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长期以来民间流传下来许多掺杂着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既有气势磅礴的《演义》、《》、《隋唐演义》等鸿篇巨著,也有以“家将”为特色的精彩作品,诸如叙述、薛家将、曹家将、呼家将等一些列类似于家族史的历史小说。
其中以《征东》、《征西》、《薛刚反唐》的薛家将系列,近年来经过影视剧作品的渲染,白袍薛礼、薛丁山、樊梨花、薛刚等一些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逐步映入心里。

文学艺术通常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薛礼等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文献记载,薛礼字仁贵,生于614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据说是北魏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六世孙。
但传到薛仁贵时家道早已中落,年轻时他只能以种田为生。
不甘心穷苦一辈子的薛仁贵突发奇想,竟然想用为先人迁坟的方式来改变自身命运。
好在她有一位贤惠的妻子,阻止了他,并劝他去从军。
645年32岁的薛仁贵投入东征高句丽大军将领张士贵(此人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屡次陷害薛仁贵)的麾下,此时薛仁贵不太可能是一名火头军,最次也是一名骑兵。
在安地之战中薛仁贵崭露头角,他单人独骑,“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将被敌军包围的郎将刘君邛救出。
不久之后,唐军与高句丽的十五万援军在安市城外展开决战。
站在土山上亲自督战,这时他望见乱军之中,一员将领身穿一身特别显眼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腰间挂着两张弓,一马当先,大呼一声,冲入敌阵,所向披靡,唐军大胜。
李世民连忙命人询问“先锋白衣者谁?”,方得知是薛仁贵。
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薛仁贵,加封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六品),将他调入禁军(北门长上)。
唐军撤退后,李世民对薛仁贵言道:“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不久薛仁贵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四品),仍然负责担任皇宫警卫工作。
649年李世民病死,即位,陷入与的内部政治斗争之中。
而薛仁贵则依然负责看守着他的玄武门。
654年一夜暴雨骤降,大水直冲玄武门而来,其他守卫四散奔逃,薛仁贵则敲门高呼,向宫里报警,李治得以安全转移。
直到28年后,李治还曾对薛仁贵谈起这件事,“微卿,我且为鱼。
”658年已经45岁的薛仁贵重新踏上征程,担任他以副将身份出征高句丽,“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
第二年唐军与高句丽在横山交战,“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
不久之后,薛仁贵又率军擒获契丹王以及诸部首领。
而薛仁贵一生最为传奇的战斗莫过于“三箭定天山”。
话说661年天山地区的“九姓突厥”作乱,薛仁贵奉命征讨。

九姓突厥派出十几个骁勇善战的在阵前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于是军中传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薛仁贵战后下令杀降。
668年高句丽发生内乱,李治调遣几路大军讨伐,薛仁贵乘胜率领两千精兵突袭扶余城,杀死敌军万余人。
一时间威震辽海,“扶余川四十余城,乘风震慑,一时送款,”高句丽灭亡。
此后薛仁贵率领2万人留守平壤,他“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在当地深得民心。
670年薛仁贵从人生的顶峰跌落到了谷底。
当年薛仁贵率领10万人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展开决战。
由于副将郭待封不听节制,唐军惨败,几乎。
李治一怒之下将薛仁贵削职为民。
此后薛仁贵人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直到681年,念及往日功劳,于是召见薛仁贵,任命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
682年薛仁贵创造了他军事生涯的又一奇迹,不战而胜!两军对阵之时,当突厥人发现唐军主将是薛仁贵时,“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薛仁贵趁机率军追杀,“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
此时薛仁贵69岁。
第二年薛仁贵病死,时年70岁。
(关于薛仁贵的详细情况请阅读《令朝鲜膜拜千年直至今日的大唐名将竟是他!》一文)根据文献记载中,薛仁贵有两个儿子,薛讷、薛楚玉。
而薛丁山的原型正是薛讷。
据文献记载,薛讷字慎言,649年出生,曾担任城门郎、蓝田令等小官。
698年突厥进犯河北地区,武则天以薛讷出身将门,于是任命他为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不久后又担任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要职。
薛讷镇守边疆多年,屡立战功。
即位后,一次检阅部队,发现唐军军容不整,玄宗非常震怒,当场下令将兵部尚书郭元振流放,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处斩。
各路军马纷纷震惊失措,队形散乱,只有薛讷和解琬二人所领兵马岿然不动,玄宗对二人大加赞赏。
714年6月薛讷率兵两万讨伐北方的契丹、奚。
时至盛夏,酷热难当,加之众将意见不统一,结果唐军在滦河被契丹大败,全军覆没,“讷脱身走免”。

唐玄宗虽然杀了一些将领,但对薛讷只是免去了一切职务。
但没过多久,当年的8月由于吐蕃十余万人入侵,唐玄宗重新用薛讷。
薛讷率军先在武阶驿大破吐蕃军队,斩首一万余人,接着乘胜追击,又在长城堡重创吐蕃军队,杀死万余人。
当时吐蕃,唐玄宗甚至准备亲征,听闻薛讷的捷报后,非常高兴,拜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
