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最著名的将领,那大家肯定会想到。

岳飞的确是宋朝最著名的将领,但是他却不是宋朝第一名将。
宋朝第一名将当属狄青,他一路高升,是武将中官衔最高的,44岁时便被拜为枢密使,相当于宰相职权。
可是狄青的寿命并不长,年仅50岁便郁郁而终。
他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因为忧郁成疾而死。
那么狄青到做了什么,才使得他晚年如此悲凉呢?还要从三个人说起。
01狄青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那就是尹洙。
狄青家里很穷,从小就为了口吃的,跟同村人打架斗殴。
不过狄青很讲义气,代兄受过被充入军营后,狄青才意识到,这里才是他的天堂。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
善骑射。
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
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
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缺)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
---《》 过去在家乡,简直就是荒废余生,这一年狄青16岁,刚刚跨入他的军旅生涯。
狄青个人是非常拼命的,所以他早早就在军队当中小有名气。
不过军队打仗是很容易死人的,尤其是当时他们正在对付强大的军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如果狄青得不到晋升,早晚都会成为炮灰。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曰: 此良将材也。
---《宋史》 这就是当时普通士兵的宿命,所以狄青必须要感谢那个提拔他的人,这个人便是尹洙。
可以说这个时代出现的文臣,全都是那种非常有气节的人。
尹洙也不例外,他跟范仲淹和韩琦都是君子之交,所以他也毫无顾忌地将狄青推荐给这俩人。
有了尹洙的推荐,狄青的未来其实已经彻底改变。
不管是尹洙本人还是范仲淹和韩琦,对狄青的谈吐和思想都非常赞赏,甚至认为狄青是军事奇才。
这么一来狄青可就不可能再回去做大头兵了,所以说个人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恰当的时机,还需要遇到恰当的贵人才行。
02狄青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戍边将领,同时他也是北宋当时的文坛领袖。
文武双全的范仲淹看人是比较有水准的。
当尹洙将狄青推荐来的时候,范仲淹与之一番谈论,随后便认定狄青是旷世奇才。
不过范仲淹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当时的狄青比较年轻,范仲淹不希望这样的人才在名声中被毁掉,所以范仲淹劝诫狄青耐下性子去读书。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仲淹以《春秋》授之曰: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青,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史》 让一个武将静下心去读书?范仲淹莫不是脑子抽抽了?其实范仲淹对狄青的期望非常高,他希望狄青能够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全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北宋镇守边疆。
范仲淹告诉狄青,如果一军的将帅,不知道古今历史上所发生的战例,那么这位将帅,也只是一位匹夫而已,压根就没有可能名垂青史。
在范仲淹的鼓励之下,狄青居然放下了手里的兵刃,转而开始读书。
有这么一位天下大文豪作为老师,狄青读书的能力自然是提高了不少。
