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后周太祖郭威的轶事典故 郭威和柴皇后的故事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轶事典故 这世界上叫郭威的人不计其数,但有名者却寥寥无几。

曾经有一名叫郭威的人,可谓是荣登九五至尊,享否极之位,此人便是的后周太祖郭威,今天咱们就来追忆一下这位伟人,看看郭威是如何登上后周皇位,成为后周太祖的。

郭威,出生于河北省的某家,当时历程正处于末年,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也不过几年光阴,母亲也因积劳致死,后期被远亲收养,一直到长大成人,可以说郭威的幼年时期过得是相当不如意的,早年失去父母的疼爱,小小年龄便尝遍人间辛苦。

长成后的郭威,身材魁梧,且善长于习武,后被李继韬看中,并被李继韬有意栽培,从此可以除却习武外,还能有习文的机会,整个人也变得逐渐成熟,熟知兵法之后也为郭威后期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郭威再次被看中,为刘知远势力的发展扩大做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郭威劝说刘知远登基,成为后汉之帝,在刘知远死后,郭威封遗诏成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辅助后汉新帝,当郭威的军功过高之际,便成为功高盖主之徒,被新帝猜疑,甚至被新帝派出之人刺杀,郭威被逼无奈,不得不反,成立了后世举人皆知的后周王朝,成为后周王朝的第一位,史称后周太祖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继皇帝位后,未被权势蒙蔽双眼,仍是一位贤德简朴的皇帝。

郭威和柴皇后的故事 郭威,作为一代皇帝,他的后宫有多少佳丽美人?柴皇后是如何与郭威相识,她在郭威心中占据着何种地位?郭威此生最爱的人是否就是柴皇后?且随小编去追忆,看看郭威和柴皇后的爱情之路,是如何相知、相许、相伴的。

柴后,家境殷实,父母还有点小权势,当时唐庄宗为了充实后宫,便广纳妃嫔,柴后被选中纳入宫中为妃嫔。

但唐庄宗,被人刺杀致死,带兵攻入平定叛乱,将唐庄宗身边的宫女、妃嫔遣散出宫,各自自谋生路去了。

柴后,虽然曾经是唐庄宗的名义上的妃嫔,但实际上因入宫时日较短,并未被庄宗宠幸,还是一位清清白白的女儿身。

回到家里的柴后,在一次偶遇中看见了郭威,认为此人不凡,不顾父母的反对,背离家庭也坚持要嫁与郭威,成为了郭威的正妻。

郭威年少时,家中贫困,家庭度日几乎全赖柴后的操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柴后将郭威在生活照顾的十分之好。

且柴后对于郭威的重用并不仅仅限于生活,更延伸到了朝堂之上。

郭威之所以被刘知远倚重,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因为柴后的辅助。

柴后毕竟是大家闺秀的出身,且在宫廷中生活过一段时日,所以对于朝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每当郭威两难时,便能指点一二,为郭威分忧解难。

当郭威登基之时,柴后早已仙逝,但郭威仍旧让她称后,并且是他唯一的皇后,可见郭威对柴后的感情之深厚,郭威和柴皇后的爱情也令无数人感动。

揭秘郭威的儿子是谁 郭威,后周太祖皇帝。

作为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儿子有几个?他们分别的际遇如何?在郭威死后,郭威的儿子中哪一个继承了他的大统,成为了新一代的后周皇帝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众所周知,郭威的正妻乃是唐庄宗之妃嫔,自从柴氏嫁与郭威为妻后,一心襄助夫君,郭威的仕途之路也的确是越走越顺当,官也是越当越大。

郭威对待柴氏,也是极尽夫妻之恩爱,极为看中这位妻子,郭威此生只有这一位正妻,柴氏也替郭威繁衍了后代,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且替郭威收养了一个儿子,那便是柴荣。

柴荣年长,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军功无数。

在汉隐帝继位后,一代天子一朝臣,在隐帝之父刘知远眼中极为出色,有能力的郭威,却变成了隐帝的眼中钉、,欲将郭威除之而后快,当隐帝心生杀机之时,便将朝中郭威的妻子柴氏、儿子郭侗、郭信三人一并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柴荣的稚子。

郭威年长,他一生仅有的子嗣全部被汉隐帝给,心中之恨自然无法言喻,后期揭竿而起,自立门派,成为了后的第一位皇帝,但奈何年事已高,随纳妃但也不可能再有子嗣,只有柴荣这一位养子。

柴荣虽为养子,但对郭威却是极其孝顺的,并且文韬武略,无一不通,在军中也立下军威,战功赫赫,郭威死后,皇位自然传承给了柴荣,柴荣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郭威的期望,成为了一位亲政爱民的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简介 建立了宋朝,大宋第一位帝王

