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很多人不理解此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是告诉世人,凡事都要掌握主动权,学会控制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控制,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如果一直让对方行事主动,那危险就要来临了。当然,此言在当时主要是用在战场上,不过后来也有人吸取精髓,将其用在官场。其实含义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实施,下面就以赵匡胤为例子,看看他是如何兵不血刃就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的。

1、公元959年,已经“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回到了京师,他刚登上了明德门,侍卫就带着后周宰相,老干部范质和王溥来见。
彼时的赵匡胤并没有“横眉冷对”,只见他声泪俱下,痛哭流涕道:两位老哥啊,我都是被逼的啊!
侍卫们见状也乖巧的念出了早已排练好的台词:没错,赵总是被逼的,我们就是要让赵总当老板。
确实佩服赵匡胤的政治头脑,他这么做的好处有二,其一,让侍卫们演坏人,把锅甩给武官们。其二,给自己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讲一个弱者的故事捋顺篡位的逻辑,如此一来,就名正言顺了:赵匡胤是好人、是弱者,都是被手下武将逼迫的,自己对柴家是忠心耿耿,但形势逼人,实在是迫不得已,自己也是受害者。
这一招有用吗?当然有,以至于现在还有专家坚信赵匡胤是被胁迫的。

2、借这个机会说一说道家提倡的“道德”。请听题,在道家的逻辑里,什么样的人应该讲道德,应该守弱?
班固说过这么一句话“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阿信以为只有我个人坚持道家思想是帝王之道呢,原来班固也是这么认定的。《道德经》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认定,强者应该守弱,应该不争,这句话的本质是权术。
赵匡胤争了没?不争才怪,在陈桥兵变前夕,赵匡胤的身份是“大内都点检”,是个打工的,作为小人物凭啥不争咧?
有趣的是,千百年来,无数小人物念叨着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口号,过上了与世无争的日子,其结果就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恕我直言,这种通透是伪装的通透。
小人物嘴里叫嚷着不争,殊不知自己根本没资格谈“守弱不争”,那可是大人物的处世宗旨,在这里要正本清源。
即便鬼谷子也嘟囔着“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这句话点破了上下关系,上级对下级,要用德。下级对上级,要效力。这无疑是打脸了在现实生活中苟延残喘,还满嘴道德仁义的小人物。

3、赵匡胤在老员工面前,为啥又“不争”了?
因为他已经是帝王了,马上就是皇上了,历史上会给他贴个标签“宋太祖”,受万人敬仰,他已经有支配他人命运的主动权了。
用《周易》的话说,他已经是“九五,飞龙在天”了,再嘚瑟的话就“九六,亢龙有悔”了。所以,现在你能明白,为啥皇帝叫“九五之尊”了吗?不能再嘚瑟了,要低调,要守弱。
所以,什么人要讲道德?是帝王!无论其私下的手段如何卑劣,但公开的总是道德的。
这一点五代十国的那些帝王们基本上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注定成为历史的过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咱们接着讲,赵匡胤哭丧着脸,述说着自己的“不幸”,这么做如果非要说还有第三个目的的话,就是为了拉拢人心。
赵匡胤虽然“黄袍加身”,但是柴家母子两还在那呢,柴家的遗老遗少们,不识趣的“李筠和李终进”岂能善罢甘休?所以要拉拢核心成员,让老干部王溥、范质一起配合演戏。
果不其然,搞行政的脑子就是灵活,范、王二人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于是纷纷跪下拱手称臣,他们本以为自己要被开除了。
赵匡胤却和蔼可亲的说:放心,以前你们是什么待遇,以后还是什么待遇。
这是爱吗?

4、首先是相权。
电影导演往往会用镜头语言表达立场,比如电影构图中,站着的演员和坐着的演员,两人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等的。
现实中也是如此。在赵匡胤以前,君臣上朝时都是坐着的,二者关系是“平起平坐的”。但是赵匡胤为了树立权威,玩起了“镜头语言”的把戏。
有一天,宰相范质上朝,照老规矩他应该坐在椅子上跟领导提建议。但是这一次范质刚呈上奏章,赵匡胤忽然向他招手:老范,我眼有点花,这个字念啥?范质连忙站起来,凑过去指点。等他扭身回到原处,顿时晕菜——椅子没了!
范质疑惑地瞅瞅皇帝,皇帝却一脸无辜地瞅着他,二郎腿得意地抖动着。现在,大殿上唯一的一把椅子,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物件正在皇帝厚实的屁股底下向他传递着不屑和嘲弄。
从此,朝堂之上只有一把椅子——龙椅!
还记得前面赵匡胤给王溥,范质的承诺吗?其实领导的承诺往往是有期限的,而赵匡胤的这一份期限是三年。
花了三年时间,赵匡胤在龙椅上坐稳了,就意味着王溥、范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他们会怎么样呢?
答:下岗!

