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江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地方看不懂,其他的我们也不说了,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攻打无为军杀黄文炳的事情,其实当时宋江是非常非常的激动,态度十分的坚定,是一定要攻打无为军的,这宋江才被晁盖给救出来,就不顾梁山众多好汉的生命又要去杀这个黄文炳,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看看这个宋江到底是怎么想的吧!

宋江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非议。从出场来看,他本身是个谨慎稳重的读书人,甚至在世人眼中看来有些窝囊。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偏偏在众好汉拼死救出他后,非要请求大伙反杀回去,打那无为军,非要杀了黄文炳。这么杀心暴起,与其之前的唯诺,形成了巨大反差。
要知道晁天王领来劫法场的梁山泊好汉共17人,外加八九十个悍勇壮健小喽罗;浔阳江上来接应的人马张顺、张横兄弟等好汉,也仅带40余人。就这两拨人通共才一百四五十人。众好汉劫了法场,聚义在白龙庙,后好不容易杀退足有五七千马军官兵,才投到穆太公庄上。
晁天王对反杀回去并提出从长计议,宋江居然话语里还有“不要痴想”的词汇,一心要杀黄文炳,以消“这口无穷之恨”。后来,如他所愿,使出手段,智取了无为军,活捉了黄文炳,让铁牛活割黄文炳并挖心做醒酒汤!
可知宋江有多恨黄文炳!是什么让宋江如此的恨黄文炳呢?
这要先说说宋江其人。宋江家训很严,自己有满腹经纶,原在县衙为吏,家资颇丰,妥妥的知识分子,绅士阶层,中产阶级。恪守孝道,素有“孝义黑三郎”美名;仗义疏财,常常救人危急,雪中送炭,又广交江湖朋友,又有“及时雨”之名。黑白两道,平头百姓,买账者甚多,吃的很开。

可是有件事改变了其人生轨迹,不然他可能会在郓城县安然自在下去。阎婆惜不守妇道,偶然看到晁盖劝其上梁山书信及金条,反而要挟宋江,要东要西,宋江件件“依得”。但婆惜得寸进尺,反提及报官威胁,两人争执中,宋江“激情杀人”。
“押司”成了杀人犯!但是以宋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恪守父训,忠君不二的他,落草是不可能落草的了。有一丁点希望他都不会去落草为寇!下面看看宋江是怎么不情愿的一步步“滑”进梁山圈子的,希望怎么一点点被挤压干净。
怎么办?先上柴大官人那里避避风头,后来被迫离开。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路上遇到了投奔二龙山的武松。武松劝其一起去二龙山,宋江道:我现在一条罪,上了二龙山就成了两条罪了!于是宋江去投清风寨,二人分道扬镳。

后来在其刺配江州之前,晁天王连差人带亲自足足劝了其四次上梁山,都被宋江及宋太公拒绝:
其一:在清风寨,刘唐在晁天王那儿立了军令状,寻找宋江,劝其入伙,宋江不从。收到宋太公假去世的书信,孝顺的宋江连夜赶回郓城。
其二:吴用与阮小七到宋太公庄上来打探宋江下落,并表示要接太公上山。太公表示:莫说不是知道宋江下落,就是知道也不可能让他上梁山落草为寇,丢祖宗的脸。宋江到家后,聆听父亲忠孝家训,宋太公一个“皇上可能会大赦”,重新燃起了宋江的无限希望。后被捉拿,刺配江州。

其三:在押送江州途中,刘唐又欲杀了衙役,截住宋江苦劝,其又不从。
其四:后来到江州前,晁天王、吴用、林冲等一众梁山兄弟苦劝,其依然不从,吴用只好修书给戴院长,让其照顾宋江。
到了江州大狱后,承蒙戴院长和铁牛照顾,自己又会使银钱收买,杀威棒免了,抄个文书,有酒有菜,日子很美。就连想吃尾活鱼,都有个铁牛去跟人家争鱼打架拼命。
日盼夜盼,悠闲等待期待皇帝天下大赦,没想到结果被张文远告发,自己不在大赦名单,简直晴天霹雳!万念俱灰,宋江无奈的说:三十而立,一事无成,官当不成,没想到当个顺民也不成!其实现在的宋江依然没有死心,万念俱灰里面还有点残余的火星。
路上遇到个算命的,说其暂有不顺,他日大富大贵,心里有些许膨胀。到了浔阳楼,一腔忠君得不到理解,喝了一杯又一杯,喊出:赵王君让你看看宋江是何许人!平日被忠君思想束缚的“怂”人,借酒发疯,终于发狠露出了牙齿,失态了一把,写下了: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个时候,罢闲通判黄文炳出现了!黄文炳先是抄下宋江的“反诗”,蔡九开始并不以为然。黄文炳又指出童谣“耗国因家木, 刀兵点水工。 纵横三十六,
播乱在山东”明明是说宋江要反,并点拨蔡九向皇帝及蔡太师邀功。

受戴宗指使的宋江装疯,被黄文炳识破,施以重刑,宋江熬不住,终于招供。
戴宗和吴用弄了一封假书信,又被被黄文炳识破,戴宗下狱与宋江准备一起砍头。
黄文炳在大狱里,在准备杀掉宋江之前,对宋江说下了让其恨之入骨的话:我跟你一样,年纪不小了,也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了,我也满腹牢骚,但是我忍住了不说!
黄文炳的诬告就这样浇灭了宋江心里那堆死灰里的最后一点火星,扼杀了他最后的希望。于是被救出后,请求众好汉,打那无为军,非要杀了黄文炳。
在宋江眼里,黄文炳也是满腹经纶,读圣贤之书,仕途同样不畅的人,与自己有几分相似,但是却三番五次谋害自己,真真是“黄蜂刺”!不杀他杀谁!
黄文炳让宋江仅存的当顺民的希望都破灭了,走投无路,不杀他杀谁!。罢罢罢,横下一条心来:上梁山!

