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荆南某地。
无风,日头很毒。

几处起伏蜿蜒的丘陵上,稀疏的草木蔫得抬不起头来,没有一点生气。
丘陵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干裂的地缝中似乎要翻滚出热浪。
身体略胖的高从诲即使在背阴处也是汗流浃背,不得不敞开衣襟。
随从拼命地给他扇着扇子。
50多名劲装汉子也都热得下了马,地提不起半点精神。
战马也蔫耷着耳朵,失去了往日的雄威。
蓦地,远处隐约出现了几个黑影。
是一列马队! 这是楚国去往吴国的使节所率领的马队。
车上的货物显然很重,马拉得很吃力。
高从诲眼睛一亮,立刻。
他一边招呼着部下,一边兴奋地搭手瞭望。
马队由远及近。
高从诲大叫一声,旋风般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马队中的人没有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他们已经猜出领头的响马是谁了。
这已是高从诲第十五次实施习惯性抢劫了。
这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在烈日下当“响马”的人,居然会是堂堂的一国之君-时期南平国的文献王! 高从诲有当“响马”找乐子的癖好。
有这种另类癖好的,在中国历史上绝难找出第二个。
尽管先前14次抢劫之后,在各国的责难下,高从诲已经把抢到的东西原物奉还,并且还向各国赔了礼道了歉,但这次他仍旧没能经受住这种习惯性的诱惑。
冒着酷暑,做完这第十五次“买卖”后,他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
高从诲生于891年,其父高季兴原为后梁时的荆南节度使。
912年,被其儿子朱友珪诛杀,后梁大乱,高季兴趁机自立,割据荆南,定都荆州,国域范围包括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是个地域狭小的小国,被后梁、楚、蜀、吴国所包围,处于夹缝生存状态。
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在933年被后梁封为渤海王,次年又改封南平王,因此荆南国也叫南平国。
高从诲“为人明敏,多权诈”。
据《五代史》记载,顺化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晋,想与荆南国联手,高从诲不敢得罪后晋,“外(表面上)为拒绝,阴(偷偷的)与之通”。
等后晋的大兵压境,高从诲见势不妙,便,灭了安从进,“晋师致讨,从诲遣将李端以舟师为应”,然后又向晋国讨功卖好,讨要郢州(今湖北钟祥)之地。
高从诲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的“响马”嗜好了。

他专门以掠夺途经本国辖区的各国使节为乐,《五代史》记载:“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一旦他国致书询问或是发兵征讨,他又会忙不迭地将原物奉还,脸上毫无愧疚之色,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南方俗语管这种人叫“赖子”,于是周边诸国都管他叫“高赖子”。
因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别的国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更雷人的是,周边国家不管谁称帝,他都“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
这还真不是个一般人。
贵为一国之君的高从诲,为何有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响马”的嗜好?估计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帝王骨子里都有征服的欲望。
荆南国小力寡,不能与他国抗衡,高从诲的欲望自然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出来客串一下“响马”,威风凛凛地抢劫一番聊以慰藉,也算过过王者之风的瘾。
二是内心的一种发泄。
高从诲在夹缝中生存,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心中不免压抑,实在憋屈不过了,便通过抢劫的形式以作发泄。
不管是高从诲委曲求全也好,自我慰藉发泄也罢,在他在位的19年里,荆南国国境承平,百居乐业。
这在晦暗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相当难得了,也许这正是他“为人明敏”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上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上留恋太长时间,很快的,和珅参加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顺天府乡试。 乡试是四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正科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和京师举行一次,遇有开恩加考的则称为恩科。乡试与郡试不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均由皇帝任命,只有获得了身份才可以参加。乡试要考、策问和诗赋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乡试的要求非常严格,考场称为贡院,在开考前,会给每位考生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称为号舍。考生进入考场之后,必须在该场考试结束才能出考场,三天里答卷和食宿等都要在号内。考生在八月初九日参加第一场考试,首场考四书五经,共要写作七篇八股文,这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整个乡试的关键。头一场考好了,基本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了。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入场,考的是试论,是七篇公文,这考察的是考生对政务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看古人的文章,比如大文豪,有许多是代皇帝写的诏令、诰、表之类,文章炳炳烺烺、,就是这种公文写作训练的结果。 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入场,考察试策五道。这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借古鉴今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处理的能力。