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四大宰相系列:被安史之乱推向历史齿轮的张九龄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个亲戚,是个小女孩,因为父亲很早去世,按照传统,进入皇宫,由武则天负责带大,随后在公元705年,到公元713年,风云变幻,各路人马都走到了台前。

大唐的权力,从传到韦后,从传到,最后打败,李隆基荣升新,搬入皇宫,和第一次相遇。

在茫茫人海中看了一眼,并没有引起波澜,宰相们添油加醋的警告,使李隆基对武氏,产生了兴趣,最后走到了一起,生了七个娃,前面死了仨。

为了保护孩子,伤心的武氏,决定走上夺权的老路,由李隆基封为,地位堪比皇后,挤掉李隆基的原配,然后,将目光转向了太子。

太子在李隆基所有的儿子中,排行第二,据说因为老大身上有缺陷,为了不影响皇帝的整体颜值,李隆基才临时决定,立了老二做太子,但是在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后,李隆基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政事堂中,作为宰相的首辅,和太子关系很不平常,太密切了,太子和权臣结合,成了李隆基的心病,从这时候起,皇帝有了废立太子的打算,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就是那位支持太子的宰相,。

张九龄是历史四大宰相系列的最后一位网络配图 1、张说,策论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2、宋璟,唐朝的纪检干部 3、李隆基时代的总设计师姚崇 张九龄,公元678年,在广东韶关市出生,张家能在韶关落脚,是从他爷爷的爸爸那辈开始的,张九龄的曾祖父叫张君政,是韶关长史,按照职位,属于副市长的级别。

张君政的长史,在这里做了十几年,因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儿子、都进入了官场,但是官不大,类似县令、参军的位置,直到张九龄的出现。

经过祖辈三代人的打拼,张家在广东,算是,和官场的大人物,也能联系上,而张九龄从小读书成绩很好,为了孙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家人们从张九龄的小时候,就开始了铺路。

能进入官场,名声特别重要,这意味着起点比别人更高。

唐朝早期的诗人,经过家人的安排,和当朝宰相取得了联系,通过写信,发表自己写的诗篇,为的就是得到宰相的一句好评此神童也! 在文人圈,有了这句评语,名气就算打响了。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写的好不好,主观因素太多了,大家觉得你有名,那文章自然是好的,这个在唐朝的考试中,影响非常大。

诗人陈子昂,上京赶考了两次,都是名落孙山,后来出一千两银子,买了把胡琴,将文章自比胡琴,珍贵却没人赏识,为了引起重视,直接把胡琴砸了个稀巴烂,从而成名,第二年,就得了个进士及第。

张九龄的家族,打通不了宰相的门路,在广东,还是吃得开的,所以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广州刺史王方庆。

结果就简单了,王方庆给张九龄的评价此子必能致远。

当然,张九龄本身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毕竟到了王方庆这种级别的官员,如果对方能力不达标,要开口给个极高的评价,等于砸了自己招牌,钱再多,也是不会干的。

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考中进士。

一年后,张九龄写了第二封信,对方是策论排名第一的张说。

张说是文化圈的名人,看到张九龄的信,也很欣赏,但是能为张九龄说话,除了信的内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说落魄了。

因为帮宰相魏元忠说话,被流放到广西,路过韶州,张九龄的父亲就安排,让张说给小家伙一个评语。

为了这个评语,张家给张说的好处,无非是在他落魄的时候,保证吃饱穿暖,不会受罪。

这是张九龄和张说的第一次见面,此后两家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神龙革命后,回到京城,开了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三次当选宰相,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把张九龄当成了自己人,因为两人都,结成了本家亲戚。

网络配图 对于张九龄来说,投奔张说,是进入仕途的捷径,但不可避免的是,张九龄的职业生涯,和张说捆绑在了一起。

公元713年,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随后张九龄也被姚崇罢免,回了家。

为了摆脱张说的影响,张九龄做了一件,当时看来特别无私的事情,向中央上交提案,内容是修建梅岭古道。

梅岭古道从广东的南雄市,到江西大余县,是条山道,在,也有一条,主要用于军事,因为年久失修,加上路也造的不好,通行不便,张九龄便上书朝廷,重建一条。

朝廷的批文很快就下来了,但是修路的钱,得自己想办法。

造路修山,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最能得到民心,也能得到国家的肯定,公元718年,张九龄重返京城,担任礼部员外郎。

