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这部剧,主要讲述萧燕燕也就是萧太后的一生。了解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萧太后陌生,辽国的鼎盛期便是在她的带领下达成的。不过有关萧燕燕的家事,了解的朋友可能就不多了。萧燕燕有两个姐姐,原本她们之间的感情还算友好,不过等她们各自出嫁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最后萧家三姐妹成了竞争关系,各自间都容不下彼此,萧燕燕虽然胜出,但她两位姐姐的下场就比较惨了。

萧燕燕、萧胡辇、乌骨里关系
萧思温是大辽的外戚大臣,如果说中原有出了三个皇后的独孤一门的话,那契丹就有三个女儿都嫁给太祖系三支的萧家。萧思温的三个女儿都很厉害,因为他们的丈夫都是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后代。然而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君主,虽然萧思温的三个女儿的归宿都不错,但是他们三人当中最后真正能够当上皇后的只有一人,这个人便是萧燕燕,她的另外两个姐姐因为丈夫不是皇帝,最后下场都挺惨的。
萧思温有三个很厉害的女儿,萧思温的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辽穆宗的弟弟耶律罨撒葛为妻,次女嫁给了辽景宗耶律贤的弟弟耶律喜隐为妻,而最小的女儿萧燕燕,嫁给辽景宗耶律贤并且被册封为皇后。

这三个女儿当中,除了萧燕燕之外,另外两个女儿的结局都不好。萧思温的次女最后是被萧燕燕给毒死的。萧燕燕狠心毒死二姐也是有原因的。她的丈夫耶律喜隐因为谋反被赐死,二姐将丈夫的死记恨到了三妹萧燕燕身上,她为了给死去的丈夫报仇,竟然在酒中下毒,想要毒死萧燕燕。好在萧燕燕识破了她的阴谋,她不再顾及姐妹情谊,直接将二姐处死。
萧燕燕的大姐也是死在了她的手上,不过不怪萧燕燕心狠手辣,因为萧胡辇之死也是她自找的。萧胡辇在丈夫耶律罨撒葛去世后,喜欢上了一个马奴。堂堂皇太妃爱上马奴,这种事情传扬出去并不好听。她跟马奴的爱情遭到了妹妹萧燕燕的阻挠。萧胡辇受到马奴的挑拨和怂恿,最后竟然聚集旧部举兵谋反。萧胡辇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她因谋反兵败,被萧太后赐死。萧太后虽然是大辽的传奇太后,但是亲手害死了两个姐姐,也挺让人唏嘘的。

萧燕燕害死两位姐姐
历史上真实的萧燕燕确实有两个姐姐,在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卷十三中记载道,后有姊二人,长适齐王,王死,自称齐妃,领兵三万屯西鄙驴驹儿河,尝阅马,见番奴挞览阿钵姿貌甚美,因召侍宫中,后闻之,絷挞览阿钵,抶以沙囊四百而离之。逾年,齐妃请于后,愿以为夫,后许之,使西捍鞑靼,尽降之。因谋帅其众奔骨历札国,结兵以纂后,后知之,遂夺其兵,命领幽州。次适赵王,王死,赵妃因会饮毒后,为婢所发,后鸩杀之。
《燕云台》中萧燕燕与大姐胡辇、二姐乌骨里就如史料记载的这般。但展开后的故事远比史料中只言片语又不带感情的文字丰富深刻的多。三姐妹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待嫁闺中,再到嫁为人妇,直至最后争斗离世。她们是世间血浓于水的亲人,但又成为杀父杀子的世仇,权力巅峰的小妇人们注定拥有不了平常人的亲情。在历史的洪流和爱恨交织中,萧燕燕三姐妹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她们的亲情、爱情、家国情怀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
胡辇作为家中的长姐,要协助父亲处理族中事务,还要像母亲一样教育照顾妹妹。母亲早亡,下面又有两个不懂事的妹妹,胡辇小小年纪就不由得要承担起长姐为母的重任,活得过于成熟和沉重。而且作为后族的长女,当年辽世宗在时,太后曾戏言将她许配给当时的太子,这其实是许下未来皇后的允诺。虽然太子已死,但凡是对皇位有野心的皇子们,瞄准后族的头一个姑娘便是胡辇。

燕燕是家中的幼女,上有父亲宠爱、姐姐偏袒,所以十分淘气,每每闯祸后都会撒娇讨饶,令家人心软。自从燕国长公主亡故后,萧思温见着她与亡妻相似的面容,更是不忍深责。
乌骨里是家中次女,与燕燕有四五分相像,但比燕燕略高略瘦,比脾气急躁,鲁莽冲动,经常闯祸后让燕燕来背黑锅。
平日乌骨里和燕燕惹祸生事时,总喜欢拉上对方,惹祸威力加倍,事后责罚却能减半。姐妹三人感情深厚,胡辇对妹妹们疼爱有加,为了让她们幸福,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但没想到,命运的巨变即将来临。
胡辇一生三段感情最让人百感交集。少时爱慕韩德让只能偷偷藏在心底,为妹妹被迫嫁给太平王,最后宠信马奴,被幽禁到赐死。
乌骨里不分是非,自私霸道,喜隐一家三代始终图谋夺取皇位,因为爱上这样的人,害的胡辇被迫嫁给太平王,但她至死都没有悔改。
燕燕的一生虽然任性,但在大事上从来都是杀伐果断。受到景宗的爱护与敬重,同时韩德让也终身陪伴其身旁,成为她为政的左膀右臂。
萧家三姐妹的一生背后是大辽兴盛的蓝图,无数儿女情长、无数恩怨纷争都冥冥中铸就了契丹盛世。
关于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梁为什么被封为关内侯