不过狄青读书是有针对性的,他不读之乎者也,而是专门读兵书兵法,狄青的脑袋里便充满了兵法奇谋,这也为他日后屡建奇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狄青生命中的第三位贵人,宰相韩琦。
很多人认为,是韩琦一手打压的狄青,为什么说韩琦是狄青的贵人呢?其实很简单,历史上虽然没有很明显地提出韩琦对狄青的提拔,但是要知道尹洙是韩琦的直系属下,而且尹洙将狄青推荐给韩琦的时候,韩琦是大加赞赏的。
后来狄青不断生前,从副使升任刺史,一路往上升迁,一直做到了枢密使。
如果朝中没有人为他撑腰的话,他怎么可能如此平步青云呢? 前期可能有范仲淹为他撑腰,后期为他撑腰的,一定就是韩琦了。
韩琦手握重权的同时,正好是狄青平步青云的日子。
而且他们年纪相仿,只差了一岁,跟范仲淹这位老师比起来,韩琦更像是狄青的大哥一样。
可惜狄青并没有珍惜这一段比较珍贵的情谊,结果导致韩琦将狄青抛弃。
韩琦从贵人变成仇人的转变,也是狄青从至高无上的枢密使下台的转变。
那么狄青到底做了些什么,连续得罪了自己的贵人呢? 04狄青为了高升,攀附韩琦,不惜得罪范仲淹。
范仲淹是狄青的恩师,按道理说狄青算得上是范仲淹的嫡系人马了。
可是范仲淹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喜欢提拔自己人,他是非常公正的一个人。
这就导致了狄青认为自己在范仲淹这里不可能得到提升,至少提升的速度不是很快。
年轻人总归有些急功近利,所以这个时候的狄青开始更换门庭。
其实投靠韩琦跟投靠范仲淹是没什么分别的,至少最初他们俩还是战友。
不过为了修建洛水城这件事,两个人之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矛盾。
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优进诸子官秩。
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 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
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
乃驰使戒之。
及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曰: 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
---《宋史》 韩琦年轻些,所以做事不计后果。
他吩咐尹洙找人给范仲淹添堵。
而尹洙选择的这个人便是狄青。
狄青得知对方是范仲淹的时候,居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件事。
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狄青会背叛自己的恩师呢?因为他需要往上升迁,只有不断为上级做事,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狄青不仅将范仲淹的手下刘沪给抓了,而且还对他大打出手,事后害怕被追究,甚至打算杀人灭口。
这件事是狄青一生最大的污点,当然可以有很多理由为他辩白,不过他做了这件事却是铁板钉钉的。
这件事出了以后,范仲淹对狄青算是死心了。

从此狄青彻底成为了韩琦这边的人,但是韩琦真的会善待狄青吗?狄青还是太天真。
05狄青再次得罪韩琦,最终落得三不沾的下场。
为韩琦做了这么一件大事,彻底成为了韩琦的人。
但是范仲淹是好惹的吗?一系列弹劾口诛笔伐,韩琦压根就顶不住这样的压力,狄青因为这件事几乎被处死。
多亏了范仲淹大人有大量,觉得狄青是个人才,就算人品差了点,至少可以为大宋建功立业,索性也就没有治他的死罪。
彻底成为韩琦的人以后,狄青果然开始屡建战功,从而获得升迁。
不过狄青即使官衔跟韩琦相当了,但是地位却永远都赶不上韩琦,这就是武将和文官在北宋的差距。
韩琦作为的特使,前来整治军中贪腐的情况。
查处了狄青的一位好兄弟焦用,狄青当然不答应,他告诉韩琦,焦用是为国出力非常多的将士。
可是韩琦压根就不给他这个面子,依旧宰了焦用,并且告诉狄青,武夫算什么真英雄,只有状元郎才是真英雄。
