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知道,在战国末期,因为秦国的势力崛起,因此其他六国进行了一些联合对抗秦国的行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纵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与秦国对抗,看起来都势在必得,想要把秦国打压下去,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很明显的,秦国并没有被合纵打压下去。而在历史上,合纵国最后一次联军,都已经达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了,再往前一步,可能秦国就要被灭掉了,但是最终为什么却撤兵了?明明秦国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敌人为何最终却放过了这个敌人呢?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1.最后一次攻秦

除了齐国未置可否,赵、魏、韩、楚、燕,五国多者四五万,少亦二三万,总兵力二十万,组成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大军。

联军的挂名统帅虽然是春申君,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指挥联军作战的还是赵国的庞煖。统兵作战可是马虎不得的,就连春申君也甘愿听令。

此前中原军队攻打关中,只有三个可行的通道,函谷关、武关、临晋关。

函谷关,是秦国正东面的雄关,关城修在峡谷中,因为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扼守“1崤函通道”的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意思是狭窄处只能容纳一驾马车通行。

函谷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函谷关。从函谷关到秦国都城咸阳,可谓一马平川,因此东方诸侯国首选攻打函谷关。

武关,是秦国东南方向的雄关,此关的险峻与函谷关相当。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武关地处秦国东南方向,与楚国接壤,楚国当年就是攻入武关,然后翻山越岭到达秦国的蓝田,与秦国打了一场大战蓝田之战。

武关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路途非常遥远,而且即便攻克此关,还要翻山越岭几百里才能到达关中平原,东方其他诸侯国因此从来没有攻打过武关。

临晋关,位于秦国东北方向,在黄河西岸,对岸还有一个曾经是魏国的蒲阪关。

临晋关与蒲阪关,是隔着黄河修建的两座关卡,战国初期秦、魏对峙之时,这两座雄关都发挥重要作用。

东方诸侯如果要从这里打入关中,必须先渡河,然后再攻关。这就必须要准备大量渡河物资,而且还得防止对方半渡而击,更要做好万一不敌之后安全渡河撤退的安排。

总之从临晋关入关中,容易形成进退失据,甚至陷入包围的情况。

庞煖选择秦国认为最不可能的路线,先拿下防御松懈的蒲阪关,再渡河攻克从临晋关,随后不作停留,快速推进,一路攻向咸阳!

关中一马平川,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咸阳附近的蕞[zuì](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才碰上蒙骜的秦军主力。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2.蒙骜带领的秦军主力

骊山,夜晚的风格外寒冷,蒙骜站在山头,遥望联军的营垒。

联军二十万人,五国各自扎营,像五朵盛开的菊花,相互映衬。菊花之内的花瓣,正是各国营垒中的营帐,火把一片,如列星之状,分外耀眼。

蒙骜是攻城的好手,他打过一次大型遭遇战,输给信陵君。这是蒙骜与东方的名将,第二次打大型遭遇战,他格外小心。

这次蒙骜运用的战术,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春申君是名义上的合纵统帅,蒙骜就兵分几路猛攻楚军的营垒,再伏兵在周围伺候其他援军。

庞煖自然不会让秦军轻易得逞,他从其他四国各抽调精兵一万,分头袭击秦军,意在分散秦军兵力,等待时机。

按照庞煖的规划,楚军的营垒只要能坚守住,合纵军便可在关中以战养战,让秦人也尝尝白骨露野、满目凄凉的感觉。关中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战争持续越久,对秦国的损害就越大。

蒙骜三面合围楚军营垒,留下向东的缺口,猛攻楚军三天。春申君一心保存实力,三天后拔寨俱起,夜驰五十余里,再缓缓而行撤兵。

五朵金花,现在只剩下四朵,其他四国统帅都大骂春申君不够义气,但也于事无补,联军的挂名统帅撤兵,联军绝对不适宜再硬撑下去。

这件事情对春申君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他不但名誉扫地,而且回国后遭到楚考烈王和楚国上下的责骂,春申君在楚国的好日子也不久矣。