是著名的将领之一,他曾经是在渔阳郡之中担任狐奴令的职务,后来也开始投靠了,并且凭借自身的能力被封为了偏将军,当刘秀成功的占领邯郸之后,他再次被封为关内侯,在众位将领的协助下刘秀成功的成为了,从此后王梁经过一路的升迁也被封为了公侯。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王梁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王梁简介中是怎样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王梁图片 王梁简介中介绍到他曾经是渔阳郡地区的一个小吏,后来因为得到了太守的欣赏,便被封为了狐奴令,其实也就是这个地区的县令。在23年代时候,刘秀带领着军队开始对河北地区发起了征讨的战争,而刘秀刚刚到达河北的时候正好遇到自称为皇帝,河北有许多人都表示了支持,这种情况下刘秀的身份就变得尴尬起来。后来有人开始愿意投靠刘秀,王梁就是愿意投靠刘秀的一员,并且还曾经一起力邀其他人一起支持他。最终获得了支持的王梁十分的高兴,从此后王梁就一直跟随着刘秀四处征战。 另外王梁简介中还介绍了他之后的战绩,在29年的时候王梁一直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成功的打赢了很多战役,王梁的能力也是强大的,后来王梁被召回京的时候被封为了河南地区的府尹,本来是想要开凿一条渠道将水引到洛阳地区,然后再向东方引导,可是这条渠道打通之后却并不流水。这种情况之下王梁觉得十分的羞愧,于是想要辞去自己的官职,刘秀最终成为了济南地区的太守。 王梁的故事 王梁在东汉的历史上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将领,在刘秀征战河北地区的时候他开始追随他,并且在后来凭借自己的英勇和善战的能力创立了许多的功绩,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刘秀对待他也是十分器重。关于王梁升官还曾经发生过一则轶事,后来这则王梁的故事也开始在民间流传起来。那么这个王梁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云台28将王梁图片 这个王梁的故事还要从《赤伏符》开始说起,那么这个《赤伏符》是什么呢?原来这是在新莽末年的时候出现的符箓,据说这种东西可以预测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当时曾经有人用这个符箓预测出刘秀将来会顺应天意继承大汉的天下成为新任的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刘秀成为皇帝之后对这种符箓特别新任。在他成为皇帝之后首先就是按照《赤伏符》上面的预言来做事,据说在这个预言中曾经显示过王梁会成为大司空,所以刘秀也就真的这样做了。之后他又在里面看到有孙咸这两个字,于是便想要将他和王梁一样立即封官,可是这一次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 刘秀想要让孙咸和王梁一样按照语言成为大司马,可是却没有想到孙咸的事情让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刘秀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是也只能就这样算了。其实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实王梁是十分有能力的,所以就算是一个空穴来风的预言将他推上了高位也没人会说什么,但是其他人没有他的这份能力却要和他一样的待遇,其他大臣是不会服气的。 王梁的评价 王梁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本来已经成为一个地方县令了,然而在他看来刘秀是个非常有能力的领导人,所以决定放弃自己当时所拥有的,一心一意的归顺了刘秀,在此之后跟随刘秀四处征战,很快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功勋,后来也成为刘秀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将领。而人们对王梁的评价也因此十分崇高,那么人们对王梁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云台28将王梁图片 人们在评价王梁的时候首先就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在刘秀刚刚来到河北的时候,正好赶上王朗在邯郸地区自称为皇帝,而当时的河北很多人都选择支持了他,同样都是起兵的人,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将领,所以说那个时候王梁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就在刘秀已经离开的时候,王梁一直大力劝导的彭宠终于决定要追随刘秀,于是带着王梁等人追上了刘秀的队伍。在刘秀处境如此艰难的时候王梁依旧愿意追随他,而且还将其他将领也说服一起加入汉军,可一说王梁这个人有着非常敏锐的政治眼光。 另外王梁也是一个十分谨慎谦虚的人,尽管坐上了高位还获得了刘秀的宠信,可是他始终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犯了错也会坚持要的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惩罚。在他晚年时间曾经修建了一条渠道,本来是希望可以将水引到洛阳城下,可是却没想到做好了工作后却并没有水。这让王梁觉得十分的愧疚,于是坚持向刘秀请辞,刘秀感念他是真正的人才,并不想让他太过于认真于失败这件事,可是最终因为王梁的坚持,只能降了他的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李忠的故事
