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专权跋扈的权臣诸葛亮究竟有无篡位之心?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白帝托孤,对曰,若其子“不才”,“君可自取”,古人论此,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并取鱼水之喻相印证。

但也有人认为此乃刘备“诡伪之辞”《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孙盛曰。

,对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试探之。

田余庆先生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皆不以为然,在其《蜀史四题——刘备托孤语》一文中作出新的诠释。

田先生的见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暂且不作评论,我以为刘备托孤之语,是真心还是假意,抑或另有打算,今已无从考证,诚然是千古之谜。

现在要检讨的问题,不是刘备要不要诸葛亮当,而是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个台阶,由宰相登上龙椅。

这个问题古今从未有人作过思考。

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田余庆:《蜀史四题——蜀国新旧纠葛的历史追溯》,载《文史》,第35期,中华书局,1992。

之所以没有人怀疑过,无非是经过历代文人及小说家的渲染,诸葛亮已经被衍化成“圣人”,成了“鞠躬尽瘁”、忠贞冠世的典范。

历史学家受其影响,大概也会感到这是古史中的一大“禁区”,轻易不敢染指。

要把诸葛亮从圣坛上请下来,我想很有必要对这一最棘手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网络配图 其实,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

反之,蜀汉政权中,、廖立、来敏、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强兵,,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华阳国志》卷十中《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

所谓“狼顾”,《·宣帝纪》云:“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因谓太子(曹)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见,所谓“狼顾”相,即具“非人臣”之相,李邈直指诸葛亮同司马懿一样亦具“狼顾”相,意谓其久后必篡夺天下,自己当皇帝。

至于“虎视”,《·班固传》所收《西都赋》内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句,注曰:“龙兴虎视,喻强盛也。

”班固的实际意思是,尽管周、秦都很“强盛”,但是,周以“龙兴”,取天下以“德”;秦却是“虎视”,取天下以“武”。

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诸葛亮“身杖强兵”,与秦的“虎视”相同。

《左传·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

”孔颖达《疏》引贾逵说:“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这五种人有权有势,居边则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边。

”李邈认为诸葛亮属于五种人之一,让其率兵居边,必危及蜀廷。

不仅如此,李邈还直接将诸葛亮比做欲危汉室的吕禄、霍禹。

[$HR getPages$] 对李邈的上疏如何看?如果要维护诸葛亮的崇高形象,尽可以把李邈的上疏视为诬蔑、攻讦诸葛亮的诽谤之词;但若冷静客观地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李邈之言并非、空穴来风。

我以为真正具有“狼顾”相的人是不存在的,司马懿、诸葛亮之所以被时人看成有“狼顾”相,无非是怀疑他们有的野心。

蜀汉政权中不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连尚书令李严亦猜忌诸葛亮有。

《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 九锡为何物?“据《后汉书》章怀注,谓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

”《廿二史劄记》卷七“九锡文”条。

稽考于史,九锡之礼规格极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

如九锡中的“虎贲,天子卫卒也”《·晋世家》注引《集解》贾逵曰。

斧钺金戚皆属天子之卤簿。

秬鬯为天子祭祀上帝、神灵时所用之酒,《礼记·表记》云:“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

”九锡中又有“纳陛”。

“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

师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

”《汉书》卷九十九上《传》注引曰。

蔡邕所撰《独断》卷上载:“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后引申其意,称天子为陛下。

所以权臣即可由受“纳陛”而后晋升陛下。

由此可见,谁受了九锡,谁就具备了“假皇帝”的资格,为将来当“真皇帝”铺平道路。

自王莽始,权臣易代,夺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锡,然后再龙袍加身,登上九五。

汉末,欲加九锡,受汉禅,遭到心腹的坚决反对,“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

《廿二史劄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

王夫之对荀彧之死发表看法: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

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中华书局,1975。

李严亦是刘备临终时的托孤重臣,难道他的天良“牿亡已尽”,会容忍异姓篡夺刘氏江山?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诸葛亮受九锡,只有一种解释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诸葛亮功高盖世,当赐以殊礼,而实际上是在试探诸葛亮是否将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锡,建国封王,进而代蜀汉称帝。

按理来说,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对此应表示极大的愤慨,除严厉斥责李严外,也应郑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汉室的心迹。

但诸葛亮的答书却并非如此,他回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及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

《汉书·王莽传》云:“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张晏注曰:“《周礼》上公九命,九命,九锡也。

”诸葛亮云“十命”,乃指“九锡”之外再加“一锡”,可见其“十命”之谓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

我认为诸葛亮这番话的口气相当大,完全不像出自一个自诩“”的人之口,说得难听一些,反倒像一个所言。

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

汉制,非刘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锡,不臣之心,诸葛亮难道不懂这个道理?汉魏之际,除曹操受九锡外,还有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