两个人自此算是彻底决裂了,狄青认为韩琦瞧不起武将,而韩琦虽然说了很过分的话,却是因为狄青所保的那个人是一名贪官。
狄青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相继离他而去,甚至成为了他的政敌,这也注定了狄青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06屡次更换门庭,使得宋仁宗托孤时,将枢密使狄青踢出局。
试想一下,一个得罪了两任宰相的将领,在朝中还能够混得好吗?晚年的宋仁宗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狄青背叛了范仲淹,又得罪了韩琦,压根就不是合适的托孤大臣。
所以宋仁宗在病危之前,任命韩琦和李璋作为顾命大臣,至于狄青,这个有名无实的枢密使,终于还是被宋仁宗给踢出局了。
狄青被赶出京城以后,其实并没有被严厉打击,所贬谪的陈州距离京城也相当近。
宋仁宗只是将狄青踢出了权力圈子,并没有打算彻底毁了狄青。
可是狄青本人却有些玻璃心,他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赶他出去,因为他生平的,连他自己都有些不太满意。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跟恩师范仲淹对着干,也没有必要趋炎附势地投靠韩琦。
狄青知道,凭自己的本事想要往上升迁,虽然时间有些长,至少是稳扎稳打,也不会落得这般奚落的下场。
在忧郁无奈之中,狄青告别了人世,这一年他才不过50岁,完全还能够建功立业。
那么到底是什么毁了这位名将的一生呢? 总结:枢密使狄青地位太高,这是文官集团绝不容许的。
狄青做到的最高职位,是枢密使,这是武将所能抵达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职权。
我们非常熟悉的岳飞,到死也只是一位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权而已。
由此可见,狄青的官做得的确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可以受到皇帝临危托孤的地步。
当年,也是被临危托孤,这才有了天下。
所以狄青做到如此高的位置,又不是皇族中人,自然会受到各种猜忌。
其中猜忌最深的,便是北宋的文官集团。
以为首的文官集团,发起了对狄青的一系列攻击。
他们记恨狄青一个行伍出身的家伙,居然官职比他们正儿八经出身的人要高。
相比较而言,韩琦也算是公正无私的了。
有这么一帮对皇帝没有杀伤力的文官弹劾狄青,狄青要想再坐稳枢密使的位置,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夺权登基,一统天下,堪比古今第一帝秦始皇嬴政
要说隋唐时期的人物,不得不先说说此人,不少史料记载着以往的一些经典故事,也有一些关于杨坚此人有趣的民间趣事。 自从统一中国之后,历经几个朝代,最终华夏再次大统就出自杨坚之手,我们先说说杨坚此人早期的一些人生经历,他的出生起点还是比较高的是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基本上都是先辈打下的根基。 568年,他的父亲杨忠去世之后,杨坚就继承了杨忠的位置,常伴帝王身边,有种与虎常伴的感觉,随时都有危机,并且当时宇文宪对于杨坚的感觉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常跟周武帝说杨坚此人并非池中之物,迟早会对他的皇权有危险。 杨坚此人结交的朋友还是挺靠谱的,据说当时周武帝对于他心存疑虑,怕到时候杨坚会有造反的时候,于是就问了当时隋唐比较著名的相士来和,来和为了保全自己说道:杨坚此人不凡,但顶多也只能做到大将军这个位置了,叫周武帝不需要担心,但是还是不放心又叫了赵昭偷偷给杨坚看相,没想到杨坚跟赵昭是好友,于是赵昭就极力维护杨坚说,叫周武帝不比担心,又让杨坚逃过一劫。 宇文邕去世之后,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这位帝皇的老丈人,就顺利的坐上了柱国大将军、但是此时文赟跟他老爹一样都不待见杨坚,而且口口声声跟杨丽华说一定要灭了他全家。 