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裴炎:唐朝时期宰相,曾被唐高宗授为顾命大臣

时间:2025-05-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裴炎,字子隆,时期宰相,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裴炎出身河东洗马房,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左传》。

后以明经及第,起家濮州司仓参军,迁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等职。

调露二年(680年),授黄门侍郎、同三品,累迁至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

去世前,授为顾命大臣,接受遗诏辅政,拜中书令。

嗣圣元年(684年),支持发动政变,废黜,拥立,赐爵河东侯。

睿宗继位后,裴炎屡次反对武则天,在密谋劫持武后失败后,入狱被杀。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发动期间,裴炎主张还政唐睿宗,坐罪谋反,斩于洛阳都亭。

景云年间,得以平反,获赠太尉、益州大都督,为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裴炎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勤奋好学,每当同学出外游玩时,仍旧苦读不辍,后以学业未精为由,拒绝官府征辟。

裴炎在弘文馆苦学十年,精研《左传》。

他参加,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

担任宰相 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是年八月,术士被刺杀。

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指使,便命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

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开耀元年(681年),裴炎进拜侍中。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命裴炎留守长安,辅佐皇太子李显。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命李显前往洛阳监国,并让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处理政务。

同年十二月,高宗去世。

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

他执掌政事笔,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

废黜中宗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唐中宗欲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任命乳母之子为五品官,结果遭到裴炎的极力反对。

他负气道:“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裴炎非常恐惧,便禀告武则天,决定废黜。

武则天命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宣布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朝堂争锋 唐中宗被废后,武则天又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裴炎因定策之功,被封为永清县男。

当时,唐睿宗虽是皇帝,却由武则天把持朝政。

请求立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

裴炎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

难道太后忘记败亡的教训吗?”武则天道:“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

”裴炎道却认为应。

武则天很不高兴,但也只好作罢。

后来,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询问宰相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坚决反对。

武则天更加愤怒。

不久,裴炎进爵为河东县侯。

劫持武后 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以武力劫持,逼她还政给唐睿宗。

但武则天却因连日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

裴炎的谋划未能成功。

入狱被杀 徐敬业意图谋反,于是拉拢裴炎为内应,让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暗指裴炎将成为皇帝。

裴炎,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正式发动扬州叛乱,起兵讨伐武则天。

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

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

”御史崔詧当即弹劾裴炎,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 此时有人截获了裴炎传给徐敬业的密信,但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

武则天却用拆字法破解了密信:“‘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意思是裴炎在暗示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

武则天遂将裴炎关入,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

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

武则天却坚称裴炎有谋反之意。

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是年十月,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

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

不久,曾为裴炎申辩过的官员相继获罪。

胡元范被流放巂州(治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为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裴炎有哪些成就与当作?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尚简介: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人物,长子,之孙。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大将,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 人物生平 诸葛尚,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蜀汉之将,字号不详。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2月),卒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11月),为诸葛亮之孙,诸葛瞻的长子。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攻入蜀中带兵由江油南下时 ,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曾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后其父中伏自刎而亡。 诸葛尚叹气说:“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战死。尚率军血战,寡不敌众而亡。 六年冬(公元263年),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政权蜀汉 籍贯琅琊阳都 父亲诸葛瞻 兄弟、诸葛质 相关人物邓艾、邓忠、师纂 职业将军 历史评价 陈世崇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 李渔:“诸葛尚以三顾问父,而父方醒司,可谓瞻,而亮无儿矣。” 钟敬伯:“诸葛尚少年忠义,为臣则忠,为子则孝,为孙则慈,跨父轶祖,可见孔明于地下矣。”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