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后宫史:明帝王究竟娶了多少朝鲜妃子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喜欢朝鲜民族饮食,而尤其酷爱朝鲜歌舞,在位10年共招来唱歌女儿、执馔女子(女厨师)100多人;与他祖父一样,他也娶了8位朝鲜妃嫔。

在整个大长今所处的朝鲜时代,中朝间有很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

永乐、各有8位朝鲜妃嫔;作侍女、女史的朝鲜女子,永乐朝22人、宣德朝16人、清入关前10人、朝16人;歌舞艺人、厨师,单是宣德朝就有100多人。

这些女性将祖国的文化风俗,包括语言、饮食、服饰、歌舞艺术、,带到中国宫廷,促进了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关系,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明朝的永乐皇帝、宣德皇帝,都有多位朝鲜妃嫔,有的活到一四八二年之后;正德后期,到朝鲜选妃,一时间闹得举国不宁;入关前,摄政王曾娶朝鲜“侧福晋”。

这些事实,在中国史书上甚少记载,但在当时朝鲜官方文字汉字写成的《朝鲜李朝实录》及《高丽史》中,却有原原本本、完完整整的记录,连皇帝的“口谕”都保存着大白话的原貌,而不像中国史书上经过史官加工过的样子。

而在此之前的元末,元顺帝的皇后奇氏也是高丽人(当时朝鲜为“高丽王朝”),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即为所生。

永乐娶朝鲜妃嫔,起于其父与高丽国王王昌和其后朝鲜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的“结亲”设想。

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四月,太祖传谕国王,挑选出身好的女子与皇室子弟婚配,说:“我这里有几个孩儿,恁(您)高丽有根脚好人家女孩儿,与将来教做亲。

”洪武二十五年朝鲜国家政权更替后,至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双方多次商量“做亲”事,朝方还先派送5名到南京。

太祖对国王表示: “我实要做亲。

我的子孙厮儿(男孩)多、女儿小(少),恁(您)那里才八岁,到十六岁便是成了。

”永乐元年(一四○三年),朝鲜太宗李远芳亲自到南京朝见,增进了两国之间的了解,永乐时三次在朝鲜选妃,永乐皇帝不但喜欢上了朝鲜女子,而且接受了朝鲜民族的饮食习惯、文化习俗。

网络配图 明朝后宫史:明皇帝究竟娶了多少朝鲜妃子 发布时间:2016-01-26 16:14:53来源:分享推荐第一次发生在永乐即位之初。

大概是接续洪武时“做亲”之议,永乐元年四月,朱棣派出的使臣到达朝鲜首都汉阳(即后来汉城、今韩国首尔),商量遣返逃到朝鲜的建文帝“手里人”,同时转达了朱棣“结婚”(结为婚姻)之意。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故;六年(一四○八年)四月十六日,永乐帝派出的内史黄俨等到达汉阳,朝鲜开始选妃工作,并“禁中外婚嫁”。

至十一月告一段落,选出5名女子。

她们是:工曹(即工部,比照明朝六部而称“曹”)典书权执中之女、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护军吕贵真之女、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

另外,还有随从12名、太监12名。

国王命艺文馆大提学李文和为特使,护送她们。

为掩人耳目,特送纯白厚纸6,000张,对外名义是进纸札。

这5位女子一行于七年初到达北京。

二月,封为“贤妃”,掌管六宫事务,行使皇后职权;封为“顺妃”,封为“昭仪”,封为“婕妤”,封为“美人”。

权妃之兄权永均被任命为朝廷光禄寺卿(负责宴筵事务的衙门的长官),官秩三品,赐彩缎60匹、彩绢300匹、锦10匹、黄金2锭、白银10锭、马5匹、鞍2面、衣2袭、钞3,000张。