受魏主九锡,称吴王。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之主,难道诸葛亮欲与他们比肩?有关九锡制度的具体内容及考证可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九锡与汉魏禅代”。

稍晚于诸葛亮时期的东晋丞相王导,对晋室有再造之功。

其威望与权势在当时无与伦比,故时人皆云:“王与马,共天下。

”当元帝即位时,竟命王导同座于御床,接受百官的朝拜。

“导固辞,至于三四。

”后来司徒蔡谟“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

’导弗之觉,但谦退而已。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

相比之下,诸葛亮就毫不避讳人臣之大忌,公开声称,如若灭掉魏国,中兴汉室,自己就理所当然地封王受九锡。

网络配图 当然,如果仅凭诸葛亮拒辞九锡,就断定其有异志,欲图大位,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感,抑或依据并不充分,很难令人完全折服。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诸葛亮秉政后,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

他,动辄教训皇帝。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以塞忠谏之路也。

”又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进而特别指出,“若有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如若后主不答应,那就是“内外异法”了。

诸葛亮的这番话固然是出于治国安邦之需,但他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不宜”怎样,其口气之严厉,完全不像人臣之语,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

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HR getPages$] 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继要刘禅将宫中之事交给“相府”处理后,又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执掌保卫皇室的禁军统领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的形势,不能说没有一点其他用心在内吧! 刘备在世时对其子刘禅的智商并没有作过评价,但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称赞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故刘备临终前放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

可是,仅仅过了几年,前夕,“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故特派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

他告诫后主:“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董允),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的心腹董允直接监视着刘禅的,弄得“后主益严惮之”,《三国志》卷三十九《董允传》。

完全失去了帝王的尊严,甚至丧失了行动自由。

从刘备去世(公元223年)至诸葛亮北伐(公元227年),不到五年时间,难道刘禅的智商就由先前的“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降低到“朱紫难别”了吗?诸葛亮对刘禅作出的这一番霄壤之别的评价,居心何在?难道他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尽管刘备临崩时托孤于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为辅政大臣,而并非让诸葛亮单独执政,刘备除规定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外,又“呼鲁王(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同①。

这无疑是要刘禅兄弟与诸葛亮共理蜀国,因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须以父辈之礼尊崇之。

但诸葛亮却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诏。

诸葛亮让李严留在永安,自己则扶刘备灵柩回成都,办完丧事,便“开府治事”。

自此,诸葛亮独揽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政,咸决于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已是二十多岁,,正值青春有为之际。

按汉制,诸葛亮应还政于后主,但诸葛亮不愿放权,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让刘禅“亲政”。

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感慨叹息:“政由,祭则寡人。

”《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

可见,刘禅当时的处境和,是个十足的傀儡君主。

世人皆言曹操“欺主”,将汉献帝置于股掌之中,但为何对诸葛亮的“欺君”却视而不见,诚不可解。

诸葛亮死后,刘禅曾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了他对诸葛亮的不满。

例如,李邈上书言诸葛亮专权,“后主怒,下狱诛之”《华阳国志》卷十中《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

李邈之所以被杀,我认为倒不是因为他说了诸葛亮的坏话,而只是因为他的某些言辞,如“主畏其(指诸葛亮)威”,强烈地刺痛了曾经当过傀儡君主的刘禅的自尊心。

又如,在给诸葛亮立庙的问题上,刘禅也设置了层层障碍。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

言事者只得退而求其次,建议立庙于沔阳,禁止百姓“私祀”,后主才勉强同意。

后主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说穿了,也是一种报复。

诸葛亮死后,蜀汉再也不设丞相一职,先是以为尚书令、大将军,后又以为尚书令、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同①。

刘禅为何废除丞相制?道理很简单,就是决不容许再出现第二个诸葛亮,以免大权旁落。

实际上,刘备永安托孤不是一人,而是两人。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

可见,李严地位相当显赫,执掌着蜀汉的军事大权。

按刘备的策划,由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蜀汉政权。

然而这只能是刘备的一相情愿,这种政治格局诸葛亮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诸葛亮,殚精竭虑谋划的大事,就是要由他一人独揽大权。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对付和的“手段”还比较隐蔽,不敢公开化,只能使用“权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无所顾忌,他打击、排斥李严可谓不遗余力,最后将李严废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诸葛亮废李严的这段公案,田余庆、尹韵公二位先生均作了详细考论,故笔者不再赘述。

网络配图 诸葛亮秉政后,蜀汉政权中除李严、廖立、魏延等少数人不服外,绝大多数官员对诸葛亮皆俯首帖耳,不敢违抗,有了刘备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这把尚方宝剑,不仅诸葛亮自己以“太上皇”自居,且朝中官员亦几乎将诸葛亮视为“皇上”。

