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美食的朋友,一定深知河豚的美味,河豚是一种较高档的食材,号称“菜肴之冠”。不过河豚同时含有剧毒,如果处理不当便食用,严重的话可能会丧命。其实早在古代,河豚就已经成为被追捧的佳肴,甚至有种说法叫“拼死吃河豚”,传闻苏轼为了品尝河豚的美味,称死也值得。河豚到底有何魔力,能让人如此着迷呢?其实好吃是人的本性之一,追求美食不为过,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绝味食物——河豚
“拼死吃河豚”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这句话里蕴含了美味的享受和致命的危险。河豚在古代被称为“赤鲑”,“河鲀”等,又因为它受到惊扰时会气鼓鼓地胀成一个圆球的形状,也被称作“气泡鱼”,“鸡泡鱼”。虽然看起来憨态可掬,但是众人皆知,河豚有剧毒。
虽然河豚有剧毒,但这也是一味重要的食材。在宋朝时期,知名的苏东坡先生,就因为馋嘴河豚留下了一桩奇闻轶事。
孙奕编著的《示儿编》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苏东坡先生被贬官到江苏常州时,并没有因为仕途不顺而闷闷不乐,反而到处寻找美味的食物开怀自己的内心。一天,他受邀来到一位士大夫家吃饭,那一盘盘珍馐菜肴之中有一味便是河豚,苏东坡只夹了那一筷子就被这美味深深地迷住了。
这时那位士大夫似乎也看不懂脸色,还不断地问苏先生一些对诗词歌赋的看法,而那场宴席之中的其他人也竖起耳朵想听一听苏东坡想有一个怎么样的答案。这时便出现了搞笑的一幕,苏东坡先生仿佛没有听见一样不停地品味着河豚,忽然打了一个饱嗝,大呼一句:“也值得一死”。

这个典故,我们虽然无法考证真伪,但它的流传,也侧面说明了苏东坡先生的不拘小节。在严肃的士大夫之中,也有活泼开明之气,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说明了河豚味之美,让堂堂一位诗人都忘却了身边事物。
苏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吃货诗人。但其实不止在中国,在外国,古代也有为了河豚的美味而丧失生命的例子。
古代日本,就有许多爱好河豚的人,用一句古诗词来说,就是“虽百死而犹未悔”。在公元1590年,日本出征高丽,便有士兵集结起来食用河豚,最后因为处理不干净,许多的主要战斗力都失去了生命。
古往今来,有些人喜欢河豚,一辈子没有出过什么事情,因为食物处理得当;还有一些人运气就不太好,可能就吃了那么一次河豚就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生命。无论生或死,他们都是冒着巨大的危险去吃的,这体现的不仅是他们的大胆,还有河豚的绝美鲜味。

河豚毒素
大家都知道河豚有毒,也知道河豚剧毒,但河豚肉本身是没有毒的,只是在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让毒素沾染到肉上。而处理毒素也不是件容易事,烹饪河豚也就有了“杀一条河豚比杀子只猪还要贵”的说法。那这神奇的河豚毒素又来自哪里呢?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吴人言其血有毒,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之间大如芡实也。”大概意思就是河豚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烹饪的话,吃了是会死人的,并且它的卵巢、眼睛乃至血液都是有毒的。
其实有数据称,河豚肉没有毒,有毒的是河豚毒素,这是一种神经毒素,只需要很少一点点就能致人死亡。有老一辈的人,可能会笑一笑说:“把河豚肉煮熟煮烂了,我就不信吃了还会有什么毒!”但是河豚毒素是一种很坚强的毒素,用100度的高温连续蒸煮八个小时都不会被破坏掉;用盐腌制,风吹日晒,做成鱼干也不能破坏它的毒素。
河豚毒素就是这么顽强,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期《法治讲堂》,大概就是说了一对老夫妻无缘无故在吃下咸鱼之后就暴毙而亡,最后查明真相,原来那些鱼在处理时和有毒素的河豚血液混合在了一起沾染了毒素,经过风吹雨晒,腌制蒸煮,都没有把那一点点毒素去掉,最后导致了两条人命的离开。
多少年来很多人都因为吃河豚而失去了生命,所以中学的生物课本上也指出,河豚没有特效的解毒办法,如果有人误食河豚,就要尽快进行催吐,然后送进医院进行催吐洗胃。这看似可爱的小小河豚,也不知,给人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烦恼?

