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玉树后庭花》是的亡国之音?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陈叔宝这个名字,应该也有不少人是比较熟悉的了,在语文课本上面曾经有过一首诗,里面提到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就是陈叔宝所作,而这首诗却有一个含义,那就是亡国之诗。

陈叔宝在做期间,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最终成了俘虏,陈国也就此亡国,他还有一个称呼是,而他还有一个,就和的“炀”是一样的,可见,陈叔宝在历史上的评价真的是非常差的了。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陈宣帝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
陈朝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
太建元年(569年),被立为皇太子。
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
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
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
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陈叔宝,生于公元553年,字元秀,小字为黄奴。
他是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陈后主。
他是陈宣帝陈顼的的长子,母亲是陈顼的皇后柳敬言。
他于582年至589年在位,一共做了七年的皇帝。
陈叔宝在位期间,生活奢靡,整日只知和后宫妃嫔享乐游玩,完全不理朝政。
而当隋朝南下攻打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庇佑,不会有事。
结果在589年的时候被隋君攻入都城建康,自己也被俘虏。
之后在洛阳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陈世宝虽然是长子,但是他的这个皇位来得也不是容易。
他在太建元年即569年被封为皇太子,但是他的二弟陈叔陵对此却十分不满,他在自己的父亲宣帝驾崩的时候准备刺杀在灵柩前大哭的陈叔宝。
结果他虽然刺中了陈叔宝的颈部,但是并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被陈叔宝逃脱。
陈叔陵最后被大将所杀。
之后陈叔宝终于登上了地位,他册封沈婺华为皇后,为贵妃,为贵嫔。
在登基为帝之后,陈叔宝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和自己的妃嫔们游玩取乐,为此他修建了许多宏大辉煌的宫殿,搜集了各种奇珍异品只为供自己嫔们取乐。
在他的妃嫔中,最得他宠幸的应该是贵妃张丽华。
此女长得,美艳不可方物,而且聪慧灵巧,记忆力很强,把陈叔宝迷得神魂尽失。
陈朝的灭亡有很大的责任就是在这个女子身上。
就是因为陈叔宝如此荒淫无度,才使得陈军在和隋朝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连战连败,最终在祯明三年的时候,隋君终于攻入陈朝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陈叔宝在带着妃嫔逃亡的时候被隋军俘虏,陈朝就此灭亡。
陈叔宝最后于604年病逝。
死后被葬在了洛阳的北邙山上。
陈后主是后人对于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君主的称呼。
陈后主此人,一心热衷于之事,整日只知道和后宫妃嫔们饮酒取乐,完全不管朝政如何。
他唯一的一个优点应该是在诗词方面还算有点天赋,而且自己也十分喜欢作诗,不过他做的诗的大多是那种描写自己和妃嫔享乐场景的“靡靡之音”,比较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
不管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首诗是因为著名诗人的《泊秦淮》一诗中“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
陈后主的荒淫无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大兴土木,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以供自己和后宫妃嫔们尽情享乐。
特别是一个叫张丽华的妃嫔,她因为容颜貌美,妖娆动人,再加上能言善辩,记忆力惊人,深得陈叔宝的宠爱。
甚至已经到了把国家大事都全部交给张丽华来处理的地步。

当时有一个叫傅縡的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陈叔宝的无道之举了,于是直言进谏,说道如果陛下再不治理朝政,那么百姓的生活就真的快活不下去了。
陈叔宝自然不会理会他说的话,他只当傅縡是,于是便把他杀害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陈叔宝进谏了。
此时隋文帝杨坚看到陈叔宝如此荒淫的行为,认为这是一个消灭陈朝的好机会。
他采取了大将高熲的计谋,假装进攻来迷惑陈朝,陈朝一开始还能严加防范,但是经过好几次之后,他们觉得隋军只是在威吓他们,并不敢真正进攻,于是便放松了警惕。
等到隋军真的进攻的时候,陈朝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没多久隋军就攻下了陈朝都城建康,陈叔宝慌忙逃命之中被隋君抓住,陈朝就此灭亡。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因此人们大多称他为”陈后主”,陈叔宝此人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治理朝政方面乏善可陈,可以说毫无贡献,反而是在享乐方面有这相当高的造诣。
不过陈叔宝却是一个非常文雅的人,他十分喜爱诗词歌赋,他曾经创作过一首诗叫做《玉树后庭花》,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虽然格调和情感并不高雅,描绘的也只是自己的后宫的俏丽容颜,但是却显示出了他一定的文学修养,可以说这是陈朝的绝唱。
陈叔宝这首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时是他善于从测面和动态去描写人物,力求达到一种舍弃形貌而突出神态的目的,诗中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就展现了这种特色,写得十分传神生动。
第二个特点则是该诗在看结构方面非常紧凑,前后照应,人景相衬,意境。
应该说这首诗的艺术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一窥陈叔宝的生活有多么奢靡和荒淫,他整日待在的后宫里,经常举行场面盛大的宴会,然后召集群臣和他一起载歌载舞,之后便是彻夜不停的饮酒作赋,喝到尽兴的时候,就让人把大臣做的诗词谱成曲子,让宫女们献唱。
因此这首词也被后人称为是“亡国之音”。
陈叔宝荒唐无道的行事更是被后世之人讥讽和抨击。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书宝的这首诗。
虽然陈朝已经离现在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陈叔宝昏庸、奢靡而导致亡国的历史仍然让我们感到深思和发人警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封建王朝为什么基本上都没有超过300年?真相是什么?