宋太祖(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人物生平 赵匡胤,河南洛阳人。出身军人家庭,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高祖赵朓,祖父赵敬。父赵弘殷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宋李焘《续长编》卷十六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交出兵权的故事。这就是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事,历来的史学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广泛流传。 但也有学者经过考证,对这件事下了这样的评价:故事性强、子虚乌有。从这之后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人物功绩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另外一次就是,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后的重要人物。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重文轻武是为了防止黄袍加身再次上演

人都说大是文人的。一切的幸福,源自于重文轻武。当年太祖以武力夺取后周天下,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太祖,并且从制度上压制武将,抬高文臣。于是重文轻武,遂成两宋风气。不过,宋太祖真的是重文轻武吗?在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祖幸朱雀门,赵韩王从。上指门额问曰:“何不祇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上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网络配图 宋太祖有一天驾临朱雀门,当时随从。当时大门上的匾额写的是“朱雀之门”,太祖说:“为什么不只写朱雀门呢,加个之字有什么用处?”赵普回答:“之字是语助(缓解语气的用处)啊。”太祖一听笑了,说:“之乎者也什么的,能够帮助什么呢?”太祖非常人,赵普也并非寻常文士。本来,两人说起门额,不过是生活琐事不值一提。可是,在赵普回答时,或许还只是就事论事,而太祖反驳则有所指了。确实,在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赵匡胤看来,文人的那些之乎者也,根本就没什么用。在那个乱世,在建立大宋之初,那都要以武力定天下。世人都说赵匡胤武功了得,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赵匡胤个人技艺当然不可能完成那样的宏图伟业,是赵匡胤过人的勇武和过段的决策,使得赵匡胤在那个乱世诸多王侯中脱颖而出,建立四百年大宋王朝。 不过,赵匡胤又绝非寻常武夫。在赵匡胤的心中,看重武力而鄙视文事,可是在表面上却恰恰相反。宋人笔记《国老谈苑》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情。太祖尝曲宴,翰林学士王著乘醉喧哗,太祖以前朝学士,优容之,令扶以出。著不肯出,即移近屏风,掩袂痛哭,左右拽之而去。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宫门大恸,思念世宗。”太祖曰:“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谙。况一书生哭世宗,何能为也。”有一次,宋太祖举行宴会,当时有个翰林学士叫做王著的喝了点酒就撒酒疯。网络配图宋太祖看了也没多说,只是让人把王著搀扶除去。没想到王著这人一点不识相,死缠烂打不肯出去。侍卫们一边一个架着王著,到了屏风附近,王著竟然大哭。一些官员怕事情闹大,连忙过来帮忙把王著拉出大殿。没想到第二天还有人在朝堂上禀奏:“王著在宫门前大哭,明显是思念啊。”宋太祖听了,简单回复:“王著只是一个酒鬼,一向就在周世宗手下,我很了解。何况,就算是有个书生,为世宗而哭,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宋太祖确实有王者的气度。当王著撒酒疯时,宋太祖就已经看出王著的用意。但是王著和他本人一样是前朝旧臣,都曾经受到周世宗的恩惠。虽然太祖即位多年,可是,朝中大臣打半也曾在周世宗手下为臣,公然斥责就无疑是责骂所有那些归顺自己的降臣。于是赵匡胤抢先让人拉走王著。等到有人打小报告的时候,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时,太祖说文人无用,其实正帮助了王著,洗刷了王著思念世宗,意图谋反的大罪。 后来,其他各个王国陆续被大宋消灭,宋太祖积极筹备征伐南唐。江南的才子徐铉代表南唐国主李煜前往宋朝和谈。拜见宋太祖后,徐铉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如地,陛下如天;李煜如子,陛下如父。天乃能盖地,父乃能庇子。”徐铉表示,南唐国主李煜一向恭敬的侍奉大宋王朝,在即位之初,就自贬身份,自称为国主,对大宋称臣,多年以来情如父子,并没有什么亏欠的。宋太祖出兵讨伐是师出无名!可是宋太祖反驳说:““既是父子,如何两处吃饭?”赵匡胤没有什么学问,但是却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马上进行反击,并且语意通俗,却杀伤力很大。确实,李煜所谓的父子情谊,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赵匡胤从来不信,而李煜也哪里会相信。如果是真父子,为什么在两个地方吃饭呢?既然只是并非真父子,那又何必来那么多客套,大家兵戎相见好了。网络配图 宋太祖这样回答,并非单纯炫耀武力,当时除了北汉,只剩下南唐和吴越。而吴越只是东南小国,已经答应配合大宋出兵南唐,一旦南唐消灭,吴越自然不战而降。在当时,已经不必再和南唐敷衍应付。于是宋太祖一下子就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让习惯了迂回客套的徐铉很是震惊。于是,宋太祖究竟是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时期,来定位赵匡胤不同的态度。在五代时期,在宋太祖打天下的时期,宋太祖看重武功,在天下坐稳之后,为了消除,武将坐大的隐患,宋太祖刻意打压武将势力。宋太祖的本心,是很轻视文人、文事的,但是为了天下计,宋太祖也会以掩人耳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