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一代名臣、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宠宦的故事,虽流传甚广,但知道其中内幕和具体细节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作者最近在事发地山东济南和泰安等地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了此文。
八年(1869年)七月初,安德海的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一路上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讨好安德海一伙。

安德海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
七月二十日,太平船驶入山东境内,抵鲁北古城德州,安德海令船靠岸,说明天是他生日,要在船上庆寿,差人们就忙了起来。
次日挂起了他从宫中带出来的龙袍,船舱中并排放两把太师椅,一把摆着龙袍和翡翠朝珠一挂,一把坐着安德海。
船上娈男妙女都给他磕头拜寿。
尔后,的女戏子给安德海演了“八音联欢”,十分热闹。
运河两岸看热闹的百聚越多,河堤上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两道人墙。
只见此船头插一面三角形、镶牙边的旗子,旗中绘有一太阳,太阳中间一只三足乌鸦。
船两旁挂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另一面是“采办龙袍”,还有迎风招展的龙凤彩旗多面。
安德海大开酒宴,过了最得意的一个生日。
安德海在德州停船庆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时轰动德州城。
德州知州叫赵新,字晴岚,天津人,癸卯举人,曾任长清县知县,政绩显著,同治四年调补德州知州。
网络配图 钦差过境怎没接到“明降谕旨”呢(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差人下船买东西也没出示“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
赵新心中十分纳闷,便带上差人来到城西侧的堤岸察看,见船已出了德州地界,赵新便返回州衙。
赵新召集幕僚商议,问众人那日中三足乌鸦小旗是何意。
幕僚们回答不出来。
赵知州说典故出自《》的《司马传》。
文曰:“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安德海挂此旗的意思是暗示人们他是奉西的懿旨。
赵新随后带两名心腹随从,主仆三人骑快马直奔济南,到山东巡抚衙门(该衙门是明洪武年间齐王府)递上了手本,通报德州知州有要事拜见抚台大人。
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把赵新让到西花厅叙谈。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州(今织金)人,字雅璜,咸丰进士,1867年升山东巡抚,是一位刚正激烈、、、不喜趋奉的好官。
他对安德海凭西太后之宠,种种不法,早已心中不满。
接到德州知州赵新的禀报后,便立召抚院幕僚商议,决定一面拟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动用紧急公文,派快马分别下令东昌(今聊城)知府程绳武,驻东昌总兵王心安,济宁知州王锡麟,泰安知县何毓福及沿河各县,对安德海一伙跟踪准备缉拿。
此时,安德海船已行至临清,因河水浅无法前行,他便让人雇用20余辆大车,浩浩荡荡沿大道到了聊城。
后又折道东行,直奔泰安,夜宿义兴客栈。
聊城知府程绳武、总兵王心安来到泰安县知县何毓福府上,商量怎样捉拿安德海一伙。
泰安知县何毓福,字松亭,汉军镶红旗人。
他在京内任监察御史时,曾因参奏安德海而被安陷害入狱。
后因证据不足,又因何的母亲是同治的乳娘,才得以释放,贬为泰安七品县令。
何知县是跛脚,据说是当时受刑所致,所以何毓福痛恨安德海。
他安排泰安参将姚绍修,率领泰安营士兵,把义兴客栈包围起来。
何知县同守备魁带领马快、东西两班和补班(外班)冲进客店,很快就把安德海随员逮了,结果不见安德海,何知县和守备刘英魁命士兵严加搜查。
店内灯笼火把一片通明,屋内外、厕所、马棚全搜遍了,还是没有。
何知县又命士兵屋内院内仔细搜查,最后终于在院内水井中发现了他。

原来他听到动静,见事不妙,自己便带着部分从皇宫盗出来和沿途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等,进后院把它藏进水井里。
士兵发现后,很快把他捉住。
何毓福命人将井里藏的东西打捞上来,连人带东西连夜解省。
王总兵等带骑兵夹车护卫,天明抵达济南,安德海被押交抚院。
丁宝桢命抚标中军绪承参将、臬司潘蔚,把安德海寄押在历城监狱。
网络配图 安德海是慈禧手下红得发紫的一个权监,何以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捉住?事情总是有前因后果的。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安德海为讨好慈禧伤人太众。
二是受宠忘形有恃无恐。
有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叩见,不慎顶戴失落。