历史就是如此滑稽,薛仁贵俘虏了契丹王,却败给了吐蕃;薛讷战胜了吐蕃,却不敌契丹。
此战后不久薛讷致仕退休,720年薛讷病死,时年72岁。
史书称他“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
薛讷有一子名叫薛畅。
薛仁贵的另一个儿子薛楚玉,曾在开元年间担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因为不称职而被削官。
不过他的儿子薛嵩到是武将之风,也就是《薛刚反唐》中薛刚的原型。
历史上薛嵩确实参与反唐。
据记载,薛嵩“气豪迈,以膂力骑射自将”,年轻时加入了、史思明的叛军。
后期,唐军大破史朝义的叛军,驻守相州薛嵩十分恐惧,于是向唐军投降。
唐朝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先后加封他为昭义军节度使、高平郡王,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773年薛嵩病死,他的儿子薛平年幼,由他的弟弟薛昽继承节度使的职位,但不久就被驱逐。
值得一提的是。
薛平成年后出将入相,先后在各地担任节度使,官声极好,也一度入朝,担任宰相之职,836年薛平病死,时年80岁。
薛平共有八子,后担任不同官职,只有薛从一个担当过要职,此后唐朝政局动荡,薛家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题外话:薛仁贵除了薛讷、薛楚玉,还有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三子,但资料缺乏。
本文主要写薛家将,对于薛仁贵的叙述有些简略,感兴趣的朋友请阅读《令朝鲜膜拜千年直至今日的大唐名将竟是他!》一文,谢谢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初唐名将梁建方:一生只能当作薛仁贵配角的大将
梁建方(?—?)生辰、籍贯、字号皆不详。初唐勇将,活跃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间至显庆四年(公元659)间。在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中均立下,官至右武候将军(从三品)、右卫将军(从三品)、候卫大将军(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弓月道总管(弓月道临时最高指挥官)。然《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均未为其立传,唯有只言片语载于其上。 兄子伪代王琬(王琬,封代王。相对唐来说王世充的郑为伪朝,故王琬被称为伪代王),使于(窦)建德军中,乘所御骢马,铠甲甚鲜,迥出军前以夸众。太宗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请往取之,乃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马以归,贼众无敢当者。(《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尉迟敬德传》) 其文原意极言尉迟敬德之勇武,万军中擒敌酋如探囊取物,浑然无惧。然梁建方与之并肩作战,又岂是泛泛之辈?从中能窥见几点: 1、梁建方在唐武德四年(621年)前就投效唐朝了。 2、梁建方跟随唐太宗平定了王世充与。 3、尉迟敬德在当时官职为右一府统军,他能够统领梁建方,证明梁建方的官职在其之下,有可能与高甑生一样同是裨将。 4、梁建方可能因此受到李世民的赞赏,很可能被李世民拉拢成为秦王府的将领。因为和高甑生后来都成了秦王府将领。 参与 比较可能结论是:没有。在后来李世民即位后封赏功臣的名单中没有梁建方,而赐予食邑的功臣中大半都协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猜想梁建方可能当时官职不高,未能在封赏之列,或者他当时在镇守。当然,梁建方也不大可能是李世民的亲密心腹,故不可能参与如此机密的大事。 沙场鏖战 镇压起义 贞观二十二(648)年四月丁巳,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击松外蛮,下其部落七十二所…… (《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 初,州都督刘伯英上言:“松外诸蛮暂降复叛,请出师讨之,以通西洱、天竺之道。”敕(梁)建方发巴蜀十三州兵讨之。蛮酋双舍帅众拒战,建方击败之,杀获千余人。群蛮震慑,亡窜山谷。建方分遣使者谕以利害,皆来归附,前后至者七十部,户十万九千三百,建方署其酋长蒙和等为县令,各统所部,莫不感悦。因遣使诣西洱河,其帅杨盛大骇,具船将遁,使者晓谕以威,盛遂请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强伟等发民造船,役及山獠,雅、邛、眉三州獠反。壬寅,遣茂州都督张士贵、右卫将军梁建方发陇右、峡中兵二万馀人以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朝虽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前面史料中提及的“松外蛮”和“獠”都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剑南自隋以后少有战乱人民富庶,且有大江通 于东海,所以这里成了唐朝新建造船基地的首先地区。庞大的军费开支摊到了剑南,当地物价暴涨,民不堪命,终于招致少数民族的反抗。梁建方是这次镇压战争的 指挥官之一,所以他在剑外的时间应当不是短期的。叛乱平息后,唐政府吸取教训,对造船工业实施国家财政补贴。可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梁建方都在剑南主持 军务。可能正是由于在这里的战功,才使他成为了十六卫的正职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镇压起义在今天看来固然有点那啥,但他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南方的安定,为唐王朝经营西南做出了贡献。 