这种从开始长期施行的考试时间和内容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了些改变。乾隆二十二年,乡试最重要的首场改为考四书内容的八股文三篇,并考试帖诗五言八韵,第二场则考五经内容的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策五道。时间上,也略有调整,即考生八月初八一早入场,初十黄昏出场,休息一晚,第二天黄昏再入场考第二场。 这样,考生在八月十日交卷后,同考官(“房师”)就开始判卷,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正副主考官就会拟定一名乡试第一场的头名,这称为草元,如果该名考生的后两场成绩也不错,那他就是当科乡试的头名,称为“解元”。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以唐解元的名号闻名天下,即因为唐伯虎当年中的就是江南贡院乡试的头名。而和珅参加的戊子科顺天乡试是乾隆三十三年(1767),正是经过了改革,增加了试帖诗这一内容的考试。 和珅对此次考试是胸有成竹的,他在学校期间,对四书五经是再熟悉不过,并且他长期研习乾隆皇帝的诗歌,在诗歌上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这一次考试是必中的。 客观地说,和珅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难度本来就与汉人科举考试的难度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乾隆时期是的承平盛世,子弟坐享祖先留下的遗产和荣耀,大多不思进取,像和珅这样有才学的八旗子弟的确不多。但是让和珅非常懊丧的是,在这次乡试当中,和珅名落孙山了。 考试的失利对和珅打击很大,但是祖岳父冯英廉的分析让和珅很快振作起来。冯英廉对和珅分析道,乡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你的才华比别人差,万万不可。顺天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除了本地户籍的考生之外,所有的八旗子弟考生,还有的贡生、监生,在与他们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才华并不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 因此,切不可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妄自菲薄、一蹶不振。接着冯英廉为和珅指出了另一条路,冯英廉对和珅说,继续读书参加科举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你也有这份光宗耀祖的决心,但是对于我们满人来说,参加科举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甚至都不是正途。 我们满人,是跟着老祖宗依靠十三副铠甲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对满人来说,骑射这样的武功远比走科举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如果只是做官,朝廷根本不要求满人必须有科举的出身,通过做侍卫、立军功、做笔帖式都是正途,比如我就是从笔帖式做起的。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家庭是世代将门,如果能入宫做个侍卫,前途一样。 科举只是笼络汉人的途径罢了。听祖岳父说完,和珅觉得好受了很多,难道自己努力学习这么多年,为了学业受尽了冷遇与白眼,竟真要弃文习武吗? 实际上,清朝统治者的确希望不要沾染过多汉习,多次强调旗人要保持自己的骑射传统。比如皇帝就曾针对八旗子弟读书不精反而荒废了骑射这样的状况而专门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八旗读书人,沾染汉习之后,“率多忘世旧”,导致弓马和文章“两歧失进退”,难以有什么成就。 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通过科举做官,的确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更重视从尚武的角度来选拔满人为官,即通过考校满语骑射,如同冯英廉所说的那样,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郎中、侍卫等官职,然后逐步升迁,这种针对八旗子弟特有的选官方式,对满人来说不仅比科举更是正途,而且升迁也要快得多。对于旗人参加科举,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统治者,实际上不鼓励,比如就开翻译科考试,鼓励旗人尽心学习满语骑射,力图阻止满人汉化的趋势。 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清代,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专重骑射而不以文事争能的原则,通过科举起家的八旗子弟大多不受重视,官职都不甚显贵。 冯英廉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和珅讲解科举舞弊的严重,并且告诉和珅,现在八旗子弟不但弓马骑射荒废了,而且大多并不读书,像和珅这样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进宫当个侍卫,凭借他的聪明,在皇帝的身边,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和珅最终被说动了。自己这些年费尽艰辛读书,如此用心的记诵乾隆皇帝的诗文,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常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通过什么途径又有什么重要呢?和珅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他的心里起来,自己要的只是。 不能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坚持原则,不但要实现目的,而且要求实现目的的程序必须正义,有的人则可以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鄙弃不择手段的人,可是在一个几千年来奉行成王败寇原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要是目的实现了,人们的鄙弃也就会变成艳羡了。 很快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珅,正式成为一名宫廷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嘉庆之所以要杀和珅的真正真相是什么?
