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是如何来的?郭嘉和孔明的正史对比!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不死,不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郭嘉和的正史对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07年,历史上发生了两件重大事情,一是郭嘉逝世,再也不能跟随征战,另一件是成功将请出山。

因为时间上的巧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个说法就出来了,孔明仿佛是算准了郭嘉已去世才敢出山,这样自己就不会在他身上屡屡受挫了。

既然如此,郭嘉真的能够让诸葛亮心生恐惧吗?我们分析一下两个人的著名论断就明白了。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最著名的成就,因为这个,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就统一了北方。

肯定有人会说,不就是一段不到四百字的小议论吗?有那么厉害吗? 论断将袁绍和曹操做了对比,指出曹公在“道、义、治、仁、文、武”等十个方面强于袁绍的。

我们总结一下,主题就是:您比袁绍强多了!此论断看上去是情绪饱满,换作是谁,被人这样夸都会很高兴,变得信心百倍,但是接下来要干嘛呢?真的是一句实际性操作都没有!到了真的和袁绍比个胜负之时,还是得出马,给曹操出谋划策。

至于郭嘉的论断,我们往好了讲,是振奋人心的激励话语,往难听了讲,其实就是在拍马屁。

所以,那些觉得曹操取胜是靠郭嘉的,真的是高估了这论断。

同样是局势分析,《》就不一样了。

的确,它的气势不如前者,但是却实用很多。

公元207年,刘备已经48了,但是依旧无方寸之地,只能在新野寄居,眼看着壮志难酬,诸葛亮出世了,辅佐他一步步按照《隆中对》里的策略行事。

先是拉拢刘琦,壮大刘备的实力,然后大败曹操一战,到取代刘璋,形成三分天下的形势,后来成为汉中王。

隆中规划后6年,刘备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后13年,让他成为昭烈帝,这总比郭嘉的论断实用吧? 其实从其他方面看,诸葛亮也是也比郭嘉高明一些的。

无论是军事策略,还是法律、政策、财政预算,诸葛亮都整理的井井有条,这一点,并非郭嘉的长处。

从品德方面讲,郭嘉的私生活非常不检点,德行有亏,但是诸葛亮却俭以养德,赏罚分明。

郭嘉去世之际,孔明出山,两个人可以说是擦肩而过,正是如此,后人才有了无限遐想。

像诸葛亮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真的是难遇。

从上面的分析看,我们不如说“卧龙一出,吓死郭嘉”,这样要更加符合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最大奸臣屠岸贾,“赵氏孤儿”事件的直接制造者!

相信大家对影视作品《孤儿》的相关剧情都十分熟悉,而屠岸贾则是制造了这场历史上悲惨血案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曾经由历史上著名的霸王君主所建立起来的泱泱大国,也因为屠岸贾这个奸臣,让原本在时期处于霸王地位的强大晋国逐渐又变成了一个十分弱小不堪的国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让晋国陷入衰败,又是如何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血案的呢? 屠岸贾在晋国为官期间一共经历了两代君王,一个是晋景公和晋灵公,而他在晋灵公执政时期最为得宠信!而这位晋灵公本来也不是什么爱民如子、励精图治的好君王。他贪图享乐奢靡,喜好声色玩乐。而屠岸贾作为晋灵公身边的宠臣,不但没有对君王这些昏庸的行为及时做出指正,反而对其一切的指示和命令都惟命是从,为了巩固权利地位,他献计杀害忠臣赵盾,制造惨案。可以说屠岸贾和晋灵公是典型的奸臣和昏君的组合! 话说屠岸贾在指使性格忠贞的刺客鉏鸒杀害赵盾失败之后,又屡次派了不少杀手前去刺杀,但是都被赵盾的侍卫识破,所以加害赵盾的计划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屠岸贾在晋灵公同意后,按耐不住公开与赵盾撕破脸,开始大量的派出兵马对其进行疯狂的追杀!赵盾不得已携子四处逃亡,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做自己的侄子赵穿,赵盾一一将屠岸贾如何追杀迫害自己的事情全盘托出,赵穿气愤不已。确保好赵盾父子安全之后,赵穿立即快马赶回了晋国国都,准备和身边的义士兵马密谋除掉晋灵公和屠岸贾这对误国的昏君和奸臣! 为了降低晋灵公和屠岸贾的戒心,赵穿故意前去向晋灵公请罪,还大骂赵盾连累自己,要与他彻底划清界限,请求晋灵公罢免自己的官职!昏庸的晋灵公哪里知道这是赵穿的苦肉计,很快就,还力劝他安心做好的自己的本份职务,其他的事情无需担忧。接着,赵穿又利用了晋灵公的荒淫弱点,假装,嗦摆其吩咐屠岸贾在晋国各地为其寻访美女。在屠岸贾被支走后,晋灵公马上就被赵穿的手下杀死并拥戴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上位,本来大局已定之时,赵穿要诛杀屠岸贾,但是被宅心仁厚的赵盾所阻止,为日后留下了莫大的祸患! 不久后,赵盾和晋成公相继病逝,一位和晋灵公同样荒淫的昏君晋景公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也是屠岸贾又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赵盾死后,屠岸贾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的打压赵盾的后人,四处散播污蔑赵盾的言辞,晋景公很快就相信了屠岸贾的污蔑之词,得到授权处理赵盾后人的屠岸贾先是丧心病狂的将赵盾的儿子和他府中一家男女老幼全部杀死。 后来在清点死亡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赵朔那已经的妻子庄姬,碍于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屠岸贾没敢公然下手。于是他又继续挑唆晋景公,说庄姬怀着赵氏一族的骨肉,如果现在不除,日后必成大患!就这样屠岸贾连赵家最后一个没有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而赵氏一门的冤情也在晋悼公登基后才得以平反,当时晋悼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肯定了赵盾一家的功劳并当场下令杀死屠岸贾,可是那已经是在血案发生的第十五年之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独创了哪个成语,从此老人都不忌讳说“死”了

华夏文华传承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精华,值得一直传承下去,也有一些糟粕,需要被剔除。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