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女皇武则天重用狄仁杰 他为什么却恩将仇报?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和娄师德同为武周宰相,狄仁杰经常排挤娄师德,这事被看在了眼里,一天武则天把狄仁杰叫住,问他,我为何会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

狄仁杰说,因为我文章写得好,考试成绩好,比别人优秀,是个人才啊。

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沉默良久,她说,其实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你是那颗葱,你之所以能够进了我的法眼,完全是娄师德的功劳。

说完命左右取出一筐文件,里面有几十张推荐表,全是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

网络配图 狄仁杰看了之后,非常害怕,赶紧跟武则天谢罪。

武则天也不怪他,安慰了几句把他打发走了。

狄仁杰出去后跟人说,我根本没想到娄公的涵养竟然如此身后,他推荐我上位,但是从来不提此事,也没有显露出一点骄矜的脸色。

甩我几条街。

娄师德生性宽厚。

曾与李昭德一同上朝,因身体肥胖,行走缓慢。

李昭德多次停下等他,他还是赶不上来。

李昭德不禁生气地骂道:“你这个乡巴佬!”娄师德笑道:“师德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娄师德巡视并州,在驿馆与下属一同吃饭。

他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便把驿长叫来,责备道:“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来待客?”驿长惶恐的道:“一时没那么多浙米,只好给您的下属吃粗食,死罪。

”娄师德道:“是我们来的太仓促,导致你来不及准备。

”然后把自己的吃食也换成粗食。

娄师德巡察屯田,部下随从人员已先起程,他因有足疾,便坐在光政门外的横木上等人牵马来。

这时,有一个县令不知他的身份,自我介绍一番后,便与他一同坐在横木上。

县令手下看见,连忙告诉县令:“这是纳言。

”县令大惊,口称死罪。

娄师德道:“你因为不认识我才和我同坐,法律没规定这也是死罪。

”网络配图 娄师德到灵州,在驿馆吃完饭准备离去,手下判官道:“我们连水也没喝上呢,根本没人答理。

”娄师德便把驿长叫来,责问道:“判官与纳言有何区别,你竟敢不理他?拿板子来。

”驿长连忙叩头请罪,娄师德又道:“我本想打你一顿,但我这个大使打你这个小小的驿长,传出去对我名声不好。

告诉你的上官吧,你小命又难保。

算了,我饶了你。

”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

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我替你出气了。

” 其实狄仁杰也并非心胸狭窄之徒。

有一次武则天问他,你想知道有谁告你的黑状吗。

狄仁杰说,如果您认为我有错,那么我改正。

如果您认为我没错,那是我的幸运。

所以我不想知道谁在告我黑状。

如果我不知道,我们还是好朋友。

我不想失去一个好朋友,所以我选择不知道。

则天深加叹异。

狄仁杰早年被贬官时,路经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结果被开封县令霍献可勒令当日离境。

狄仁杰贬谪彭泽时,霍献可已为御史,又当庭叩首苦谏,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

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却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可见狄仁杰和娄师德都是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而狄仁杰之所以排挤娄师德,只能说二人在工作上有矛盾,而非私人恩怨。

网络配图 狄仁杰做事,认真负责,嫉恶如仇,凡事力求精准。

属于技术流,所以后世以神探的名义将他流传。

但是娄师德却属于无为而治的政治家,抓大放小,凡事讲求效果而不注重细节,属于高明的管理者。

而做技术的和做管理的在一起工作,难免会出现好多做事方法的不同。

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心系大唐,为国为民。

所以狄仁杰才会对娄师德敬佩有加,娄师德也对狄仁杰百般宽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通过杀死自己亲生女儿来争宠?

