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856年,三千名来自广西的妇女,挡在了杀红眼的“北王”韦昌辉前,为“天王”洪秀全筑起了最后一道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千女子以及曾经一度达到十万人的“天国”里的女性,是古典世界里第一批女兵,也是最后一批女兵。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在她们之前,“花木兰”、“穆桂英”等等零星的女将形象,只是停留在诗词戏曲小说中勇气和道德的化身,而在她们之后,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浩浩荡荡的现代女兵大潮。

女性一旦立志为信仰或主义献身,则往往会迸发出远远超出男性的执着和坚笃。无论是守卫“天王府”的大脚客家女,还是在战火烽烟中杀敌御辱的黄埔英烈,又或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女红军,无不是用事实和自身的命运一遍一遍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女兵的到来,彻底改写了男性社会里最强权的力量格局,当拿惯了绣针的双手,握起冰冷刀枪的时候,也意味着女性自身对这个社会最深层次的介入,但这种介入后的命运,却往往和她们自身最初设想的大相径庭。

来自天国的女兵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太平天国的女兵孤独地守卫着天王府,成了历史最无情的牺牲。1864年天京城破、大队清兵杀向天王府时,这些女兵自焚而死。

1856年9月的一天,三千名披坚执锐的士兵包围了天王洪秀全的府邸,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北王”韦昌辉。

天色渐渐转亮,三千甲兵冲向宫门,但伴随着大门冲开时的一声巨响,一群妇女,手持大刀长矛,呼喊着从天王府内杀出,与惊诧不已的三千士兵杀作一团。这是守卫天王府的广西妇女,洪秀全最早的女信徒,也是太平天国最早的一批女兵。

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这个兼有政治、军事、宗教多重色彩的政权,曾拥有十余万女兵,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女性军事组织。

天国女兵的诞生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天国女兵的诞生,始于1851年1月11日。这一天,洪秀全誓师起义,同时颁布了五条军纪,其中第二条是“别男行女行”,设立女营。这是天国女兵的最早记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支女兵队伍。那么女兵何以产生在“贫困”、“蒙昧”的广西紫荆山下?在此时已多达四万余人的天国队伍中,她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1844年,冯云山来到广西北部,他已“远离儒家教义和影响的中心,远离人烟稠密的城镇集市,远离最肥沃的农田及有权有势的地主。”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万千烧炭佬、矿工、农民、村妇们成了洪秀全、冯云山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

这些人群中,还包括了大批的女信徒。而1851年1月11日,伴随着洪秀全武装对抗清廷的开始,她们又有了中国历史上至今鲜闻的一种身份——女兵。这些大部分来自客家的女人,由于不缠足,她们在战斗中的勇猛一点也不比男人逊色。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就尝过客家妇女的苦头,以至痛恨地称这些英勇的客家女为“大脚蛮婆”。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本名为《祖国妇女界伟人传》的书出版问世,中间一篇《洪宣娇小传》,虽说演义的成分多于历史,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窥测当年那群“大脚蛮婆”的英姿。文中说:

“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就这样,当太平天国的妇女着实让外界感到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当时,一些外国人看见她们或骑马,或步行,大大方方地走在道路上,他们称“这是前所未见的新现象,使我们想起了国内的生活情景。如果此次革命可以打破迄今一直遵行的妇女不出闺门的制度,那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这种“新现象”的出现,与太平天国提倡的“男女平等”教义不无关系。洪秀全宣称:“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

正因此,在天国崭新的社会图景里,一切都显示着与旧生活的决裂,之前被家庭、男人奴役的妇女,成了与男子一般可以行军打仗的女兵,还不止如此,连之前曾奴役着女子的家庭制度,也被天国的律令击得粉碎。

所以,自金田开始,在太平天国中就有了男女隔离的制度,洪秀全说:“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杂。”也正因此,在永安城,洪秀全颁行了模仿摩西“十诫”的天条,他说,“凡男人女人奸淫者,名为变怪,最大犯天条。”他说,“邪淫尽是恶之魁,变怪成妖甚可哀。”

然而,洪秀全努力创造的新天国社会,军法维系下的种种清规戒律,却与天国领袖的荒淫生活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史料记载,离开金田时,洪秀全就有妃子15人;仅一年后,离开永安时,他的嫔妃达到了36人之多。

设立女馆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清教徒般的禁欲制度、男女分营政策,乃至洪秀全为“天国”设计的每一项规则,不仅存在于这个面貌混沌而又矛盾的团体中,还存在于太平军途经的城市。

1852年5月,他们跨过漓江,通过古运河抵达全州,由此进入了长江流域;这一年6月12日,在经历蓑衣渡大败后,他们走出广西、占领了湖南道州。在湘南,他们先后招募了大约5万名新兵,他们无一例外地遵循着男女分营制度,这也仅仅是金田、永安的延续。1853年1月12日,他们占领了长江重镇武昌。