这是后话,关中的战场上,庞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合纵军能够顺利撤退吗?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3.合纵联军为什么要撤退

庞煖指挥四国大军后退,各国的军队呈齿轮状撤退,各支军队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没有露出明显的破绽。

而追击一方的蒙骜,在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庞煖老辣,他见合纵军撤退,采用的全面追击的方式,以图多斩首敌军,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这种情况下,蒙骜亲自引领一支精兵,加入追击的阵容。

这可正中老将军庞煖下怀,合纵联军辨明蒙骜军的方向,佯装后退,对蒙骜军形成“围之数重”的大合围。

后面的情况很简单,蒙骜这支追击的分队全军覆没,蒙骜本人身上的箭矢如刺猬之毛。继胡阳之后,蒙骜也成为秦国牺牲的又一员高级别将领。

蒙骜一死,合纵军自然可以从容撤退,战国最后一场合纵抗秦的大战,就此结束。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齐国不得志,投奔秦国吕不韦靡下。在秦国早期,蒙骜备受秦国本土将领排挤,所幸他有吕不韦撑腰,建立赫赫战功。反过来由于蒙骜的战功,吕不韦在朝中的地位稳如泰山。吕不韦和蒙骜,实际是一对唇亡齿寒的搭档。

蒙骜的死,让吕不韦失去秦国军方的支柱,吕不韦在秦国的实力大不如前,年少的秦王嬴政逐渐掌握实权,这些事件都影响着战国的走势。

具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为什么会在柏林会战中伤亡这么大

1945年4月15日至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对德军展开的最后一场战役—,随着苏联士兵将红旗插在那纯粹德国国会的房顶上时,正式宣布了法西斯德国的失败和欧洲战场的结束。 柏林会战 这场战役中,苏联军队调集了270个师团,20个坦克军以及15个空军部队,调集了两千多架战机,1万多门火炮和近2000辆坦克,总兵力达到了250万人。而德军总兵力才只有100万,这场战斗苏联军队的兵力是德军的2.5倍。按理来说这么大的差距,苏联占着绝对优势但结果却是苏军却在战斗中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伤亡士兵高达40万人。那么,具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怎么会伤亡这么多人呢? 斯大林 原因大概有两点 首先,是苏联急于求胜,柏林是南崔德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抢先占领柏林,对苏联的政治意义是巨大的,它可以为苏联在战后建立对欧洲的政治的权威,象征意义巨大,随意其实英国人,和美国人有进攻柏林的想法,而斯大林也向苏联陆军元帅,施加压力,表示一定要抢先攻下柏林。所以柏林会战一开始具备加上了诸多政治因素,导致苏联军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先,攻下柏林。这也预示着,柏林战役注定会损失惨惨。 第二点是德国军队的殊死抵抗,正所谓穷寇莫追,希特勒进行殊死抵抗,将柏林打造成了铜墙,他将整个柏林市区分成了九个防御区,每个防御区都在入口处修建了混凝土工事。所有临街建筑的窗户,都被加固了防御设施,在每一个窗口增添了射击口。同时还在市区内大量修筑地下防御工事,配合地面组成了交叉火力网。而且从1944年9月份开始希特勒对柏林内14岁到60岁的男性公民强制性征兵,他号召大家与柏林共存亡。同时他还组建了两百多个敢死队,准备随时为国家牺牲的准备,同时希特勒也宣布他本人会和柏林共存亡所有要是想要临阵脱逃的士兵,一律枪决。正是以下原因导致苏联军队在柏林会战中的伤亡会如此大。 随机文章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悼公恢复中原霸业:鄢陵大战击败楚郑联军