一直以来,“为夺取后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那么,“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有无其事呢?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则天的历述中,“武剥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从简至繁的记录变迁 大约在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开始的记载是很简单的,《唐会要》卷三“天后”条下是如此记载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当时的武则天是昭仪,属于九嫔之首。这是她跟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李弘。 网络配图 根据《唐会要》的这个记载,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实夭折,因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称作“暴卒”。武则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义的诉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自己的情敌王皇后。高宗看来是受到了武则天的影响,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会要》一书,虽然是北宋编辑的,但是吸纳了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时期崔铉的《续会要》,所以保存国史资料比较多,向来为学者所重。这里的记录,也相对稳重。当时,王皇后联合与武则天斗法,武则天悲情主义的战斗技巧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毕竟是母亲丧女,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见受伤的母亲,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涌。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日”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其中,后一件事是指武则天残酷对待失败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绝襁褓之儿”,可能就是指扼杀亲生女儿的事。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确凿证据女儿,推测起来大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是不能落实,只好用这种更具有个人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旧唐书》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在这里,公主之死的过程详细而生动。 《》的记载,直接继承了《新唐书》,文字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佯欢笑,发被观之,女己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仔细比较,《资治通鉴》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书》。皇后看望新生公主,离开以后,武则天偷偷杀掉公主,然后伪装现场。唐高宗到场,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于是皇帝开始产生废立皇后的念头。以上基本情节,两书都是相同的,而且细节越发生动详细。 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宫廷秘史就符合了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王皇后在武则天入宫前已失宠 网络配图 现在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对于王皇后地位的危机,多强调是小公主之死带来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唐高宗从此开始有了废后的念头。其实,王皇后的危机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的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爽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爽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爽与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网络配图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壬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 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如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宫佳丽三千唐高宗李治为什么痴恋继母武则天?

《传奇》热播的时候很多网友吐槽:好好的一代女皇传奇怎么成了主角光环bling bling 的玛丽苏神剧。换个角度想,一代帝王,不顾世俗伦理常纲,不怕千万人阻挡,将已经出家当尼姑的继母接回宫中,给她锦衣玉食,给她皇后宝座,给她权力,然后这个女主有颜值有智慧有手腕,一路开挂,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超级玛丽苏都写不出的爆款剧情,加上对的痴恋,确实很像玛丽苏言情文里的男主人设,也难怪编剧忍不住把《》剧情往玛丽苏方向引了。网络配图 李治有多爱武则天呢?李治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之后,共养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四个男孩全都当过太子。这之后李治再也没有同其他女人生过孩子,当然中间也是开了小差,跟母女有过一腿,作为一代帝王来说,已经是十分专情了。 很多人不理解,后宫佳丽三千,为什么李治对自己的继母爱得死去活来? 首先,武则天颜值高。这毋庸置疑,不然武则天也不会被唐太宗看中,被封为才人。武则天由于其特殊身份,在史书上老被泼脏水,被妖魔化,关于她长相的描述参差不齐。有个相对靠谱的说法,武则天认为与她最像,“则天以为类己”,史书对太平公主相貌有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她体态丰腴,脸蛋很饱满,额头也比较宽,很符合的审美标准,武则天大概也是这类美人。 其次,武则天的性格极具魅力,御姐控李治就好她这口。据说在唐太宗时期,西域进贡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驯服。李世民问:论如何驯服一匹烈马?在所有人都一脸懵逼,故作沉思状时,武媚娘答得干脆利落:“铁链+匕首,烈马不听话,就用铁链抽它,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削它”,这回答让李世民出乎意料,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对武媚娘的气魄赞赏不已,呵,这样英姿飒爽的姑娘。网络配图 据说李治与武则天定情,是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两人眉来眼去有一阵子,那天李治照常来探望李世民,中途去上了个厕所,上完厕所后,武则天端着金盆,盛水给李治洗手,一副娇滴滴风情万种的样子。李治心中一荡,吟诗俩句投石问路:“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武则天才思敏捷,心领神会了双关语,马上回吟道:“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两人算是正式勾搭上了。 李治是个文艺青年,平时喜欢写写书法,陶冶情操。武则天还是才人的时候,为了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她的书法与诗歌都有很高的造诣。后来做尼姑武则天曾给李治写了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的大意是说: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李治是一个温柔多情、有浪漫气质的青年,像武则天那样坚强的姑娘,为自己流眼泪,这对李治来说杀伤力太强,心被彻底俘虏了。网络配图 李治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后,武则天对李治很体贴,“巧慧,多权数”,治理国家是个头疼的事,有了武则天协助,李治有了个出谋划策可以依赖的人,李治称其“胜于上”。武则天一边又辅佐李治与前朝老臣们斗智斗勇,清除了朝中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外戚势力(以、褚遂良等人为代表),延续了的繁荣。有个贤内助但没有让李治感觉到被压制,武则天分寸把握得很好。李治后期重病,不仅让武则天与他二圣临朝,甚至还让武则天摄政,但是被大臣反驳回去,直到死前命太子继位时还说重大事情可让武则天抉择,这是VVVIP才能有的待遇。总的来说,李治对武则天的爱,不是庸君对奸妃居高临下的宠幸,而是对她性格的喜欢,对她能力的认可和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