宋江定下主意后,风格马上凌厉起来,没有了束缚,穿上了梁山“反贼”皮。
杀了黄文炳,除了报仇,正好立威,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就做梁山的老大。壮大梁山队伍,增加在朝廷眼中的筹码,“替天行道”,正好可以实现自己曲线忠君的理想,选择梁山以后的路。
一个骨子里最不愿意上梁山落草的人,去领导梁山泊,其未来可想而知。
他不顾日本的政治压力,说出了怎么样一句话,让日本人“知难而退”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经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在奉系元老张作相等人的辅佐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稳定了东北局势,挫败了日本关东军的阴谋。通过河本大作雇用的中国人和其他一些情报渠道,张学良已完全清楚了皇姑屯事件的真相。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下,张学良集国耻家仇于一身,决心恢复东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取消其特殊性,承认中央政府对东北的主权,实现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也借此保持自己在东北的地位。1928年6月20日,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压力,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21辑,第1644页。) 7月1日又致电蒋介石、、阎锡山等,宣称:“决无妨害统一之意”,(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21辑,第1646页。)并派出王树翰等四人为代表与南京政府联络。此后,南京与沈阳之间的信使络绎不绝,将东北易帜之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政府对东北易帜十分敏感,深恐东北的特殊性被取消,影响其在东北攫取的特殊地位与既得利益。1927年11月23日,南京方面曾宣布:“凡国民政府未参与之中外条约或协定,均不能认为对中国有约束力。”(《中华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13辑,第25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日本据此认为东北易帜即意味着日本与北洋政府以及奉系军阀所达成的协议和所签订的条约将失去法律地位而无效。加之日本与张作霖之间的“密约”尚未最后换文签订,成了所谓“悬案”,日本政府极力想使这个“悬案”最后签订落实。东北易帜,则取消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对日本既定的分裂“满蒙”、吞并中国的大陆政策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此,日本内阁力图阻止张学良易帜。 在皇姑屯事件之后,田中内阁所确定的“对华方策”和“一般方针”中,特别提到:“要促进满洲执政者脱离中国内地的倾向,并划分、确立华人与外侨(在东北)的居住、营业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以便解决朝鲜人问题(即从朝鲜移民中国东北,强占中国土地)。”([日]关宽治等著:《满洲事变》,第39~40页。)张学良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7月17日会见日本驻东北总领事林久治郎时表示,难以实现与日本有关的张作霖私人签署的铁路借款,明确显露了其易帜的决心。田中义一于7月18日对林久治郎总领事发出训令,命令其对张学良就东北易帜、南北统一问题发出警告。19日,林久治郎向张学良指出“(一)日本利害关系上,不愿见东北三省政治有急剧变化,致影响及于安宁秩序。(二)依日本观察,国民政府基础尚未底于确定,此时与之合为一体,似有考量余地”,劝其勿改制易帜。(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21辑,第1684~1685页。) 田中义一将劝阻张学良易帜和在东北排除所谓“南方势力”当作其外交上的最紧要问题。7月28日,派原驻华公使林权助赴沈阳面晤张学良。行前,田中要其向张学良说明:“满洲是日本的外围,是对日本和朝鲜影响甚大的地方,决不能因促进中国统一而牺牲日本在满蒙的权益。”([日]关宽治等著:《满洲事变》,第42页。)林权助会见张学良后,向张学良表示:“东三省若与国民政府妥协,势必侵害日本之既得权利之利益与特殊地位,所以日本政府此刻劝贵总司令暂时观坐形势,较为妥当。不幸倘若东三省蔑视日本之警告,擅挂青天白日旗,日本必具强固决心,而取自由行动。”并声称:“日本政府具有决心反对东三省对南方妥协,即谓干涉内政亦所不辞。”(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21辑,第1700~1701页。)张学良仍不顾其威胁,当场表示“决心以东三省人民为转移”。 此后,张为实行南北统一继续派代表与南京商谈,最后达成易帜、分治、合作之默契。10月8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决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接着,张学良又派邢士廉赴宁,与南京方面达成四点协议:(1)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2)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经中央同意。(3)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中央明令任命。(4)易帜不能待至民国十八年元旦,应提前数日办理。(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第34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经过半年的曲折斗争,1928年12月29日晨7时,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21辑,第1735页。)同时,东三省及热河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改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总司令长官,张学良接受了委任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武宗好色不顾选秀规则:抢民女寡妇也不放过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