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元朝第一人”许衡: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

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

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

幼有异质 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来叫“阳缓里”。

据当地村民讲,嘉定年间,中原一带,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奔逃。

公元1208年,从河南沁阳县逃来一对年轻夫妇,落户到“阳缓里”村。

次年,许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仲平。

仲平幼时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

仲平五六岁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里纠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象。

仲平特别喜欢天象,传到村里有学问的人那里,大家都说:“这孩子真灵气,有点像时的大科学家张衡。

”于是,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为了激励仲平,他的父母便给他改名叫许衡。

许衡从小就。

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

”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

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

”辞馆而去。

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

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

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

由于许衡勤学苦读,加之天资聪明,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并曾与窦默等人一起讲程颐、朱熹的理学,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义不食梨 传诵千载“让梨”的故事,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

据《元史》记载:一个夏季,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口渴得十分厉害,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长得正好。

同行的人于是争相摘梨、以解口渴。

但唯独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

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动乱平定后,许衡来往在河、洛之间,从聊城姚枢那里得到落和新安书,受益匪浅。

不久就住在苏门山(今新乡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互相切磋,研究学问。

凡是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食货、水利等,无所不讲,慨然以传播道义为己任。

曾对人说:“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纲常。

如果官府不承担这种责任,那么我们就要承担。

” 于是,凡是婚丧嫁娶,一定依据礼仪来引导乡邻,人们竞相前来学习。

家庭贫困,自食其力,粟米熟时就吃,粟米不熟时就糠核菜茄,,读书声声如金石传出窗外。

有了余财,就分给族人及贫穷的学生。

别人有所赠予,哪怕一分一毫,也决不接受。

姚枢被招入京城,把雪斋让给许衡居住,许衡拒不接受,下令留守的人自找住处。

庭院中水果熟透坠地,小孩子从那里过也目不斜视,连他家里人也教化成这样。

五请许衡出山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授为国子祭酒。

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

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

至元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

许衡闻命即赴,任中书省议事。

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提出“立国必行汉法,为政必因先王之道”,得到世族嘉奖采纳。

四年,告病还。

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多“尊用汉法”。

七年,授中书左丞。

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用平章政事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

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

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的弟子王梓、伟等12人来京城伴读,为斋长。

又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让蒙古弟子们既学古书又习礼仪、会算术,使他们懂得“为人生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位至卿相,为一代名臣”。

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

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

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

许衡与郭守敬研制出仪象圭表,在全国设置了二十七所观测台。

经过数年实际观测,于至元十七年(1230年),编成新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上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

《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十七年(1280年)六月,授时历成,许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在祖籍(今焦作中站区李封村)。

大德元年(1297年),谥文正。

至大二年(1309年),封魏国公。

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下诏祀庙廷。

延佑元年(1314年),仁宗又下诏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满足开支,名为“鲁斋书院”。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忽必烈继位后为五进五出),躬耕桑农。

”新郑市志办靳录说。

许衡作古后,被后人誉为“一人”。

听说许衡,新郑“阳缓里”的男女老少都悲痛万分,三天三夜哭声不绝。

为了纪念许衡,“阳缓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

后来,村民们还为许衡立了“许鲁斋故里”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启是明朝的第一流诗人,为什么会被张简抢了风头?

末年,天下大乱,割据吴中的虽是贩私盐出身,却也是一个文学青年,热衷笔墨,雅爱词章,很喜欢扎在文人堆里,箕坐饮酒,唱和啸歌。张士诚专程征聘江南大才子为咨议参军,主持文事。很快,饶介的周围聚集了高、王彝、等一大批诗人(即文学史上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子”)。因为声气相投、志同道合,饶介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于是就有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大奖赛。 大江南北,报名响应,应征作品,纷至沓来,成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张士诚是个好热闹的人,最怕冷冷清清;饶介是个大气派的人,最怕抠抠吮吮。于是,政府出钱,官员染指,文人插手。诗这个东西,说到底不过神马浮云,但钱这个东西,却不是水中之月。那些日子里的苏州城,成为诗的世界,也成为钱的世界。 连后来官修的《明史》都记载了这次大奖赛:“饶介……尝集大名士,赋《醉樵歌》,张简诗第一,赠黄金一饼,高启次之,白金(即银)三斤,次杨基,犹赠一镒。”现在已弄不清楚当时的评奖有无猫腻,但一、二等奖的奖金相差之悬殊,令人匪夷所思。张简的“黄金一饼”,约合现在的人民币644400元,而高启的“白金三斤”,仅为人民币14400元。64万对1万,要是放在当下的网络环境里,不知该有多少网民奋起“拍砖”? 张简的《醉樵歌》,写得很气势磅礴,但读得出来,这是一首为饶介量身定做的诗,或许这就是他高置榜首的原因吧。但中国人都知道,在文学史上,得到二等奖的高启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第一流诗人。 因此,文学奖对文学的本质而言,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文学的优劣,作家的高低,只有时间,而且是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龙”频繁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吸舟二十余艘、口吐火,目如炬,正德年间频现“龙”之异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龙在中华文化圈一直处于比较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龙文化也是极具特色,中国的龙崇拜在世界上最为久远,而且经久不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龙文化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本源,龙通常在民间以正义的形象出现,几乎活跃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因如此,上至天子下达百姓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根据史书记载,“龙”在明朝正德年间频频出现,而且多以异像出现。诸如正德七年六月、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曾出现异龙现象,“或口吐火,目如炬……吸舟二十余艘,并舟人空中坠地”,或“有物如猪头,其色正绿,堕于上前”等等,几乎都是以一种不祥之兆出现。现在我们知道,“龙”只是以一种图腾象征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龙”这种生物,那么“龙”频频出现在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石雕龙柱 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据《明史》记载,明朝自正统年间以来,国势逐渐衰落,而皇帝又只顾嬉戏游乐,不顾政事,以至于朝纲紊乱。虽然至王朝危亡,但是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天象,而正德年间天象频频出现异像,或许就是朝中官员以及民间百姓故意编纂,由此对皇帝起到警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