这基本相当于册封妃子的纳彩礼物。

任妃之父任命为鸿胪寺(负责典礼事务的机构)卿(长官),李昭仪之父、吕婕妤之父任命为光禄寺少卿(副长官),官秩都是四品;崔美人之父为鸿胪寺少卿,官秩五品。

权妃是《·后妃传》中唯一有记载的朝鲜女子:“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姿质禾农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

”但第二年十月就在随朱棣从南京到北京的路上去世,《李朝实录》记载说,永乐帝见到贤妃之兄,“赐言之时,含泪伤叹,至不能言”。

永乐帝喜欢上朝鲜民族饮食及文化习俗,直到晚年还怀念贤妃,说:“朕老矣,食饮无味”,“权妃生时,凡进膳之物,惟意所适;死后,凡进膳、造酒,若浣衣等事,皆不适意。

” 第二次发生在永乐七年(一四〇九年)。

五月初三日,太监黄俨到汉阳口宣圣旨:“去年你这里进将去的女子每(们),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

只看你国王敬心重的上头,封妃的封妃,封美人的封美人,封昭容的封昭容,都封了也。

”话虽如此,但还要求再考虑两个。

八月,朝方确定了人选,但明朝忙于抵御灭亡的蒙古鞑靼部进攻北京,朱棣便托词推延,到九年(一四一一年)四月初二日,朝方将女送到北京。

永乐帝见即宠爱,对一行人赏赐有加。

尽管此事都是秘密进行,但永乐帝的子孙们却在《太宗实录》中留下一笔:九年正月,“命郑允厚(郑女之父)为光禄寺少卿。

允厚朝鲜人,掖庭之亲,因其来朝,特授是职而不任事。

”皇帝的岳父一般要给予相应的爵禄,永乐帝对几位朝鲜岳父多给予光禄寺职衔,反映了他对朝鲜饮食的喜爱。

第三次在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年)。

朝方选出、两位女子,随行有侍女6人、太监2人。

八月初六程,十月初八到京。

永乐帝对韩女尤其爱重,赐韩家父兄大量财物,一直送到辽东;接着又于十一月初三,向朝鲜国王发出嘉奖的敕书,并白金2,000两、文绮表里200匹、纱罗、绒锦50匹、马24匹,另赏王妃(国王正妻)文绮表里80匹。

明宣宗是前期的太平天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才华的皇帝之一。

他自幼得到祖父永乐帝的喜爱,不管在京还是北征朔漠,都在祖父身边,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由祖父确定。

有趣的是,受他祖父影响,他也喜欢朝鲜民族饮食,而尤其酷爱朝鲜歌舞,在位10年共招来唱歌女儿、执馔女子(女厨师)100多人;与他祖父一样,他也娶了8位朝鲜妃嫔。

网络配图 宣德帝到朝鲜选妃只有一次,在即位后第二年(一四二六年)三、四月,派出使臣内官昌盛、尹凤、白彦出使,选妃并找厨师等。

当时他28岁。

《明宣宗实录》中也留下侧记,像此次带去“赉赐”国王的礼物白金1,000两、纻丝、纱罗、锦帛240匹。

事先选中女子是7位:成女、车女、郑女、卢女、安女、吴女、崔女。

永乐时入宫的韩女有妹貌美,明使听说后也将其请来,合共8位。

这8位女子及执馔女子10人、使女 16人、太监10人,于三年七月二十日离开汉阳,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北京。

宣德之后136年间,未在朝鲜选妃。

明武宗是有名的的皇帝,就在他年纪轻轻却快要闹死的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正月,朝鲜国内忽然出现要来选妃的传言,民间闻风而动,纷纷抢时间嫁娶,朝方官员认定武宗对选去的女子“待以非礼,与先世采女之事异矣”。

这时朝鲜国王为中宗李怿,大长今当时正在宫中,当然亲历了此事的前前后后。

《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派遣太监金义、陈浩为册封朝鲜国王世子(王位继承人)的正、副使,顺便商议选妃等事。