这个宇文赟也不是什么好货,天天贪恋美色,而且对于王权并不是非常热衷,进出乎意料的把皇位传给了才6岁的儿子,周静帝,自己天天在后宫荒淫无度不理朝政,22岁就挂了,这个时候杨坚的机会就来了。 由于周静帝年纪还比较小,继位之后,任命杨坚为丞相,这个时候杨坚就顺利和刘昉的帮助下控制了北周政权。并且开始了自己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先后扫清了宫内的一些反对失利,并且出兵消灭了对自己政权有危险的政敌。 这个时候,基本朝廷已经被杨坚所控制,周静帝年纪还比较小,但是看到杨坚,最后把地位让给了杨坚(实际也是无奈的选择,只不过杨坚需要有个正当的理由登基罢了)杨坚登基之后,平定了判乱,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但是,没过多少年西梁也被征服了,陈国也在的征伐之下,归入杨坚之手,华夏各国大统一之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彻底结束了战乱300多年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末著名将领曹文诏的生平简介,曹文诏的人物事迹
曹文诏早年在辽东从军,历事 熊廷弼、 ,积功升至 游击。 二年(1629年)冬天,包围北京,曹文诏随 入关勤王,在保卫北京中立有战功。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总理 马世龙把 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交给曹文诏,命令他率领参将 王承胤、张叔嘉、都司 等埋伏在玉田的枯树和洪桥,因鏖战有功升为参将。然后他从大堑山转战到遵化附近,又跟从马世龙等攻下大安城以及鲇鱼等关口。因为收复四城的功绩,朝廷给他加官为都督佥事。 七月, 陕西民变势大,曹文诏被封为延绥东路副 总兵,带领关宁军入关进行征讨。 镇压民变 曹文诏影视形象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曹文诏击灭据守 河曲的变民首领 胤,以功升任 临洮 总兵官。点灯子从陕西进入山西。曹文诏追击他们,追赶到 稷山的时候,招安了七百名农民。点灯子逃跑了,不久又被生擒后斩杀。李老柴、独行狼占据了陕西中部,巡抚练国事、延绥总兵包围了他们。五月,庆阳的农民军郝临庵、刘道江前去援助。恰巧曹文诏从西面凯旋,就同榆林参政张福臻联合围剿他们,杀死了李老柴及他的同党一条龙,其他的同党逃往摩云谷,副将张弘业、游击将领李明辅战死。曹文诏于是就同游击将领左光先、崔宗荫、 李国奇分别围剿绥德、宜君、清涧、米脂等地的贼寇,分别在怀宁川、黑峪泉、封家沟、绵湖峪等地展开战斗,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扫地王被斩首。 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都是神一魁的余部,他们屯兵镇原,准备攻打平凉。练国事发布檄文要求甘肃总兵杨嘉谟、副将王性善扼住他们的攻势,农民军只好败退到庆阳。曹文诏从陇州的小路出发前来同杨嘉谟、王性善会合。 剿平关中 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曹文诏与农民军大战于 西濠,斩首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他们的余部纠合另外的农民军洗掠了武安监,占领华亭,又在攻打庄浪。 曹文诏、张嘉谟赶到,农民军屯兵张麻村,明军直压过去,合力打击他们,农民军逃往高山上了。游击将领 曹变蛟、冯举、刘成功、平安等人呐喊着冲了上去,农民军又一次败逃。这时王性善与甘肃副将李鸿嗣、参将莫与京等到来,他们一起战斗,斩获了五百二十多个首级。明军乘胜追击,先后在咸宁关、关上镇打败了农民军,追到陇安时,嘉谟和变蛟联合夹攻,又打败了他们。几千名残余农民军想逃往汉南,被游击将领赵光远阻截,于是从长宁驿逃到了张家川。有一支从清水分出的贼寇力量较强,副将蒋一阳同他们相遇后战败,都司李宫用被捕了。曹文诏于是使用反间计,使其他首领上当,让他们杀死了红军友,然后赶至水落城打败了他们,追到静宁州的时候,贼寇飞奔占领了唐毛山,变蛟率先攻上山头,全歼了这支农民军。 