“拼死吃河豚”真的值得吗
人们拼死吃河豚是因为它的肉质太过鲜美,让很多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我觉得我是一个惜命的人,如果让我冒着死去的风险吃一顿鲜美的河豚肉是万万不可的。
但是我想“快乐至上”和“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也深入了很多人心中,他们愿意甚至是十分乐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次“华丽的冒险”,就为了一口小小的河豚肉。
行文到此处,当我正在幻想中的美味河豚和凶险毒素之间遨游时,又看到了一则报告:“无毒河豚鱼项目在江苏海安中洋集团龙洋公司获得成功。该公司有40万尾河豚鱼的大型养殖场。”
河豚鱼养殖正在不断地发展,已经培养出了无毒的河豚。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可以坐在华丽的餐厅中,不带有任何生命危险地去品味那一口美好的味道。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晚年难以逾越的“四座大山”都是什么
从一个亭长(相当于派出所长兼邮政交通站长)开始发迹,直至称王称帝,一生中几乎没有啥越不过的坎儿。但刘邦在晚年,却遭遇到难以逾越的“四座大山”,由此也改写了西汉的一段历史。 刘邦登大位后,封发妻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为太子。话说定陶女子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并生下赵王。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故虽封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时间一长,这戚夫人便产生夺嫡之心,日夜在刘邦跟前哭泣,要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感到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立之念。网络配图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宣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当时很多大臣都出来劝阻,但未能说服刘邦。幸好御史大夫原本口吃,盛怒之下说话更是结结巴巴,弄得刘邦,只好暂且作罢。 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于是求助,张良告之若能请来皇上也没能请动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或许尚有回旋的余地。这“商山四皓”是秦末隐于商山的四大隐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遭拒绝。吕后即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恳切的言辞,丰厚的礼物,请来了“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刘邦已患病,欲派太子领兵镇压。四皓认为,太子出征有功劳对保太子位无多大益处,无功则会倒楣。而且让太子去统领刘邦的旧部,无异于用羊来率领狼,无人肯尽力的。于是,便通过吕后向刘邦哭诉,说黥布乃天下猛将,太子恐怕难有胜算。刘邦觉得有理,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归朝,自感病情加重,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便急于撤换太子。留侯张良竭力进行劝阻,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即以自己患病为由不再出面。其实张良应该是心里有底:自己出的那一奇招还没发挥作用呢!太子太傅引经据典,以死来为太子力争。刘邦假装同意,心中还是决意换掉刘盈,并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宴会上当场宣布。网络配图 宴会开始后,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奉。刘邦蓦然发觉刘盈身后跟着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的须眉皓发老人,他们衣冠楚楚,相貌伟岸。这让刘邦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你们是谁啊?在这干啥呢?”