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由夏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分别是哪些?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夏朝是第一个具有明确的列王世系和兴亡有绪的古代朝代。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考古又的确没有一锤定音的发现,然而根据史书种种记载,夏朝并非虚构王朝,甚至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虞朝,上古中国远比西方学者想象的更为发达。

  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考察过,甚至说出“夏礼吾能言之”。尤为主要的是,甲骨文中还真记载了这一个诸侯国!

image.png

  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启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桀。商汤的势力大,夏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后在鸣条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史称“鸣条之战”。鸣条之战后,夏室覆灭,夏桀被商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终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并死于此处。

  夏朝灭亡之后,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剩余势力重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认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现代考古发现匈奴并非夏人。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的夏朝后裔,名气最大的约有四支?匈奴夏人说除外,即越国、缯国、褒国、杞国。

  1,《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越国国君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大禹巡行天下,在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据说死后葬于此,因此夏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便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春秋时代,越国勾践最后击败吴国,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开创我国史书纪传的先河之作——《世本》记载:“曾氏,帆叶网,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河南方城八里桥一带。鄫国?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不过,古代上可能有两个曾国,一是在河南方城,一是在湖北随州。在河南方城,尤其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湖北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队同盟关系,这个曾国究竟有何来历,是否与方城迁移而来,目前学界还没有定案。

  3,《史记·夏本纪》:禹“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立国与如今陕西汉中一带,经历殷商、西周,到东周初期亡国,延续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春秋初期,秦朝将犬戎逐出关中之后,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可以说是褒国最有名的古代人物。

image.png

  这三个国家的存在,也说明商汤灭夏之后,夏朝王族并未全部被灭,其中不少散落在了中原之外。当然,以上三国是不是夏人后裔,证据链还不够充分,缺少商朝记载的这一环,而杞国是夏人后裔之说就要相对完整的多了。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伐纣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之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封杞国为公爵,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周初分封诸侯时,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国?殷人后裔、虞国、虢国、杞国少数几个,而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周公旦鲁国都只是侯爵,后来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楚国也是子爵,吴国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杞国为公爵,绝对是非同一般的礼遇,说明了杞国来历非凡。

  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说明杞国国君的爵位越来越低。

  根据史书记载,杞国始建于商初,是夏代残余王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但与越国、缯国、褒国三国一样,缺少商朝记载这一环节。那么,古代上的杞国到底存不存在呢??

  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杞国爵位是伯爵,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商纣王时期的卜辞,也记载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迄今为止,一共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见,商朝时期杞国的确存在,唯一不能100%确认的是杞国与夏朝王族关系,因为甲骨文没有记载。

  不过,尽管甲骨文没有说明杞国就是夏人后裔,但结合周武王对杞国的超规格礼遇,以及中国的“二王三恪制”的政治传统,不难猜测杞国与夏人的关系。更为主要的是,孔子也曾坚定地认为杞国就是夏人后裔。

  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国王杞谋娶公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山东避难,先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后来,列强入侵之下,杞国又两次迁徙,最后落脚于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image.png

  总之,杞国虽然是公爵国,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经常遭遇入侵,被逼不得不四处流浪,《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春秋晚期,杞国虽小,微不足道,却有三件事值得一谈。

  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后来,杞女为晋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为晋平公,曾让晋国再度成为春秋霸主。

  由于杞国是夏朝王族后裔,存有夏礼,意义非凡,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从孔子的话中,也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

  第三件事叫“杞人忧天”,讲述的是杞人担心天塌下来,为此有所忧虑,寝食难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开导之语亦是古人宇宙观之体现,然后问答的双方都疑虑顿消,舒心地笑了。如今,杞人忧天是一个讽刺成语,但本来背后隐藏了杞人苦难经历,由此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后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最可能的夏朝王族后人国灭。

  及至秦始皇嬴政一统中国之时,“天街踏尽公卿骨”,六国王侯都被贬谪为凡人,夏朝后裔更是微不足道,就此彻底融入民间。

春秋时晋国人:公孙杵臼的生平简介

,春秋时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公孙杵臼,亦自缢而死。公孙杵臼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同情赵家,放走公孙杵臼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公孙杵臼携婴儿投奔公孙杵臼老友程婴。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十五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随机文章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原因,对氧产生免疫性永不生锈我是飞行员见过ufo,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超速行驶的UFO欧洲多国天降橙雪,黄橙橙的一片好像世界末日(火星版大雪)最高维空间是什么,或是无数三维空间的合集(无依据)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黄国: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侯爵国

春秋时期嬴侯国,侯爵国,《》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讲述了商人祭祀,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国与姒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公,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时期,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黄国,史实见于《左传》,始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十九年(公元前675年),首次伐黄。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败黄师于踖陵,遂还" 。可能是感动黄国的抵抗精神和强大武力,楚军并没有一鼓作气灭亡黄国,在惨胜之后匆匆回国。而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带兵灭国了。 黄国据《》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益长子字太康,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的后裔--黄夷的后代赢姓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黄国为赢姓。但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从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黄夷来说,黄氏无疑起源于少昊嬴姓。晚期至和西周时期称黄夷,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裔孙,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国君赢姓黄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 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后来李园把他的妹妹献给黄歇,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并有孕。后来黄歇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楚王。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另一个,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守东方诸国西入淮河上游的门户,当南楚北进中原之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鲁僖公十二年(前648)黄为楚所灭。黄国属东夷之国,处于楚与中原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江淮文化与楚文化。 黄国先民即夏商时期的黄夷。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随机文章汉武帝刘彻是纯种的汉人吗?地质奇观重庆武隆天坑地缝,世界最大的天坑群(80个)小行星也会有卫星吗?小行星妊神星有两颗月亮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可靠方式东北虎吃掉十米巨蟒,巨蟒被老虎戏弄后杀掉(巨蟒吞噬老虎纯属谣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越国春秋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