一、封建王朝兴亡300年定理。中国朝代年序表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867年,但到了东周,已经了,实际统治600年。历史上,主要王朝存在200-400年左右,就算很长了:夏470年;商440年,秦15年,西汉210年,200年,西晋东晋合计150年,隋40年,唐290年,北宋300年,元90年,明280年,清270年。(大约) 超过400年的王朝只有:夏商周,如果两汉加起来也够;200-300年的:唐宋明清;其他朝代都比较短。历史上还有很多偏安小王朝,数量太多了,存在时间都不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象:200年以上的朝代,多数是统一的朝代,200年以下的,多数是分裂或者虽然名义上统一但内忧外患严重的朝代。夏商周是奴隶社会为主的,都超过400年;进入封建社会,自秦以后,几乎没有超过300年的。 二、为什么超不过300年? 1.先说天下大势: 一是。分分合合,虽然原因,但逃不出社会矛盾发展这条主线。王朝兴替,其实也是社会阶层、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等等,多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必然结果,非但中国,国外亦然。 二是王朝兴替,不改本质。王朝更迭了,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算是一件大事。但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封建王朝的本质没有变化,仍然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每次兴替,不过是调整了分配结构,没有解决主要矛盾。 2.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不管是200年,300年,400年,灭亡总是相似的。我们简单归下类,主要有:末帝昏君、诸侯做大、强敌环饲、政治斗争、横征暴敛、天灾人祸等等。这些是具体原因,要说根本原因,就是:主要矛盾到了不可调和、必须以激烈手段改变的地步。 3.重点说说300年这个坎。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二是为什么不能再长一点儿。300年,对封建社会来说,已经太长了。我们从这两层来分析一下: 第一,撑300年靠什么。分两类。 一类是奴隶社会夏商周,400年以上。主要是生产力落后,奴隶反抗能力不强;冶铜、农业等技术比四夷发达,外患少;内部还有尧舜的影子,比较讲究仁治,诸侯关系缓和。 二类是唐宋明清。进入封建社会了。在历史的曲线上,如果说朝代更替是一个大波浪,那么,在每个朝代内部,都会有很多的小波浪。没有一个王朝是安安静静走完300年,然后嘎嘣一下就改姓了。而这些小波浪,如果控制不好,就会成为大波浪。比如,天下一统,人心思定,也做了不少好事,但后来严刑酷法,奸臣当道,激化矛盾,导致这波浪没过去;西晋王朝,开局几乎和唐宋一样,但中间一个,没控制好。西汉本来要完,多亏出了个。等等。 而唐宋明清,就渡过了不少小波浪。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变革。看下这几个朝代,一直在变革。虽然改得慢。比如:李世民开创,那不是凭嘴说的, 有一系列政策;登位,整治遗留的一些弊病,惩治腐败,也有很多变革,开创;后,又有几次中兴,都采取了一些变革举措。唐朝改过、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唐朝后期,永贞变革失败,如果成功,也许唐朝还能继续。宋、明等均多次变革。所以说:变革则王朝存,变革不了王朝灭。有的变革,即使没有成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第二,为什么过不了300年。其实,说300年,是一个区间,200—300年之间这么一个相对较长、较为稳定的时段。刚才讲了,如果能够经常变革,就能挺过一个一个小波浪。如果哪次变革失败了,或根本就不能改,那就挺不过去了。到了王朝后期,阶级矛盾很深了,每一次变革,政策效应必然减弱。从历史实际经验来看,每次时间平均大约50年左右。也就是前面说的小波浪,波长50年左右,度过一次,大约延寿50年。唐宋明清,较大的变革大概都有4、5次左右。但4、5次以后,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极点了,因为主要矛盾没有解决,所以变革已经无法进行了,想改但改不了,各种力量的博弈,使得变革条件不存在了,只有王朝更替才能解决。 随机文章请问商朝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纣王的信仰是什么?Insei:古代日本的隐秘政府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无限猴子定理是什么意思,无限的猴子加无限的时间将称霸地球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