四位老人就向刘邦报出各自的名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大惊失色地说:“原来是商山四皓啊,我曾派人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却躲避着不愿出山,今天为何会跟在我儿子后面转悠呢?”商山四皓回答道:“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恐惧躲避。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厚慈孝,处事恭敬爱惜士人,天下没有人不向往着能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四皓的这一番“忽悠”,让一直对有道隐士真心尊重的刘邦顿时傻了眼,转瞬间打消掉撤换太子的念头。刘邦非常沮丧地对四皓说:“那就拜托四老保护太子到最后吧!” 商山四皓眼看“忽悠”大功告成,便向刘邦敬过酒后匆匆告辞,刘邦目送四皓离去,即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叹息道:“我想换掉太子,但现在却有连我也请不动的商山四皓在辅助他,看来太子已经羽翼丰满,难以废除了。以后那吕后真正是你的主子了。”戚夫人听后,刘邦无奈地劝道:“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吧!”歌词是:“鸿鹄高飞,一飞千里,羽翼已硬,可横跨四海;可横跨四海,还能怎样?虽有利箭,哪有用箭之地?”唱着唱着,这戚夫人已是,刘邦怏怏不乐地离开了。网络配图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即位,是为。当上皇的吕雉则开始独揽大权,先是召回赵王刘如意,伺机将其毒死。又下令砍掉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珠,整成聋哑,投入厕所,称为“人彘”,供人观赏。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疯狂报复,可谓灭绝人性,。 汉高祖刘邦更换太子最终功亏一篑,原因是“商山四皓”像四座大山,让刘邦感到实在难以撼动与逾越!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是“商山四皓”改写了西汉的一段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耿仲明是什么人?清初三藩之一生平简介
耿仲明(?—1649年),字云台,时人又呼为“耿二”,清初三藩之一,生于辽东盖州卫,初为登州参将,旧部。 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耿仲明被调隶山东巡抚麾下。崇祯五年(1632年)为内应,攻陷登州,自称总兵官。天聪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 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元年(1644年)随清兵入关后,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合称清初三藩,不久因为私藏逃人,畏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早年从军 耿仲明是清初的三藩之一,出生年不详。早年就投降了后金,担任千总。后率辽民投奔皮岛,追随总兵毛文龙。耿仲明深得毛文龙重用,被倚为心腹,收为养孙,赐名有杰,累至参将,并掌管军中财务。耿仲明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手掌却洁白如玉,他不仅骁勇善战,在毛文龙军中还以狡猾多智闻名。 崇祯二年(1629年)毛文龙死于袁崇焕之手后,耿仲明不服陈继盛管辖,投奔孙元化,随他去了山东登州,耿仲明都与孔有德在一起做事,孙元化以耿仲明为中军参将。 当时明朝总兵黄龙镇守皮岛,他有一个部将李梅,是耿仲明的党羽,私自通洋。事情被揭发,黄龙将他打入大牢。耿仲明的弟弟都司耿仲裕在黄龙的军队里,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底率领所部军队以索要军饷为名,包围了黄龙的衙门,把黄龙押到演武场,将其腿打断并且割去耳鼻,并要杀掉他,因诸将劝阻而未遂。不久后,黄龙在尚可喜的帮助下恢复权力,捉到并杀了耿仲裕,并上疏请加罪于耿仲明;孙元化则弹劾黄龙贪污军饷导致发生兵变。派人查核耿仲明主使之状。杨嗣昌后来表示此事实为抚(孙元化)、镇(黄龙)之间的利益冲突。 作乱登州 崇祯四年(1631年)闰十一月,孔有德等出兵抵御后金,途中发动吴桥兵变,率领军队回到山东攻打登州。孔有德初欲求抚,孙元化主抚,命耿仲明去城外教场负责安抚,他们打算将城外教场居住的辽兵家眷移入城内,以便步兵居住,但登州士绅出于对辽人的歧视,拒绝辽人入城,据说还搜戮城中辽兵。于是耿仲明就纠集了很多辽东的同乡作为孔有德的内应,于翌年正月初三献城。