正所谓好事成双,三年后,张说从幽州归来,进入政事堂,担任中书令。

大靠山回来了,在官场混得不怎么样的张九龄,迎来了最好的机会,在公元723年,升职成为中书舍人。

照着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等到张说光荣退休,中书令的位置,就是张九龄的,高官厚禄,也是指日可待。

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无论张说如何推荐,皇帝就是不批,张九龄的官,中书舍人成了尽头,上不去了。

公元726年,宇文融、崔隐甫和,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免官,回家养老了。

张九龄呢,中书舍人肯定没了,从中央下来,回家乡,做了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

公元730年,张说去世。

中间的这四年,张九龄日子过得倒很轻松,做做官,没事了,回家看看亲人,约三五好友,看看风景,做做诗。

但是,张说死后,张九龄突然被召回了京,原因是皇帝,要亲自提拔他,升他的官。

张九龄回到京师的第一份工作,是替皇帝写诏书。

这是一份类似秘书的工作,皇帝有什么话,要和大臣或者百姓们说,自己不会扯着嗓子喊,而是写下来,让们读,皇帝也不会写,他只说一个意思。

怎么把意思表达出来,还能把文章写出花来,这就是负责写诏书的人,该考虑的问题了。

张九龄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两年,写了上百篇诏书,中间也想过退休,可惜皇帝不批,两年后,皇帝对55岁的张九龄,完成了考核,在仕途上进了一步,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修撰国史。

从24岁,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一路坎坷,在55岁时,完成突破,成为宰相,第二年,更是一步登天,坐上了中书省老大的位置,册封为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始兴县伯。

官做大了,饭票也有了长期的。

当上中书令后,张九龄开始以CEO的方式,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主张的,是休养生息的策略少打仗,少征税,扶持农业,整顿吏治,把一些混日子的官员,剔除官场。

网络配图 因为张九龄30年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在地方上,所以他的改革,更多是偏向农民,为老百姓做事,得到表扬也多。

当然,官要做的久,光讨好老百姓是不够的,还要拉拢亲信,方式就是升他们的官。

张九龄是文人、作家,文章写的好,对他脾胃的年轻人,也都是这方面的人才,比如、,语文的课本上,还有写给孟浩然的诗。

据说早年,诗圣,也写过诗集,寄给张九龄,可惜当初张宰相太忙,杜甫呢,太年轻,写作的水平有限,两人就错过了。

成为宰相,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接触,权力的核心部分,包括太子问题,而张九龄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政治智慧,就不够了,站队太早,从一开始,他就坚定的站在原太子李瑛这边。

结果,因为一件事,宰相没了。

公元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宰相牛仙客,因为太激动,说错话,得罪了皇帝,被打死,而周子谅的幕后老大,就是张九龄,当初正是他推荐了周子谅,作为连带责任,张九龄被罢官。

张九龄,被推向历史齿轮的宰相(四大宰相系列) 宰相没得当了,去荆州,做了大都督府长史,从此告老还乡。

公元740年,生病去世。

关于张九龄,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被人说道的最多,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安史之乱的参与者,。

张九龄作为读书人,是看不惯安禄山这种武将的,安禄山第一次见宰相,没有留下好印象,当时张九龄对他的评语是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公元733年到公元736年,安禄山两次讨伐契丹,仗都打败了,上报朝廷,张九龄给的回复,就一个字杀。

结果当然没死成。

安史之乱后,作为安禄山最有名气的反对者,张九龄的传奇,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

延伸阅读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诗人。

西汉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绂和田文镜互掐的始末如何是怎么回事?历史上的真相是什么导致的