那时服装不整或佩戴有缺,为之不仪,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当时,慈禧并没吭声怪罪。
安德海却站在一旁,装腔作势地大声说:“丁宝桢,你好大胆,竟敢在面前失仪,你还要脑袋不?”丁宝桢赶紧捡冠准备戴上时,安德海走近脚一抬把丁宝桢的顶戴踢滚到一旁。
三是权欲熏心利令智昏。
四是最要命的一点。
他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宠后,连同治也不放在眼里,表现十分傲慢,处处事事找小皇上的茬,因此恨透了安德海。
载淳还在当大阿哥时,就曾因安德海插话接舌,当着慈禧的面大发雷霆,让安德海掌嘴一百。
慈禧虽然不大高兴,但为了维护皇子的尊严,也未加阻挡。
咸丰死后,6岁的载淳就问:“我当皇上,能说杀谁就杀谁吗?”贴身问要杀谁,载淳在其手上写了“小安子”。
时机终于来了。
同治得知安德海想出京为他置办龙袍,于是灵机一动,来了个“我不管那闲事”。
这时宫廷上下都知安德海是要找死,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劝阻。
安德海离京,载淳立即到长春宫绥寿殿去找太后商量。
慈安早知载淳有除掉安德海之意,同时也认为安的确是一大祸害,如不除掉。
但如何除掉他,确实费了一番心计:安德海离京期间,必有折子奏来,只要慈禧不知,事情就好办。
于是慈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以慈禧近日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看奏折,学习处理政事。
慈禧也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
这样一来,就有了剪除安德海的良机。
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
开始安德海傲然兀立,满不在乎不开口。
丁便大声喝问:“安德海就是你吗?”安德海说:“丁宝桢,你连安老爷都不认得,做什么混账抚台?”这时,王心安伸手在安德海头上使劲一按,来了个“泰山压顶”。
安德海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他才说是奉西太后懿旨出京。
可地方既没见到明发上谕,安德海手中又没有奉准出京的勘合,当然丁宝桢不认可。
安德海恼羞成怒,轻蔑地冷笑道:“丁大人,你想把我怎样?难道还要杀我不成?”丁宝桢厉声斥道:“你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还有小旗子上那玩意儿;你一路招摇,惊扰地方,不要说是假冒钦差,就算果有其事,凌迟处死,亦不为过。
”安德海这才软下来,求丁大人高抬贵手,放他一马。
丁宝桢为稳妥起见,先把安德海等人押历城县,并马上修书一封奏明皇上,等候朝旨。

载淳终于盼来了丁宝桢关于安德海的折子。
他瞒着慈禧立即召见了恭亲王奕和内务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关大臣,决定让恭亲王马上赶到军机处,命军机大臣宝望执笔拟密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旨曰:“览奏曷胜骇异,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处,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速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太监严密查拿。
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
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
如该太监闻讯折回直境,或潜往河南、江苏等地,即著等饬属一体拿来正法。
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倘有疏纵,唯该督抚是问。
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
钦此。
”载淳安排好一切,怕皇额娘闻讯生出变故,特别叮嘱,廷寄明天晚上一定得递到。
兵部驿使接旨后,以六百里加急递往山东。
网络配图 却说泰安在捉拿安德海时,因有几个随从上街玩耍,漏网后连夜跑回北京,后由李莲英将情况禀告了慈禧。
所以,皇上的圣旨未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就先到了济南。
何毓福等人建议丁抚台接旨不开读,因为内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执行,便有欺君之罪;如开读,放回了安德海等于,将来我们谁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按规定办没错,太后的懿旨应隆重开读,先供奉起来,建皇亭接懿旨才行。
于是,在院东建皇亭。
以争取时间等候皇上圣旨的到来。
慈禧得知安德海泰安被捉和他家被抄的消息后,非常生气,派人召见皇帝。
慈禧得知是乘她有病而发难,。
皇帝同治虽心中十分紧张和害怕,却强自镇静,从容地说:“安德海在外边,;丁宝桢上了折子,怕皇额娘气得病更重了,不敢让皇额娘知道。