例如,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必须修复吴蜀二国关系,与东吴重新结盟。

为此,诸葛亮特派邓芝出使东吴。

下面是孙权与邓芝的一段对话: “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

孙权遂断绝与魏的交往,转而与蜀“连和”。

以往史家皆称赞邓芝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为恢复吴蜀联盟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此我并不否认。

然而从邓芝这番言辞中,反映出他已不把皇帝刘禅放在眼里。

孙权云:“蜀主幼弱”,其实刘禅时年十七岁,并非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幼童。

汉魏之际,诸侯中年少英雄不少,就以孙吴创业之主而言,他十五岁即随父起兵讨伐,二十岁转战江东,攻占六郡,从而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业。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亦只有十八岁。

邓芝若维护主上的尊严,何不据理而反驳之。

面对孙权轻视“蜀主幼弱”,邓芝只字不作回答,却称赞孙权为“命世之英”及“诸葛亮亦一时之杰”,这就把诸葛亮放到了和孙权同等的地位,也就是一国之君的地位。

孙权当然是个聪明绝顶的“雄略之主”,他眼见蜀汉已是诸葛亮“当家”,遂突破两国间对等交往的外交惯例,放下帝王“架子”,直接写信给丞相诸葛亮,表彰邓芝的功绩:“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

事实上,孙权直接与诸葛亮的对话是经常的。

如孙权称帝时,在和蜀汉订立的盟誓中对后主刘禅只字不提,而对诸葛亮却歌功颂德,盟约中称颂“诸葛丞相德威远著,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

有时,孙权也委托上大将军写信给诸葛亮。

“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陆)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

”《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孙权虽委托陆逊与诸葛亮打交道,但没有彻底放权,因为陆逊是以孙权的名义,写给诸葛亮的书信盖的是皇帝孙权的玉玺。

可见,中国古代对君臣间的礼仪制度是何等的重视。

相反,诸葛亮却到了连君臣名分都不顾的地步,他“以刘禅未闲于政”为借口,“遂总内外”,《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

在外交上完全撇开刘禅,而由自己平等地与孙权“对话”。

诸葛亮临终前,在其接班人的问题上也独断专行,根本不同后主商量。

而刘禅也不敢擅作主张,居然派尚书李福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赴陕西岐山五丈原军中,代表皇帝聆听“相父”的指示。

《三国志》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曰: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李)福省事,遂因咨以国家大计。

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

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谓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

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

”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

”又问其次,亮不答。

诸葛亮指定的两个继任者,乃是其亲信蒋琬与费祎。

刘禅完全遵从诸葛亮的遗嘱,不敢有丝毫违背。

“亮卒,以(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三国志》卷四十四《蒋琬传》。

蒋琬死后,后主又以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军国政事。

或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指定的是他自己,即丞相职务的继承者,而不是皇位继承人。

须知,诸葛亮卒时,刘禅春秋鼎盛,只有二十七岁,诸葛亮当然不可能干预皇帝的立嗣大计。

在君主专制的古代社会,任命军政最高长官,一般都是由皇帝决定的,哪容得臣下自作主张。

佐平定天下,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刘邦赏赐其“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殊礼。

刘邦死后,“(萧)何事惠帝”,其地位相当于“相父”。

史称惠帝“为人仁弱”《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

,但即便如此,萧何亦不敢疏慢君臣之礼。

萧何病重,惠帝亲自探视,“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

同样身为丞相,同样辅佐幼主,诸葛亮的“跋扈”与萧何的“恭敬”,不是有云泥之别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社保断交以前的会不会作废?(2025/4/23)