又及:关于梁建方击松外蛮一事,另有分析见《唐贞观末梁建方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S2期) 西进讨贼 永徽元年(公元650)十二月,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以府叛,自称可汗,总有西域之地……(永徽)二年秋七月丁未,贺鲁寇陷金岭城、蒲类县,(唐高宗)遣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发秦、成、岐、雍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以讨之……(永徽)三年,弓月道总管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朱耶孤注于牢山,斩首九千级,虏渠帅六千,俘生口万余,获牛马杂畜七万……(《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斜体字来源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前因后果:阿史那贺鲁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后被迫投唐。正值唐朝发兵讨龟兹王,即以贺鲁为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以贺鲁所属为瑶池都督府,任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唐太宗李世民死,贺鲁渐有反唐之心,谋取西、庭二州,西取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沙钵罗可汗,与唐为敌。摆明是欺负唐高宗李治年纪小(时仅22)压不住场面。唐高宗遣梁建方、契苾何力(初唐外族名将)集结府兵三万,回纥骑兵五万,分两路直指西突厥。这是唐朝继征服高昌、龟兹之后,第三次大规模兵临西域。和前面两次一样,这次行军也处于秋冬之时,天气恶劣,补给困难。之前,庭州刺史骆弘义指出,应该借天气之机出敌不意,集中兵力进攻阿史那贺鲁本部,而对其爪牙可暂且不问,并且应利用少数民族兵力冲锋于前,唐军景助于后,得到的效果。这一计划得到唐高宗的认同,授意梁建方等按此行事。果然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朱耶孤注于牢山,斩首九千级,虏渠帅六千,俘生口万余,获牛马杂畜七万。但不久梁建方就撤军了,没有完成彻底击垮贺鲁的重任。原因可能还是在气候、补给,这里和高昌相比,补给难度又大一层,加上正值隆 冬,故军队战斗力有限。的伊丽道行军,是下了最大的魄力,时间跨度大,后来也经历了“大雪没膝”的恶劣情况,最后得以成功,其艰难可想而知。恶劣的环境迫使了主帅梁建方撤兵。回朝后,弹劾的奏章,幸好高宗念其旧功,未曾降罪于他。后程知节(程咬金)和苏定方相继出击,终于打败并生擒阿史那贺鲁,灭亡西突厥。 东征高丽 明年(显庆四年、公元659),()与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新唐书·列传三十六·薛仁贵传》) 梁建方再次与契苾何力搭档,在东征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了大唐将军的英勇风采!可惜,主角是薛仁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什么惨败于吐蕃四十万大军
公元670年的大唐帝国,唐初的名将基本已经逝世,而则是唐二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属。网络配图 薛仁贵的对手论钦陵也非。论钦陵是吐蕃丞相之子,禄东赞于公元667年逝世,论钦陵继承父位,成为了当时吐蕃的实际统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浑,均是论钦陵亲率大军,论钦陵堪称吐蕃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公元670年,以薛仁贵为主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左卫大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兵10万,征伐吐蕃。 此役至关重要,唐高宗李治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都是重量级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将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亲突厥处罗可汗之弟阿史那杜尔,后来投靠大唐成为一代名将,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龟兹。而郭侍封则是出自瓦岗的开国将领郭孝恪,是力擒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于平定龟兹之战,其长子郭侍诏亦战死沙场,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网络配图 让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贵来统领二个名将世家出身级别又与自己相等的公子哥,薛礼虽有威名,但不服众,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郭侍封却不同,总想与大元帅抬杠,显示自己的。 公元670年8月,薛仁贵的十万大军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兴海大河坝)。 薛仁贵有鉴于行军路径艰险,携带辎重粮草必将影响行军速度,于是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川非上,由郭侍封率2万兵看守辎重,薛仁贵自率大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郭侍封却并不听薛仁贵的节制,并没有将辎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携辎重粮草缓行。论钦陵且会错过唐军的这一破绽,纠集20万吐蕃军袭击郭侍封部,郭部大败,辎重粮草尽失。网络配图 薛仁贵在河口刚打了一场胜仗,后方却传来郭部战败的消息,没有后勤保障供给,薛仁贵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论钦陵早已为薛仁贵准备下了四十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处劣势的唐军大败,十万大军,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率数骑突围。 论钦陵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见好就收,取得大胜后,却主动与唐军求和,很快,论钦陵与失去了大部分军队的薛仁贵签订了和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