所幸他们刚出发,三月十六日,只有31岁的武宗便崩于“豹房”(动物园,在北海西侧)。

他们在辽东接到哀书,四月初十渡过鸭绿江,继位的嘉靖帝下令停止。

朝鲜与明朝关系密切,双方对满洲、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

于清崇德二年(十年,一六三七年)挥师攻朝后,提出奉清朝正朔(纪年)、人质、婚媾等条件,朝方都阳奉阴违,进展不大。

清入关后,顺治七年(一六五〇年),实际控制朝廷政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的“福晋”去世,要求与朝鲜国王“结为婚姻”。

当时国王孝宗李淏公主仅两岁;更重要的是当时双方是敌对关系,而且出于传统的“华夷之辨”,在朝方看来,与明人结婚是正常、体面甚或是荣耀的事,与清人结婚那简直是“辱没祖宗”、“国耻”。

还是宗室锦林君李恺胤顾全大局,愿纾国难,自报自家的女儿。

国王加封该女为“义顺公主”,四月十二日亲自到汉阳西郊送行。

《实录》对此有记载:五月二十一日,“摄政王率诸王、大臣,亲迎朝鲜国送来福金于连山,是日成婚。

”连山关在今辽宁辽阳一带,离北京上千里地;多尔衮远迎到此,而且,当日成婚。

这是他死后,顺治、为揭露他的丑行而写下来的。

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顺治帝派太子太保议政王大臣哈什屯护送公主回国,由朝鲜政府发给月廪(生活费)。

总计上述选为妃嫔的女子有17人。

另外充作侍女、女史的女子64人,其中永乐朝22人、宣德朝16人、清入关前10 人、顺治朝16人。

宣德时入宫的韩妃史称“小韩”,生于永乐十年(一四一二年),小名桂兰,在明宫经历了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四朝,因抚育英宗之子成化帝,为成化帝所感戴和尊敬,成化帝的妃嫔们尊她为“女师”,称她为“老老”。

网络配图 老年的韩太妃与关系亲密,但想念远方的祖国故乡,因此屡次派当年带来的太监郑善等,回国弄来家乡的服饰、玩物、食品,“见家乡的土物,便见家乡一般”。

成化帝见到这些东西也喜欢得不得了,便向朝鲜国王索要,然后回赠国王一些礼物。

如此来来往往,一时竟成朝鲜政府一个负担。

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五月十八日,韩太妃病故,年74岁,在宫中度过57个春秋。

成化帝称赞她多年来“供事恪勤”,上谥号曰“恭慎”,以表彰其功劳;又赐以诰命,安葬于北京西郊风光秀美的香山之原,并命吏部尚书万安撰写墓表、户部尚书刘珝书写墓志铭;并要求朝鲜国王“厚恤其家”,每年来京朝贡的使团为其家族留一个名额;然后将皇帝祭诰之文、墓志表交由朝鲜国王转交她娘家族人,“以示光荣于永永”。

此前两年,朝鲜国内发生了成宗废妃遇害事件,大长今之父徐天寿为参与者之一。

选妃是古代许多国家都存在的习俗。

因为历史上中朝特殊紧密的关系,此事扩展到朝鲜,特别是在明朝。

因此与历史上、匈奴间的和亲本质上不同。

因此也留下一段段的往事。

从历史角度看,有一点是明显的,这些女性将祖国的文化风俗,包括语言、饮食、服饰、歌舞艺术、风土人情,带到中国宫廷,促进了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关系,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才重回翰林院,任国子监司业。 隆庆元年(1567)后,吕调阳先后出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历来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捧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能以身作则。这年冬天吕调阳先后任礼部和吏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常务副部级官员。 元年(1573),登基。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同年6月,吕调阳受当时任内阁首辅的举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以稳重不争名震朝野,深得神宗器重,神宗尊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至吕调阳去世时,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师;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11月晋太子太保;万历四年10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2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1580年去世,谥“文简”。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张居正给吕调阳极高的评价,赞誉他是当代的(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有成绩而不张扬著称),称赞他“公质行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