民变首领、郝临庵、刘道江被王承恩打败后,退保铁角城。独行狼、李都司赶去同他们会合,满天飞、刘道江于是就携手围攻合水。曹文诏前去援救。农民军隐藏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只让一千多骑兵出来迎战,引诱明军抵达南原时,伏兵大起。城上的人都说曹将军已经死了。曹文诏拿着长矛来回冲击,被包围在万余名农民军中间。各军见状,就出兵夹击援助,农民军大败,伏尸遍野,残余的农民军逃往桐川桥去了。曹文诏率领曹变蛟、冯举、张嘉谟及其参将方茂功等追上他们,冲锋陷阵,拼命厮杀,农民军又大败。不久曹文诏与宁夏总兵 贺虎臣、固原总兵杨麒在甘泉虎兕凹打败农民军,都。 总兵 洪承畴在平凉斩了满天飞,降服其将领白广恩,其余的农民军分路逃窜了。曹文诏赶到陇州、平凉、凤翔之间追歼他们。这年十月,三次战斗三败农民军。接着就逼向耀州锥子山的农民军,其党羽杀死独行狼、郝临庵后投降了。洪承畴杀了其中四百多人,其余的遣散回家。关中的农民军这下子略略被剿平了。 巡抚御史范复粹在递给朝廷的奏章中总计历次战斗中共获首级三万六千六百多,曹文诏的功劳第一,张嘉谟第二,王承恩、杨麒又在其次。文诏在陕西时,大小几十次战斗,立功最多,洪承畴却没有给他记功。巡按御史吴生生十分推重文诏,复粹也再次上书汇报,但兵部还是压低他的功绩,最后还是没有给曹文诏论功行赏。 威震陕西 在这个时候,农民军看到陕西兵力强盛,就大都流入山西,他们的首领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闯塌天、兴加哈利分别统帅七大营部。每部人数多的有一万人,少的也有五千人,在汾州、太原、平阳等地肆意活动。 御史张宸极上书朝廷说:“贼寇是从陕西来的。陕西将领曹文诏素有威名,士绅百姓为他编歌谣称赞说:‘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而且他曾经在山西立过功,陕西的贼寇已消灭殆尽,应该下令让他进入山西帮助围剿贼寇。”于是朝廷命令山西、陕西的各位将领一同受曹文诏指挥。 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曹文诏抵达霍州,在汾河、盂县打败农民军,又乘胜追击到寿阳。巡抚许鼎臣派遣谋士张宰在大军赶到之前先期尝试着跟农民军战斗,贼寇给惊退了。二月,曹文诏追击他们,在碧霞村杀了混世王,剩余的农民军被猛如虎驱赶跑,在方山同曹文诏的军队相遇,又被打败,五台、盂县、定襄、寿阳的贼寇都平定了。许鼎臣命令曹文诏驻军平定,防守太原的东部,命令张应昌驻军汾州,防守太原西部。曹文诏接连又在太谷、范村、榆社等地打败农民军,太原的农民军差不多被剿平了。 朱由检因为曹文诏立功最多,命令他所经过的地区多积攒粮草犒劳他的兵马,并且敕令曹文诏尽快镇压农民军。山西监视军情的宦官刘中允上书说:”曹文诏在徐沟、盂县、定襄围剿贼兵时,这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不但不给他们稻米,反而用大炮打伤他们的士兵。“朱由检就把此事交给御史察问。 三月,农民军从河内登上太行山,文诏在泽州打败了他们。贼兵逃往潞安曹,文诏到阳城遇到农民军没有打击它,而是从沁水偷偷地出兵拐回来。在芹地、刘村寨袭击他们,斩获了千余首级。 四月,农民军屯兵润城,另外的队伍又打下了平顺,杀害了知县徐明扬。曹文诏一到,农民军就撤退了,于是曹文诏半夜里袭击润城,斩获农民军一千五百人。紫金梁、老回回从榆社逃往武乡,过天星逃往高泽山,曹文诏都赶去把他们打败了。另外的贼兵围攻涉县,听说曹文诏打下了黎城,就赶忙解围离去。 五月,朱由检派宦官孙茂霖做曹文诏军中的中军官。农民军攻打沁水,曹文诏把他们打得大败,活捉了他们的首领大虎,又在辽城毛领山西面打败了他们。农民军在屡次战败的情况下,避开曹文诏的主力,大都流向黄河以北去了。朱由检帝于是命令文诏移兵前去讨伐。而农民军已在林县打败了 邓玘的军队,曹文诏率领五营兵力夜晚出袭,打败了他们。七月又在柴陵村打败了怀庆的农民军,斩杀其首领滚地龙,又在林源追杀了老回回。 曹文诏在洪洞时,同当地休闲在家的御史刘令誉不和。到这个时候, 刘令誉来按察河南。四川石石主土官马凤仪的军队在侯家庄被打败,靠着曹文诏的快马赶到才打退农民军。