,捡回一条性命。景帝为了平复太后的愤怒,还罢了辕固生的官。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后也有残忍的一面,她也有绝对的权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她也能做出吕后做的事情来。 景帝驾崩,刘彻继位,是为武帝。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刘家数代都崇尚孝道,所以刘彻对这位老祖母绝对不敢造次。窦后依然尊崇黄老,但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汉朝经过两朝天子的励精图治,已经变得非常富裕。雄心勃勃的武帝,锐意进取,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儒学的进取精神跟他的追求,但是有老祖母在,哪个敢推行儒学主张?所以刘彻一边敬着这位老祖母,继续发展经济,一边等待时机。终于窦后驾崩,武帝的时代来临了。他摒弃黄老,独尊儒术,首先完成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后对内实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实行强硬的政策。武帝经过五十多年的治理,增强了国力,扩大了大汉的版图,使大汉成为一个伟大的帝国。 综观窦后的一生,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皇后,她辅佐文景二帝,打造出一个富裕的国家,为武帝时代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有很大的权力,却并不专断,基本能够让她辅佐的帝王施展才能。她一人辅佐了三个顶尖级的帝王,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她才不逊于吕后,道德跟吕后却有天壤之别。她甘当幕后英雄,从而辅佐甚至培养了三个伟大君王。她为黎民谋得福祉,也为娘家子孙谋得幸福安宁。从这一点来说,她更是比吕后英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