帝,在皇帝列表中排行第七,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五个皇帝,原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提起贪官污吏,绝对是“赫赫有名”,当年和珅极得的宠信,位高权重,在朝堂上颇有只手遮天的趋势。后来和珅被嘉庆抄家,锒铛入狱,人生从贫穷落魄到位极人臣,再到身首异处,犹如过眼云烟,倏忽而已。大家都觉得和珅被杀是因为贪污太多,其实在当时的清朝,和珅的贪污不至于要了他的命,嘉庆之所以痛下杀手,完全是因为当年和珅的一个举动。 和珅的全名为钮祜禄和珅,也算是满清贵族了,但是和珅从小却是受尽了苦难,父母早亡,一个人还要辛苦照顾弟弟。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和珅饱读诗书,学习多种语言,皇天不负有心人,和珅成功步入仕途,而且还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赏识。 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赏识,原因为何众说纷纭。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和珅长得很美,是当时大清朝的第一美男子。即使清朝距离我们并不十分遥远,但是由于影像的缺失,和珅的面貌究竟如何我们已经不清楚了。另外也有人说,和珅长得与乾隆的富察皇后有些相似,所以乾隆就注意到了和珅。 就后来和珅的经历来看,他能够在朝堂,平步青云,位极人臣,绝对不是依靠自己的容貌那么简单。和珅刚刚做官的时候很清廉,办事也很认真,后来慢慢地在行贿受贿中体会到了大权在握的滋味,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贪污下去。 和珅越来越受乾隆的宠信,当然官职越大,手中的权力也就越多。很多人要想进入官场,就必须先得到和珅的认可,那么这个过程就少不了给和珅送钱。所以朝堂上就出现了和珅一人独大的局面,尽管有等大臣的存在,但是官场士子“尽出和门”的局面很是明显,所以和珅的地位不可撼动。 后来乾隆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便主动皇位给嘉庆,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但是在朝堂之上握有实权的人还是乾隆和和珅,嘉庆都要排在和珅后面,因而和珅还有“二皇帝”的称谓。此时乾隆垂垂老矣,嘉庆新登基,群臣以和珅马首是瞻。对于这种局面,心里最不舒坦的就是新君嘉庆了。 嘉庆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结果,自己不但没有实权,还经常被一个臣子欺压,让这个皇帝情何以堪。这还不是最让嘉庆生气的,早在嘉庆还是十的时候,乾隆想要将江山传给他,但是这件事情被和珅知道了,于是和珅前往阻拦,并且还构陷嘉庆谋反,“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乾隆差点就杀了这个儿子。所以,从那以后,嘉庆就与和珅有了仇恨。 据《》记载,“四年正月,高宗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鞫,俱得实。诏宣布和珅罪状”和珅就被以贪污罪抄家,锒铛入狱。从和珅家里抄出的财产高达8亿,和珅可以说是18世纪的全球首富。《清朝朝野大观》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按照清朝的制度来说,和珅位极人臣,贪污这些钱也不足以被赐死,更何况和珅多年为官也是有很大的功绩的。让嘉庆狠下杀手的原因,也只能是当初的诬告了。 和珅经历过人间的大富大贵,也经历过大苦大难,曾位极人臣也曾沦为囚犯。或许,当年他如果没有与嘉庆作对,嘉庆能看在他多年辛苦的份上,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就可以,不用对和珅痛下杀手,更何况和珅的儿子还是驸马,这样一来,后来的和珅是不是就可以安度晚年,风光至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