晋楚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之战,实际上是晋景公霸业持续的另一幕。晋景公霸业的蓝图是以制楚为其惟一目标,其进行的步骤,首在并灭赤狄,开拓中原的战略形势;其次在联齐,结成晋齐联盟以与秦楚的联盟相抗衡;其三在结吴,使吴国兴起东南成为楚肘腋之患,使其不能再致力于中原;其四在拆散秦楚的联盟,而后与以各个击破。周简王8年,晋秦麻隧之战就是晋国实行其长期图霸计划已至第四阶段,即:晋国先用和楚的手段与以拆散秦楚联盟,使秦陷于孤立无援之境,而后以诸侯之军击破于麻隧。至于其最后一幕,则为乘秦已败,进而击破孤立的楚国,从而达成其战略的最终目标。所以周简王11年的晋楚,实际上是晋国自景公以来所制定的长期图霸方略,历10余年的曲折绵延而达于其最后阶段的一战。网络配图 晋秦麻隧之战既然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后各个击破一连串战略行动的一环,则其下一战略行动自然就是乘机击破楚国。这两个战略行动必须密切配合,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如果两者时间相隔过久,秦国复苏,则秦楚联盟就将再次复活,势将再次陷于平衡僵持之局,则麻隧战役的功效就将全失了。晋国主政者对于这点似乎颇为注意,所以晋国于麻隧之战后,马上进行晋楚鄢陵之战,其间相距仅2年,是春秋中各大战役间时间距离最短促的。由这两大战役时距的接近,更可证明这两大战役是一整个相连的战略行动,不可视之为截然无关之事。 晋国这一连串的图霸方略前后共历18年。虽然其国君有景公、厉公的递嬗,但其主持该项政略、战略的,前三阶段为士会与栾书;到第四阶段时,士会已然退休,由栾书一人所主持。 晋国的战略是在麻隧战役后企图迅即打击楚国。但楚国远处南方,必须诱其北进中原,才有与以打击的机会。于是晋国的政略就是集中精神着眼于中原纠纷,这是因为中原诸侯本多纠纷之事,而且这种纠纷最容易引起楚国的注意。下面就麻隧战后3年间中原所发生的事端叙述如下:网络配图 麻隧战后的第一年,即:周简王9年,公元前577年8月,郑成公派公子喜(子罕)伐许,被许所败。郑成公就自往攻许,遂攻入其郭,许君割让邻近郑境的叔申封地以求和。郑成公自在晋铜鞮与晋厉公会盟归国后,郑就为晋的盟国,而许则为楚的盟国。郑的两次伐许,是否有晋的指使,史无记载。然而许的被侵,却足以影响楚国北边的安全,自属事实。 楚国因盟邦许国被侵,安全受逼,于是就有伐郑以救许之议。令尹子重(公齐)原为主持晋楚在宋西门会盟之人,他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两国的大战,主张不救许。当时公子贞(子囊)也赞成该义,他说:“新兴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但司马子侧(子反)反对其议,他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子反与子重,素来互相妒忌,积不相能。尤以子重主持的晋楚媾和为子反所反对,所以想借此与以破坏,于是就决定兴兵伐郑。 麻隧战后的第2年,即:周简王10年,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听从司马子侧的建议兴兵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省扶沟县境内);又东侵卫国,到达首止(今河南省睢县首乡)。郑成公这时也派遣公子嘉率兵侵入楚境新名(失考,似乎在河南省附近),以威胁楚军的后路。晋国得知楚军侵入郑、卫两国的行动后,栾书认为楚军北侵,是晋军攻击的良机,急欲兴兵救郑。当时韩厥认为楚国背叛西门之盟而侵入中原,其民必不用命,楚将无力作战。当时韩厥并不深知栾书的整个战略,他因晋国内部厉公多内嬖,而诸卿争权,国内将有内难,所以认为不战为佳。这时恰逢侵入卫国的楚军,也因后路被郑军威胁而自行撤退,所以栾书救郑之议就随之作罢。网络配图 在这2年间,中原又发生若干事件,足以助楚的北侵与晋的伐楚。于是晋、楚两国鄢陵之战也就无法避免了。 其一是宋国的内乱。周简王10年,宋共公卒,他的儿子平公继位。这时宋国内部分为亲晋与亲楚两派。亲楚派司马荡泽想消弱亲晋派人物,就杀死公子肥(宋文公的儿子)。亲晋派右师华元讨杀荡泽及党羽。荡泽余党左师鱼石等出逃到楚,因此引起了楚国窥伺宋国,以图亲楚势力的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