2025年起,社保断缴就会账户清0吗?随新社通小编了解一下详情:社保停交是不会作废的。社保连续中断缴费三个月的,可以视为中断参保,即社保停交超过三个月后,以前所交的社保就算断了。中断缴费时间超过3个月的,各统筹地区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不超过6个月的待遇享受等待期,待遇享受等待期满后暂停原参保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缴纳的社保失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从停交的下个月起,就不能使用医保卡进行报销。重新缴费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医疗报销。医疗保险自停交之日起有3个月缓冲期,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连续缴费年限则需要重新计算。工伤保险:是即交即用,一旦停缴,则在停缴的次月失效。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在缴纳1年费用后,可以在该年度内继续享受相关权益,但在下一年度停缴后,相关的权益和福利即会失效。养老保险:是按照累计年限(通常为15年)来计算的,期间如果中断缴费,是可以进行补缴的。请注意,社保一旦停缴,会影响相关权益和福利的享受。虽然已缴纳的社保并不会因停缴超过三个月而失效,但连续缴费年限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相关待遇的享受。因此,建议持续缴纳社保,以确保自己的权益。社保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超时未认证,会怎么处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时间错过了未认证,确实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介绍:增加后续认证的复杂性额外证明材料:错过养老金资格认证后,可能需要额外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以说明错过认证的原因,并重新办理认证手续。时间成本:补办认证手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行动不便或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养老金暂停发放直接影响:一旦错过养老金资格认证时间,部分地区会暂时停止发放养老金。这是为了确保养老金能够准确、公正地发放到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手中,避免冒领和错发。补发机制:虽然养老金会暂停发放,但只要在法规时间内补办认证手续,经核实符合领取资格的,养老金将在认证完成的次月恢复发放,并补发停发期间的待遇。不过,补发的时间可能因地区而异,有的地方如果老人在当月15日前完成认证,养老金会在当月补发;如果是在15日后完成认证,可能需要等到次月10日才能到账。影响正常生活对于许多退休人员来说,养老金是他们主要甚至唯一的经济来源。因此,养老金的暂停发放可能会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包括但不限于日常开销、医疗费用、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困扰。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退休人员,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提醒及时关注认证时间:退休人员应密切关注所在地区的养老金资格认证时间,确保在法规时间内完成认证。选择合适的认证方式:现在养老金资格认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线下认证外,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进行“刷脸”认证。退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认证方式。定期检查联系方式:为了避免因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或信息录入错误而导致的认证问题,退休人员应定期检查自己在社保系统登记的联系方式,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综上所述,错过了养老金资格认证时间会对退休人员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退休人员应高度重视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确保在法规时间内完成认证手续。

个人社保需要交多少钱?《社保法》里的社保基数是什么意思(2025年4月23日)

社保里面的缴费基数是什么意思是正常缴费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什么意思?社会保险基数简称社保基数,是指职工在一个社保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它是按照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来进行确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计算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社保费和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有上限和下限之分,具体数额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而定。职工个人以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总额的月平均数作为本年度月缴费基数,其中:新进本单位的人员以职工本人起薪当月的足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参保单位以本单位全部参保职工月缴费基数之和作为单位的月缴费基数。职工的上年度工资收入总额是指,职工在上一年的至12月31日整个日历年度内所取得的全部货币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针对用人单位工资发放形式的多种化,职工在确定缴费基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单位从职工工资中直接代扣代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个调税等,应纳入缴费基数。(2)单位以现金或银行存款形式支付给职工个人的交通补贴、电话补贴、午餐补贴、过节费以及支付高温、高空、井下、有害等特殊岗位的津贴,应纳入缴费基数。(3)单位通过税后利润提成或分红的方法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工资,应纳入缴费基数。(4)实行底薪制的职工,根据营业额或经营业绩提成取得的收入,应纳入缴费基数。(5)实行业务承包或费用包干,单位不再报销差旅费用的职工,其承包收入中的60%应纳入缴费基数。社保需要交多少钱?以下是对黄山2025年社保缴费情况的另一个详细说明,基于最新的缴费标准:缴费比例1.养老保险公司缴纳比例: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6%进行缴纳。个人缴纳比例:职工个人需按照其工资收入的8%进行缴纳。2.医疗保险公司缴纳比例:根据最新法规,公司需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6.5%(或根据标准调整后的比例)进行缴纳。个人缴纳比例:职工个人需按照其工资收入的2%进行缴纳。3.失业保险公司缴纳比例: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0.5%进行缴纳。个人缴纳比例:职工个人也需按照其工资收入的0.5%进行缴纳。4.生育保险公司缴纳比例:生育保险费用完全由公司承担,缴纳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7%。个人无需缴纳生育保险费用。5.工伤保险公司缴纳比例:工伤保险费用也完全由公司承担,缴纳比例根据单位所属行业和风险等级确定。个人无需缴纳工伤保险费用。(注:本文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缴费标准为准)黄山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由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的。一般来说,单位缴纳的比例较高,而个人则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具体的缴费比例可能因地区和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单位缴费:企业通常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这个比例可能会根据具体的法规而有所调整。例如,有些地区法规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6%。个人缴费:职工个人则需要按照自己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这个比例通常是固定的,比如个人缴费比例为工资基数的8%。需要注意的是,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会随着方案的调整而有所变化。因此,具体的缴费比例应以当地社保部门或相关部门的最新法规为准。此外,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也是影响缴费金额的重要因素。缴费基数通常是根据职工的工资水平来确定的,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计算缴费金额时,除了考虑缴费比例外,还需要确定具体的缴费基数。总之,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由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的,具体的比例和基数可能因地区和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职工在缴纳养老保险时,了解当地的具体方案和法规,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证。温馨提示:本数据仅供参考!具体需以当地有关法规为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