战斗结束后曹文诏刚刚解甲休息,同刘令誉见了面,说话又不投机。曹文诏拂衣而起,当面斥责了他。刘令誉恼了,就把凤仪的败亡作为曹文诏的罪过。兵部认为曹文诏仗着打了几回胜仗就骄傲起来了,于是把他调往大同。 兵败大同 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清军入关西征插汉,回师时就随便进入了大同境内,攻占了得胜堡,参将李全自杀身亡,于是就围攻怀仁县以及井坪堡、应州等地。曹文诏同总督 张宗衡先驻扎在怀仁坚守。八月,怀仁解了围,就移兵驻扎在镇城,向清军挑战,失败而回。后来,灵丘以及其他屯兵的城堡大多失陷,清军凯旋而归。十一月朝廷评定各将的罪过,曹文诏、张宗衡以及巡抚胡沾恩一同被定罪充军到边地的卫所。命令刚下达,山西巡抚吴生生就上书推荐文诏知兵善战,请求把他安排到山西来。于是朝廷命令他做援剿总兵官,让他立功赎罪。 这个时候,河南的战祸尤其厉害,朱由检本来已经同意了兵部的意见,又传令让曹文诏率兵紧急前往河南剿贼。吴生生又抗言上书力争,请求让曹文诏先平定山西的贼寇,然后进军河南,朱由检没有同意。然而,曹文诏因为吴生生对自己有恩,最后还是取道太原,被吴生生留住了。 轻军突袭 这个时候,山西的农民军首领高加计已被歼灭,而凤阳失陷了,曹文诏于是整顿军队南下,于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同洪承畴在信阳相会。洪承畴非常高兴,立即就让他到随州进攻农民军,曹文诏追杀农民军三百八十多人。四月,洪承畴驻扎在汝州,因为农民军全跑到关中去了,决定回头先铲除农民军的老巢,于是分别命令各位将领把守要害,发布檄文召曹文诏入关,曹文诏于是骑马到灵宝拜见洪承畴。 洪承畴认为农民军在商州和雒南两地,如果听说明军过去,一定会先逃往汉中,那时大军由潼关进入汉中,反而会落在农民军的后面。于是命令曹文诏从阌乡取山路到商州和雒南,直捣农民军老巢,然后再从山阳、镇安、洵阳等地赶到汉中来,阻止他们逃跑。并且对他说:“这次行军,道路迂回曲折,路程遥远,将军很辛苦,我聚集关中的兵力等待将军的到来。”然后亲切地拍着他的背为他送行,曹文诏二话没说就前去了。五月五日文诏抵达商州。农民军距城三十里,军营的灯火遍山都是。曹文诏半夜率领侄子参将曹变蛟,守备官曹鼎蛟,都司 白广恩等在深山老林中打败了农民军,追赶到金岭川。农民军仗着险要地势以一千名骑兵出来迎战,曹变蛟大声呼叫着冲进敌阵,各路兵马一同向前,农民军又大败逃亡。曹变蛟勇冠三军,贼兵中一听说大、小曹将军,都非常畏惧。 兵败自尽 没过多久,闯王 高迎祥、八大王率领的各路农民军攻打凤翔,向汧阳、陇州挺进,曹文诏从汉中奔赴前线。农民军都奔向静宁、秦安、清水、秦州一带,兵力将近二十万人。 洪承畴因为文诏的兵力同张全昌、张外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只有六千人,与农民军相比较悬殊太大,向朝廷告急,没有得到任何指示。六月,明军在乱马川同农民军相遇。前锋中军烈被抓获,不久副将 艾万年、柳国镇又战死。曹文诏听说后,瞪着眼睛大骂,立即赶到承畴那里请求进军作战。洪承畴高兴地说:“不是你曹将军,没人能消灭这股贼兵。但我的兵力已分派出去,没法派出接应你的队伍。将军出发以后,我会从泾阳赶到淳化做你的后盾。” 曹文诏于是率领三千人从宁州进军,在镇宁的湫头镇同贼兵相遇。变蛟率先登上城墙,斩首五百人,追敌三十里,曹文诏率领步兵跟在后面。贼兵埋伏下的数万骑兵突然出来包围了他们,箭像刺猬的刺一样密集。贼寇并不知道是曹文诏的军队,有一名小兵被俘后捆绑得心急了,大声呼叫说:“将军快来救我!”农民军中间的叛兵认识曹文诏,指点给农民军说:“这就是曹总兵。”农民军高兴起来,就更加紧了包围圈。曹文诏左右跳荡,亲手杀了几十个农民军,辗转拼战了几里路。最后体力不支,拔刀自杀而死。游击将领自平定以下死亡的有二十多人。 洪承畴听说这个消息后捶胸痛哭,朱由检也为他痛心,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赐予祭葬的恤典,让他的子孙世袭指挥佥事的官职,并命令有司为他立了庙,每年春秋两季予以祭奠。曹文诏的忠诚、勇武,世间无比,被称为明末良将中的第一人。对于他的死,农民军中相互庆贺。 年间,追谥其为忠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