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裴炎出身河东洗马房,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左传》。
后以明经及第,起家濮州司仓参军,迁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等职。
调露二年(680年),授黄门侍郎、同三品,累迁至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
去世前,授为顾命大臣,接受遗诏辅政,拜中书令。
嗣圣元年(684年),支持发动政变,废黜,拥立,赐爵河东侯。
睿宗继位后,裴炎屡次反对武则天,在密谋劫持武后失败后,入狱被杀。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发动期间,裴炎主张还政唐睿宗,坐罪谋反,斩于洛阳都亭。
景云年间,得以平反,获赠太尉、益州大都督,为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裴炎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勤奋好学,每当同学出外游玩时,仍旧苦读不辍,后以学业未精为由,拒绝官府征辟。
裴炎在弘文馆苦学十年,精研《左传》。
他参加,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
担任宰相 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是年八月,术士被刺杀。
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指使,便命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
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开耀元年(681年),裴炎进拜侍中。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命裴炎留守长安,辅佐皇太子李显。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命李显前往洛阳监国,并让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处理政务。
同年十二月,高宗去世。
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
他执掌政事笔,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
废黜中宗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唐中宗欲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任命乳母之子为五品官,结果遭到裴炎的极力反对。
他负气道:“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裴炎非常恐惧,便禀告武则天,决定废黜。
武则天命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宣布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朝堂争锋 唐中宗被废后,武则天又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裴炎因定策之功,被封为永清县男。
当时,唐睿宗虽是皇帝,却由武则天把持朝政。
请求立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
裴炎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
难道太后忘记败亡的教训吗?”武则天道:“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
”裴炎道却认为应。
武则天很不高兴,但也只好作罢。
后来,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询问宰相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坚决反对。
武则天更加愤怒。
不久,裴炎进爵为河东县侯。
劫持武后 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以武力劫持,逼她还政给唐睿宗。
但武则天却因连日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
裴炎的谋划未能成功。
入狱被杀 徐敬业意图谋反,于是拉拢裴炎为内应,让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暗指裴炎将成为皇帝。
裴炎,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正式发动扬州叛乱,起兵讨伐武则天。
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
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
”御史崔詧当即弹劾裴炎,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 此时有人截获了裴炎传给徐敬业的密信,但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
武则天却用拆字法破解了密信:“‘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意思是裴炎在暗示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
武则天遂将裴炎关入,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
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
武则天却坚称裴炎有谋反之意。
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是年十月,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
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
不久,曾为裴炎申辩过的官员相继获罪。
胡元范被流放巂州(治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为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