时期的开国名将简介,多半与光武帝登基前后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据李忠简介称,李忠本是东莱黄县人,父亲曾担任过西汉王朝的高密都尉,因此李忠自幼好习武,有心在的东汉初年干一番事业,与、等绿林豪杰都私交甚好。万脩被任命为信都令时,李忠曾与万脩一同驻守信都,直到刘秀到来,李忠与一众同僚一起出城迎主,从此辅佐明君,开创万世基业。 刘秀得众将拥护,从此南征北战更加骁勇,为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李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质,也为刘秀的帝业立下了。 刘秀称帝后,李忠官拜五官中郎将,继而又被封为中水侯,地位十分显赫。据李忠简介记述,受封之后,李忠率领汉军先后参加了平定庞萌、董宪的连场战争,皆有出色战绩,因而越发受到光武帝器重。后世主要文献均有评述,在中,李忠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经过长年的征战,公元40年,天下战火基本平息,各路诸侯亦对东汉政权,此时,在光武帝的任命下,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已多年。 据闻,在担任太守期间,李忠秉承廉洁自守,天下为公的原则,一度将丹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坊间传闻,李忠治绩天下第一。这位征战疆场多年的名将,在和平年月因政绩斐然,也赢得了地方百姓的口碑与朝堂同僚的敬佩。 李忠的故事 有关东汉开国名将、中水侯李忠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太平御览》、《》等著名历史文献上。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李忠本为西汉王朝武官之后,习武多年,为人仗义,颇有侠义胸怀。东汉初年,李忠与万脩、任光一同驻守孤城信都,一年后,西汉后裔刘秀逃亡归来,来到信都,城内守将闻讯,皆欢欢喜喜出城迎主,由此,李忠的故事也翻开了传奇的一页。 由于李忠杰出的军事才能,刘秀对他格外倚重,据说刘秀入驻信都之初即看中李忠,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任命他为右大将军,并封武固侯,还格外恩宠地解下自己所佩带的绶带,替李忠带上,一时间,羡煞无数旁人。刘秀对李忠的厚爱,在李忠的故事中,也曾多番被人提及,作为君王礼贤下士的典范而流传后世。 在光武帝平定天下征战四方的岁月里,李忠常常被委以重任,每一次他都能处理得当,不辜负君王期待。 有一次,刘秀出兵讨伐王郎,李忠随军来到邯郸门户巨鹿,然而此时,他身在信都的母亲和妻子却遭到了投靠王郎的马宠的绑架。马宠的弟弟正好是李忠的校尉,于是,马宠派弟弟前去劝降李忠,企图借人质在手,威胁李忠投降。李忠不为所动,大义凌然指责马宠投敌叛变,并将马校尉杀死,此举令在场诸将无不惊讶敬佩。 为了家国大义,甚至可以置自己亲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这等高风亮节,古往今来,大概也唯有李忠一人能做到吧。 李忠的评价 东汉主要历史文献中,对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中水侯李忠的评价普遍较高,李忠作为东汉时期的主要开国将领之一,曾为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的大业起到了重要的辅佐和推进作用,因而光武帝在位时,一度视他为肱骨之臣而倚重非常,每逢重要战役皆由他担当大任。东汉天下统一之后,迁居丹阳,担任丹阳太守一职,由于其出色的施政举措,也赢得了百朝中同僚的广泛赞誉,因而直至其身后,人们对李忠的评价亦有口皆碑。 李忠与刘秀图 在东汉开国名将中,有过从政经历的将领不多,李忠便是其中一位。 据闻,李忠父亲担任过西汉的高密都尉,因而少年时期,李忠曾蒙父荫被任命为郎官,因其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而在朝中颇有人缘,也正是因为曾经身处朝堂东西天下大势,因而令他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生就一双慧眼,早在政权败亡之前就认定,天下豪杰唯刘秀能成大事。所以,驻守信都之后,李忠毅然打定主意,与万脩、任光等同僚静待刘秀前来,投靠明主,成就功业。 《东汉演义》小说中曾详细记载了李忠孤城迎主的典故,后世之人读到这段文字描述,对李忠的评价也更趋向于一位“数谙从政之道的军事家”。 想来云台诸将中,论武艺高强、领兵打仗能力突出的悍将也,然而光武帝却唯独对李忠青睐有加,甚至在初见面时就解下自己绶带赠与李忠以示恩宠,可见李忠在刘秀眼中,必有其过人之处,深究原因,大约是政治眼光与人生格局方面,李忠与刘秀的认知,有着高度的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