”慈禧看了折子,问清了“日中三足乌”的意思,更加生气,便问明如何处置。
当她得知要就地正法,觉得惋惜心疼。
心想,反正我的懿旨比皇上下得早,也许能保他一命,所以,慈禧就没有再追究。
第二天晚上,廷寄到了正在焦灼等待的丁宝桢手中。
丁宝桢命臬司潘蔚立即批了斩标,由抚标中军绪承监斩。
历城知县即刻命人到狱中将安德海提到巡抚衙门,验明正身,几个戈什哈(满语亲兵)架着被绑的安德海来到西刑场。
这时号筒吹响,刽子手一挥,安德海这颗罪恶累累的脑袋便滚落在地上。
事后,慈禧考虑反正安德海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活。
建皇亭接懿旨形式是尊重她;安德海出京犯了大清律,一路僭越无度罪不可赦;丁、何等人奉旨杀安德海名正言顺。
不能为了一个奴才,怪罪皇上和大臣。
心中虽有不满,但事到如今,也只有这样了,所以再也没有过问。
丁宝桢、何毓福等官员杀安为民除害,朝野赞许,闻名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称吴王:真正拥有平天下的实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自武昌沿长江东下,入赣江包围洪都,以报前仇。七月,自率水师二十万,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两军相遇康郎山。陈友谅遣骁将张定边正在围攻朱元璋,忽然被一支箭射中额头,射箭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将。常遇春和俞通海及时赶来,帮朱元璋解围。张定边身负重伤不得不撤退。这时,江水忽然涨潮,把朱元璋的船托得老高,帮他杀出重围。双方一场激战,不知不觉已到日落时分,朱元璋鸣金收兵,并和一同商议。朱元璋说:“我当初让守金陵是为了防止张士诚偷袭,眼下强敌未退,你快些赶回去替他守城,让他过来和我一起商议军机!” 刘伯温正在路上时,陈友谅又前来挑衅。朱元璋只好派兵迎敌,可不知怎么的,派出去的部队大多战败而归。正当朱元璋恼羞成怒时,郭兴进言说:“敌舰高大,我们的小船肯定不是对手,目前只有使用火攻!”可朱元璋说,前些时候用的火攻也没见什么成效。这时,刘伯温刚好乘船抵达,他向朱元璋举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张景和,曾经预言过朱元璋必将大有作为;一个是僧侣周颠,,卓识远见,是刘伯温的良师益友。朱元璋盼来了军师又添两位高人,禁不住,立即向刘伯温请教对策。刘伯温吩咐朱元璋暂且退兵,然后使用火攻。朱元璋说:“不少人都提议用火攻,但是陈友谅的船那么多,风势又不稳定,怎么烧得完呢?”这时铁冠道人张景和忽然大笑起来:“你是天子下凡,有神灵护佑,还担心没有大风相助么?”朱元璋追问何时有风,周颠忽然插话说:“今天黄昏就有东北风。”朱元璋觉得两位高人神机妙算,便又追问陈友谅的下场和自己的前景,周颠说:“陈友谅无缘的宝座,而你固然有灾星临头,但定有贵人相助,不必多虑。”听闻此话,朱元璋心中有了底气,于是吩咐刘伯温跟随自己前去破敌。 到了傍晚,江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陈友谅正率领士兵巡逻,忽然远远望见江中驶来七艘小船,满载着士兵,于是连忙下令弓箭手射击。可这些士兵仿佛不怕利箭,依然屹立不倒。陈友谅急忙派人登船前去杀敌,走近一看,才发现船上坐的只是一群稻草人。此时,潜藏在船下的勇士,突然点着了船里的硫磺和火药。风助火势,陈友谅的大船纷纷起火,此时,常遇春也带兵杀来,急得陈友谅不知所措。浓烟滚滚,四处弥漫,再怎么勇猛的将士,也敌不过烟雾带来的窒息,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和陈友贵先后死于大火。眼看大势已去,陈友谅只好狼狈而逃。 陈友谅逃了一阵,越想越气,决定第二天,他发现朱元璋所乘的船桅杆是白色的,于是吩咐手下只要看见白色桅杆的船就发起攻击。可第二天陈友谅赶到前线一看,发现所有敌船的桅杆都是白色,情急之下,陈友谅下令军队全力猛攻。此时,朱元璋镇定自如地在船上指挥战斗,突然刘伯温让朱元璋赶紧换船。朱元璋刚登上另一艘船,只听身后一声巨响,原来的船就被炮弹击得粉碎,瞬间沉没。刘伯温高兴地说:“灾星已经过了,主公尽请放心!”陈友谅听到巨响,以为朱元璋被炮轰死了,便下令退兵。 朱元璋哪里肯让陈友谅地撤退,他命令廖永忠和俞通海驾驶六只小船,悄悄地靠近了陈友谅的战船。小船里的将士飞速地登上了大船,顿时杀声震天,浓烟四起。一面是敌人突袭,一面是大火包围,陈友谅的士兵大多死于非命。陈友谅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在张定边的协助下再次逃走。朱元璋追到了罂子口,见水面狭窄,不便深入,所以决定暂时撤军。此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借机羞辱陈友谅闭门不出,。 恰好此时,陈友谅的两位将军前来投降,可见陈友谅已经是众叛亲离。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不遵守交战规则,任意屠杀俘虏时,顿时变得异常气愤,可他很快就控制住了情绪,再次提笔给陈友谅写信,信中说:天下英雄,就数你我二人,可你为何度量如此狭小,要滥杀我的将士?你的领地已被我占领,就算你侥幸逃脱,也不是长久之计,你好好考虑吧,否则后果自负。 陈友谅看过信件,置之不理,依然往洪都运送粮草,可偏偏又被朱文正半路截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过了几天,陈友谅再次集结残兵败将与朱元璋一决雌雄,可他既不得天时也不得地利,只剩大败一条路可走。