太平军到达武昌时,清廷的衙门被打倒,咸丰的年号也代之以太平天国的名字。与国号的变化相比,社会制度的改变则更加剧烈。

正是在武昌,分营、禁欲乃至拆散家庭,不仅作为一种战时政策存在着,还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实施着。其实又何止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财产、家庭、职官、宗教、礼仪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变,乃至日常的生活中的禁缠足、禁蓄婢、禁蓄妾、禁鸦片的种种律令,无不表现出与旧世界决裂的色彩。

洪秀全改变的不仅是武昌,太平天国的妇女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这里,前期的女营变成了女馆。天国的女兵,不仅包括信仰上的追随者,还包括武力下的被征服者。据史料记载,当时,武汉三镇一片混乱,太平军进城后设立女馆,规定城中妇女全部迁往武昌火巷“归馆”,“迟延者鞭棰促之”。

同时,男女隔离的制度也被严格地执行着,即使是丈夫探看妻子,儿子探视母亲,也“只宜在门首问答,相隔数武(步)之地,声音务要响亮”。就这样,原有的财产制度、旧的家庭制度、并连着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愫,这些旧的社会制度的支撑,都在冷铁般的军事统治之下统统瓦解破裂了。

又何止是武昌,这一年3月20日,当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后,更大规模的女馆出现了:一路随行的几千广西妇女、几千湖南妇女,被裹挟而至三万湖北妇女,又加之新被征服的十万南京妇女,形成了一个个女馆。从金田到武汉,“大脚蛮婆”构成为天国女兵的主体,而从武汉到南京,这个群体则不断地驳杂、混沌,等级差异在女馆中出现了。

那些来自广西的“大脚蛮婆”,由于资格最老,被视作忠诚的“老兄弟”,成了女馆中的女官,在她们之下,是还算自愿的、还可相信的湖南妇女;又之下,则是大批被征服的湖北、江南妇女。

后来洪秀全的一项规定,则显示了天国官方对这种等级制度的默认。1854年夏收时节,洪秀全、杨秀清派往湖北、湖南、安徽各地征粮的大军悻悻而归,回来的人禀报说:“太平军所到之处米谷俱无。”无奈之下,洪、杨规定:在女馆中,两广、湖南女子每人各发米六两,湖北和其他省的女子发米三两,“均以稻代,悉令食粥,否则杀。”

为什么在天国里一方面高悬着“人人平等”、天下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教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各地女子一视同仁呢?早在占领全州期间,因为冯云山的战死,他们几乎屠戮了全州全城,几万男女被屠杀殆尽;而攻占武昌、南京后,他们也几乎杀尽了城内的全部满人。在这些惨绝人寰的杀戮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性格悲剧呢?

洪秀全设计新的社会图景的同时,似乎是抱定了誓与旧的世界一刀两断的决心。太平天国中,男女分馆的制度、“圣库”制度、《天 朝田亩制度》,乃至禁缠足、禁蓄婢、禁蓄妾、禁鸦片的种种规定,无一不具有改天换地的色彩。与此同时,一种“非我即敌”的人际关系,也悄然产生。

在太平天国,世界被截然地分作信徒与“妖孽”两个部分,而没有中间分子。但凡不肯跟着他们走、依旧遵循过往生活方式的,都是儒教的遗民;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人都是“妖”。正如革命者内部是“兄弟”、是“姐妹”那样,“妖”是可以漠视、可以杀戮的。正因此,在武汉,几千童子持刀勒逼几十万武汉男子上船,而几千名“大脚蛮婆”也以焚屋烧人为逼迫,裹挟了几万武汉女性。他们的裹挟,不同于黄巢、李自成,他们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支撑。正因此,他们同样挥舞着刀枪器械,杀进了南京。

毫无疑问,包括男女分馆在内的种种手笔,都面向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问题在于,它行得通吗?早进军天京之前,有人便问杨秀清何时才能家室团圆,杨说:“必须等到天京奠定,政权在握,才能破此禁令。”但当太平军来到金陵的地界上,杨秀清似乎忘记了先前的承诺。于是,女馆设立的命令刚刚下达,就在广西起义的旧部中引起了不满,议论沸沸扬扬。

不满的又岂只是广西的旧部,女馆中地位卑微的湖北、江南妇女又何尝不是?在不断的枷责与不公的遭遇后,“天国”成了她们急切逃脱的梦魇。“城中被掳男女无时不思逃。”

当时即使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都不准与母亲和姐妹见面,他只有趁洪秀全上朝时才能偷偷地溜出去,与自己的母亲姐妹见上一面。天王的孩子尚且如此,那么在整个天京,似乎再难找一个地方还存有家庭的幸福与温情。

然同时,“天国”的领袖们却广选嫔妃,妻妾成群。有些荒唐的是,洪秀全还曾颁发了一纸《多妻诏》,宣称天国居民,海外番众,皆以多妻为荣。并诏定:“东王西王各娶十一人,南王至豫王各娶六人,高级官三人,中级二人,低级一人。”洪秀全则“有妇八十八人。”

