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林则徐主张不给子孙留下钱 因担心后人好逸恶劳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鸦片战争中,当作主战派的林则徐为什么会被革职查办?

鸦片战争中 主战派与主和派琦善都被革职查办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1840年6月,随着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领舰船47艘、陆军4000人抵达广东珠江口外,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被打回了原形;清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 如何应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以林则徐为代表,力主抗英,被称为主战派;以琦善为代表,主张妥协,被称为主和派。 最初,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等主战派寄予了厚望。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县人,生于1785年。他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对他悉心培养,勒紧裤腰带让他接受教育。林则徐刻苦学习,19岁参加乡试即考中第二十九名举人。但之后,他两次入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他毫不气馁,于1811年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那一年,林则徐26岁。 在度过5年时光后,1816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外放江西南昌任职考官。1820年2月,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年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一场大水灾。琦善是满洲正黄,根正苗红,一般人都不敢惹他。可林则徐不是一般人啊。当即奏报皇帝,对琦善进行弹劾。 林则徐不畏权势,让他在官场中饱受排挤。林则徐看透了官场的虚伪、无情,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回家。 后来,在等人的力荐下,道光皇帝亲自召见了林则徐,破格起用了他。有了道光皇帝的赏识,林则徐自然青云直上,短短10年内,由江苏按察使升任江苏巡抚,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当时,英国商人已经将鸦片贩卖到中国沿海一带。林则徐在任职江苏按察使时,发现鸦片对人的毒害,下令在江苏全境进行禁烟。或许正因为此,道光皇帝决定在广州查处鸦片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林则徐。1838年11月15日,刚刚升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禁烟。 林则徐是一个做事很认真,也很讲原则的人。他到广州后,公开承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英国商人没有看出林则徐与其他中国官员的区别,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直到近2万箱鸦片被销毁在虎门海滩上时,他们才慌了神,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在进行销烟的同时,嗅到了战争到来的危险。为此,他在广州加强防备,并对民众进行武装。林则徐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840年6月,英军舰队来到广州珠江口外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不得不沿海北上。 中国承平已久,沿海地区防备松弛,英军舰队一路,占领了浙江定海。当年8月9日,英军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严重威胁到了清廷的安全。道光皇帝惊慌失措。这时候,朝廷里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开始占据了上风。琦善时任,天津是他的地盘。道光皇帝就命令他前去天津,与英军接触。 没错,这里的琦善,就是前面曾经被林则徐弹劾过的那位河南巡抚。由于林则徐的弹劾,琦善被朝廷革去职务。虽然他很快就,继续在官场高歌猛进,但他对林则徐是怀恨在心了。 道光皇帝在安排琦善与英军接触时,已经有意将林则徐作为了。他说:“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该统帅懿律等,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对此,琦善心领神会。 琦善到了天津,与英军副全权公使义律进行了一番谈判。回去后,琦善对林则徐进行诬陷,将英军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林则徐。他说,英国只对林则徐不满,只要朝廷处理林则徐,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当然,这时候的琦善没有想到,自己在让林则徐背锅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了一个坑。 道光皇帝便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代替林则徐,与从天津返回的英军进行和谈。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向道光皇帝奏报,提出制造火炮和舰船,抵抗外敌入侵等建议。此时道光皇帝已经一意求和,听不得任何主战的建议,批驳林则徐“一派胡言”。 9月29日,道光皇帝下令将林则徐革职。1841年6月,由于清军在与英军作战时屡吃败仗,道光皇帝迁怒于林则徐,再次将他革职查处,“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被扳倒了,琦善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原因很简单,英军发动战争,并不是为了惩处林则徐;清廷惩处林则徐,只会让英军,提高胃口。双方在广州谈来谈去,始终谈不拢。 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靠战争解决。1841年1月7日,英军主动向广东虎门炮台发起进攻,战火重燃。镇守虎门的清军提督关天培寡不敌众,琦善又拒绝增援,英军只付出受伤38人的代价,就占领了虎门。关天培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琦善急了,慌忙向英军提出重开谈判,英军同意了。于是,琦善与英军签订《穿鼻草约》,应允割让香港、赔偿600万银元、恢复广州贸易等。可是,割地赔款这么重大的事情,琦善根本无权作出决定。英军也不管这么多,直接公布了《穿鼻草约》的内容,又派兵占领了香港。 道光皇帝知道琦善干的这事儿后,雷霆大怒,他指责琦善甘受英军欺负,还替英军说话,势必“遗臭万年”。 1841年2月,道光皇帝下令,免去琦善的大学士职务,“革职锁拿,家产即行查抄入官”。 作为主和派的琦善,与主战派林则徐一样,也落得革职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