陈友谅兵败如山倒,最后只有带着张定边一人出逃。朱元璋追了好一阵,忽然遇上了在江面上划船高歌的铁冠道人张景和,朱元璋赶紧询问:“张道人!你怎么还有闲心在这里消遣啊?”张景和说:“陈友谅都死了,我为什么不能消遣?”朱元璋不信,张景和大笑起来:“你是皇帝,我是道士,我和你打赌,拿脑袋做赌注如何?”正当此时,忽然有人前来报信,说陈友谅被箭射穿了脑袋死于江中,这果然应验了张景和的预言。这是至正二十三年八月的事。这月,朱元璋改洪都府为南昌府。 朱元璋追剿陈友谅的残部,抓获了他的妃子阇氏和长子陈善。第二天,陈荣带领五万人前来投降,再次证实了陈友谅战死的消息,他的尸首则被张定边和小儿子陈理带到武昌去了。陈友谅称帝才四年,死的时候不过四十四岁,可谓是,命比纸薄。 朱元璋高奏凯歌,荣归应天府,他封赏了有功的将士,大摆宴席,金陵城内顿时歌舞升平。此后,朱元璋觉得阇氏虽然是陈友谅的妃子,但她毕竟有几分可怜,于是纳她为妾。 大军修养了几个月,朱元璋派常遇春带兵围攻武昌。第二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一月一日,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封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刘伯温为太史令,常遇春和俞通海做了平章政事。又过了几个月,朱元璋还没有听到攻下武昌的喜讯,便决定亲自前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的兴衰灭亡:末代君主商纣太喜欢折腾致亡国
据记载,最后一个王叫,是传说中的著名暴君,荒淫无度,,估计比萨达姆、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起兵,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朝宣告灭亡。 网络配图 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这个朝代爱迁都 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①3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嘛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但咱们的母亲脾气不太好,老放水淹孩儿们。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她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从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来交接权力,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就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应该是这么轮。 网络配图 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因此,王室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做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 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八次,都城则至少迁了五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呛,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 纣王很有干坏事的天赋 殷商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昏王,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是可以当反义词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也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 网络配图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造谥法,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都在用这个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几个字里找,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残义损善曰纣。 谥号一般分成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像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为数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