5、接着是兵权。
公元964年,赵匡胤的智囊心腹赵普上位,当上了宰相,开始了文官主政的时代,那么出生入死的武将呢?
这里需要交代两个细节,第一个:虽然赵普是心腹,但赵匡胤依然安排了“副相”协助赵普,所谓协助,你猜是不是牵制呢?
第二个:我们熟知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赵匡胤和“石守信”们除了是同事,是拜把兄弟之外,其实赵匡胤还是做了一笔交易,其一给予众将敛财权,用金钱收买。其二与众将联姻,结成儿女亲家。
比如赵匡胤嫡长女下嫁给王审琦的儿子左卫将军王承衍。王承衍本来已有一个乐氏妻子,宋太祖让他与妻子离婚,迎娶公主。再比如赵匡胤的次女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这个石保吉的亲爹叫石守信。
亲上加亲,那些拜把兄弟一转身就成了皇亲国戚了,这笔生意怎么算都划算。这也证明了我的一个猜想,“杯酒释兵权”绝非历史书上写的那么简单,赵匡胤一定是开出了让众将领无法拒绝的条件,笼络了人心。众人无法拒绝,因为拒绝的话,恐怕兄弟是做不成了。
曾经一起大江山的兄弟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赵匡胤早早的给他们找了一条出路:
退休!

6、最后是安全。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借“都点检”的实权“黄袍加身”的,有读者朋友问:既然“都点检”的那么危险,为什么不撤销这个职位呢?
事实上,大家想到的,赵匡胤也想到了,他第一时间废除了“都点检”这个职务,并将保护皇帝安全的部门,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相互独立,也称“三司”。有趣的是,“三司”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也就是说,即便一不小心再出一个“赵匡胤”也最多能“带兵”,却不能“调兵”。“调兵权”掌握在文人掌控的“枢密院”手里。
武将需要听从文官支配,由不懂行的支配懂行的,这是最大的矛盾,所以文武双方自然会相互竞争且牵制。更高明的是,
“三司”和枢密院的管理权掌握在皇帝手里。
生怕这样还不够保险,于是乎赵匡胤还加了一份保险,负责带兵的“三司”,只任命平庸的将领担任“三司”统帅,从根本上弱化了武将的实际地位。
你能明白吗?有时候,在职场上,并不意味着能力强的人能够得到提拔。当领导认为你的存在会威胁其地位时,往往会选择提拔一个“二傻子”,因为手下低能,领导才能睡得香。所以笨人怎么了?有时候,精明的管理者就喜欢用笨人,有时候,笨人也有大用。经过赵匡胤的部署,虽然能力不错,忠心耿耿的慕容延钊也必须,
下放!

7、心太软的人成不了大事,牢记鬼谷子这句教诲,人生早晚混出头。关于用人观,司马光说“用人如器”,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所谓人才,不过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已。所以人才最终沦为棋子也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主动权游戏的必然结果,
毕竟谁会对“棋子”有感情呢?
只可惜,在创业中,大多数人的资源和天赋本来就平庸,但是他们对兄弟、对朋友、对同事,总想着如何与人为善,处处为别人着想,生怕得罪人,如此一来,怎么可能获得成功。但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心慈反倒成了事业的牵绊。你们必须要明白,
人,只是利用的工具啊!
商鞅认为: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助收复河西失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便国不法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但秦孝公害怕旧贵族与国人反对而犹豫不决,有大臣建议召开朝会命臣工共同商议此事。朝会上,权臣甘龙、杜挚代表旧贵族利益集团反对变法。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意思是,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的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意思为:“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商鞅进一步指出,“、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而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也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就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商鞅以历化论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进行了充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变法前,商鞅又以“立木为信”方法取信百姓。在《·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意思是: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战国·商鞅《商君书·画策》中写道:“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这几句大意是:圣明的君主不能只看重仁义而应该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公正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使国家强盛起来的目标。“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鞅认为,言论不符合法律的,不要听信它;行动不符合法律的,不要推崇它;事情不符合法律的,不要办理它。他建议,作为国君的,一定要把法律意识溶化在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凡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不听从,不提倡,不推崇,也不去做。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国君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曾评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王朝都要重农抑商是为了什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限制人口吗
重农抑商几乎是中国所有王朝的国策,不论是怎么时代,保护农民耕地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让农民安心种地,如何让农民通过种地便能养活一家,这就是古代君王最重要的工作,李世民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农民,因为人人都需要吃饭,只有吃饱了才能继续生活,才不会生事,老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里莫慌”。 如果有时光机能回到商鞅那个时代,我相信商鞅是坚决不会背“重农抑商”的这口锅。因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发明者并非商鞅,发扬光大者也不是商鞅,商鞅只是恰好选择了一个“重农”的民族,把“抑商”做到了极致而已。 不过,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在周秦诸子之中仍相当普遍。古人并非不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是说的,更多是特指以“末业”为“贫者之资”,略近于今日所谓“脱贫”。且其所言有男女的分工,最后半句是指女性,“倚市门”明显指谓鄙贱之事。 古人善用对偶表述,这里非常含蓄地暗指男性中的经商者类同于女性之倚门卖笑者;岂止是富而不尊,简直就是虽富却贱。也就是说,贫寒者可以借“末业”致富,若立志要成为国家栋梁的,就不宜如此了。 皇族每30年人口涨一倍,的时候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涨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涨到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年间涨到八万多人。到明末,则有一百多万人。那种“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当然就不堪负担了。 其实,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迈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认识中国由氏族社会发展成国家的基点。 重农抑商的原因在于,限制人口流动!我们知道,商人必须流动才能获利,农业则守土重迁,且不说商人有钱后会形成力量,就是大量的相互流动,就能把各地的人串联在一起,这对中央政府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对地方分而治之的政策不利。在古代商业是属于无奈之举,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商品产生才促进的商业文明。大凡是国富民强的国家,都是不用跋涉经商,自给自足的。 随机文章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美国民兵3式洲际导弹能打多远,14800公里可实施全球打击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揭秘末日景象般的风暴云,从大海袭来的澳洲风暴云就像恶魔降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