就这样,男女分离的制度,在天国的事业鼎盛时,却走向了无比尴尬的地步。于是,1855年,在进驻天京一年半后,洪秀全终于下达了解散女馆的命令。一并而来的,还有准许男女配偶的诏命,专门设立媒官负责。这与其说是解散女馆,还不如说是将妇女赏赐给太平天国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出于担心卫队与后宫有染的顾虑,千余名来自广西的女兵,成了天王府的守卫者。

这时,洪秀全的宅院极尽奢华。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这样描述天 朝宫殿:“天 朝宫殿,……四面黄墙,高二丈多,厚四尺,内外两重,外重称为太阳城,内重称为金龙城。太阳城向南开门,称为真神荣光门。门内左右有鼓吹亭,高出墙外,盖以琉璃瓦,四柱盘五色龙,昂首曳尾,有攫拿之势……”。而1856年9月,南京的暑气渐已散尽之时,韦昌辉层层围住了华丽恢宏的天王府。

最后的消亡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女兵们的疯狂守卫,表明她们的信仰没有消退。但女馆制度消失了,这些最后的天国女兵,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后来的年月,她们孤独地守卫着天王府。在经历征服、屠杀、自相残杀之后,她们依旧没有出走天国梦。由此成了历史最无情的牺牲。直到1864年天京城破、大队清兵杀向天王府时,这些女兵还以宗教徒特有的狂热,自焚而死。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为什么很难出好帝王是怎么回事?跟清朝相比有什么分别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明的帝王除了、等极少数像样的外,剩下的几乎都是一个比一个烂,人唐甄说过一段话:“皇帝生而富贵,习惯于骄纵放肆,怎么能成为贤者呢?所以十几世有两位贤君,也就算不错了,其余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不是昏君就是性格古怪之主,不是性格古怪之主便是懦弱之主。” 很明显,唐甄的这段话指的就是明朝的诸帝,有为者如朱元璋、朱棣父子俩,好像也没有跻身进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个档次里面去。后人想起朱元璋,除了他是贫民出身以外,就是他疯狂的杀戮和多疑的性格。朱棣人们可以联想到的也是下西洋和《》以及北征蒙古。 从帝国内部来说,明朝的皇帝没有留给后人什么父慈子孝、兄弟情深的故事。与之相反,倒是有叔叔朱棣与侄子刀兵相见,最后取而代之的“”;有朱棣之子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夺嫡反叛;还有与英宗之间的相互猜疑,最后酿成。 同时,明朝的皇帝也没有留下过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动人情节,类似刘备之于、唐太宗之于、之于张廷玉。而更多的是像“胡蓝之狱”、杀建文旧臣,更惨者如、熊廷弼、等人的冤死;在大明最关键的时刻,出了一个,在死后也被抄家清算。 可以这么说,明朝的皇帝留给后人的,基本上是暴虐杀戮、骄奢淫逸、宦官干政和连绵不绝的内忧外患。那么明朝的皇帝为何大部分都如此不堪呢?或许我们以清朝的皇帝为例可以更好的看出问题的实质。 清朝除了关外时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和两位不掌权的皇帝稍弱一点外,我们发现剩下的也几乎没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无心治国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或是几十年不上朝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 至于晚清腐败的不治之症和鸦片战争导致的列强入侵,使得这些皇帝在现存的体制下无法应付,乃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也是专制帝王没有能力面对的。 追溯其根源,还是在于的实行的并非度,而是在众多皇子中选贤任能。这个体制在时代便有“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结果以第八子继位,皇太极死后,经过争斗,福临以第九子继位,福临死后,遗诏以第三子继位。 继位后,试图打破这种局面,他企图以嫡长预立太子,结果以失败告终,雍正得位后,便发明了“”制度,这种制度能充分避免为争夺皇位导致的兄弟相残、父子喋血的历史悲剧,更为重要的是,也保障了继位之君的才学品德。 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明朝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假设朱元璋以及后世之君懂得这个道理,虽然不能避免类似“靖难之役”和“英宗北狩”,但是却可以避免武宗荒嬉,也可避免嘉靖朝的“大礼仪”,避免神宗朝的“”和相关的三大案。 明王朝也因此可以省去许多黑暗和混乱。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朱元璋在太子病逝后,直接立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继位,也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多的内耗。 说到底,明朝的大多数皇帝还是无能,因为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有力保证,即便是弱智也可以稳稳地做上皇位,只不过在当时的体制下,尽管皇帝本人无能极大地削弱了皇权力量,但是由于制度的巨大惯性,皇权在任何时候还是有超乎想象的权威,这也是明朝能统治将近三百年的奥妙所在。 随机文章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企鹅起源于赤道)电磁爆发的反重力引擎,美国遭遇技术瓶颈/或许被中国破解宇宙是人类幻想出来的,太阳系之外的景象全都是人类的意识投影日韩人为什么长得那么丑,科学家解析可能是喜欢跷二郎腿所致麻将和扑克是如何发明出来的?两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