想必大家对和镜两个人都不陌生,电视剧中关于他们俩人形象刻画的都很好,但是他们两人在历史上有过冲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李绂和互掐的始末。 雍正四年,李绂进京路过河南,河南巡抚田文镜对李绂招待的也不错本来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就在河南出事了。田文镜本来在管理下属方面就非常严厉,尤其讨厌这些儒生办事太慢,稍有不满就上疏弹劾,而信阳知州黄振国却一直不听田文镜的话,于是田文镜找了个机会上折子弹劾黄振国。 这样一来李绂不高兴了,指责田文镜是故意蹂躏读书人,李绂进京见到雍正后就说田文镜在河南如何如何贪虐,而且替黄振国等人辩解,还说黄振国已经冤死狱中。田文镜在被李绂指责之后就先上了折子说李绂和黄振国是同年,相互袒护。李绂后上疏辩解,雍正并不相信他,而那个黄振国也并没有死而且还被押解至京,这样以来雍正更不相信李绂了。 不久,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十几大罪,仍提及黄振国一事。这样一来雍正起疑心了,怀疑李绂与谢济世是同党而雍正最痛恨大臣结党营私。把谢济世革职充军,黄振国斩首,这样便结束了这次争斗。 其实这次争斗中,两人都有错误。首先是李绂,黄振国其实是蔡珽的亲信,而李绂和蔡珽的关系极好,而黄振国和李绂又是进士同年之谊难免有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而田文镜看不起儒生以及对儒生要求过分严厉也存在缺点。 封建王朝时期,臣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在对待历史事件时不能过于片面。 随机文章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黔南平塘天坑群风景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天坑(1800米)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雍正麾下最厉害的四大虎将,其中一个是成吉思汗后裔

说起,历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更多的还是在其即位的问题上,早有传言说雍正即位名不正言不顺,是篡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但是雍正即位后的兢兢业业,努力充实大清国库,整顿遗留下的历史问题,这才有了之后的,可以说雍正居功至伟。而在用人方面,特别是带兵打仗上,雍正的眼光也不差,那么在雍正时期,他手下的几大猛将,除了外,还有谁呢? 先说年羹尧,他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就以武功闻名,曾经击败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在西陲一带,敌人闻风丧胆,满朝的官员都知道其神勇无比。到了雍正即位的时候,年羹尧更上一层,被雍正视为左膀右臂,屡次调兵遣将,镇压各地叛乱,保卫大清疆土,可谓是风云一时。不过年羹尧凭着雍正的宠信,做事渐渐就超出了本分,这当然也就引起雍正的不满,所以最后被雍正削了官位,并且连下了92条大罪,赐死了年羹尧。 再说,岳钟琪出身名门,二十一世孙,自小就对排兵布阵感兴趣,也是在康熙年间,岳钟琪跟随十四阿哥一起平定叛乱,从而一举成名。在年羹尧死后,岳钟琪接替了年羹尧的川陕总督的位置,手握重兵。但是由于在与准噶尔的多次作战中,连连失利,所以就被有心人弹劾,于是雍正便把岳钟琪关了起来。一直到了的时候,岳钟琪才被放了出来,之后还以60多岁的高龄帮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乱。 还有就是鄂尔泰,在任云贵总督期间,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思想落后,仍有不少部落实行着土司制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就派鄂尔泰带兵前去镇压,但是鄂尔泰觉得镇压只是表面的现象,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隐患,必须改革土司制度。但是各地的土司都很凶悍,见到鄂尔泰带兵前来,都率众抵抗,不过很快就被鄂尔泰击败了。鄂尔泰的这个“”制度,在其强力的武力镇压下,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实施,稳定了大清数方土地。 最后一位就是博尔济吉特·策棱,他是的后裔,在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跟随祖父一起投靠了,在后来与准噶尔部的几次大战中,每次都冲锋陷阵,多次击败了准噶尔部,而准噶尔部从康熙年间就一直不安分,一直到了乾隆年间,跨越了三位,在这六十多年里,策梭也一直跟准噶尔部交战着,正是因为有了策梭的勇猛,准噶尔部才一直没有成功。 尤其是在雍正九年的时候,准噶尔部打的清军毫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雍正在听说后,大为震怒,于是偏派了策梭前去镇压,策梭以伏兵之计斩了准噶尔部的大将,准噶尔部顿时乱作一团。到了雍正十年,策梭再一次征战准噶尔,又斩了一万多人,其神勇简直无人能挡,雍正大为高兴之下也重重奖励了策梭一番。 正是因为有了这几位猛将的镇守,才保的西北一片平安,各地的叛乱也不成气候,雍正才能不遗余力的去执行自己的改革之策,并且大力改革财政,虽然有的人结局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其卓越的军功,以及曾经为大清朝守疆扩土的战绩。 随机文章源氏家族简介专家解读导弹是核武吗,导弹更先进但不是核武中国掩盖过的黑暗事件,曝光青海湖龙吸水看到了龙(视频为证)进击的巨人九大巨人的能力,始祖巨人可以控制所有无脑巨人(最牛)白洞里面是什么样子,物质只能向外运动/或与黑洞连接形成虫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