孔有德攻陷了登州之后,推举孔有德为元帅,孔有德接受了耿仲明等人的部署设置,称总兵官。 同时耿仲明还杀死了登州城中的黄龙家眷。 此后孔有德等率军攻打莱州,留耿仲明守护登州,耿仲明多次挫败官军进攻。天津的裨将孙应龙向别人自夸与耿仲明关系友善如同兄弟,能够让他捉拿孔有德来投降,天津巡抚郑宗周,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派遣他率领二千人从海上前往离间耿、孔。耿仲明将计就计,假装有了孔有德的首级,等到水城的城门开了之后,孙应龙进入城里,耿仲明率军杀出斩杀了孙应龙,围歼了他的部众,得到了明军的大型战船,并且组成了水师。 降金封王 明朝的官军越发急迫的攻打登州,叛军不支,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等弃城逃海上,黄龙、周文郁等率各路官军穷追不舍。耿仲明因为是后金逃将,起初不欲降金,而是“请修筑南关、复金州自赎”,但因为他和黄龙结怨太深,所以求抚失败,唯有投奔后金一途。四月,孔有德和耿仲明等渡海来到辽东,归降后金,后金大汗亲率诸贝勒出盛京10里迎接,并给予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对待他们非常优厚,授予耿仲明总兵官的职务,并且称呼他们带来的军队为“天佑兵”。 投降后金之后,耿仲明侵夺孔有德的部众,于是他的部众向孔有德诉说。于是孔有德弹劾耿仲明,耿仲明于是引咎,上书请求将自己侵夺孔有德的那些部众归还孔有德。皇太极下诏嘉奖孔有德,并且下令孔有德好好安抚耿仲明;也下令耿仲明善待安抚自己的部下,不要贪念以前的恶习。当日皇太极就召他们入宫并赐宴。 过了不久,皇太极又派人赐羊酒,并且下诏说:“我听说诸位汉官和你们一起在教场竞技射击,所以今天设宴款待你们,是想让你们为国家效力。你们距离自己的家乡远,可以借这次赐宴作为教场竞技射击的答谢。”不久皇太极就让耿仲明和孔有德一起驻守辽阳。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封耿仲明为怀顺王,与另外两名降将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合称三顺王。皇太极屡次出兵讨伐明朝,以及攻打朝鲜的时候,耿仲明都跟随着他。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极将汉军(乌真超哈)分为,耿仲明隶属于正黄旗。九月,耿仲明所部的甲喇额真石明雄弹劾耿仲明私自藏匿松山、杏山的人户;有逃人被依法处决,耿仲明为其收尸并且设置祭祀;接着他的部众又出现妄杀无辜的现象,情况被查实之后,耿仲明被罚白金千两。 崇德八年(1643年)十一月,甲喇额真宋国辅、潘孝和明雄等人设计谋杀耿仲明,耿仲明听说了这件事,查实之后,斩杀了宋国辅等人。 征战南方 顺治元年(1644年),耿仲明跟从睿亲王率军入关,追击至望都而还;后来又跟从从向西进入陕西征讨李自成的残部,不久率军南下平定江南,凯旋后受到丰厚赏赐,还镇辽阳。 顺治三年(1646年),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领大军南征南明永历政权,耿仲明、尚可喜率领部众跟从孔有德南下。顺治四年(1647年),耿仲明与明将杨国栋在牛皮滩大战,耿仲明大破杨国栋的军队;接连攻克衡州、祁阳、武冈等郡县;擒获了明将郭肇基。耿仲明等占领湖,乘胜进攻广西,却在全州遭到南明、等人的迎头痛击,耿仲明退守永州。顺治五年(1648年),因全州守将唐文曜、王有成投降耿仲明,清军进占全州,与孔有德、尚可喜合军直扑桂林,又被南明击退。不久后,清廷命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班师回京。 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改封为靖南王,并赐给他金册金印。 自缢身死 耿仲明自从归降了清朝之后,多次跟从外出征战,这些出征都和孔有德在一起,从未独自出征的时候。顺治六年(1649年)开始耿仲明与孔有德分道出兵。孔有德南下攻打广西,耿仲明与尚可喜征讨广东。耿仲明率领原有的兵马二千五百人、新增兵七千五百人,合为一万人,以徐得功为左翼总兵,连得成为右翼总兵。就在耿仲明打算大显身手、整军出发的时候,刑部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触犯了逃人法,论罪应该被杀。 摄政王多尔衮于是询问耿仲明,稽查私自藏匿逃人的随征将士。耿仲明查到了三百余人,所以上书请罪,大臣们商议耿仲明应该被削去爵位,清廷说应该宽大处理,绍宗等人也免于死罪。然而,在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来不及知道清廷宽大之命的耿仲明走到江西吉安的时候自缢而死。另有说法是总督张存仁受清廷密令,设计逼耿仲明自杀。 耿仲明死后,多尔衮说他不是令终,不予赐祭,亦不允袭爵,到顺治帝亲政后才让其子承袭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